清明時節雨紛紛,轉眼又是春雨綿綿的時節,地麵上青黃不接的時候,柳枝上已經有了嫩綠的小芽,春風一吹,隨風蕩漾。
官莊鎮的規矩,清明當天不能祭拜,所以清明節前兩天,胡家傾巢出動,祭拜祖先。隻不過,他們祭拜的人裏,沒有那個叫胡妄的祖先。
甚至,胡家都沒有祠堂,更不用說祖輩的牌位什麽的了。
所以胡家的祭拜要比其他人家簡單的多,準備好香燭元寶在他們的祖墳裏,燒一燒,念叨幾句就算完事兒了。
但是今年,他們有好消息要跟祖宗通報,所以今天胡家族親都到場了。三爺爺帶頭,後麵跟著一眾小輩兒,連懷裏抱著的奶娃子都沒落下。
不管男女,都整整齊齊的按照輩分,一家人站在一起。
三爺爺鄭重的把還清王家欠債的事情說了三遍,直到一陣春風將燒紙的灰燼直直的卷上了半空。
三爺爺這才停下念叨,帶頭跪在祖墳前,三跪九叩。再抬頭,已是熱淚盈眶。
很神奇的,這一刻,胡家人都覺得心頭一輕,像是沉屙許久的擔子,被摘下,通身舒暢。
如果不是因為清明,可能大家又要聚在一起,吃喝一頓。
不過,今天注定是傷感的,因為胡二伯也要走了。
“二哥,不是說好了,回來了就不走了嗎?”
“還是要出去一趟,下次再回來大概就真的不走了。”
胡二伯麵帶笑意。心中卻是百轉千回。
下次回來,不管是人還是灰,他都不會再離開了。
他想起,文師傅和老田走之前的晚上來找他,也不知道兩人用了什麽手段,平時很是警覺的胡家人,竟然沒有一人發現。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爺在這裏的事情該不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你回來的事兒也是一樣。就算是沒有救人這回事兒,在他們眼中,胡家已經和爺綁在了一起,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胡二伯承認,事情確實如此,現在是七哥動用了關係,把胡家救人的事兒給摁下來了,暫時不會有人查到胡家的頭上。
隻要他在一天,這件事就會被藏起來,若是,他不在了呢?那胡家就是砧板上的魚肉,隻有任人宰割的份。
所以,他就算再不願意,再不想趟進這趟渾水,為了家人,他也得做些什麽。哪怕最後什麽都沒能改變,他珍視的一切也沒能守住,那也不算愧對了家人。
“那二哥什麽時候回來?”
“說不好,短了幾個月,長了三年五載的,還不確定。”
“非去不可?”
“是,非去不可。”
“那二哥路上小心,過年的時候,要是不遠,就回來過年。”
“好。”
胡二伯招招手,山青就從早就搬過來的箱子裏一一拿出給胡家人準備的禮物。每拿出一樣,胡二伯就會介紹一番。
“我這個人沒有什麽愛好,就是喜歡舞文弄墨,到頭來,除了筆墨紙硯,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寥寥無幾。”
說著他遞給小五一套書,看上去不像是普通的宣紙,質感像是什麽動物的皮,厚度卻又和紙張無二。
已經有些發黃的顏色,昭示著年代的久遠,封皮上的字跡依舊清晰,蒼勁的字體,龍飛鳳舞的寫了《金銀針法》。
“聽田大夫說,你在醫術方麵很有天賦,這套書就留給你吧,在我這兒也隻有吃灰的份兒。”
“謝謝二伯。我會好好看的。”
雖然但是,小五真的好想說,他真的不想再背書了。不過轉眼看到二伯給小四的也是本書,他也就釋懷了。
“你喜歡下廚,這些都是前朝有名的大廚留下的手劄,你看看,對你的廚藝也有好處。”
“謝謝二伯。”
小四雙手接過,如獲至寶。
“這本《生意經》是給老三的,你丈母娘家是做生意的,多研究研究。”
胡發道謝,接過那本略厚的書本,仔仔細細放進懷裏。
“老二,你是個木匠。這本《班門弄斧》和《天工開物》裏麵有些有意思的東西,你沒事兒看著玩兒。”
胡旺說了聲謝謝,抱著書又退回原位。
“老大,你爹說你侍弄田地是把好手,這本《四季農事》不僅有各地的植物習性,還有許多他國獨有的植物介紹和培植方法。你多看看。”
轉了一圈,就是給每個人都發了書 ,但也是兄弟幾個人各自喜歡的方麵,倒也算是送得貼心。
小五:不,我就不喜歡……
“另外,我睡的房裏還有兩個箱子,算是我這些年在外的收獲吧,這回出門不太方便都帶在身上,就放家裏吧。就是裏頭有些字畫書籍,天兒好的時候記得幫我拿出來曬曬。”
“二哥放心,我們會照顧好的。”
胡二伯用過午飯,就帶著山青走了。
還是來時的那輛馬車,瘦骨嶙峋的馬,現如今也算是和膘肥體壯搭上了邊。車廂也被胡旺修整過,也算是能看得過去了。
胡老漢站在村口,看著胡二伯的馬車漸行漸遠,直到看不到影子,還戀戀不舍的不肯離去。
上一次,他也是這樣說走就走,也是說三年五載就回來,結果一走就是二十年,難道這一次,又要二十年嗎?
胡二伯的離開,讓胡老漢很是消沉了些日子,總覺得缺了些什麽。
清明過後,張蓮回了趟小河村,路過鎮上的時候特意去當鋪找了張平,結果當鋪的夥計說不在鋪子裏。
還好,在他租住的小院裏見到了人,倆人也正收拾東西準備回小河村。
“你可是有一陣子沒回去了,爹念叨了你好多次。”
劉娟挽著張蓮親親密密的。
“正月裏鎮子上出事兒,緊接著家裏小叔子下聘娶親,一直沒騰出時間來。估計回去爹又該嚷嚷我了。”
“爹那麽心疼你,最多也就是嚷嚷你了,再多他可舍不得了。”
劉娟打趣小姑子,說起來,劉娟算是小河村的姑娘裏,為數不多的能和張蓮玩到一起的了。
又有姑嫂這層關係在,倆人說話自然是親近不少,不過,張蓮能明顯感覺得到,劉娟比在村裏的時候要開心不少。
看來,選擇搬來鎮上是對的。
官莊鎮的規矩,清明當天不能祭拜,所以清明節前兩天,胡家傾巢出動,祭拜祖先。隻不過,他們祭拜的人裏,沒有那個叫胡妄的祖先。
甚至,胡家都沒有祠堂,更不用說祖輩的牌位什麽的了。
所以胡家的祭拜要比其他人家簡單的多,準備好香燭元寶在他們的祖墳裏,燒一燒,念叨幾句就算完事兒了。
但是今年,他們有好消息要跟祖宗通報,所以今天胡家族親都到場了。三爺爺帶頭,後麵跟著一眾小輩兒,連懷裏抱著的奶娃子都沒落下。
不管男女,都整整齊齊的按照輩分,一家人站在一起。
三爺爺鄭重的把還清王家欠債的事情說了三遍,直到一陣春風將燒紙的灰燼直直的卷上了半空。
三爺爺這才停下念叨,帶頭跪在祖墳前,三跪九叩。再抬頭,已是熱淚盈眶。
很神奇的,這一刻,胡家人都覺得心頭一輕,像是沉屙許久的擔子,被摘下,通身舒暢。
如果不是因為清明,可能大家又要聚在一起,吃喝一頓。
不過,今天注定是傷感的,因為胡二伯也要走了。
“二哥,不是說好了,回來了就不走了嗎?”
“還是要出去一趟,下次再回來大概就真的不走了。”
胡二伯麵帶笑意。心中卻是百轉千回。
下次回來,不管是人還是灰,他都不會再離開了。
他想起,文師傅和老田走之前的晚上來找他,也不知道兩人用了什麽手段,平時很是警覺的胡家人,竟然沒有一人發現。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爺在這裏的事情該不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你回來的事兒也是一樣。就算是沒有救人這回事兒,在他們眼中,胡家已經和爺綁在了一起,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胡二伯承認,事情確實如此,現在是七哥動用了關係,把胡家救人的事兒給摁下來了,暫時不會有人查到胡家的頭上。
隻要他在一天,這件事就會被藏起來,若是,他不在了呢?那胡家就是砧板上的魚肉,隻有任人宰割的份。
所以,他就算再不願意,再不想趟進這趟渾水,為了家人,他也得做些什麽。哪怕最後什麽都沒能改變,他珍視的一切也沒能守住,那也不算愧對了家人。
“那二哥什麽時候回來?”
“說不好,短了幾個月,長了三年五載的,還不確定。”
“非去不可?”
“是,非去不可。”
“那二哥路上小心,過年的時候,要是不遠,就回來過年。”
“好。”
胡二伯招招手,山青就從早就搬過來的箱子裏一一拿出給胡家人準備的禮物。每拿出一樣,胡二伯就會介紹一番。
“我這個人沒有什麽愛好,就是喜歡舞文弄墨,到頭來,除了筆墨紙硯,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寥寥無幾。”
說著他遞給小五一套書,看上去不像是普通的宣紙,質感像是什麽動物的皮,厚度卻又和紙張無二。
已經有些發黃的顏色,昭示著年代的久遠,封皮上的字跡依舊清晰,蒼勁的字體,龍飛鳳舞的寫了《金銀針法》。
“聽田大夫說,你在醫術方麵很有天賦,這套書就留給你吧,在我這兒也隻有吃灰的份兒。”
“謝謝二伯。我會好好看的。”
雖然但是,小五真的好想說,他真的不想再背書了。不過轉眼看到二伯給小四的也是本書,他也就釋懷了。
“你喜歡下廚,這些都是前朝有名的大廚留下的手劄,你看看,對你的廚藝也有好處。”
“謝謝二伯。”
小四雙手接過,如獲至寶。
“這本《生意經》是給老三的,你丈母娘家是做生意的,多研究研究。”
胡發道謝,接過那本略厚的書本,仔仔細細放進懷裏。
“老二,你是個木匠。這本《班門弄斧》和《天工開物》裏麵有些有意思的東西,你沒事兒看著玩兒。”
胡旺說了聲謝謝,抱著書又退回原位。
“老大,你爹說你侍弄田地是把好手,這本《四季農事》不僅有各地的植物習性,還有許多他國獨有的植物介紹和培植方法。你多看看。”
轉了一圈,就是給每個人都發了書 ,但也是兄弟幾個人各自喜歡的方麵,倒也算是送得貼心。
小五:不,我就不喜歡……
“另外,我睡的房裏還有兩個箱子,算是我這些年在外的收獲吧,這回出門不太方便都帶在身上,就放家裏吧。就是裏頭有些字畫書籍,天兒好的時候記得幫我拿出來曬曬。”
“二哥放心,我們會照顧好的。”
胡二伯用過午飯,就帶著山青走了。
還是來時的那輛馬車,瘦骨嶙峋的馬,現如今也算是和膘肥體壯搭上了邊。車廂也被胡旺修整過,也算是能看得過去了。
胡老漢站在村口,看著胡二伯的馬車漸行漸遠,直到看不到影子,還戀戀不舍的不肯離去。
上一次,他也是這樣說走就走,也是說三年五載就回來,結果一走就是二十年,難道這一次,又要二十年嗎?
胡二伯的離開,讓胡老漢很是消沉了些日子,總覺得缺了些什麽。
清明過後,張蓮回了趟小河村,路過鎮上的時候特意去當鋪找了張平,結果當鋪的夥計說不在鋪子裏。
還好,在他租住的小院裏見到了人,倆人也正收拾東西準備回小河村。
“你可是有一陣子沒回去了,爹念叨了你好多次。”
劉娟挽著張蓮親親密密的。
“正月裏鎮子上出事兒,緊接著家裏小叔子下聘娶親,一直沒騰出時間來。估計回去爹又該嚷嚷我了。”
“爹那麽心疼你,最多也就是嚷嚷你了,再多他可舍不得了。”
劉娟打趣小姑子,說起來,劉娟算是小河村的姑娘裏,為數不多的能和張蓮玩到一起的了。
又有姑嫂這層關係在,倆人說話自然是親近不少,不過,張蓮能明顯感覺得到,劉娟比在村裏的時候要開心不少。
看來,選擇搬來鎮上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