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遠來是客10
安陽鎮城外,一身著灰色長袍頭戴方巾背竹編書箱的年輕書生正站在一石碑前細看碑文。
這石碑還很新,上麵富陽路三個大字格外醒目,底下用小字寫了來曆。
清河村,方家,方文林……這不正是他要找的人嗎?!
劉知在安陽鎮陸宅同樣吃了閉門羹,陸老夫子不在家,他隻得先尋了客棧暫做休整,待第二日再去找他此行的最終目的地。
正是年關,城中熱鬧,問路打聽毫不費力,順著好心人所指方向剛出城門不遠他便看見了為他指路的好心人口中的好路。
富陽路,據說是才修的新路,平整開闊,直通清河村,他隻需要順著這條路一直走即可。
看過石碑,劉知搓了搓冷硬的手指,轉身麵朝大路闊步前行,這條路上還有許多往來的行人,聽口音不似同一個地方來的,仔細打聽過後才知這些人都是其他村鎮的,隻不過因為這條路好走才過來借道的。
也是不巧,這麽多人中並無清河村人士,但他並不慌亂,因為這條路就是最好的指引,一點不擔心走岔了迷路。
劉知家貧,老家在大山深處,山路困苦崎嶇,他自幼便練就了好腳力,在這寬闊平地上舉步生風,一點不比身旁其他同路的農人慢,這讓那些一道的人很是詫異。
這白麵書生看著弱不禁風的,沒想到一雙腿腳倒是利索有力。
直到走到大路盡頭拐進村子,劉知才明白為什麽這年節時分卻連一個上街采買的清河村人都沒遇到。
還是因為這條富陽路。
過了刻著清河村石碑再走上不算久的村路就可以看見清河村村口,村口有一棵不知多少年的大樹,大樹底下的空地上好不熱鬧。
因為那些別村的人都來借道,自然而然地,這交叉路口便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集市,擺攤的大多是清河村本地人,賣的也都是些自家養的雞鴨鵝或是自家種的菜,亦或是家裏做多了的醃菜之類的,也能看見有女娘哥兒在賣自己繡的手帕或者編的彩繩。
除了清河村本地人,還能看見幾個衣著各不相同的貨郎,所謂貨郎就是挑著扁擔行走在各個村子之間叫賣貨物的人。
很多偏遠的村子出行困難,基本日常所需都靠這貨郎。
劉知老家的村子便是這樣。
他家在大山裏,幼時最期待的便是每月一來的貨郎,那時候他覺得貨郎挑的扁擔籮筐裏裝著這世上所有的好東西。
豆糕、飴糖、泥人兒、酥花生,還有漂亮的年畫。
思及此,劉知有些感慨,想當初便是那一張色彩豔麗的年畫讓他生出了原來這世上還有這般美麗而神奇之事物,竟然隻是用畫筆和顏料就可以描繪出萬事萬物的想法,從而才讓他將畫之一道鑽研至今。
“這位老爺可是看上了哪樣東西?”許是被盯著看久了,那賣東西的貨郎便主動出聲詢問。
農人是不太懂讀書人那些事的,什麽功名不功名的,是童生還是秀才,他們也看不出來,故而隻要是見著穿著書生打扮的一概稱呼其為老爺。
在他們的概念裏總歸這些讀書人以後都是要當大官的,這麽叫總沒錯處。
“可有年畫?”劉知心底訕笑,想當初他也是個上房揭瓦鬧得家裏雞飛狗跳的泥猴子,現在衣服一換就成老爺了。
那貨郎原以為這些個貴人是瞧不上自己這些東西的,剛也隻是順嘴一問,沒想到這年輕老爺還真要買,立刻笑容滿麵地從籮筐裏摸出幾張紙來。
“有的有的,不過我們這些泥腿子的東西自然是比不得那書畫堂的,老爺您看看可還喜歡?”
貨郎一共拿出來三張,劉知接過拿在手裏細看。
這紙張一看一摸就知是那最便宜的貨,薄而微微泛黃,怕是稍不注意就能給弄破了。
他又認真打量紙張上的畫,因為是過年張貼的年畫,故而畫師都是用的重彩,反正怎麽喜慶熱鬧怎麽來。
依他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年畫都畫的太粗糙,但卻能從一些細枝末節處看出作畫之人是極盡可能地認真對待,力求每一張畫都能體現出團圓圓滿之意。
故而雖然畫技差了些,但畫作整體給人的感覺卻是和諧美滿的。
這定然是出自一位常年畫年畫的老人之手。
劉知在三幅年畫裏挑了一張小兒戲圖,上麵一共有三組喜慶的娃娃,一組在放爆竹,一組在吃糖葫蘆,還有一組是蹲著的,他們正在看一隻憨態可掬吐著舌頭的小狗。
付了銅板,他將年畫疊好放進背後的書箱裏,轉頭問向旁邊賣豆腐的嬸子,“嬸嬸,請問方文林方家怎麽走?”
趙嬸子今日是和兒媳一起在村口擺攤賣豆腐的,自劉知進村之後她便注意到了,實在是村裏讀書人罕見。
她原以為這人是來尋馬家的,畢竟清河村就隻有馬家的馬晨在讀書,但馬家現在已經沒了,剛她還擔心若是讓這人知道了會不會鬧出什麽事來。
這會兒聽聞這人上來就要找方文林,可不就坐實了她心中的想法,一時便沒有說話,一來她是不太想告訴這人的,二來她又有點害怕若是不說後麵會不會給自家招來禍事,故而隻得假裝沒聽見。
這婦人剛就一直在看他,這會兒他主動搭話這人反而避開了視線與一旁的年輕美婦假意說起話來,從那片刻的對視中劉知看見了警惕和無措。
心思流轉,他再次開口便多加了一句原由,“嬸嬸,我自曲陵來尋友人,友人名叫方文林,其夫郎名叫雲瀾,請問您知道這方家怎麽走嗎?”
一聽是朋友,趙嬸子這才重新打量起這個麵生的書生。
人長得和和善善,說話輕言細語的,瞧著確實不像是來挑事的。
趙嬸子:“原來是大林子的朋友,看到對麵那條河了嗎?過了河,上了那登雲梯就是大林子呃方家了。”
劉知順著趙嬸子所指方向看去,隻見河對岸樹林掩映間有一座大宅院,這宅院他剛就瞧見了,原以為是哪家員外的莊子,沒想到竟然是他雇主的家。
謝別趙嬸子之後,劉知背上書箱往河對岸走去,而在他離開不久,清河村村口這大樹底下就炸開了鍋。
“剛剛那個是秀才老爺吧?”
“這大林子家什麽時候也認識這樣的人物了?”
“是不是秀才不知道,但肯定是個讀書人,沒看見人家穿長袍背書箱嘛。”
“人家剛剛說是從曲陵過來的,那可是府城,我看這方家了不得啊。”
“我也聽見了,可這曲陵府的人瞧著也就那樣嘛,我看穿的還不如我們鎮上的少爺呢。”
“你懂什麽,人家是秀才,自然是和我們不一樣的,人家讀書人都講究什麽身外什麽物的,哎呀,那話我學不來,反正就是人家不看重那些個。”
劉知自然是不知道他離開之後的這些議論的,現在他正苦惱另一件事。
都說窮書生窮書生,他劉知就是個典型的窮書生,家中貧苦,他又正在念學,正是用銀錢的時候。
在曲陵讀書間隙出去賣賣扇子掙點銅板,之前回家已將手中大半的積蓄給了家中父母補貼家用,這次又趕路給雇主送畫,手裏剩下的那幾文都不夠他再去鎮上找個客棧住一晚了。
也不知道這方公子能不能先收留他幾天,待他也畫上幾幅年畫賣了銀錢再找個車隊回曲陵。
他想得出神,不知不覺中便已經過了河,先前沒察覺,這會兒站到了河岸上他才反應過來這居然是一座石橋而非木橋。
石橋在一些富裕的村子也不算少見,但這橋明顯是做了造型還雕了花的,一看便知其不普通,或者說不便宜。
姚睿剛給小不點放完風,這會兒下山正準備回去歇會兒,不曾想一過來就看見一個麵生的漢子站在橋邊,直愣愣的,看著就不太聰明的樣子。
但這人的打扮他是見過的,以前在軍營裏隻有一種人會穿成這樣,就是那些個軍師,也就是讀書人。
他從山上下來,又從山腳走到這人身後,這麽一會子時間那人還站在那裏一動不動。
這人莫不是想跳河吧?!
“你……”
他抬手想要拍一拍這傻不愣登的肩膀,不料才說一個字那人就突然轉過了身。
是個與他年紀相仿的白麵書生。
“呃……那個……”姚睿一時語結。那些個臭讀書的是怎麽說話的來著,想不起來,隻記得酸縐縐的。
劉知也被這背後突然出現的人嚇了一跳,眼神驚懼,心魂未定,驚疑地看著麵前的……武夫?
“在下……”他打了個磕巴,“劉知,來給方文林公子送畫的……”
一聽是來找自家主子的,姚睿瞬間心定,麵色一正,抬手作揖,“原是畫師大人,這邊請。”
先是一驚又是一窘,劉知這會兒心還怦怦跳,稀裏糊塗地也跟著作了一揖,隻不過慌亂間這拱手禮給做成了抱拳禮,“有勞……壯士。”
姚睿:“……”
劉知:“……”
武夫與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撲哧一聲相視而笑,一個摸後腦勺,一個輕搖頭,一起登上了雲梯。
……
昨夜下了小雪,今日的天空湛藍如洗。
方家後宅的小院一大早就有豐昊夫婦過來掃雪。
雲瀾沒讓他們將窗棱上的雪花清掃掉,陽光照在這些細碎的雪花上反射出晶瑩的光亮,好似白色的星子堆砌在窗台上。
這會兒他正坐在小書房裏,窗戶大開,陽光如匹練投進室內,鋪灑了一桌案的明亮。
太師椅鋪了軟墊和靠墊,他沒有穿鞋子,隻著了一雙雪白的長襪,自腰腹到整個腳趾都被一床薄被覆蓋。
“可會覺等冷?”
方文林在他右邊坐著,隻不過方文林坐的是瓜凳,瓜凳要比太師椅稍矮一些,但方文林人比他要高一些,兩相中和,他和方文林的視線倒是齊平了。
這會兒方文林將手伸進薄被去摸他的膝蓋和小腿,探得一手溫暖才放心將手拿了出去。
斑竹筆管與筆擱輕碰,發出細微的響動,雲瀾放下毛筆,抬手掀開右側被角,“我也不知這是冷還是熱,要不你也把腳放進來替我感受一下?”
美人相邀,哪裏有拒絕的理由,方文林左右腳同時一抬一伸便與雲瀾膝蓋碰膝蓋小腿碰小腿了。
腳底踩在硬硬的凸起上,下方是一陣陣熱浪,不一會兒便烘得整個身子都暖呼呼的。
這是他找錢二叔打的烘籠,木頭做的長矩形籠體,上麵的踩板是橫躺放的長豎條的柵欄,豎條沒有做成光滑的,他讓錢二叔給打了間隔均勻的圓形凸起,據說可以促進氣血順暢。
“這烘籠可真是個好東西,開著窗戶吹著風也不覺得寒冷,倒是比悶在屋子裏烤炭盆來的舒服清爽。”雲瀾伸手給方文林那頭的被角捋順,也沒急著去拿毛筆,而是脊背一鬆靠進了太師椅裏,舒舒服服地眯著眼睛吹冷風。
就在這時,窗外傳來王雲的聲音。
“老爺,外頭有位自稱曲陵而來名叫劉知的年輕人,說是過來送畫的,您看?”
曲陵?劉知?
雲瀾和方文林一聽這名字第一反應是疑惑,他們好像沒有什麽叫劉知的朋友,再聽是來送畫的,二人頓時反應過來。
是曲陵的那位劉秀才。
……
劉知被客客氣氣請進了宅院,進入前宅堂屋等候。
到底是冬日,在外麵走了這一路即使是個鐵打的漢子也該覺出冷來了,好在這堂屋點了炭火,兩口茶水點心下肚,身子便慢慢熱起來了。
身上不冷,肚內不空,劉知這才有心留意其這方宅。
這宅子看起來與他在曲陵所見的任何宅院都不同,說是有圍牆,但隻圍了一半,裏麵的房屋倒是有好幾棟,可互相之間並無關聯,什麽連廊,什麽小亭通通沒有,孤零零幾間房子,看著還挺奇怪的。
心裏這般想著,但他麵上卻不會表現出來。
趁著主人家還沒過來,他將自己的書箱打開,正要從裏麵拿出兩幅畫軸就聽見緩而輕的腳步聲由遠及近。
“劉秀才,好久不見。”
安陽鎮城外,一身著灰色長袍頭戴方巾背竹編書箱的年輕書生正站在一石碑前細看碑文。
這石碑還很新,上麵富陽路三個大字格外醒目,底下用小字寫了來曆。
清河村,方家,方文林……這不正是他要找的人嗎?!
劉知在安陽鎮陸宅同樣吃了閉門羹,陸老夫子不在家,他隻得先尋了客棧暫做休整,待第二日再去找他此行的最終目的地。
正是年關,城中熱鬧,問路打聽毫不費力,順著好心人所指方向剛出城門不遠他便看見了為他指路的好心人口中的好路。
富陽路,據說是才修的新路,平整開闊,直通清河村,他隻需要順著這條路一直走即可。
看過石碑,劉知搓了搓冷硬的手指,轉身麵朝大路闊步前行,這條路上還有許多往來的行人,聽口音不似同一個地方來的,仔細打聽過後才知這些人都是其他村鎮的,隻不過因為這條路好走才過來借道的。
也是不巧,這麽多人中並無清河村人士,但他並不慌亂,因為這條路就是最好的指引,一點不擔心走岔了迷路。
劉知家貧,老家在大山深處,山路困苦崎嶇,他自幼便練就了好腳力,在這寬闊平地上舉步生風,一點不比身旁其他同路的農人慢,這讓那些一道的人很是詫異。
這白麵書生看著弱不禁風的,沒想到一雙腿腳倒是利索有力。
直到走到大路盡頭拐進村子,劉知才明白為什麽這年節時分卻連一個上街采買的清河村人都沒遇到。
還是因為這條富陽路。
過了刻著清河村石碑再走上不算久的村路就可以看見清河村村口,村口有一棵不知多少年的大樹,大樹底下的空地上好不熱鬧。
因為那些別村的人都來借道,自然而然地,這交叉路口便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集市,擺攤的大多是清河村本地人,賣的也都是些自家養的雞鴨鵝或是自家種的菜,亦或是家裏做多了的醃菜之類的,也能看見有女娘哥兒在賣自己繡的手帕或者編的彩繩。
除了清河村本地人,還能看見幾個衣著各不相同的貨郎,所謂貨郎就是挑著扁擔行走在各個村子之間叫賣貨物的人。
很多偏遠的村子出行困難,基本日常所需都靠這貨郎。
劉知老家的村子便是這樣。
他家在大山裏,幼時最期待的便是每月一來的貨郎,那時候他覺得貨郎挑的扁擔籮筐裏裝著這世上所有的好東西。
豆糕、飴糖、泥人兒、酥花生,還有漂亮的年畫。
思及此,劉知有些感慨,想當初便是那一張色彩豔麗的年畫讓他生出了原來這世上還有這般美麗而神奇之事物,竟然隻是用畫筆和顏料就可以描繪出萬事萬物的想法,從而才讓他將畫之一道鑽研至今。
“這位老爺可是看上了哪樣東西?”許是被盯著看久了,那賣東西的貨郎便主動出聲詢問。
農人是不太懂讀書人那些事的,什麽功名不功名的,是童生還是秀才,他們也看不出來,故而隻要是見著穿著書生打扮的一概稱呼其為老爺。
在他們的概念裏總歸這些讀書人以後都是要當大官的,這麽叫總沒錯處。
“可有年畫?”劉知心底訕笑,想當初他也是個上房揭瓦鬧得家裏雞飛狗跳的泥猴子,現在衣服一換就成老爺了。
那貨郎原以為這些個貴人是瞧不上自己這些東西的,剛也隻是順嘴一問,沒想到這年輕老爺還真要買,立刻笑容滿麵地從籮筐裏摸出幾張紙來。
“有的有的,不過我們這些泥腿子的東西自然是比不得那書畫堂的,老爺您看看可還喜歡?”
貨郎一共拿出來三張,劉知接過拿在手裏細看。
這紙張一看一摸就知是那最便宜的貨,薄而微微泛黃,怕是稍不注意就能給弄破了。
他又認真打量紙張上的畫,因為是過年張貼的年畫,故而畫師都是用的重彩,反正怎麽喜慶熱鬧怎麽來。
依他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年畫都畫的太粗糙,但卻能從一些細枝末節處看出作畫之人是極盡可能地認真對待,力求每一張畫都能體現出團圓圓滿之意。
故而雖然畫技差了些,但畫作整體給人的感覺卻是和諧美滿的。
這定然是出自一位常年畫年畫的老人之手。
劉知在三幅年畫裏挑了一張小兒戲圖,上麵一共有三組喜慶的娃娃,一組在放爆竹,一組在吃糖葫蘆,還有一組是蹲著的,他們正在看一隻憨態可掬吐著舌頭的小狗。
付了銅板,他將年畫疊好放進背後的書箱裏,轉頭問向旁邊賣豆腐的嬸子,“嬸嬸,請問方文林方家怎麽走?”
趙嬸子今日是和兒媳一起在村口擺攤賣豆腐的,自劉知進村之後她便注意到了,實在是村裏讀書人罕見。
她原以為這人是來尋馬家的,畢竟清河村就隻有馬家的馬晨在讀書,但馬家現在已經沒了,剛她還擔心若是讓這人知道了會不會鬧出什麽事來。
這會兒聽聞這人上來就要找方文林,可不就坐實了她心中的想法,一時便沒有說話,一來她是不太想告訴這人的,二來她又有點害怕若是不說後麵會不會給自家招來禍事,故而隻得假裝沒聽見。
這婦人剛就一直在看他,這會兒他主動搭話這人反而避開了視線與一旁的年輕美婦假意說起話來,從那片刻的對視中劉知看見了警惕和無措。
心思流轉,他再次開口便多加了一句原由,“嬸嬸,我自曲陵來尋友人,友人名叫方文林,其夫郎名叫雲瀾,請問您知道這方家怎麽走嗎?”
一聽是朋友,趙嬸子這才重新打量起這個麵生的書生。
人長得和和善善,說話輕言細語的,瞧著確實不像是來挑事的。
趙嬸子:“原來是大林子的朋友,看到對麵那條河了嗎?過了河,上了那登雲梯就是大林子呃方家了。”
劉知順著趙嬸子所指方向看去,隻見河對岸樹林掩映間有一座大宅院,這宅院他剛就瞧見了,原以為是哪家員外的莊子,沒想到竟然是他雇主的家。
謝別趙嬸子之後,劉知背上書箱往河對岸走去,而在他離開不久,清河村村口這大樹底下就炸開了鍋。
“剛剛那個是秀才老爺吧?”
“這大林子家什麽時候也認識這樣的人物了?”
“是不是秀才不知道,但肯定是個讀書人,沒看見人家穿長袍背書箱嘛。”
“人家剛剛說是從曲陵過來的,那可是府城,我看這方家了不得啊。”
“我也聽見了,可這曲陵府的人瞧著也就那樣嘛,我看穿的還不如我們鎮上的少爺呢。”
“你懂什麽,人家是秀才,自然是和我們不一樣的,人家讀書人都講究什麽身外什麽物的,哎呀,那話我學不來,反正就是人家不看重那些個。”
劉知自然是不知道他離開之後的這些議論的,現在他正苦惱另一件事。
都說窮書生窮書生,他劉知就是個典型的窮書生,家中貧苦,他又正在念學,正是用銀錢的時候。
在曲陵讀書間隙出去賣賣扇子掙點銅板,之前回家已將手中大半的積蓄給了家中父母補貼家用,這次又趕路給雇主送畫,手裏剩下的那幾文都不夠他再去鎮上找個客棧住一晚了。
也不知道這方公子能不能先收留他幾天,待他也畫上幾幅年畫賣了銀錢再找個車隊回曲陵。
他想得出神,不知不覺中便已經過了河,先前沒察覺,這會兒站到了河岸上他才反應過來這居然是一座石橋而非木橋。
石橋在一些富裕的村子也不算少見,但這橋明顯是做了造型還雕了花的,一看便知其不普通,或者說不便宜。
姚睿剛給小不點放完風,這會兒下山正準備回去歇會兒,不曾想一過來就看見一個麵生的漢子站在橋邊,直愣愣的,看著就不太聰明的樣子。
但這人的打扮他是見過的,以前在軍營裏隻有一種人會穿成這樣,就是那些個軍師,也就是讀書人。
他從山上下來,又從山腳走到這人身後,這麽一會子時間那人還站在那裏一動不動。
這人莫不是想跳河吧?!
“你……”
他抬手想要拍一拍這傻不愣登的肩膀,不料才說一個字那人就突然轉過了身。
是個與他年紀相仿的白麵書生。
“呃……那個……”姚睿一時語結。那些個臭讀書的是怎麽說話的來著,想不起來,隻記得酸縐縐的。
劉知也被這背後突然出現的人嚇了一跳,眼神驚懼,心魂未定,驚疑地看著麵前的……武夫?
“在下……”他打了個磕巴,“劉知,來給方文林公子送畫的……”
一聽是來找自家主子的,姚睿瞬間心定,麵色一正,抬手作揖,“原是畫師大人,這邊請。”
先是一驚又是一窘,劉知這會兒心還怦怦跳,稀裏糊塗地也跟著作了一揖,隻不過慌亂間這拱手禮給做成了抱拳禮,“有勞……壯士。”
姚睿:“……”
劉知:“……”
武夫與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撲哧一聲相視而笑,一個摸後腦勺,一個輕搖頭,一起登上了雲梯。
……
昨夜下了小雪,今日的天空湛藍如洗。
方家後宅的小院一大早就有豐昊夫婦過來掃雪。
雲瀾沒讓他們將窗棱上的雪花清掃掉,陽光照在這些細碎的雪花上反射出晶瑩的光亮,好似白色的星子堆砌在窗台上。
這會兒他正坐在小書房裏,窗戶大開,陽光如匹練投進室內,鋪灑了一桌案的明亮。
太師椅鋪了軟墊和靠墊,他沒有穿鞋子,隻著了一雙雪白的長襪,自腰腹到整個腳趾都被一床薄被覆蓋。
“可會覺等冷?”
方文林在他右邊坐著,隻不過方文林坐的是瓜凳,瓜凳要比太師椅稍矮一些,但方文林人比他要高一些,兩相中和,他和方文林的視線倒是齊平了。
這會兒方文林將手伸進薄被去摸他的膝蓋和小腿,探得一手溫暖才放心將手拿了出去。
斑竹筆管與筆擱輕碰,發出細微的響動,雲瀾放下毛筆,抬手掀開右側被角,“我也不知這是冷還是熱,要不你也把腳放進來替我感受一下?”
美人相邀,哪裏有拒絕的理由,方文林左右腳同時一抬一伸便與雲瀾膝蓋碰膝蓋小腿碰小腿了。
腳底踩在硬硬的凸起上,下方是一陣陣熱浪,不一會兒便烘得整個身子都暖呼呼的。
這是他找錢二叔打的烘籠,木頭做的長矩形籠體,上麵的踩板是橫躺放的長豎條的柵欄,豎條沒有做成光滑的,他讓錢二叔給打了間隔均勻的圓形凸起,據說可以促進氣血順暢。
“這烘籠可真是個好東西,開著窗戶吹著風也不覺得寒冷,倒是比悶在屋子裏烤炭盆來的舒服清爽。”雲瀾伸手給方文林那頭的被角捋順,也沒急著去拿毛筆,而是脊背一鬆靠進了太師椅裏,舒舒服服地眯著眼睛吹冷風。
就在這時,窗外傳來王雲的聲音。
“老爺,外頭有位自稱曲陵而來名叫劉知的年輕人,說是過來送畫的,您看?”
曲陵?劉知?
雲瀾和方文林一聽這名字第一反應是疑惑,他們好像沒有什麽叫劉知的朋友,再聽是來送畫的,二人頓時反應過來。
是曲陵的那位劉秀才。
……
劉知被客客氣氣請進了宅院,進入前宅堂屋等候。
到底是冬日,在外麵走了這一路即使是個鐵打的漢子也該覺出冷來了,好在這堂屋點了炭火,兩口茶水點心下肚,身子便慢慢熱起來了。
身上不冷,肚內不空,劉知這才有心留意其這方宅。
這宅子看起來與他在曲陵所見的任何宅院都不同,說是有圍牆,但隻圍了一半,裏麵的房屋倒是有好幾棟,可互相之間並無關聯,什麽連廊,什麽小亭通通沒有,孤零零幾間房子,看著還挺奇怪的。
心裏這般想著,但他麵上卻不會表現出來。
趁著主人家還沒過來,他將自己的書箱打開,正要從裏麵拿出兩幅畫軸就聽見緩而輕的腳步聲由遠及近。
“劉秀才,好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