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宮中帝王黯然
紅樓:李紈,餘乃謙謙君子 作者:木棉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巍峨而峻麗的皇宮,廊簷之上那八角宮燈,彩色絲帶飄飄,雖仍殘留著昨夜的些許喧鬧痕跡,卻也難掩此刻的凝重氛圍。
禦書房內,一張紫檀木製的拱形條案之後,一位年過四旬、頭發灰白的冕服中年皇者正襟危坐。
手持飽蘸朱砂紅墨的毛筆,神情專注,勾勾畫畫,正凝神批閱著麵前的奏章。
一旁的皇宮內相戴權,雙手恭敬地持著拂塵,低眉順眼地侍立一旁。
前朝之時,內監曾大肆幹涉朝政,憑借司禮監掌控批紅之權,輔佐天子,為其分憂國事,由此形成了圍繞皇權為核心的內監、內閣二元權力構架。
周朝汲取教訓,太祖、太宗皆嚴禁宦官幹政,故而戴權雖頂著“內相”之名,實則並無內相之實。
不過,暗中執掌內緝事廠,憑借內衛之權監察百官,因而頗受一些文官的忌憚。
誠然,因缺失司禮監的上下製衡,對繼任之君的權術和手腕要求相應提升。
所幸周朝曆經不過百年,幾任君主皆頗為勤政,通過巧妙的分化與瓦解之策,從中樞至地方,政令大體通暢,尚未被文官集團的官僚全麵壓製。
條案之上,由通政司收發而來的六部九卿、詹事科道、地方督撫送來的奏疏,在一旁的條案後,按照中樞地方、軍政刑名、輕重緩急,整整齊齊地分列數摞。
元熙帝那瘦削且硬朗的麵容之上,愁雲密布。
剛剛批閱完一封奏章,眉頭便緊緊皺起,猶如兩道緊鎖的城門。
近年來,元熙帝可謂是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然而國勢卻每況愈下。
北方胡虜頻頻為患,各地災害接二連三,以致賊盜蜂擁而起。
邊事、賑災、剿寇……一項項事務如同無底洞,銀子如流水般嘩嘩花出,國庫卻日益虧損,空虛不堪。
而元熙帝向來不尚奢華器用,節儉至極,身上的龍袍破了便縫縫補補,哪怕已然陳舊,也舍不得換新。
元熙帝轉頭看向旁邊的太監戴權,一臉淡漠地問道:“那五個內閣大臣可都來了?”
戴權趕忙施禮,恭聲道:“回皇上的話,各位內閣大臣均已在殿外候著了。”
元熙帝微微頷首,說道:“宣進來吧。”
戴權當即高呼:“宣內閣大臣覲見。”
話音剛落,五位身穿紅袍的大臣魚貫而入皇帝的禦書房。齊齊恭敬行禮,齊聲說道:“拜見陛下。”
元熙帝隨意地揮了揮手:“都站起來吧。”
這五位內閣大臣,分別是首輔趙靖國,戶部尚書、次輔吳立仁,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崔護,以及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盧尚,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程知儒。
元熙帝猛地將一份奏折丟在地麵上,聲調故意抬高,說道:“趙愛卿推舉的人選黃文彬可真是位‘良將’啊!竟能安然無恙地將邊關兩座城池拱手讓給金國人,這‘用心’實在良苦,莫不是想替朕與金國結個友邦之好?”
趙靖國心裏“咯噔”一聲,暗叫不好。陛下此番召集自己等人前來,絕非好事。
黃文彬當真是個十足的飯桶!邊關城池高牆深固,糧草儲備充足,兵馬也具備一戰之力,結果敵人還未露麵,就白白送掉兩座城池。
前幾個月,這黃文彬還寫書求自己將他安排至前線,想著立個大功好回朝為官。若不是念及他是自己的門生,自己又怎會舉薦他?
趙靖國不愧是官場老狐狸,臉上絲毫不見慌亂,迅速跪下說道:“陛下,微臣有罪,辜負了陛下的期望,懇請陛下治黃文炳一個不戰而逃之罪。”
其餘四位內閣大臣紛紛用眼神窺探著趙靖國和元熙帝的臉色。
四人之中,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與趙靖國同屬所謂的清流人士,而兵部尚書崔護和禮部尚書程知儒則站在新黨一方。
換作往昔,元熙帝怕是早已雷霆大怒。然而此刻,卻隻是麵色平淡地說道:“趙閣老此次確實有失察之過,罰俸祿三個月。至於黃文彬,將他下放到百戶。”
幾位內閣大臣聽聞如此輕微的處罰,都不禁麵露詫異,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聽錯。
可越是這般,反倒讓趙靖國內心的好奇愈發強烈。陛下這是怒火藏心,引而不發。趕忙叩頭謝恩:“謝陛下寬容。”
元熙帝倒並非單純針對趙靖國,心裏也明白,北疆諸兵勞而無功,歸根結底在於將校怯戰,軍卒戰力羸弱。
麵對如虎狼般凶猛的金國精騎,對方騎兵縱橫馳騁,官軍卻隻能望風而逃。
但即便如此,不戰而逃也是絕對不可容忍的。
好在黃文彬沒有率領軍隊直接投靠金國,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元熙帝又拿起一封奏折閱讀起來,而後看向眾人,說道:“這奏折中提到,金國皇帝完顏墨翰欲與我朝結為兄弟之國,他為兄,我為弟。諸位對此有何看法?”
幾位內閣大臣皆心知肚明,自從太上皇在薩爾湖之戰失利,遼東失地盡歸金國。
朝廷後續幾次派兵出關作戰,不僅損兵折將,就連降將降兵都紛紛充當了金國人的馬前卒。
兵部尚書崔護,這位年歲四十出頭、麵容膚色稍黑的官員,略作思忖後,說道:“聖上,北地邊事錯綜複雜,聖上還請保重龍體,切莫因憂思過度而傷了身子。”
元熙帝麵色依舊淡漠,聲音低沉而有力:“邊事乃外禍,隻要你我君臣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尚有克敵製勝之日。然而內患猶如腐木中的蟻群,即便廣廈巍峨,也難禁其日夜侵蝕。”
崔護趕忙寬慰道:“聖上,朝廷如今將兵力集中於北方,一旦北疆局勢平定,那些賊寇不過是疥癬之疾,官軍一到,他們必然冰消瓦解。”
元熙帝冷哼一聲:“疥癬之疾?就這麽一小撮賊寇,官軍至今都勞而無功!朕著實擔憂,或許哪一日,這些賊寇悄無聲息間,就已闖入宮內!”
“臣等惶恐。”五位內閣大臣齊齊拱手說道。
禦書房內,一張紫檀木製的拱形條案之後,一位年過四旬、頭發灰白的冕服中年皇者正襟危坐。
手持飽蘸朱砂紅墨的毛筆,神情專注,勾勾畫畫,正凝神批閱著麵前的奏章。
一旁的皇宮內相戴權,雙手恭敬地持著拂塵,低眉順眼地侍立一旁。
前朝之時,內監曾大肆幹涉朝政,憑借司禮監掌控批紅之權,輔佐天子,為其分憂國事,由此形成了圍繞皇權為核心的內監、內閣二元權力構架。
周朝汲取教訓,太祖、太宗皆嚴禁宦官幹政,故而戴權雖頂著“內相”之名,實則並無內相之實。
不過,暗中執掌內緝事廠,憑借內衛之權監察百官,因而頗受一些文官的忌憚。
誠然,因缺失司禮監的上下製衡,對繼任之君的權術和手腕要求相應提升。
所幸周朝曆經不過百年,幾任君主皆頗為勤政,通過巧妙的分化與瓦解之策,從中樞至地方,政令大體通暢,尚未被文官集團的官僚全麵壓製。
條案之上,由通政司收發而來的六部九卿、詹事科道、地方督撫送來的奏疏,在一旁的條案後,按照中樞地方、軍政刑名、輕重緩急,整整齊齊地分列數摞。
元熙帝那瘦削且硬朗的麵容之上,愁雲密布。
剛剛批閱完一封奏章,眉頭便緊緊皺起,猶如兩道緊鎖的城門。
近年來,元熙帝可謂是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然而國勢卻每況愈下。
北方胡虜頻頻為患,各地災害接二連三,以致賊盜蜂擁而起。
邊事、賑災、剿寇……一項項事務如同無底洞,銀子如流水般嘩嘩花出,國庫卻日益虧損,空虛不堪。
而元熙帝向來不尚奢華器用,節儉至極,身上的龍袍破了便縫縫補補,哪怕已然陳舊,也舍不得換新。
元熙帝轉頭看向旁邊的太監戴權,一臉淡漠地問道:“那五個內閣大臣可都來了?”
戴權趕忙施禮,恭聲道:“回皇上的話,各位內閣大臣均已在殿外候著了。”
元熙帝微微頷首,說道:“宣進來吧。”
戴權當即高呼:“宣內閣大臣覲見。”
話音剛落,五位身穿紅袍的大臣魚貫而入皇帝的禦書房。齊齊恭敬行禮,齊聲說道:“拜見陛下。”
元熙帝隨意地揮了揮手:“都站起來吧。”
這五位內閣大臣,分別是首輔趙靖國,戶部尚書、次輔吳立仁,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崔護,以及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盧尚,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程知儒。
元熙帝猛地將一份奏折丟在地麵上,聲調故意抬高,說道:“趙愛卿推舉的人選黃文彬可真是位‘良將’啊!竟能安然無恙地將邊關兩座城池拱手讓給金國人,這‘用心’實在良苦,莫不是想替朕與金國結個友邦之好?”
趙靖國心裏“咯噔”一聲,暗叫不好。陛下此番召集自己等人前來,絕非好事。
黃文彬當真是個十足的飯桶!邊關城池高牆深固,糧草儲備充足,兵馬也具備一戰之力,結果敵人還未露麵,就白白送掉兩座城池。
前幾個月,這黃文彬還寫書求自己將他安排至前線,想著立個大功好回朝為官。若不是念及他是自己的門生,自己又怎會舉薦他?
趙靖國不愧是官場老狐狸,臉上絲毫不見慌亂,迅速跪下說道:“陛下,微臣有罪,辜負了陛下的期望,懇請陛下治黃文炳一個不戰而逃之罪。”
其餘四位內閣大臣紛紛用眼神窺探著趙靖國和元熙帝的臉色。
四人之中,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與趙靖國同屬所謂的清流人士,而兵部尚書崔護和禮部尚書程知儒則站在新黨一方。
換作往昔,元熙帝怕是早已雷霆大怒。然而此刻,卻隻是麵色平淡地說道:“趙閣老此次確實有失察之過,罰俸祿三個月。至於黃文彬,將他下放到百戶。”
幾位內閣大臣聽聞如此輕微的處罰,都不禁麵露詫異,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聽錯。
可越是這般,反倒讓趙靖國內心的好奇愈發強烈。陛下這是怒火藏心,引而不發。趕忙叩頭謝恩:“謝陛下寬容。”
元熙帝倒並非單純針對趙靖國,心裏也明白,北疆諸兵勞而無功,歸根結底在於將校怯戰,軍卒戰力羸弱。
麵對如虎狼般凶猛的金國精騎,對方騎兵縱橫馳騁,官軍卻隻能望風而逃。
但即便如此,不戰而逃也是絕對不可容忍的。
好在黃文彬沒有率領軍隊直接投靠金國,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元熙帝又拿起一封奏折閱讀起來,而後看向眾人,說道:“這奏折中提到,金國皇帝完顏墨翰欲與我朝結為兄弟之國,他為兄,我為弟。諸位對此有何看法?”
幾位內閣大臣皆心知肚明,自從太上皇在薩爾湖之戰失利,遼東失地盡歸金國。
朝廷後續幾次派兵出關作戰,不僅損兵折將,就連降將降兵都紛紛充當了金國人的馬前卒。
兵部尚書崔護,這位年歲四十出頭、麵容膚色稍黑的官員,略作思忖後,說道:“聖上,北地邊事錯綜複雜,聖上還請保重龍體,切莫因憂思過度而傷了身子。”
元熙帝麵色依舊淡漠,聲音低沉而有力:“邊事乃外禍,隻要你我君臣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尚有克敵製勝之日。然而內患猶如腐木中的蟻群,即便廣廈巍峨,也難禁其日夜侵蝕。”
崔護趕忙寬慰道:“聖上,朝廷如今將兵力集中於北方,一旦北疆局勢平定,那些賊寇不過是疥癬之疾,官軍一到,他們必然冰消瓦解。”
元熙帝冷哼一聲:“疥癬之疾?就這麽一小撮賊寇,官軍至今都勞而無功!朕著實擔憂,或許哪一日,這些賊寇悄無聲息間,就已闖入宮內!”
“臣等惶恐。”五位內閣大臣齊齊拱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