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漫長的考試天,難熬
紅樓:李紈,餘乃謙謙君子 作者:木棉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貢院那狹小的房間內,王睿緩緩坐下,開始了這場為期四天三夜的考試征程。
燭光搖曳,將房間照得半明半昧,桌上整齊擺放著四支蠟燭、筆墨硯台、水壺、火石等物事,獨獨缺了紙張。
王睿輕輕拈起一支蠟燭,將其點燃,昏黃的燭光瞬間在屋內彌漫開來。
屋子後麵頗為寬敞,兩床毯子疊放在那裏,王睿心想,夜裏至少不用蜷著身子入眠,也算是一點慰藉。
往硯台裏注入清水,開始慢慢研磨起來。
耳朵卻敏銳地捕捉著兩邊房間的動靜。
隻聽得隔壁士子悠悠歎息一聲:“土地爺爺在上,學生無法帶香前來,隻好以這蠟燭代替,還望土地爺爺垂憐,保佑學生此番考中。學生若能如願,定當再來祭拜還願!”
言罷,便是一陣磕頭的“咚咚”聲。
王睿聽了,嘴角微微一揚,心中暗笑這人的迷信。
再看向右邊房間,那邊的考生卻異常安靜,沒有發出半點聲響。
天色漸漸明亮起來,貢院那厚重的大門在沉悶的聲響中轟然關閉。
一眾考官迅速各就各位,與解試時一般,每條窄巷都有一名考官與兩名士兵肅立值守。
整個考場氣氛陡然變得肅穆莊重,所有人都屏息以待,仿佛在等待命運的宣判。
“當。”
一聲清脆的雲板聲在考場上空悠悠響起,所有考生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試卷發放的時刻到了。
恩科考試,曆時九天,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要考四書義、經義以及五言八韻排律詩。
第二場是論一篇、製五篇,還有詔、誥、章、表內科。
第三場則是考經、史、策。
三卷厚厚的試卷擺在王睿麵前,旁邊還有一份正式試卷以及細長的糊名紙。
王睿將試卷展開,大致瀏覽了一遍,其中涉及《論語》、《孟子》等內容。
題目雖說難度不大,隻要勤奮苦讀經書,基本都能應答。
算上那三首五言八韻排律詩,王睿在心中粗略估算,需在三天內將這些題目全部答完。
所有考生都迫不及待地提起筆,準備答題。
大家心裏都清楚,題目不難並不意味著就能順利考中,錄取的比例猶如一座大山,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在細節處拚高下。書法的優劣和卷麵的整潔程度,便是給審卷官的第一印象。
王睿並未心急落筆,而是先對整篇試卷進行謀篇布局,以確定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
這是他在解試中積累的經驗,也是眾多高手的共同心得。
在這種細節決定成敗的考試中,必須謹慎行事。
王睿沉思了足足一刻鍾,才最終敲定了字體大小與行間距。
隨後,他將試卷翻回最前麵,開始從第一部分做起。
第一道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此句出自《禮記·中庸》,王睿微眯雙眸,沉思片刻後,工工整整地將題目寫下。
接著,他提筆寫道:“夫‘中’者,人心本然之態,未觸於外事,未感於情境,情未萌而心靜謐,無喜無怒,無哀無樂,渾然守中,如太虛之清寧,似古井之無波,此人性之元始,道德之根柢也……”
就在考生們全神貫注答題之時,貢院的審卷樓三樓內,主考官李佑正站在窗前,手中輕輕端著一杯香茗,慢慢啜飲。
從所處的位置,可以將下方的考場盡收眼底。
科舉考試,向來是朝廷重大政策的風向標,主考官的任命絕非隨意之舉,而是各方勢力相互博弈的結果。
原本,禮部尚書程知儒有望擔任此次主考官,怎奈兒子程景行深陷桃色風波,被禦史狠狠參了一本。
為了避嫌,程知儒不得不主動辭去主考官一職。
李佑身後,站著另一位主考官衛臣。
二人之間素來不和,這在朝中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隻是眾人都心照不宣,不點破罷了。
二人同是禮部侍郎,一左一右,分別隸屬於新黨與舊黨兩個陣營。
此次參加考試的不少士子,亦有不同派係的背景,皆是各派係未來的新鮮血液。
為防止對方派係作弊,兩派之人都死死地盯著對方。
程景行也參加了此次恩科。
前幾日,他被父親責罵後,在祠堂跪了許久。
經過幾日休養,暗下決心,定要通過此次考試登上榜單,屆時再與父親談條件。
李佑心中,對與衛臣攀談毫無興趣,除非是關乎公事。
衛臣看著李佑,心中也是憤懣不已,認定他惺惺作態,是個假正經的偽君子。
李佑望著考場,心中思緒翻湧:“這場恩科,不知又會掀起怎樣的風雲。這些考生中,有幾人是真心為了江山社稷,又有幾人不過是為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
衛臣在一旁,心中亦是暗自盤算:“哼,李佑這老匹夫,定是在謀劃如何讓他那派係的考生占據優勢,我須得加倍小心,絕不能讓他的陰謀得逞。”
王睿全神貫注地答著題,額頭上漸漸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時而停下筆,斟酌字句,力求將答案做到盡善盡美。
旁邊的一位考生一個不小心,將墨水滴落在試卷上,刹那間,臉色變得慘白如紙,眼中幾乎要急出淚來。
王睿聽到動靜,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便到了傍晚時分。
“咚!咚!咚!”貢院的暮鼓沉重地敲響,休息吃飯的時間終於到了。
早已餓得頭昏眼花的士子們紛紛停下手中筆,匆忙收拾好卷子,將桌子空了出來。
“哎呀呀,這考試可真是要了人的命,我早上吃得太早,中午就隻喝了一杯茶,吃了兩塊點心,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一位士子一邊揉著肚子,一邊抱怨道。
“誰說不是呢,就盼著這頓飯能填填肚子了,也不知會給咱們吃些啥。”另一位士子附和著,眼中滿是期待與無奈。
“管他呢,隻要能填飽肚子,就算是粗茶淡飯,我也能吃得下去。”
燭光搖曳,將房間照得半明半昧,桌上整齊擺放著四支蠟燭、筆墨硯台、水壺、火石等物事,獨獨缺了紙張。
王睿輕輕拈起一支蠟燭,將其點燃,昏黃的燭光瞬間在屋內彌漫開來。
屋子後麵頗為寬敞,兩床毯子疊放在那裏,王睿心想,夜裏至少不用蜷著身子入眠,也算是一點慰藉。
往硯台裏注入清水,開始慢慢研磨起來。
耳朵卻敏銳地捕捉著兩邊房間的動靜。
隻聽得隔壁士子悠悠歎息一聲:“土地爺爺在上,學生無法帶香前來,隻好以這蠟燭代替,還望土地爺爺垂憐,保佑學生此番考中。學生若能如願,定當再來祭拜還願!”
言罷,便是一陣磕頭的“咚咚”聲。
王睿聽了,嘴角微微一揚,心中暗笑這人的迷信。
再看向右邊房間,那邊的考生卻異常安靜,沒有發出半點聲響。
天色漸漸明亮起來,貢院那厚重的大門在沉悶的聲響中轟然關閉。
一眾考官迅速各就各位,與解試時一般,每條窄巷都有一名考官與兩名士兵肅立值守。
整個考場氣氛陡然變得肅穆莊重,所有人都屏息以待,仿佛在等待命運的宣判。
“當。”
一聲清脆的雲板聲在考場上空悠悠響起,所有考生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試卷發放的時刻到了。
恩科考試,曆時九天,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要考四書義、經義以及五言八韻排律詩。
第二場是論一篇、製五篇,還有詔、誥、章、表內科。
第三場則是考經、史、策。
三卷厚厚的試卷擺在王睿麵前,旁邊還有一份正式試卷以及細長的糊名紙。
王睿將試卷展開,大致瀏覽了一遍,其中涉及《論語》、《孟子》等內容。
題目雖說難度不大,隻要勤奮苦讀經書,基本都能應答。
算上那三首五言八韻排律詩,王睿在心中粗略估算,需在三天內將這些題目全部答完。
所有考生都迫不及待地提起筆,準備答題。
大家心裏都清楚,題目不難並不意味著就能順利考中,錄取的比例猶如一座大山,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在細節處拚高下。書法的優劣和卷麵的整潔程度,便是給審卷官的第一印象。
王睿並未心急落筆,而是先對整篇試卷進行謀篇布局,以確定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
這是他在解試中積累的經驗,也是眾多高手的共同心得。
在這種細節決定成敗的考試中,必須謹慎行事。
王睿沉思了足足一刻鍾,才最終敲定了字體大小與行間距。
隨後,他將試卷翻回最前麵,開始從第一部分做起。
第一道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此句出自《禮記·中庸》,王睿微眯雙眸,沉思片刻後,工工整整地將題目寫下。
接著,他提筆寫道:“夫‘中’者,人心本然之態,未觸於外事,未感於情境,情未萌而心靜謐,無喜無怒,無哀無樂,渾然守中,如太虛之清寧,似古井之無波,此人性之元始,道德之根柢也……”
就在考生們全神貫注答題之時,貢院的審卷樓三樓內,主考官李佑正站在窗前,手中輕輕端著一杯香茗,慢慢啜飲。
從所處的位置,可以將下方的考場盡收眼底。
科舉考試,向來是朝廷重大政策的風向標,主考官的任命絕非隨意之舉,而是各方勢力相互博弈的結果。
原本,禮部尚書程知儒有望擔任此次主考官,怎奈兒子程景行深陷桃色風波,被禦史狠狠參了一本。
為了避嫌,程知儒不得不主動辭去主考官一職。
李佑身後,站著另一位主考官衛臣。
二人之間素來不和,這在朝中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隻是眾人都心照不宣,不點破罷了。
二人同是禮部侍郎,一左一右,分別隸屬於新黨與舊黨兩個陣營。
此次參加考試的不少士子,亦有不同派係的背景,皆是各派係未來的新鮮血液。
為防止對方派係作弊,兩派之人都死死地盯著對方。
程景行也參加了此次恩科。
前幾日,他被父親責罵後,在祠堂跪了許久。
經過幾日休養,暗下決心,定要通過此次考試登上榜單,屆時再與父親談條件。
李佑心中,對與衛臣攀談毫無興趣,除非是關乎公事。
衛臣看著李佑,心中也是憤懣不已,認定他惺惺作態,是個假正經的偽君子。
李佑望著考場,心中思緒翻湧:“這場恩科,不知又會掀起怎樣的風雲。這些考生中,有幾人是真心為了江山社稷,又有幾人不過是為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
衛臣在一旁,心中亦是暗自盤算:“哼,李佑這老匹夫,定是在謀劃如何讓他那派係的考生占據優勢,我須得加倍小心,絕不能讓他的陰謀得逞。”
王睿全神貫注地答著題,額頭上漸漸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時而停下筆,斟酌字句,力求將答案做到盡善盡美。
旁邊的一位考生一個不小心,將墨水滴落在試卷上,刹那間,臉色變得慘白如紙,眼中幾乎要急出淚來。
王睿聽到動靜,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便到了傍晚時分。
“咚!咚!咚!”貢院的暮鼓沉重地敲響,休息吃飯的時間終於到了。
早已餓得頭昏眼花的士子們紛紛停下手中筆,匆忙收拾好卷子,將桌子空了出來。
“哎呀呀,這考試可真是要了人的命,我早上吃得太早,中午就隻喝了一杯茶,吃了兩塊點心,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一位士子一邊揉著肚子,一邊抱怨道。
“誰說不是呢,就盼著這頓飯能填填肚子了,也不知會給咱們吃些啥。”另一位士子附和著,眼中滿是期待與無奈。
“管他呢,隻要能填飽肚子,就算是粗茶淡飯,我也能吃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