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與廣東的交界處,離岸五十餘裏處,有座海島,名為南澳。
當年,故宋三末帝的兩後兩位,帝昺與帝昰與保護其逃離福州的張世傑部,本想入駐泉州,卻為蒲壽庚所阻,隻好繼續南下,路經南澳島,在此駐留。
於是,南澳島便給後世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比如當年這支大宋的最後一支正規軍,曾在島上海灘挖了三口井,名為龍井、虎井和馬槽井。
據說,這三口在海灘上的井,即使被海水淹後,依然能淘去海沙,湧出甘甜的淡水,很是神奇。
無論如何,這也是皇帝留下的足跡。也讓此島在當地人眼中,多了一層可供炫耀的資本。
可是,大宋亡於異族,一個逃亡的幼帝留下的這些痕跡,到底能有什麽意義?
誰知道!
世人總喜歡以祖上曾經如何,來體現自己的底蘊與驕傲。卻不知道再輝煌的過去,都有著一段令人難以啟齒的難堪。
諸如強漢,諸如盛唐。
更何況是在世人眼中,懦弱至極的故宋。
然而,就是這樣懦弱的故宋,在滅亡之後十餘年的時間裏,依然有著無數的勇士,為了故國而不惜拋灑熱血,不斷地對一統天下的元軍,發起如同以卵擊石般的反抗。
可惜,這種反抗,大多隻是集中於東南的福建、廣東與江西。
也許,這才是先人的足跡,對於後人最大的激勵與意義所在。
至元十七年,漳州陳吊眼率佘民起兵抗元。有邵武高日新、福州林天成、南劍州丘細春群起響應。
至元二十年,福建政和黃華再次起兵,有浙東吳提刑等人率部響應。
同年,鹽販陳良臣在廣東香山、惠州起兵。次年,歐南喜在東莞,黎德在海州起兵反元。
而崖山戰敗後的十餘年中,最大的一支反抗力量,則來自福建汀州的鍾明亮。
至元二十四年,佘民鍾明亮起兵,迅速聚集十萬義軍,狂掃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之地。在其影響之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漳州陳機察、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兵呼應。
數年之間,東南幾乎糜爛。
又有漳州江羅、婺州葉萬五、廣東湖南瑤民,相繼起兵。
然而,大宋終究已經故去,民眾雖然還在抗爭,皇室卻早已斷了脊梁骨。
杭州趙氏隨著幼帝與太皇太後北遷,全都成為忽必烈鞭下乖巧的綿羊。泉州趙氏,被蒲家屠戳殆盡。唯有福州趙氏,尚有幸存,卻紛紛改名換姓,避入人間,再不敢露出臉麵。
於是,無人可持牛耳。
起兵者越多,形勢卻愈加艱難。
到去年底時,十幾路義兵被元軍分而擊之,各自潰敗。今年年初,數次投降又屢屢起兵的鍾明亮,終於還是病故於贛州。
餘眾,鳥獸而散。
其中一支數百殘兵,泛海而至南澳島,落草自稱海賊。
對於任何一支反抗政府的武裝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生存。
不能合理合法收稅的軍隊,想要維持巨大的開銷,無非是兩條路。一是殺官搶劫府庫,二是殺富劫其錢糧。
殺官要麵對官府的武裝與難以攻克的城牆,除非具備了一定實力,或是實在走投無路,一般的義兵輕易不會作此選項。
劫殺富戶,自然就輕鬆了許多。還能落個“劫富濟貧”的好名聲。
是以,這種義軍,也常常被稱為“匪”或是“賊”。
甚至到了沒落之時,他們也隻能視自己為賊。
就比如這支流落於南澳島上的殘軍。
無田可種,無物可販賣,想活下去,便隻剩下搶劫一條路了。
來到島上的這群人,不過小舟十餘條,人員百餘個,但是隻要麵對的不是一支船隊,他們自信還有成功的可能。
可是,當他們得知有一艘大商船正在南下時,卻又開始猶豫了。
這時機,實在是太巧了。
在這樣的亂世中,怎麽會有哪個商人敢如此大膽地獨自出門遠行?
除非,是個陷阱!
可是,餌料在前,不去吃,這百餘張嘴怎麽活?
滿臉憔悴的首領陳機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這考驗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智慧,以及海上的作戰指揮能力。
但是對於這群在刀尖舔血的人來說,勇氣可能不缺,後麵兩項,卻都是軟肋啊!
一眾嘍囉也是在爭論不休。
有人覺著,這艘離島不過二三十餘裏的貨船,即使船上全塞滿護衛,其戰力也不可能自己這些人相比。
有人則認為,當穩妥為上,再悄悄地跟上兩三天,待確認其身後沒有尾隨的船隊後,再想辦法吃掉這艘貨船。
“要不,我帶十來個兄弟,先去試試?”說話的人姓鄒名式,身高近六尺,膀大腰圓。
此人原是鍾明亮手下一個悍將。年初,在鍾明亮第三次向元軍投降後,不堪忍受的鄒式怒而離去,身邊跟著七八十個同樣不想降元的兄弟,一同流落於閩粵之間的山林之中。
可是,不過個把月時間,這群人便隻剩下了八個。
在逃竄途中,鄒式等人遇到陳機察,便入了夥,成為他手下一個頭目,依然領著自家的八個兄弟。
對於陳機察來說,手下人越多對自己自然就越有利。不過前提是得有辦法養活他們,否則如鄒式這種半道入夥的,必定會首先成為不安定的因素。
其實鄒式說的不無道理,派一些人去試探,如有埋伏,死的是他們,自己實力不會受損。
不過若是沒有埋伏,那先得利的,也必然是這些人。自家兄弟就難免會眼紅了。
若是讓自己的手下去探路,一旦被人吞下,此消彼長之下,說不定轉眼之間自己就會成為鄒式的手下。
那樣,這支隊伍最終必然是走向崩潰。
自起兵以來的這些年之中,陳機察見過太多的這種例子。十幾路義兵,前後二十餘萬人,一半是滅於元軍的圍剿之中,另一半則是在不斷的內耗之中最終崩潰。
這其中利弊,對於陳機察來說,真的很難取舍!
當年,故宋三末帝的兩後兩位,帝昺與帝昰與保護其逃離福州的張世傑部,本想入駐泉州,卻為蒲壽庚所阻,隻好繼續南下,路經南澳島,在此駐留。
於是,南澳島便給後世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比如當年這支大宋的最後一支正規軍,曾在島上海灘挖了三口井,名為龍井、虎井和馬槽井。
據說,這三口在海灘上的井,即使被海水淹後,依然能淘去海沙,湧出甘甜的淡水,很是神奇。
無論如何,這也是皇帝留下的足跡。也讓此島在當地人眼中,多了一層可供炫耀的資本。
可是,大宋亡於異族,一個逃亡的幼帝留下的這些痕跡,到底能有什麽意義?
誰知道!
世人總喜歡以祖上曾經如何,來體現自己的底蘊與驕傲。卻不知道再輝煌的過去,都有著一段令人難以啟齒的難堪。
諸如強漢,諸如盛唐。
更何況是在世人眼中,懦弱至極的故宋。
然而,就是這樣懦弱的故宋,在滅亡之後十餘年的時間裏,依然有著無數的勇士,為了故國而不惜拋灑熱血,不斷地對一統天下的元軍,發起如同以卵擊石般的反抗。
可惜,這種反抗,大多隻是集中於東南的福建、廣東與江西。
也許,這才是先人的足跡,對於後人最大的激勵與意義所在。
至元十七年,漳州陳吊眼率佘民起兵抗元。有邵武高日新、福州林天成、南劍州丘細春群起響應。
至元二十年,福建政和黃華再次起兵,有浙東吳提刑等人率部響應。
同年,鹽販陳良臣在廣東香山、惠州起兵。次年,歐南喜在東莞,黎德在海州起兵反元。
而崖山戰敗後的十餘年中,最大的一支反抗力量,則來自福建汀州的鍾明亮。
至元二十四年,佘民鍾明亮起兵,迅速聚集十萬義軍,狂掃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之地。在其影響之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漳州陳機察、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兵呼應。
數年之間,東南幾乎糜爛。
又有漳州江羅、婺州葉萬五、廣東湖南瑤民,相繼起兵。
然而,大宋終究已經故去,民眾雖然還在抗爭,皇室卻早已斷了脊梁骨。
杭州趙氏隨著幼帝與太皇太後北遷,全都成為忽必烈鞭下乖巧的綿羊。泉州趙氏,被蒲家屠戳殆盡。唯有福州趙氏,尚有幸存,卻紛紛改名換姓,避入人間,再不敢露出臉麵。
於是,無人可持牛耳。
起兵者越多,形勢卻愈加艱難。
到去年底時,十幾路義兵被元軍分而擊之,各自潰敗。今年年初,數次投降又屢屢起兵的鍾明亮,終於還是病故於贛州。
餘眾,鳥獸而散。
其中一支數百殘兵,泛海而至南澳島,落草自稱海賊。
對於任何一支反抗政府的武裝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生存。
不能合理合法收稅的軍隊,想要維持巨大的開銷,無非是兩條路。一是殺官搶劫府庫,二是殺富劫其錢糧。
殺官要麵對官府的武裝與難以攻克的城牆,除非具備了一定實力,或是實在走投無路,一般的義兵輕易不會作此選項。
劫殺富戶,自然就輕鬆了許多。還能落個“劫富濟貧”的好名聲。
是以,這種義軍,也常常被稱為“匪”或是“賊”。
甚至到了沒落之時,他們也隻能視自己為賊。
就比如這支流落於南澳島上的殘軍。
無田可種,無物可販賣,想活下去,便隻剩下搶劫一條路了。
來到島上的這群人,不過小舟十餘條,人員百餘個,但是隻要麵對的不是一支船隊,他們自信還有成功的可能。
可是,當他們得知有一艘大商船正在南下時,卻又開始猶豫了。
這時機,實在是太巧了。
在這樣的亂世中,怎麽會有哪個商人敢如此大膽地獨自出門遠行?
除非,是個陷阱!
可是,餌料在前,不去吃,這百餘張嘴怎麽活?
滿臉憔悴的首領陳機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這考驗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智慧,以及海上的作戰指揮能力。
但是對於這群在刀尖舔血的人來說,勇氣可能不缺,後麵兩項,卻都是軟肋啊!
一眾嘍囉也是在爭論不休。
有人覺著,這艘離島不過二三十餘裏的貨船,即使船上全塞滿護衛,其戰力也不可能自己這些人相比。
有人則認為,當穩妥為上,再悄悄地跟上兩三天,待確認其身後沒有尾隨的船隊後,再想辦法吃掉這艘貨船。
“要不,我帶十來個兄弟,先去試試?”說話的人姓鄒名式,身高近六尺,膀大腰圓。
此人原是鍾明亮手下一個悍將。年初,在鍾明亮第三次向元軍投降後,不堪忍受的鄒式怒而離去,身邊跟著七八十個同樣不想降元的兄弟,一同流落於閩粵之間的山林之中。
可是,不過個把月時間,這群人便隻剩下了八個。
在逃竄途中,鄒式等人遇到陳機察,便入了夥,成為他手下一個頭目,依然領著自家的八個兄弟。
對於陳機察來說,手下人越多對自己自然就越有利。不過前提是得有辦法養活他們,否則如鄒式這種半道入夥的,必定會首先成為不安定的因素。
其實鄒式說的不無道理,派一些人去試探,如有埋伏,死的是他們,自己實力不會受損。
不過若是沒有埋伏,那先得利的,也必然是這些人。自家兄弟就難免會眼紅了。
若是讓自己的手下去探路,一旦被人吞下,此消彼長之下,說不定轉眼之間自己就會成為鄒式的手下。
那樣,這支隊伍最終必然是走向崩潰。
自起兵以來的這些年之中,陳機察見過太多的這種例子。十幾路義兵,前後二十餘萬人,一半是滅於元軍的圍剿之中,另一半則是在不斷的內耗之中最終崩潰。
這其中利弊,對於陳機察來說,真的很難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