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魏大夫跟我們又聊了些趣事。
我想到小時候爺爺給我打通經脈的事,就問他可有通過吟唱治病的醫術?
他說,根據他的了解,有兩種比較符合我說的。
一種是道術或者巫術,可以通過吟誦法咒達到驅邪治病的效果。
還有一種就是,祝由術。
隻是現在基本上很少有人還懂這個了。
魏大夫年輕的時候,遇到過一個道士,會用祝由術給人看病。
不過看病的方式很奇怪,一般不給人開藥,就是開了藥方他也不賣藥,得自己去藥房去抓,找他看病的人大多很快就見效果,有的當場就好了,人們都很奇怪。
後來才知道他是用祝由術給人看病,不過什麽是祝由術,大家一無所知。
曾經有個小女孩,十幾歲,麵黃肌瘦,吃得很少,渾身沒勁,肚子卻是出奇得大,常常疼得在床上打滾兒。
她父母帶她找過好幾個中醫,藥也吃了不少,卻沒有任何效果,到後來連出門走路的勁都沒有了,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
知道這個道士會治病的事,女孩的父母就想著讓他給看看。於是就扶著女孩下床,找了個獨輪車推著她去找道士。
等挨到給小女孩看病,道士先是給她號了脈,又翻了翻她的眼皮,隔著衣服,他使勁按壓女孩又大又硬的肚子,邊按邊問,疼不?
女孩疼得直掉淚,邊點頭邊說疼。
道士歎口氣,說孩子拖的時辰太久,耽誤了,可受了罪了。
道士讓人扶女孩躺下。
他找了幾張黃表紙用麵糊一張一張粘在一起,粘成一張大的紙。
等幹得差不多了就鋪在桌子上,用剪刀剪成了一個三尺多高的人形。
又用朱砂筆畫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然後把紙人放在女孩身旁,囑咐大家都不要出聲。
他則坐在一旁緊閉雙目,嘴裏不知念叨些什麽,右手則不停地在紙人的肚子位置揉搓。
約摸半袋煙的功夫,道士找來一根針,在紙人的腹部紮了十多下,又把紙人迅速地團成一團,一把火燒了。
等青煙散盡,他說,“好了,抓緊走吧,到家準備一個大的馬桶”。
屋裏的人都愣了,不知為什麽要準備馬桶,也不好多問,女孩的父親就推著她回家了。
剛進家,還沒來得及下獨輪車,女孩很響亮地放了一個屁,緊接著就是大便傾瀉而出,拉了一褲子,屋子裏臭氣熏天。
連著幾天,止不住的拉,好像把積攢了一年的屎都拉了出來。
說來也怪,隨著肚子變空,女孩變得渾身清爽,肚子也越來越小,不到十天就恢複了原樣,也願意吃飯了,吃了也不再難受,慢慢就好了。
後來他父親給道士送去錢他也沒收,就給送過去一筺紅薯。
我們聽得十分驚奇,不知道這是什麽原理,魏大叔也不知,更驚奇的還有。
有一個姑娘,快到出嫁的年齡了,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她的右邊大腿內側生了一個膿瘡。
由於位置特殊,姑娘一直沒好意思給大人說,直到膿瘡越來越大,疼得受不了了才給母親說。
母親很擔心,要帶她找大夫看看,可姑娘害羞,說什麽也不去。
後來聽說了道士治病的事,沒辦法就帶著姑娘找來了。
道士聽姑娘說了膿瘡的位置,大致多長時間了,怎麽個疼法,並沒有看,而是在一張黃表紙上畫了一個圓圈,讓姑娘看,問她,可有這麽大?姑娘點點頭。
道士便把這張紙貼到了院子裏一棵大樹的樹幹上,然後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紙,嘴裏念念有詞,過了一會,又用小刀在那張紙上的圓圈裏劃了幾下,把紙取下來燒了。
然後對姑娘的母親說,膿瘡一天內會潰爛,我給你開個藥方,到藥房按方抓藥,回來後把草藥切成小段,用石臼搗碎,再加點水成糊狀,塗在潰爛的傷口上,用幹淨布包裏,五天後取下就沒事兒了。
後來姑娘的母親拿著一小袋糧食來感謝道士,說到家沒多久膿瘡就爛了,流出好多紅黃的膿水,敷上藥就不疼了,現在五天過去,傷口已結痂好了。
聽了魏大叔的描述,我很感興趣,於是回去就找了關於祝由術的資料看。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傳說上古有一個叫苗父的醫家,醫術高超。漢代劉向《說苑》記載了苗父為人治病的一些場景,以野草編織成各種東西,麵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詞,不論是走過來還是坐車過來的病人,都能康複如往日。這也是關於祝由的較早記錄。
自苗父開始以祝治病後,這種治療方式開始廣泛流傳。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方書》中,記載了許多通過咒語禱告等方式治療外傷、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禱方多達30條,在書中占了十分巨大的比例。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書中對中醫基礎理論做了詳細論述。祝由在上古之時經常運用,因為“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魏晉時期,道教興盛。從東漢末年張角以道起家,走向了農民起義的道路,將道教的思想廣播天下。葛玄、葛洪爺孫倆、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稱葛天師,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人稱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稱。
正是有了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借助強大的民間基礎,祝由術開始走向民間,與道教文化結合,被學道之士所用。
道教引入祝由術後,加入了符水、桃木劍等道具。並且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在保養生命、強身健體、診治疾病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
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數百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國家將中醫分為十三科,而祝由術便為其中一科,後元明基本相類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稱為“祝由十三科”。
到了清朝時,出於種種原因,祝由術在官方機構瀕臨失傳,僅在民間興盛。這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就連針灸也一度衰落,因為當時社會上層認為拿針在身上紮來紮去,非常不符合禮儀,於是漸漸棄之不用,專用湯藥。
我想到小時候爺爺給我打通經脈的事,就問他可有通過吟唱治病的醫術?
他說,根據他的了解,有兩種比較符合我說的。
一種是道術或者巫術,可以通過吟誦法咒達到驅邪治病的效果。
還有一種就是,祝由術。
隻是現在基本上很少有人還懂這個了。
魏大夫年輕的時候,遇到過一個道士,會用祝由術給人看病。
不過看病的方式很奇怪,一般不給人開藥,就是開了藥方他也不賣藥,得自己去藥房去抓,找他看病的人大多很快就見效果,有的當場就好了,人們都很奇怪。
後來才知道他是用祝由術給人看病,不過什麽是祝由術,大家一無所知。
曾經有個小女孩,十幾歲,麵黃肌瘦,吃得很少,渾身沒勁,肚子卻是出奇得大,常常疼得在床上打滾兒。
她父母帶她找過好幾個中醫,藥也吃了不少,卻沒有任何效果,到後來連出門走路的勁都沒有了,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
知道這個道士會治病的事,女孩的父母就想著讓他給看看。於是就扶著女孩下床,找了個獨輪車推著她去找道士。
等挨到給小女孩看病,道士先是給她號了脈,又翻了翻她的眼皮,隔著衣服,他使勁按壓女孩又大又硬的肚子,邊按邊問,疼不?
女孩疼得直掉淚,邊點頭邊說疼。
道士歎口氣,說孩子拖的時辰太久,耽誤了,可受了罪了。
道士讓人扶女孩躺下。
他找了幾張黃表紙用麵糊一張一張粘在一起,粘成一張大的紙。
等幹得差不多了就鋪在桌子上,用剪刀剪成了一個三尺多高的人形。
又用朱砂筆畫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然後把紙人放在女孩身旁,囑咐大家都不要出聲。
他則坐在一旁緊閉雙目,嘴裏不知念叨些什麽,右手則不停地在紙人的肚子位置揉搓。
約摸半袋煙的功夫,道士找來一根針,在紙人的腹部紮了十多下,又把紙人迅速地團成一團,一把火燒了。
等青煙散盡,他說,“好了,抓緊走吧,到家準備一個大的馬桶”。
屋裏的人都愣了,不知為什麽要準備馬桶,也不好多問,女孩的父親就推著她回家了。
剛進家,還沒來得及下獨輪車,女孩很響亮地放了一個屁,緊接著就是大便傾瀉而出,拉了一褲子,屋子裏臭氣熏天。
連著幾天,止不住的拉,好像把積攢了一年的屎都拉了出來。
說來也怪,隨著肚子變空,女孩變得渾身清爽,肚子也越來越小,不到十天就恢複了原樣,也願意吃飯了,吃了也不再難受,慢慢就好了。
後來他父親給道士送去錢他也沒收,就給送過去一筺紅薯。
我們聽得十分驚奇,不知道這是什麽原理,魏大叔也不知,更驚奇的還有。
有一個姑娘,快到出嫁的年齡了,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她的右邊大腿內側生了一個膿瘡。
由於位置特殊,姑娘一直沒好意思給大人說,直到膿瘡越來越大,疼得受不了了才給母親說。
母親很擔心,要帶她找大夫看看,可姑娘害羞,說什麽也不去。
後來聽說了道士治病的事,沒辦法就帶著姑娘找來了。
道士聽姑娘說了膿瘡的位置,大致多長時間了,怎麽個疼法,並沒有看,而是在一張黃表紙上畫了一個圓圈,讓姑娘看,問她,可有這麽大?姑娘點點頭。
道士便把這張紙貼到了院子裏一棵大樹的樹幹上,然後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紙,嘴裏念念有詞,過了一會,又用小刀在那張紙上的圓圈裏劃了幾下,把紙取下來燒了。
然後對姑娘的母親說,膿瘡一天內會潰爛,我給你開個藥方,到藥房按方抓藥,回來後把草藥切成小段,用石臼搗碎,再加點水成糊狀,塗在潰爛的傷口上,用幹淨布包裏,五天後取下就沒事兒了。
後來姑娘的母親拿著一小袋糧食來感謝道士,說到家沒多久膿瘡就爛了,流出好多紅黃的膿水,敷上藥就不疼了,現在五天過去,傷口已結痂好了。
聽了魏大叔的描述,我很感興趣,於是回去就找了關於祝由術的資料看。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傳說上古有一個叫苗父的醫家,醫術高超。漢代劉向《說苑》記載了苗父為人治病的一些場景,以野草編織成各種東西,麵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詞,不論是走過來還是坐車過來的病人,都能康複如往日。這也是關於祝由的較早記錄。
自苗父開始以祝治病後,這種治療方式開始廣泛流傳。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方書》中,記載了許多通過咒語禱告等方式治療外傷、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禱方多達30條,在書中占了十分巨大的比例。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書中對中醫基礎理論做了詳細論述。祝由在上古之時經常運用,因為“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魏晉時期,道教興盛。從東漢末年張角以道起家,走向了農民起義的道路,將道教的思想廣播天下。葛玄、葛洪爺孫倆、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稱葛天師,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人稱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稱。
正是有了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借助強大的民間基礎,祝由術開始走向民間,與道教文化結合,被學道之士所用。
道教引入祝由術後,加入了符水、桃木劍等道具。並且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在保養生命、強身健體、診治疾病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
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數百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國家將中醫分為十三科,而祝由術便為其中一科,後元明基本相類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稱為“祝由十三科”。
到了清朝時,出於種種原因,祝由術在官方機構瀕臨失傳,僅在民間興盛。這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就連針灸也一度衰落,因為當時社會上層認為拿針在身上紮來紮去,非常不符合禮儀,於是漸漸棄之不用,專用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