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要個實驗室
重回70娶知青:打破美蘇壟斷,國士無雙! 作者:我真不吃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慧彥不確定張軍的身份,可張軍現在越是猶豫,他心裏越發覺得張軍有什麽了不起的背景。
張軍沉吟著說道:“劉主任,我跟你說實話,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不是化肥,是種子。”
“我需要一個種子研究室,你們要是能給我提供,我就來!”
一個研究室可要花不少的錢。
“這……這可能有點難啊!”劉慧彥也想答應,但他沒有這權限。
張軍也不著急:“劉主任,工資待遇我不提要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個種子研究室。”
“當然,那些高精尖的研究設備我不會提,這也不現實。”
“但小型溫室、顯微鏡等基礎設備,我必須要。”
其實劉慧彥不答應,多說點好話,張軍也會去的。
畢竟化肥廠也有自己的實驗室,雖然是研究化肥的。
劉慧彥試探著問道:“張兄弟,我冒昧的問一句,你準備研究什麽種子?”
張軍早就想過這個問題:“現在主要是水稻。”
之所以選擇水稻,是因為水稻是國家主要主糧。
張軍沒想搞袁老的雜交水稻,那個已經在1973年成功了。
後來常吃的大米,大部分都是雜交水稻,但並不是袁老的那個雜交水稻,而是延伸出來的。
七十年代末,水稻畝產在七百斤左右,偶爾有多的能達到八百斤。
但後來的農村,水稻隨隨便便就能上千斤,不說那種特殊培養的,稍微花點心思,有的畝產甚至能達到一千四百斤左右。
當然,也有少數特殊情況,可以超過一千七八百斤,甚至兩千斤,可這是特殊情況,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影響水稻產量主要是三個原因,種子、肥料、農藥。
這三者影響基本持平。
有了之前化肥配方,隻要量產,肥料的問題基本能解決百分之七八十,隻要把新種子弄出來,就解決了兩個問題。
畝產量不說達到一千二百斤。
一千斤肯定沒有什麽問題。
國內水稻種植麵積大概在兩億畝左右,一畝多兩百斤,那就是兩百億斤。
多產這麽多糧食,絕對能解決國內很多問題。
劉慧彥又問道:“要是真成功了,算不算化肥廠的?”
張軍並不介意帶上化肥廠:“研究人員是我,單位是縣化肥廠,其他無所謂。”
隻要帶上單位,那化肥廠的領導就能撈到功勞。
劉慧彥細細琢磨了一會:“你有幾成把握,要多長時間?”
研究種子的時間通常都比較長。
少則幾年,長則十幾年。
這中間要無數的實驗、種植。
水稻有很多種,比如有一到十種。
大家先在研究室,研究各種種子、數據,然後選出兩個品種相互授粉。
比如拿一號和二號原生種子種出甲品種。
然後用甲品種跟三號原生品種相互授粉,可能種植出來的產量就會大幅度提高。
種出甲品種要一年,最後出成果要一年,一切順利的情況都是兩年,最後還需要一年驗證新品種的成果。
等確定成果之後,還要一年,大量生產甲品種種子,然後才能給農民使用。
也就是說,一切順利,不算任何意外,沒有出任何差錯,成功要兩年,最終推廣出來,可能已經在第四年到第五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很漫長的。
張軍說道:“肯定能成功,在我們這,可以種兩季,一年時間就行。”
劉慧彥本以為少說也要三五年才有初步成果,五到八年才有最終成果,十年左右才能真正推廣。
沒想到張軍居然說一年就能出成果。
而且還能肯定成功。
“張兄弟,這不是開玩笑的。”劉慧彥雖然知道張軍在化肥上有某些天賦,但一年研究出新品種,隻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不可能。
張軍卻很篤定:“當然不是開玩笑,我也不會拿這種事開玩笑。”
“一年出試驗品種,也就是明年秋季。”
“後麵雙搶的時候就能拿到最終成果,要是一切順利,後年晚稻,就能開始培養種子。”
“也就是說,第三年的時候,老百姓就能種上我們新品種。”
劉慧彥還是覺得不可置信:“張兄弟,你知道三年推出一個新品種是什麽概念麽?”
“這就好比有人說,給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從無到有,把衛星造出來,並發射上天。”
國內衛星從1966年開始,到1975年才成功發射,粗略一算是十年。
有人說一年就能搞出來,誰敢信?
張軍依然很篤定:“既然我說了這話,自然就有這信心。”
“化肥那配方,我不是給你了麽?”
劉慧彥忽然想到一個可能,張軍那個配方可能是別人研究出來的,他隻是有配方,隨手就給自己了。
這個理由似乎是說得通的!
一般人研究都是幾個月、幾年的時間才能出一點成果,張軍一來就寫配方,明顯是早就有的。
可這種配方,就連大洋彼岸的國家都沒有,國內要是有人研究出來,怎麽可能給張軍?
思來想去,也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張兄弟,這事是個人肯定不能給你回複,明天我找工廠領導商量一下,明天下午給你回複,你看怎麽樣?”劉慧彥還是決定盡量留下張軍。
畢竟那個配方的背書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張軍早就看出了劉慧彥心裏的想法,笑著說道:“劉主任,這事你跟廠領導直接說就行。”
“至於他們怎麽決定,我都能接受。”
見張軍如此鎮定,劉慧彥剛有些搖擺、懷疑的心,又對張軍恢複了幾分信心:“行!現在時間也不早了,我就不多打擾,明天我來找你們,我先回去了。”
“好!劉主任慢走!”張軍目送劉慧彥離開。
沈靈珺在一旁聽得也有些吃驚:“軍哥,你一年時間真能出成果?”
張軍微微一笑,信心十足:“一年時間夠了!沒問題!”
對於張軍來說,其實就是把一些優質種子給種出來,根本不用研發。
他要實驗室的目的,是進一步研發出新種子。
上一世他的專業也是水稻和小麥,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張軍沉吟著說道:“劉主任,我跟你說實話,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不是化肥,是種子。”
“我需要一個種子研究室,你們要是能給我提供,我就來!”
一個研究室可要花不少的錢。
“這……這可能有點難啊!”劉慧彥也想答應,但他沒有這權限。
張軍也不著急:“劉主任,工資待遇我不提要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個種子研究室。”
“當然,那些高精尖的研究設備我不會提,這也不現實。”
“但小型溫室、顯微鏡等基礎設備,我必須要。”
其實劉慧彥不答應,多說點好話,張軍也會去的。
畢竟化肥廠也有自己的實驗室,雖然是研究化肥的。
劉慧彥試探著問道:“張兄弟,我冒昧的問一句,你準備研究什麽種子?”
張軍早就想過這個問題:“現在主要是水稻。”
之所以選擇水稻,是因為水稻是國家主要主糧。
張軍沒想搞袁老的雜交水稻,那個已經在1973年成功了。
後來常吃的大米,大部分都是雜交水稻,但並不是袁老的那個雜交水稻,而是延伸出來的。
七十年代末,水稻畝產在七百斤左右,偶爾有多的能達到八百斤。
但後來的農村,水稻隨隨便便就能上千斤,不說那種特殊培養的,稍微花點心思,有的畝產甚至能達到一千四百斤左右。
當然,也有少數特殊情況,可以超過一千七八百斤,甚至兩千斤,可這是特殊情況,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影響水稻產量主要是三個原因,種子、肥料、農藥。
這三者影響基本持平。
有了之前化肥配方,隻要量產,肥料的問題基本能解決百分之七八十,隻要把新種子弄出來,就解決了兩個問題。
畝產量不說達到一千二百斤。
一千斤肯定沒有什麽問題。
國內水稻種植麵積大概在兩億畝左右,一畝多兩百斤,那就是兩百億斤。
多產這麽多糧食,絕對能解決國內很多問題。
劉慧彥又問道:“要是真成功了,算不算化肥廠的?”
張軍並不介意帶上化肥廠:“研究人員是我,單位是縣化肥廠,其他無所謂。”
隻要帶上單位,那化肥廠的領導就能撈到功勞。
劉慧彥細細琢磨了一會:“你有幾成把握,要多長時間?”
研究種子的時間通常都比較長。
少則幾年,長則十幾年。
這中間要無數的實驗、種植。
水稻有很多種,比如有一到十種。
大家先在研究室,研究各種種子、數據,然後選出兩個品種相互授粉。
比如拿一號和二號原生種子種出甲品種。
然後用甲品種跟三號原生品種相互授粉,可能種植出來的產量就會大幅度提高。
種出甲品種要一年,最後出成果要一年,一切順利的情況都是兩年,最後還需要一年驗證新品種的成果。
等確定成果之後,還要一年,大量生產甲品種種子,然後才能給農民使用。
也就是說,一切順利,不算任何意外,沒有出任何差錯,成功要兩年,最終推廣出來,可能已經在第四年到第五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很漫長的。
張軍說道:“肯定能成功,在我們這,可以種兩季,一年時間就行。”
劉慧彥本以為少說也要三五年才有初步成果,五到八年才有最終成果,十年左右才能真正推廣。
沒想到張軍居然說一年就能出成果。
而且還能肯定成功。
“張兄弟,這不是開玩笑的。”劉慧彥雖然知道張軍在化肥上有某些天賦,但一年研究出新品種,隻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不可能。
張軍卻很篤定:“當然不是開玩笑,我也不會拿這種事開玩笑。”
“一年出試驗品種,也就是明年秋季。”
“後麵雙搶的時候就能拿到最終成果,要是一切順利,後年晚稻,就能開始培養種子。”
“也就是說,第三年的時候,老百姓就能種上我們新品種。”
劉慧彥還是覺得不可置信:“張兄弟,你知道三年推出一個新品種是什麽概念麽?”
“這就好比有人說,給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從無到有,把衛星造出來,並發射上天。”
國內衛星從1966年開始,到1975年才成功發射,粗略一算是十年。
有人說一年就能搞出來,誰敢信?
張軍依然很篤定:“既然我說了這話,自然就有這信心。”
“化肥那配方,我不是給你了麽?”
劉慧彥忽然想到一個可能,張軍那個配方可能是別人研究出來的,他隻是有配方,隨手就給自己了。
這個理由似乎是說得通的!
一般人研究都是幾個月、幾年的時間才能出一點成果,張軍一來就寫配方,明顯是早就有的。
可這種配方,就連大洋彼岸的國家都沒有,國內要是有人研究出來,怎麽可能給張軍?
思來想去,也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張兄弟,這事是個人肯定不能給你回複,明天我找工廠領導商量一下,明天下午給你回複,你看怎麽樣?”劉慧彥還是決定盡量留下張軍。
畢竟那個配方的背書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張軍早就看出了劉慧彥心裏的想法,笑著說道:“劉主任,這事你跟廠領導直接說就行。”
“至於他們怎麽決定,我都能接受。”
見張軍如此鎮定,劉慧彥剛有些搖擺、懷疑的心,又對張軍恢複了幾分信心:“行!現在時間也不早了,我就不多打擾,明天我來找你們,我先回去了。”
“好!劉主任慢走!”張軍目送劉慧彥離開。
沈靈珺在一旁聽得也有些吃驚:“軍哥,你一年時間真能出成果?”
張軍微微一笑,信心十足:“一年時間夠了!沒問題!”
對於張軍來說,其實就是把一些優質種子給種出來,根本不用研發。
他要實驗室的目的,是進一步研發出新種子。
上一世他的專業也是水稻和小麥,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