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壽宴之上(一)
大明,開局被朱元璋哭靈 作者:茶書金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幹!”
文武大臣們一臉的肅穆,雙手捧杯舉過頭頂齊聲道:“陛下千秋萬壽...”
“開始吧...”朱元璋點點頭,扭頭向身後的司禮官吩咐道。
欽定的萬壽節司禮官會意,往前走兩步扯著嗓子吆喝:
“太子殿下率潭王、魯王、蜀王、湘王、豫王、漢王、衛王等諸皇子為聖君皇帝賀壽...”
朱標身後跟著朱椿和朱柏等人緊走兩步,一撩袍子跪下。
這一堆兒是皇帝的兒子,連沒有王爵的小朱權也在人群中,不過他年紀太小了,是個搭頭。
“兒臣率眾位弟弟恭祝父皇千秋吉祥,萬壽無疆...”
“嗬嗬嗬...”朱元璋笑了笑,伸手虛扶一把:
“吉祥吉祥,快起來吧”
朱標站起身,輕輕笑了笑從旁邊拿過來一個紅皮兒的冊子念道:
“兒臣的壽禮是...洪武之治的六大政績”
“其一,田畝急增”
“自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五年,大明新開田畝總數為二百六十餘萬頃”
“兒臣領銜戶部清算田畝,迄今為止,時下官田民田總數為3百6十8萬5千7百1十5頃!{頃(百萬),一頃\\u003d一百畝}”
“其二,人口急增”
“自去年始,父皇下旨清查天下人口,如今大明全國有戶1千零6十6萬4千7百6十2戶{戶(千萬)},有人口5千9百9十3萬3千2百3十人{5 9 9 3 3 2 3 0人(千萬)}。
說著扭頭看著直勾勾盯著自己的文武大臣,有些自得的笑了笑,聲音更大了幾分:
“比唐朝人口最多的開元年間的五千三百萬人還要多出六百餘萬人!”
大臣們也都是與有榮焉,紛紛開口應和,這盛世也有他們的努力。
“好!”
“好哇!”
“萬歲!”
“好啊”聽著大臣們的喝聲,朱元璋也咧著嘴笑了笑,眼神中帶些回憶,又帶些自豪。
記得大明剛剛建國的時候,全國戶籍才不到四百萬戶,到如今洪武十五年的一千六十六萬戶。
從一個被打爛了的江山、一片斷壁殘垣、塚中枯骨之下帶出來一個洪武之治。
隻有上天能夠知道,為了讓大明的百姓食有糧、居有所,民稍安,自己多少個日夜不眠不休,殫精竭慮。
如今一切的勞苦都是值得的!
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收獲,還有什麽事情能比這個更讓人開心的呢?
“嗬嗬”朱標的聲音越來越大,扭頭壓住四下議論的聲音,接著鏗鏘有力的說著:
“其三,國庫稟實、太倉豐盈”
“ 如今大明歲入徵麥、米、豆、穀二千六百一十萬五千二百五十一石”
“絲綿、棉花、藍靛一百三十萬六百二十九斤”
“其四,四海清平,萬國來朝,威加海外,懷柔天下”
“占城、爪哇、安南、高麗等藩屬之國年年來奉、歲歲來朝,請求天朝上國冊封、賞賜...”
“雲南、貴州、朵甘思、烏斯藏相繼並入大明版圖...”
說到這,一旁站著的藍玉“哼”了一聲,仰著大臉得意洋洋的四下看去,眼珠子幾乎瞪到了天上去...咱爺們打下來的!
“其五...政通人和,吏治清明...”
“其六...”
看著朱標嘴不停的說著,老爺子的臉上也越來越光燙,還不時的咧著嘴笑著附和兩聲。
朱雄英心裏不由的嘟囔:
這事老爺子自己還能不知道嗎?
真不要...拿老爺子的政績當壽禮...
不過他確實是震撼的,年度報告寫著容易,可等事情真的做起來卻是難如登天。
接著朱標說完了,笑嗬嗬的站在了一旁,等朱椿幾人敬獻自己的壽禮。
他們的壽禮也都是五花八門的,除了朱標是張著嘴說了些片兒湯話。
別的小王爺們基本上都是自己攢的小玩意兒,手工,還有些手抄書。
朱椿的壽禮是一本手抄的朱子,附帶了些自己的注解。
甚至連小朱權也捧著一塊兒黢黑的石頭送了上去,這是他在宮裏不知道哪個犄角旮旯的地方刨出來的。
楊妃跟他說的很清楚,壽禮可以不貴重,但是一定要用心。
“嗬嗬嗬...”等小王爺們把壽禮送完,朱元璋笑了笑站起身,看著底下的臣工,聲洪如雷:
“剛才標兒說的,你們都聽見了?”
“嗬嗬嗬,大明能有今天,咱也要感謝你們呀,咱知道,沒有你們的輔佐,咱做不到這個地步”
說著舉起了酒杯:“幹!”
喝完酒之後,司禮官看朱元璋坐回了位置,又抬頭吆喝一聲:
“皇長孫與諸皇孫向聖君皇帝賀壽”
“大戲來了...”朱雄英精神一震,牽著朱允炆和朱允熥的手走到禦桌前磕頭:
“孫兒恭祝皇爺爺千秋吉祥,萬壽無疆...”
“嗬嗬嗬,起來吧”朱元璋往前探了探身子,饒有興趣的問道:
“都給咱送啥壽禮呀?”
朱雄英當仁不讓,有些神秘兮兮的說道:
“孫兒送兩件寶物...”
“哦?”朱元璋挑了挑眉毛。
“其一,孫兒起名字民心一片”說著從懷裏掏出來一個絹帛:
“這是孫兒隨父親微服溧陽,還有在京郊的村子裏,體察百姓之時所留”
“百姓如有所求,孫兒會著令官府周濟”
“可如果他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無冤獄,無欺淩,孫兒就會問他們要一個手指印”
“如今,這絹帛上的手指印,已有一千之數”
朱元璋接過樸仁勇手中的絹帛,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手指印,微微點點頭:
”“哦?原來是這麽個民心一片”
說著又看向下邊的群臣笑道:
“這法子咱也是頭回聽說,看著可新鮮,啊?”
“嗬嗬”李善長嗬嗬笑了兩聲,附和道:
“一片丹心化指印...皇長孫小小年紀卻能如此體察民間疾苦,實乃我大明祥瑞...”
文武大臣們一臉的肅穆,雙手捧杯舉過頭頂齊聲道:“陛下千秋萬壽...”
“開始吧...”朱元璋點點頭,扭頭向身後的司禮官吩咐道。
欽定的萬壽節司禮官會意,往前走兩步扯著嗓子吆喝:
“太子殿下率潭王、魯王、蜀王、湘王、豫王、漢王、衛王等諸皇子為聖君皇帝賀壽...”
朱標身後跟著朱椿和朱柏等人緊走兩步,一撩袍子跪下。
這一堆兒是皇帝的兒子,連沒有王爵的小朱權也在人群中,不過他年紀太小了,是個搭頭。
“兒臣率眾位弟弟恭祝父皇千秋吉祥,萬壽無疆...”
“嗬嗬嗬...”朱元璋笑了笑,伸手虛扶一把:
“吉祥吉祥,快起來吧”
朱標站起身,輕輕笑了笑從旁邊拿過來一個紅皮兒的冊子念道:
“兒臣的壽禮是...洪武之治的六大政績”
“其一,田畝急增”
“自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五年,大明新開田畝總數為二百六十餘萬頃”
“兒臣領銜戶部清算田畝,迄今為止,時下官田民田總數為3百6十8萬5千7百1十5頃!{頃(百萬),一頃\\u003d一百畝}”
“其二,人口急增”
“自去年始,父皇下旨清查天下人口,如今大明全國有戶1千零6十6萬4千7百6十2戶{戶(千萬)},有人口5千9百9十3萬3千2百3十人{5 9 9 3 3 2 3 0人(千萬)}。
說著扭頭看著直勾勾盯著自己的文武大臣,有些自得的笑了笑,聲音更大了幾分:
“比唐朝人口最多的開元年間的五千三百萬人還要多出六百餘萬人!”
大臣們也都是與有榮焉,紛紛開口應和,這盛世也有他們的努力。
“好!”
“好哇!”
“萬歲!”
“好啊”聽著大臣們的喝聲,朱元璋也咧著嘴笑了笑,眼神中帶些回憶,又帶些自豪。
記得大明剛剛建國的時候,全國戶籍才不到四百萬戶,到如今洪武十五年的一千六十六萬戶。
從一個被打爛了的江山、一片斷壁殘垣、塚中枯骨之下帶出來一個洪武之治。
隻有上天能夠知道,為了讓大明的百姓食有糧、居有所,民稍安,自己多少個日夜不眠不休,殫精竭慮。
如今一切的勞苦都是值得的!
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收獲,還有什麽事情能比這個更讓人開心的呢?
“嗬嗬”朱標的聲音越來越大,扭頭壓住四下議論的聲音,接著鏗鏘有力的說著:
“其三,國庫稟實、太倉豐盈”
“ 如今大明歲入徵麥、米、豆、穀二千六百一十萬五千二百五十一石”
“絲綿、棉花、藍靛一百三十萬六百二十九斤”
“其四,四海清平,萬國來朝,威加海外,懷柔天下”
“占城、爪哇、安南、高麗等藩屬之國年年來奉、歲歲來朝,請求天朝上國冊封、賞賜...”
“雲南、貴州、朵甘思、烏斯藏相繼並入大明版圖...”
說到這,一旁站著的藍玉“哼”了一聲,仰著大臉得意洋洋的四下看去,眼珠子幾乎瞪到了天上去...咱爺們打下來的!
“其五...政通人和,吏治清明...”
“其六...”
看著朱標嘴不停的說著,老爺子的臉上也越來越光燙,還不時的咧著嘴笑著附和兩聲。
朱雄英心裏不由的嘟囔:
這事老爺子自己還能不知道嗎?
真不要...拿老爺子的政績當壽禮...
不過他確實是震撼的,年度報告寫著容易,可等事情真的做起來卻是難如登天。
接著朱標說完了,笑嗬嗬的站在了一旁,等朱椿幾人敬獻自己的壽禮。
他們的壽禮也都是五花八門的,除了朱標是張著嘴說了些片兒湯話。
別的小王爺們基本上都是自己攢的小玩意兒,手工,還有些手抄書。
朱椿的壽禮是一本手抄的朱子,附帶了些自己的注解。
甚至連小朱權也捧著一塊兒黢黑的石頭送了上去,這是他在宮裏不知道哪個犄角旮旯的地方刨出來的。
楊妃跟他說的很清楚,壽禮可以不貴重,但是一定要用心。
“嗬嗬嗬...”等小王爺們把壽禮送完,朱元璋笑了笑站起身,看著底下的臣工,聲洪如雷:
“剛才標兒說的,你們都聽見了?”
“嗬嗬嗬,大明能有今天,咱也要感謝你們呀,咱知道,沒有你們的輔佐,咱做不到這個地步”
說著舉起了酒杯:“幹!”
喝完酒之後,司禮官看朱元璋坐回了位置,又抬頭吆喝一聲:
“皇長孫與諸皇孫向聖君皇帝賀壽”
“大戲來了...”朱雄英精神一震,牽著朱允炆和朱允熥的手走到禦桌前磕頭:
“孫兒恭祝皇爺爺千秋吉祥,萬壽無疆...”
“嗬嗬嗬,起來吧”朱元璋往前探了探身子,饒有興趣的問道:
“都給咱送啥壽禮呀?”
朱雄英當仁不讓,有些神秘兮兮的說道:
“孫兒送兩件寶物...”
“哦?”朱元璋挑了挑眉毛。
“其一,孫兒起名字民心一片”說著從懷裏掏出來一個絹帛:
“這是孫兒隨父親微服溧陽,還有在京郊的村子裏,體察百姓之時所留”
“百姓如有所求,孫兒會著令官府周濟”
“可如果他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無冤獄,無欺淩,孫兒就會問他們要一個手指印”
“如今,這絹帛上的手指印,已有一千之數”
朱元璋接過樸仁勇手中的絹帛,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手指印,微微點點頭:
”“哦?原來是這麽個民心一片”
說著又看向下邊的群臣笑道:
“這法子咱也是頭回聽說,看著可新鮮,啊?”
“嗬嗬”李善長嗬嗬笑了兩聲,附和道:
“一片丹心化指印...皇長孫小小年紀卻能如此體察民間疾苦,實乃我大明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