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427.錯綜盤根
冬去春來,如今的時間按照後世的曆法來算,已經是公元224年春天了。荊州國安民富,百姓也有餘糧過冬,甚至大部分人按照馮習參考後世東北土炕的使用方法,推廣了火炕,讓大部分人連挨凍都不會挨凍了。
荊州作為馮習這邊三州中最穩固的一州,自然是不會有什麽波瀾的。相反,交州、揚州倒不算安穩。
交州本身就是占族、漢人相互敵視,經過馮習離間占族,使其心力不齊,才稍稍好轉。如今因為南中之事,平白又有一股勢力入場,讓交州更是鬧得不亦樂乎。
不過好在交州的情況盡在控製之中,因為無論是占人、南人還是漢人,都是在官府製定的律法、政策下相互攻訐的,這種在規則內的玩耍,自然是構不成什麽威脅的,甚至李恢還學到了精髓,隔三岔五還要煽風點火一番,讓交州亂上一陣後更加安穩。
揚州則是另外的問題,那就是當地盤根錯節的世家大族。孫家自不必多說,作為自立為帝的代價,孫家大部分男人都戰死沙場,少部分旁係如孫韶這種,還是能夠幸存的。
但是孫權一脈的主家那是沒有任何商談的可能,男性基本全部死完了,女性也被押送的成都處置,多半是充入那些川中豪族家中為奴為婢去了,這些就不是馮習操心的了。
至於憐憫?就更談不上了。這本來就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賭博,孫權在賭自己能以皇帝身份活下去,那他的家眷宗族自然也要做好被人清算的準備,哪有光享福的道理?
另一方麵,揚州其他士族也不是吃素的,李嚴雖然頗有能力,但是處理起來他們的關係也是頗為頭疼。
馮習對此倒是抽空和李嚴詳談了一下,給李嚴上中下三條方法。下策就是一邊倒,要不然完全支持這些士族以便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取他們的支持,然後快速整合江東,要不然就是完全敵視他們,不破不立。
不過李嚴也知道一邊倒的政策絕非首選,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能和他們翻臉。至於和他們合作,更是與虎謀皮。李嚴作為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大員,可是親眼見過官商勾結,民不聊生的情景的。
若是自己和這些世家大族完全合作,恐怕要不了一年,揚州就和以前一樣,沒甚區別了。李嚴這個揚州刺史也得被他們架空。
而馮習的上策,自然是如同交州和外交一樣,用各類手段,施壓、拉攏、打壓各個派係,讓他們形成均衡,不讓一家獨大,也不讓某些人輕易退場。
不過李嚴對此也不是很讚同,雖然這麽做不會引起世家反彈,但是同樣不可控性太高,很難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那我有一計,也是最近才尋思出來的。李大人,敢問世家大族為禍一方的底氣是什麽?”
兩人坐而論道的時候,馮習見李嚴對上下兩策都不看好,也不驚訝,因為馮習也是最近才思考出了一個新方法。
“世家的底氣……?嗯……無非就是人才和當地的權勢。”
李嚴想了想,不太確定地回答道。人才好說,這個時期的讀書率本來就低,能寫幾十個字都算是個文化人了,街上不會寫自己名字的一抓一大把。而書籍都是相互抄寫而來,天生就是個有門檻的東西。
也就是說大族和寒門靠著書籍就能如同天塹一般。所以自然,舉薦、選用官員的時候雖然要查舉孝廉,但是能力同樣也是在考察範圍內。甚至後期不是世家子弟都不配被舉薦。
而那些稍稍有些名堂的官吏,基本都出自於世家大族。比如縣令是本地王家的,縣丞是本地李家的……如此一來,若是真有個三長兩短,這些出自本地豪門的官吏怎麽可能不向著自家?
而權勢更好理解,就是和人脈相輔相成的。古代婚配講究門當戶對,經過幾代通婚,當地世家幾乎都是血脈相通了。你家女兒給我大兒子當媳婦,你家小兒子娶了我侄女……人脈自然因為婚姻而愈發開闊。
而有了人脈,有了紮根官府的人才,那麽巧取豪奪、草菅人命乃至控製當地州縣似乎都不是什麽特別困難的事情了。
“不知大都督有何教我?”
李嚴聽完馮習的分析,也饒有興趣。這位大都督別看年紀輕輕,文才武功卻已經是令人驚豔無比。行軍打仗自不必多說,就是靠此一步登天的,至少李嚴自認為是不如他的。
隻是李嚴沒想到馮習這種看起來就該是滿腦子肌肉的莽夫,居然對處理地方和政治手段也如此嫻熟,很多陰損主意哪怕是他們這些浸淫政壇數十載的老人也想不出來。
“此事易爾。如今我荊州印刷術已然普及,想必李大人也充分利用了印刷術吧?”
無論是雕版還是活字,如今的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各州乃至各縣都有一大批熟練工匠了。
與之搭配的造紙術也不逞多讓,可能潔白的紙造不出來,但是微微泛黃的紙張還是隨便製作的。
兩相結合之下,所謂知識壟斷早已經不是個事兒了。而且江東還不敢明著抵製。孫權才剛涼了不到一年,這時候跳出來鬧事,是急不可耐想往自己腦袋上紋個“孫權餘孽”是吧?
至於私下裏使絆子……隻能說每逢曆史重大變革的時候,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想跳出來反對改革。此時的世家們也好,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紡織工們也好,很多東西的發展是不以一些人的想法而轉移的。
如今什麽《論語》、《春秋》、《大學》,隨便找家官府鼓勵的商賈書店,幾個大錢就能買到一本。
印刷坊隻要材料足夠,這種書一天印刷個幾千本是沒什麽問題的。
隻能說封建地主階級如今被前資本主義打了個滿地找牙,而這還隻是個開始罷了。
“其實李大人,咱們換個想法。如今書籍、知識已然不是什麽值錢物件了,加上報紙盛行,這些世家能夠掌控官府、愚弄百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他們如果想要維持自己之前的生活,錢總是避不開的,不是麽?”
(本章完)
冬去春來,如今的時間按照後世的曆法來算,已經是公元224年春天了。荊州國安民富,百姓也有餘糧過冬,甚至大部分人按照馮習參考後世東北土炕的使用方法,推廣了火炕,讓大部分人連挨凍都不會挨凍了。
荊州作為馮習這邊三州中最穩固的一州,自然是不會有什麽波瀾的。相反,交州、揚州倒不算安穩。
交州本身就是占族、漢人相互敵視,經過馮習離間占族,使其心力不齊,才稍稍好轉。如今因為南中之事,平白又有一股勢力入場,讓交州更是鬧得不亦樂乎。
不過好在交州的情況盡在控製之中,因為無論是占人、南人還是漢人,都是在官府製定的律法、政策下相互攻訐的,這種在規則內的玩耍,自然是構不成什麽威脅的,甚至李恢還學到了精髓,隔三岔五還要煽風點火一番,讓交州亂上一陣後更加安穩。
揚州則是另外的問題,那就是當地盤根錯節的世家大族。孫家自不必多說,作為自立為帝的代價,孫家大部分男人都戰死沙場,少部分旁係如孫韶這種,還是能夠幸存的。
但是孫權一脈的主家那是沒有任何商談的可能,男性基本全部死完了,女性也被押送的成都處置,多半是充入那些川中豪族家中為奴為婢去了,這些就不是馮習操心的了。
至於憐憫?就更談不上了。這本來就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賭博,孫權在賭自己能以皇帝身份活下去,那他的家眷宗族自然也要做好被人清算的準備,哪有光享福的道理?
另一方麵,揚州其他士族也不是吃素的,李嚴雖然頗有能力,但是處理起來他們的關係也是頗為頭疼。
馮習對此倒是抽空和李嚴詳談了一下,給李嚴上中下三條方法。下策就是一邊倒,要不然完全支持這些士族以便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取他們的支持,然後快速整合江東,要不然就是完全敵視他們,不破不立。
不過李嚴也知道一邊倒的政策絕非首選,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能和他們翻臉。至於和他們合作,更是與虎謀皮。李嚴作為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大員,可是親眼見過官商勾結,民不聊生的情景的。
若是自己和這些世家大族完全合作,恐怕要不了一年,揚州就和以前一樣,沒甚區別了。李嚴這個揚州刺史也得被他們架空。
而馮習的上策,自然是如同交州和外交一樣,用各類手段,施壓、拉攏、打壓各個派係,讓他們形成均衡,不讓一家獨大,也不讓某些人輕易退場。
不過李嚴對此也不是很讚同,雖然這麽做不會引起世家反彈,但是同樣不可控性太高,很難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那我有一計,也是最近才尋思出來的。李大人,敢問世家大族為禍一方的底氣是什麽?”
兩人坐而論道的時候,馮習見李嚴對上下兩策都不看好,也不驚訝,因為馮習也是最近才思考出了一個新方法。
“世家的底氣……?嗯……無非就是人才和當地的權勢。”
李嚴想了想,不太確定地回答道。人才好說,這個時期的讀書率本來就低,能寫幾十個字都算是個文化人了,街上不會寫自己名字的一抓一大把。而書籍都是相互抄寫而來,天生就是個有門檻的東西。
也就是說大族和寒門靠著書籍就能如同天塹一般。所以自然,舉薦、選用官員的時候雖然要查舉孝廉,但是能力同樣也是在考察範圍內。甚至後期不是世家子弟都不配被舉薦。
而那些稍稍有些名堂的官吏,基本都出自於世家大族。比如縣令是本地王家的,縣丞是本地李家的……如此一來,若是真有個三長兩短,這些出自本地豪門的官吏怎麽可能不向著自家?
而權勢更好理解,就是和人脈相輔相成的。古代婚配講究門當戶對,經過幾代通婚,當地世家幾乎都是血脈相通了。你家女兒給我大兒子當媳婦,你家小兒子娶了我侄女……人脈自然因為婚姻而愈發開闊。
而有了人脈,有了紮根官府的人才,那麽巧取豪奪、草菅人命乃至控製當地州縣似乎都不是什麽特別困難的事情了。
“不知大都督有何教我?”
李嚴聽完馮習的分析,也饒有興趣。這位大都督別看年紀輕輕,文才武功卻已經是令人驚豔無比。行軍打仗自不必多說,就是靠此一步登天的,至少李嚴自認為是不如他的。
隻是李嚴沒想到馮習這種看起來就該是滿腦子肌肉的莽夫,居然對處理地方和政治手段也如此嫻熟,很多陰損主意哪怕是他們這些浸淫政壇數十載的老人也想不出來。
“此事易爾。如今我荊州印刷術已然普及,想必李大人也充分利用了印刷術吧?”
無論是雕版還是活字,如今的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各州乃至各縣都有一大批熟練工匠了。
與之搭配的造紙術也不逞多讓,可能潔白的紙造不出來,但是微微泛黃的紙張還是隨便製作的。
兩相結合之下,所謂知識壟斷早已經不是個事兒了。而且江東還不敢明著抵製。孫權才剛涼了不到一年,這時候跳出來鬧事,是急不可耐想往自己腦袋上紋個“孫權餘孽”是吧?
至於私下裏使絆子……隻能說每逢曆史重大變革的時候,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想跳出來反對改革。此時的世家們也好,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紡織工們也好,很多東西的發展是不以一些人的想法而轉移的。
如今什麽《論語》、《春秋》、《大學》,隨便找家官府鼓勵的商賈書店,幾個大錢就能買到一本。
印刷坊隻要材料足夠,這種書一天印刷個幾千本是沒什麽問題的。
隻能說封建地主階級如今被前資本主義打了個滿地找牙,而這還隻是個開始罷了。
“其實李大人,咱們換個想法。如今書籍、知識已然不是什麽值錢物件了,加上報紙盛行,這些世家能夠掌控官府、愚弄百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他們如果想要維持自己之前的生活,錢總是避不開的,不是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