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基業
不良人:諸位,一起複興大唐吧! 作者:大俠吃香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滹(hu)沱河西側,傍著太行山區,便就是山莊所在。
莊園處於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地帶,臨著滹沱河,算得上是這海河支係的上遊,與下遊多沼澤、河流改道頻繁、不適宜居的地帶不同。這裏水土條件適宜,無洪水大浪,方圓數十裏有多處村寨,人口很密集。
但從山口進去,卻需穿過長長的山坳,兩旁山勢高峻,道中還有河水、窪地,向裏去幾乎是一路向上攀,左右環顧就能看見遠處太行山巍峨的山勢起伏、峰巒迭嶂,很是壯闊。
待騎馬行上刻鍾,視野才豁然開朗,山穀掩於其中,莊園亦隱居在此處。四麵皆有耕地,溪水從山澗川流而下,道側很有一番美景,綠蔭環繞,溪水潺潺,正是隱居佳處。
但美中不足的是,上一任莊主很明顯未肯對這裏細心打理,或者說,其並沒有許多的野心。
大片良地都撂荒,莊園後麵連綿的湖沼窪地也沒有利用起來,看著是美,但遍是淤泥、雜草,雖說如今是冬日,但開春之後,這些雜草必會瘋長而起,湖水很難直接利用。
對這裏,蕭硯計劃是出重金好好規劃一下,山坳兩側高峻的山勢上,宜建兵寨,從山口向裏是上攀,但從裏向外卻是俯瞰,如有外敵,可居高臨下兩麵夾擊。加之道路並不寬敞,間有河水、窪地,可謂是易守難攻。
而山穀內,依附莊園的十來戶佃農亦要重新安置一處,不能再東一片西一片。大片的良田都要開辟出來,莊園後麵一眼望不到頭的湖沼、濕地可以拿來牧馬,這裏居於丘陵之間,又在黃河之北,氣候很涼爽,馬不喜熱,顯然在這裏會很舒服。
雖說曹州也有牧馬場,但顯然沒有這裏如此方便,也沒有此處草木茂盛,可謂是天然的牧馬之地,且並不需要蓄養太多馬匹,隻充作培養馬種所在亦可。
從此以後,此處可以遷進一些不良人的家眷,充實人口,完全可以作為河北大本營所在。這裏太廣闊了,雖說蕭硯隻花錢買下了莊園,但山穀向裏的無主之地,也完全成了他個人的私產,耕地估計都有千頃,更不用說比耕地還廣的湖沼窪地可以養魚、蓄養野物……
……
夜幕已降下,山穀之內仍然燈火通明,在穀中山勢最高處的一片樓閣上,亦有燈火點點。
此時雪勢已甚小,但依然能將亭台間的層層瓦片染成素色,這個海拔約莫隻有二三百米的小山,在這河北卻已是難得的高山,從上俯瞰四野,隻覺氣勢坦蕩,一望無際。
便是素來給人以粗獷之象的燕地、這綿延萬裏的平原,此時也盡呈柔和之景。
馮道溫著一壺熱酒,笑道:“真不知主公如何覓得的此處寶地,阡陌交通,遠比什麽塢堡都緊要的多,開春後雇傭民夫開挖溝渠、修建池沼,隻需整治一兩年,供養幾千人都隻是等閑易事。”
對麵的韓延徽捋著胡須,沙聲應道:“這一大窪水泊,處在山套之中,可當一地屯軍之所,最關鍵的是外間幾無便捷通道可行,北連幽州、南通汴梁,進退有據,好生經營幾年,可謂兵家要地。”
這樓閣前的亭台之內,自不止他們二人。
此時,蕭硯負手立於亭台之前,處在這山巔上遠眺著萬裏雪景,隻覺一股氣勢蕩然而起,讓人全無鬱氣。
他從左到右戟指而過,笑問道:“此處寶地,即為兵家所在,二位可有意留一人替我打理?”
亭中,馮、韓二人動作都是一頓,進而對視一眼。
兩人並不驚訝,如此除夕夜,等不了許久莊子裏就馬上開吃年夜飯了,蕭硯卻宴他們二人於此飲酒,絕不會是臨時起意,更可能是早有思慮。
而說到宴請,就不得不說前任莊主雖說無甚野心,或者是無這遠見眼光,這莊內一應享受之處,卻是布置的不錯。
不說山莊四麵種植的一小片鮮花果樹,開春後自是養眼。單是這山巔之上的亭台、傍著山澗而成的水榭,就已是這北地難得的雅致之景了。
站在亭台中眺望遠方,風景無與倫比不提,便隻是這一股西望太行山、南俯中原的氣勢,就必是請了名家測了風水的。
隻可惜一朝亂起,不論是什麽雅、美、豪,皆在兵火下淪為無物,若無私兵駐於此處,便就隻能像前任莊主一樣,淪落得將大好寶地售於蕭硯,兀自逃命去的下場。
且其能遇上蕭硯已是幸事,說不得路過一鎮亂兵或是什麽鎮將,強搶都算好的,搶過後再燒殺淫掠一番,才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正常之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這個人命賤如草芥的時代,沒有實力的人,活著都是一個罪過。
而在這種風景獨佳的寶地之內,外過的人若聽說山穀有一批大軍,穀內最好真的能有一支野戰之師。若不然,便就是一場生靈塗炭。
馮、韓二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要想整治這一關鍵之地,不能隻留一武夫坐鎮,更關鍵的是要有一具備經營之才的人,才會有頭腦將這一‘野地’治理成貨真價實的寶地。
兩人雖不意外,但也稍有些沉吟起來。說白了,誰留在這裏,是會有功勞,但那位傍在蕭硯身側的人,必會被蕭硯更為倚重一些,因為蕭硯終歸是要回返汴梁,此地固然關鍵,但也不可能遇見什麽要事,向這裏的留守之人發信詢問一下主意吧?
蕭硯並不催促,隻是似笑非笑的看著二人。
須臾,卻是馮道搶先開口,他笑著起身,向略有些錯愕的韓延徽哈哈一笑,道:“韓兄,這一美差,我就不客氣的攬下了。”
他轉向蕭硯,持著桌上的羽扇搖了一搖,笑道:“不管河北之事如何,主公總要回汴梁的,彼處距離燕地千裏之遙,縱使幽州、漁陽主公亦有布置,但總歸是鞭長莫及。此地若是經營起來,自然是居間接應的好地方。
不論是引燕地流民還是主公麾下驍勇之家眷來此,仆就算不誇口,也有信心墾出十萬畝良田來,與梁主封節的宋州相比,此地也才是主公真正的基業,一應供給,唯向主公而已。”
蕭硯灑然一笑,拂手安撫了一下有些失措的韓延徽,向馮道詢問:“馮先生這是早已有腹稿爾?”
馮道自信發笑,持著羽扇來回踱步,不時指向山下穀地,坦然道:“不瞞主公,初入此間,仆就已有了想法。此番動亂若順利,主公固然能持掌定霸都萬眾,憑漁陽實控燕地,然汴梁朝廷亦會疑你。
而燕地經此數次動亂,未來幾年內,糧食必然會短缺。汴梁朝廷若想掌控河北,雖會接濟,然對各地的濟糧定會嚴格把控,主公固能以汴梁朝廷供養定霸都,但萬眾兵馬,卻極易被人盯上把柄,非長遠之計爾。
反觀此地,隻要墾出十萬畝良田,自能以此間糧食接濟漁陽,又能以漁陽之悍卒屏護此間,可謂一箭雙雕矣。但這兩處治理皆要人,中間亦要一奔走之才,才可照應完全。漁陽兵家所在,主公自有大將坐鎮,而其間奔走又有主公麾下不良人,非仆之能爾。”
馮道說的有些口幹舌燥,但臉色卻是漲紅,顯然已是說到得意之處,便停住一頓,想要清清嗓子。
蕭硯哈哈一笑,親自給他倒了一盞熱酒。
馮道並不拘禮,滿杯飲下,繼續慨然道:“然這一山穀關鍵所在,乃是主公創業之基,非治理大才而不得鎮之。此處若布置妥當,可替主公養卒萬人。仆雖不才,但自認生於耕讀之家,學讀先賢文章近三十載,雖不敢自比管仲、樂毅,但為主公一軍需官,尚能勉強勝任!”
他一指北麵,道:“主公若將此地付與仆,彼時就算北地有變,仆都能替主公緩急一二,主公隻管安心便是!”
一旁的韓延徽終於待他說完,忙不迭的就要接過話頭,但卻被馮道狡黠的一指,道:“論計謀,十個我或都比不上韓兄你,可若治理俗務,韓兄可是不及我也。”
韓延徽啞口無言,唯有苦笑。
馮道說的不錯,韓延徽向來是以軍政全才為目標,軍略、內政、外交等等兼而顧之,也可謂全才。但單拎內政一點,確實比不上獨重內政的馮道。
蕭硯不禁失笑,給二人一人斟一壺酒,道:“不論是馮先生還是韓先生,二人於我,非幕屬,實乃老師也。我不及弱冠,勉強取得了一些成績,尚需學習的東西卻還有太多太多。”
馮、韓二人皆是動容。
蕭硯卻不顧兩人的樣子,拎起酒杯,笑道:“若真要細分,便借比魏武之言,馮先生於我,當為蕭何,韓先生於我,當為子房爾。”
二人大為受用,卻很是謙虛的下拜而去,道:“仆等愧不敢當……”
“兩位先生豈能妄自菲薄?”蕭硯一把拎起兩人,此時亭中唯他們三人,言語中完全不掩自己的野心,道:“馮先生方才言不敢自比管仲樂毅,按我所想,二位該當想著成就昔日武侯之名爾。”
馮、韓二人本盡皆施禮向下,此時俱都愕然抬頭,而後異口同聲的大拜向下:“仆敢不為主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蕭硯隻是淡笑,進而持杯與兩人對飲而下,道:“此間事了,便就以馮先生為此地主政,一應安排由你全權做主,我概不過問。不過馮先生當該趁著這兩天的閑餘時間,早些列出所需用物的清單。”
說罷,他頓了頓,才笑著補充道:“當然,錢財自不用慮,隻要你可做出成績,你要多少我就能給你多少,非是空話。你隻管列出需要多少人手、要多少糧食供應、要多少器具。我隻有一個要求,此地在一年之內,完全實現千餘人的自給自足,並能屯下糧草來。”
馮道胸有成足,應承道:“主公隻管交予仆便是。”
“付暗會留在此處配合你,我本意是留其於幽州,但此地緊要卻也不比幽州小,幽州我會遣其他人兼顧之。彼時此處、漁陽互相照應,實掌河北,如此要務,就交予伱了。”
“喏!”
蕭硯交代完,才終於看向韓延徽,不由打趣道:“韓先生如此喪氣之態,莫非隨我奔走太委屈了?”
“仆非是如此……”韓延徽欲言又止。
“怕得什麽?”馮道莞爾發笑,道:“韓兄莫以為日日夜夜伴在主公身側,主公就會處處依仗你爾?中原人傑不比河北少,如今我領一美差,韓兄當要憂慮憂慮自己能不能勝任主公幕僚之責。”
蕭硯哈哈大笑。
韓延徽卻是一臉嚴肅,道:“為主公舉薦賢才,亦為臣屬之責,若有中原之人傑,我當要將之盡攬入主公彀中。”
“各司其職,二位於我,皆是不可缺之人。”
蕭硯拍著馮先生的肩膀,鄭重道:“此番,便就勞苦馮先生了。”
馮道這次並不答,隻是鄭重其事的躬身行禮,一揖下拜。
此間之事,何嚐又不是蕭硯特別信任他的體現?士為知己者死,馮道自知無力改變這一世道,曾經也碌碌而為,過著四麵認主的糊塗日子,但單論眼下而言,他敢為蕭硯赴死!
韓延徽在一旁攏著袖子,一臉正色,隻是肅立。
蕭硯提酒走到亭台邊,眯眼眺望著南麵,此地不可能看見黃河,更不可能望見汴梁,但他卻好似依然在風雪中聽見了浪濤之聲,嗅見了汴梁之繁華。
他閉上了眼睛,了如指掌道:“這裏,南距黃河僅八百裏。過了黃河,百裏內,直達汴梁……”
左右兩名士人一臉肅色,三人都是野心家,馮道可能較佛係一些,但在蕭硯與韓延徽兩人的熏陶之下,早已對那虛無縹緲的“淩煙閣”向往不已,聞此言焉能不振奮?
須臾,蕭硯睜開眼,雙眸精光四射。
“二位,這河北之火,也該燒起來了。”
(本章完)
莊園處於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地帶,臨著滹沱河,算得上是這海河支係的上遊,與下遊多沼澤、河流改道頻繁、不適宜居的地帶不同。這裏水土條件適宜,無洪水大浪,方圓數十裏有多處村寨,人口很密集。
但從山口進去,卻需穿過長長的山坳,兩旁山勢高峻,道中還有河水、窪地,向裏去幾乎是一路向上攀,左右環顧就能看見遠處太行山巍峨的山勢起伏、峰巒迭嶂,很是壯闊。
待騎馬行上刻鍾,視野才豁然開朗,山穀掩於其中,莊園亦隱居在此處。四麵皆有耕地,溪水從山澗川流而下,道側很有一番美景,綠蔭環繞,溪水潺潺,正是隱居佳處。
但美中不足的是,上一任莊主很明顯未肯對這裏細心打理,或者說,其並沒有許多的野心。
大片良地都撂荒,莊園後麵連綿的湖沼窪地也沒有利用起來,看著是美,但遍是淤泥、雜草,雖說如今是冬日,但開春之後,這些雜草必會瘋長而起,湖水很難直接利用。
對這裏,蕭硯計劃是出重金好好規劃一下,山坳兩側高峻的山勢上,宜建兵寨,從山口向裏是上攀,但從裏向外卻是俯瞰,如有外敵,可居高臨下兩麵夾擊。加之道路並不寬敞,間有河水、窪地,可謂是易守難攻。
而山穀內,依附莊園的十來戶佃農亦要重新安置一處,不能再東一片西一片。大片的良田都要開辟出來,莊園後麵一眼望不到頭的湖沼、濕地可以拿來牧馬,這裏居於丘陵之間,又在黃河之北,氣候很涼爽,馬不喜熱,顯然在這裏會很舒服。
雖說曹州也有牧馬場,但顯然沒有這裏如此方便,也沒有此處草木茂盛,可謂是天然的牧馬之地,且並不需要蓄養太多馬匹,隻充作培養馬種所在亦可。
從此以後,此處可以遷進一些不良人的家眷,充實人口,完全可以作為河北大本營所在。這裏太廣闊了,雖說蕭硯隻花錢買下了莊園,但山穀向裏的無主之地,也完全成了他個人的私產,耕地估計都有千頃,更不用說比耕地還廣的湖沼窪地可以養魚、蓄養野物……
……
夜幕已降下,山穀之內仍然燈火通明,在穀中山勢最高處的一片樓閣上,亦有燈火點點。
此時雪勢已甚小,但依然能將亭台間的層層瓦片染成素色,這個海拔約莫隻有二三百米的小山,在這河北卻已是難得的高山,從上俯瞰四野,隻覺氣勢坦蕩,一望無際。
便是素來給人以粗獷之象的燕地、這綿延萬裏的平原,此時也盡呈柔和之景。
馮道溫著一壺熱酒,笑道:“真不知主公如何覓得的此處寶地,阡陌交通,遠比什麽塢堡都緊要的多,開春後雇傭民夫開挖溝渠、修建池沼,隻需整治一兩年,供養幾千人都隻是等閑易事。”
對麵的韓延徽捋著胡須,沙聲應道:“這一大窪水泊,處在山套之中,可當一地屯軍之所,最關鍵的是外間幾無便捷通道可行,北連幽州、南通汴梁,進退有據,好生經營幾年,可謂兵家要地。”
這樓閣前的亭台之內,自不止他們二人。
此時,蕭硯負手立於亭台之前,處在這山巔上遠眺著萬裏雪景,隻覺一股氣勢蕩然而起,讓人全無鬱氣。
他從左到右戟指而過,笑問道:“此處寶地,即為兵家所在,二位可有意留一人替我打理?”
亭中,馮、韓二人動作都是一頓,進而對視一眼。
兩人並不驚訝,如此除夕夜,等不了許久莊子裏就馬上開吃年夜飯了,蕭硯卻宴他們二人於此飲酒,絕不會是臨時起意,更可能是早有思慮。
而說到宴請,就不得不說前任莊主雖說無甚野心,或者是無這遠見眼光,這莊內一應享受之處,卻是布置的不錯。
不說山莊四麵種植的一小片鮮花果樹,開春後自是養眼。單是這山巔之上的亭台、傍著山澗而成的水榭,就已是這北地難得的雅致之景了。
站在亭台中眺望遠方,風景無與倫比不提,便隻是這一股西望太行山、南俯中原的氣勢,就必是請了名家測了風水的。
隻可惜一朝亂起,不論是什麽雅、美、豪,皆在兵火下淪為無物,若無私兵駐於此處,便就隻能像前任莊主一樣,淪落得將大好寶地售於蕭硯,兀自逃命去的下場。
且其能遇上蕭硯已是幸事,說不得路過一鎮亂兵或是什麽鎮將,強搶都算好的,搶過後再燒殺淫掠一番,才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正常之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這個人命賤如草芥的時代,沒有實力的人,活著都是一個罪過。
而在這種風景獨佳的寶地之內,外過的人若聽說山穀有一批大軍,穀內最好真的能有一支野戰之師。若不然,便就是一場生靈塗炭。
馮、韓二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要想整治這一關鍵之地,不能隻留一武夫坐鎮,更關鍵的是要有一具備經營之才的人,才會有頭腦將這一‘野地’治理成貨真價實的寶地。
兩人雖不意外,但也稍有些沉吟起來。說白了,誰留在這裏,是會有功勞,但那位傍在蕭硯身側的人,必會被蕭硯更為倚重一些,因為蕭硯終歸是要回返汴梁,此地固然關鍵,但也不可能遇見什麽要事,向這裏的留守之人發信詢問一下主意吧?
蕭硯並不催促,隻是似笑非笑的看著二人。
須臾,卻是馮道搶先開口,他笑著起身,向略有些錯愕的韓延徽哈哈一笑,道:“韓兄,這一美差,我就不客氣的攬下了。”
他轉向蕭硯,持著桌上的羽扇搖了一搖,笑道:“不管河北之事如何,主公總要回汴梁的,彼處距離燕地千裏之遙,縱使幽州、漁陽主公亦有布置,但總歸是鞭長莫及。此地若是經營起來,自然是居間接應的好地方。
不論是引燕地流民還是主公麾下驍勇之家眷來此,仆就算不誇口,也有信心墾出十萬畝良田來,與梁主封節的宋州相比,此地也才是主公真正的基業,一應供給,唯向主公而已。”
蕭硯灑然一笑,拂手安撫了一下有些失措的韓延徽,向馮道詢問:“馮先生這是早已有腹稿爾?”
馮道自信發笑,持著羽扇來回踱步,不時指向山下穀地,坦然道:“不瞞主公,初入此間,仆就已有了想法。此番動亂若順利,主公固然能持掌定霸都萬眾,憑漁陽實控燕地,然汴梁朝廷亦會疑你。
而燕地經此數次動亂,未來幾年內,糧食必然會短缺。汴梁朝廷若想掌控河北,雖會接濟,然對各地的濟糧定會嚴格把控,主公固能以汴梁朝廷供養定霸都,但萬眾兵馬,卻極易被人盯上把柄,非長遠之計爾。
反觀此地,隻要墾出十萬畝良田,自能以此間糧食接濟漁陽,又能以漁陽之悍卒屏護此間,可謂一箭雙雕矣。但這兩處治理皆要人,中間亦要一奔走之才,才可照應完全。漁陽兵家所在,主公自有大將坐鎮,而其間奔走又有主公麾下不良人,非仆之能爾。”
馮道說的有些口幹舌燥,但臉色卻是漲紅,顯然已是說到得意之處,便停住一頓,想要清清嗓子。
蕭硯哈哈一笑,親自給他倒了一盞熱酒。
馮道並不拘禮,滿杯飲下,繼續慨然道:“然這一山穀關鍵所在,乃是主公創業之基,非治理大才而不得鎮之。此處若布置妥當,可替主公養卒萬人。仆雖不才,但自認生於耕讀之家,學讀先賢文章近三十載,雖不敢自比管仲、樂毅,但為主公一軍需官,尚能勉強勝任!”
他一指北麵,道:“主公若將此地付與仆,彼時就算北地有變,仆都能替主公緩急一二,主公隻管安心便是!”
一旁的韓延徽終於待他說完,忙不迭的就要接過話頭,但卻被馮道狡黠的一指,道:“論計謀,十個我或都比不上韓兄你,可若治理俗務,韓兄可是不及我也。”
韓延徽啞口無言,唯有苦笑。
馮道說的不錯,韓延徽向來是以軍政全才為目標,軍略、內政、外交等等兼而顧之,也可謂全才。但單拎內政一點,確實比不上獨重內政的馮道。
蕭硯不禁失笑,給二人一人斟一壺酒,道:“不論是馮先生還是韓先生,二人於我,非幕屬,實乃老師也。我不及弱冠,勉強取得了一些成績,尚需學習的東西卻還有太多太多。”
馮、韓二人皆是動容。
蕭硯卻不顧兩人的樣子,拎起酒杯,笑道:“若真要細分,便借比魏武之言,馮先生於我,當為蕭何,韓先生於我,當為子房爾。”
二人大為受用,卻很是謙虛的下拜而去,道:“仆等愧不敢當……”
“兩位先生豈能妄自菲薄?”蕭硯一把拎起兩人,此時亭中唯他們三人,言語中完全不掩自己的野心,道:“馮先生方才言不敢自比管仲樂毅,按我所想,二位該當想著成就昔日武侯之名爾。”
馮、韓二人本盡皆施禮向下,此時俱都愕然抬頭,而後異口同聲的大拜向下:“仆敢不為主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蕭硯隻是淡笑,進而持杯與兩人對飲而下,道:“此間事了,便就以馮先生為此地主政,一應安排由你全權做主,我概不過問。不過馮先生當該趁著這兩天的閑餘時間,早些列出所需用物的清單。”
說罷,他頓了頓,才笑著補充道:“當然,錢財自不用慮,隻要你可做出成績,你要多少我就能給你多少,非是空話。你隻管列出需要多少人手、要多少糧食供應、要多少器具。我隻有一個要求,此地在一年之內,完全實現千餘人的自給自足,並能屯下糧草來。”
馮道胸有成足,應承道:“主公隻管交予仆便是。”
“付暗會留在此處配合你,我本意是留其於幽州,但此地緊要卻也不比幽州小,幽州我會遣其他人兼顧之。彼時此處、漁陽互相照應,實掌河北,如此要務,就交予伱了。”
“喏!”
蕭硯交代完,才終於看向韓延徽,不由打趣道:“韓先生如此喪氣之態,莫非隨我奔走太委屈了?”
“仆非是如此……”韓延徽欲言又止。
“怕得什麽?”馮道莞爾發笑,道:“韓兄莫以為日日夜夜伴在主公身側,主公就會處處依仗你爾?中原人傑不比河北少,如今我領一美差,韓兄當要憂慮憂慮自己能不能勝任主公幕僚之責。”
蕭硯哈哈大笑。
韓延徽卻是一臉嚴肅,道:“為主公舉薦賢才,亦為臣屬之責,若有中原之人傑,我當要將之盡攬入主公彀中。”
“各司其職,二位於我,皆是不可缺之人。”
蕭硯拍著馮先生的肩膀,鄭重道:“此番,便就勞苦馮先生了。”
馮道這次並不答,隻是鄭重其事的躬身行禮,一揖下拜。
此間之事,何嚐又不是蕭硯特別信任他的體現?士為知己者死,馮道自知無力改變這一世道,曾經也碌碌而為,過著四麵認主的糊塗日子,但單論眼下而言,他敢為蕭硯赴死!
韓延徽在一旁攏著袖子,一臉正色,隻是肅立。
蕭硯提酒走到亭台邊,眯眼眺望著南麵,此地不可能看見黃河,更不可能望見汴梁,但他卻好似依然在風雪中聽見了浪濤之聲,嗅見了汴梁之繁華。
他閉上了眼睛,了如指掌道:“這裏,南距黃河僅八百裏。過了黃河,百裏內,直達汴梁……”
左右兩名士人一臉肅色,三人都是野心家,馮道可能較佛係一些,但在蕭硯與韓延徽兩人的熏陶之下,早已對那虛無縹緲的“淩煙閣”向往不已,聞此言焉能不振奮?
須臾,蕭硯睜開眼,雙眸精光四射。
“二位,這河北之火,也該燒起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