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我爸爸年輕的時候,不是給一個大戶人家做家庭教師麽,教家館。這個楊家的小姐呢,麗珍姑姑,跟我爸不錯,比較喜歡我爸。
宗:後來的楊家在東直門住。東直門大街路南,我還在那兒住過,四合院,外院是南房,裏院是四合院,這已經是敗落了,原來的楊家是大宅門,幾進房子,後頭還有後花園。
<i>[老姑姑:你麗珍姑姑不姓楊,姓趙,趙麗珍。有個臥雲居士,知道吧?趙靜臣。是你麗珍姑姑的哥哥還是弟弟,唱老旦的。]注90</i>
宗:臥雲居士是楊夫人的弟弟,就是我父親教的這個孩子的家長,父親教他英文。麗珍大姑跟父親年輕的時候相好,但是父親家窮,家長不願意,就另外嫁了一個楊濟安,但是舊情難忘呢,就認幹親了,他們的孩子們認我爸幹爹。走動比較多。
碧:我出生以後還經常上他們家去呢。別看他們家有錢,對我們也特好。他們家辦大的活動,我們還去做客。
宗:臥雲居士是票友,唱老旦的,在龔雲甫之後,李多奎之前注91,地位相當高,名聲也好,因為他做派、唱腔都比李多奎好。李多奎京劇界叫李多爺,外號“拚命李”,就是嗓子特別高。臥雲居士不是,有韻味,淒涼悲壯的勁頭。我聽過他的《轅門斬子》,也有照片。那時候我很小,到他們家去玩。
碧:我們去了給磕頭,磕頭給錢。
宗:他們叫太太嘛,不叫奶奶,旗人的稱呼。
碧:我印象裏到節假日晚上,在院子裏擺多少桌宴席——賞月。
宗:後來楊濟安的妹妹在故宮工作了一段,父親介紹的,通稱小姑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春節拜年對她還得磕頭,她是他們家裏頭最年輕的,但是是我的長輩,是父親同輩的人。
<i>[定:趙家是幹嗎的?</i>
<i>老姑姑:不知道,他們家特有錢,旗人,排場可大了。</i>
<i>定:怎麽個排場?</i>
<i>老姑姑:到慶和堂注92去出份子,得帶著老媽子,帶著兩包子衣服。去的時候穿得挺什麽的吧,等回頭吃飯的時候,吃完了飯了,就得到後頭換一套衣服去。等到這夥人打牌,唱什麽的,她又換一身衣服,得換三回衣服。那衣服都是大鑲大沿的。]</i>
宗:麗珍姑姑她們欣賞堂會,我見過她們姑嫂拍的一張《貴妃醉酒》的劇照,她去(“扮演”之意)楊貴妃,她的小姑子就是小姑娘去太監,就是高力士。一有堂會的時候這女眷們都集中,穿著旗袍,這兒(指胸前)掛著玉蘭。
碧:(趙家)後來敗落了,這楊家自己一支出來,養一個老太太。
宗:以前運動好像還沒受衝擊,“文化大革命”受衝擊了。打到北京郊區什麽地方,山區裏頭當小學老師去了。以後回來還來過我們家裏。
碧:我爸和麗珍姑姑不能成親呢,他們的管家就給我爸爸介紹我媽了。那個管家認識我姥爺。我爸和我媽就成了,具體當時成的情況我也不是太清楚。我媽說他們那時候特別簡單,一介紹就行了。我爸24歲結的婚,我媽才十六。1929年結的婚。
<i>[老姑姑:我大哥我大嫂(指張碧君的父母)漂亮著呢,那時候。我現在回憶起來,他們的形象曆曆在目,我就是不會畫。我大嫂那年才16歲啊,能幹,說話幹脆著呢。那會兒穿著竹布小褂兒,竹布您知道嗎?比這(顏色)淺,圓襟兒的衣服,穿著白褲子,大肥褲腿兒。那會兒還興係著褲腰帶,露著那穗兒,粉色兒的穗兒,帥著呢我大嫂走路。小背兒頭,後來就燙發了。]</i>
宗:父親出去時打扮吧,白色的紡綢啊叫什麽,大褂兒,皮鞋是白的,塗那個大白,我記得父親走的時候總是拿大白蹭蹭,拿著扇子,草帽兒,去了以後脫了這大褂,裏頭還一小褂兒,小褂兒裏還一個背心,多複雜啊,顯得挺瀟灑的。
碧:我媽年輕時漂亮,老了都特漂亮。我們幾個女兒沒一個長過我媽的。
宗:我母親在婦女裏邊屬於開化的了,老禮兒很多都免了,什麽三十兒晚上供財神爺那一套全不信,頂多八月十五賞月。他們結婚的時候就打乒乓球,支個案子倆人就打乒乓球。
碧:連重男輕女都沒有。
宗:相反,重女輕男,喜歡女孩子。
定:張老先生一直說河北話嗎?
宗:不是,完全是普通話了。寫《北平音係十三轍》的時候,他很多詞兒問我老祖,因為沒有再老的北京人了。
宗:後來的楊家在東直門住。東直門大街路南,我還在那兒住過,四合院,外院是南房,裏院是四合院,這已經是敗落了,原來的楊家是大宅門,幾進房子,後頭還有後花園。
<i>[老姑姑:你麗珍姑姑不姓楊,姓趙,趙麗珍。有個臥雲居士,知道吧?趙靜臣。是你麗珍姑姑的哥哥還是弟弟,唱老旦的。]注90</i>
宗:臥雲居士是楊夫人的弟弟,就是我父親教的這個孩子的家長,父親教他英文。麗珍大姑跟父親年輕的時候相好,但是父親家窮,家長不願意,就另外嫁了一個楊濟安,但是舊情難忘呢,就認幹親了,他們的孩子們認我爸幹爹。走動比較多。
碧:我出生以後還經常上他們家去呢。別看他們家有錢,對我們也特好。他們家辦大的活動,我們還去做客。
宗:臥雲居士是票友,唱老旦的,在龔雲甫之後,李多奎之前注91,地位相當高,名聲也好,因為他做派、唱腔都比李多奎好。李多奎京劇界叫李多爺,外號“拚命李”,就是嗓子特別高。臥雲居士不是,有韻味,淒涼悲壯的勁頭。我聽過他的《轅門斬子》,也有照片。那時候我很小,到他們家去玩。
碧:我們去了給磕頭,磕頭給錢。
宗:他們叫太太嘛,不叫奶奶,旗人的稱呼。
碧:我印象裏到節假日晚上,在院子裏擺多少桌宴席——賞月。
宗:後來楊濟安的妹妹在故宮工作了一段,父親介紹的,通稱小姑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春節拜年對她還得磕頭,她是他們家裏頭最年輕的,但是是我的長輩,是父親同輩的人。
<i>[定:趙家是幹嗎的?</i>
<i>老姑姑:不知道,他們家特有錢,旗人,排場可大了。</i>
<i>定:怎麽個排場?</i>
<i>老姑姑:到慶和堂注92去出份子,得帶著老媽子,帶著兩包子衣服。去的時候穿得挺什麽的吧,等回頭吃飯的時候,吃完了飯了,就得到後頭換一套衣服去。等到這夥人打牌,唱什麽的,她又換一身衣服,得換三回衣服。那衣服都是大鑲大沿的。]</i>
宗:麗珍姑姑她們欣賞堂會,我見過她們姑嫂拍的一張《貴妃醉酒》的劇照,她去(“扮演”之意)楊貴妃,她的小姑子就是小姑娘去太監,就是高力士。一有堂會的時候這女眷們都集中,穿著旗袍,這兒(指胸前)掛著玉蘭。
碧:(趙家)後來敗落了,這楊家自己一支出來,養一個老太太。
宗:以前運動好像還沒受衝擊,“文化大革命”受衝擊了。打到北京郊區什麽地方,山區裏頭當小學老師去了。以後回來還來過我們家裏。
碧:我爸和麗珍姑姑不能成親呢,他們的管家就給我爸爸介紹我媽了。那個管家認識我姥爺。我爸和我媽就成了,具體當時成的情況我也不是太清楚。我媽說他們那時候特別簡單,一介紹就行了。我爸24歲結的婚,我媽才十六。1929年結的婚。
<i>[老姑姑:我大哥我大嫂(指張碧君的父母)漂亮著呢,那時候。我現在回憶起來,他們的形象曆曆在目,我就是不會畫。我大嫂那年才16歲啊,能幹,說話幹脆著呢。那會兒穿著竹布小褂兒,竹布您知道嗎?比這(顏色)淺,圓襟兒的衣服,穿著白褲子,大肥褲腿兒。那會兒還興係著褲腰帶,露著那穗兒,粉色兒的穗兒,帥著呢我大嫂走路。小背兒頭,後來就燙發了。]</i>
宗:父親出去時打扮吧,白色的紡綢啊叫什麽,大褂兒,皮鞋是白的,塗那個大白,我記得父親走的時候總是拿大白蹭蹭,拿著扇子,草帽兒,去了以後脫了這大褂,裏頭還一小褂兒,小褂兒裏還一個背心,多複雜啊,顯得挺瀟灑的。
碧:我媽年輕時漂亮,老了都特漂亮。我們幾個女兒沒一個長過我媽的。
宗:我母親在婦女裏邊屬於開化的了,老禮兒很多都免了,什麽三十兒晚上供財神爺那一套全不信,頂多八月十五賞月。他們結婚的時候就打乒乓球,支個案子倆人就打乒乓球。
碧:連重男輕女都沒有。
宗:相反,重女輕男,喜歡女孩子。
定:張老先生一直說河北話嗎?
宗:不是,完全是普通話了。寫《北平音係十三轍》的時候,他很多詞兒問我老祖,因為沒有再老的北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