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需要說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訪談,尤其是深入訪談,並未被全部收入這套《北京口述曆史》叢書之中。最近幾年,我還與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區消失之前》《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曆史》《大曆史·小人物》等圍繞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專著,已分別由北京出版集團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對常人春、常壽春兄弟的口述訪談,也正在編輯之中。


    注2 比較有代表性的專著,如賴惠敏:《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專刊,1997年版;[美]李中清、郭鬆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劉小萌:《愛新覺羅家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等。


    注3 這個簡述主要依據胡啟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清代宗室人口史料概述》與鞠德源:《清代皇族人口冊籍》,均載李中清、郭鬆義:《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注4 關於1935年《宗譜》介紹,見劉冰:《愛新覺羅宗譜》,載《圖書館學刊》2011年第1期。


    注5 烏蘭(女),蒙古族,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喬吉是她的丈夫。


    注6 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滿學專家愛新覺羅·啟孮教授》,載《金啟孮先生八十壽辰暨執教五十年紀念集》(內部刊行本),1998年版,46頁。此外,金先生在《情寄第二故鄉——我在內大的二十五年》一文中也提到此事,載紀念文集“附錄”,140頁。


    注7 這裏所說的愛新覺羅家族的行輩字,僅僅限於道光帝之子而不及其他。“溥、毓、恒、啟”四字是道光帝親選的。


    注8 該照片選自《金啟孮先生八十壽辰暨執教五十年紀念集》(內部刊行本),1998年版。


    注9 該世係表主要根據金啟孮《記榮府史的成書》、烏拉熙春《榮親王府的文化史》(均載《愛新覺羅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編撰。


    注10 關於分府製度:皇子到15歲(虛歲)左右,便要搬出大內接受爵秩,稱為分府。皇子授封分府後,其居室、服用、設官、俸祿給養由內務府負責,各按爵位等第撥給。因為他們得到的爵位一般都是親王、郡王,至少也是貝勒、貝子,所以習慣上亦稱為撥王製度。撥王製度開始於康熙六年(1667年)。這一年年初,順治帝的第二子福全亦即康熙之兄被封為和碩裕親王。經康熙帝批準,為適應新的受爵分封製度而產生的撥王製度正式出台:康熙六年奏準,凡分封皇子,各按爵秩,奏簡領侍衛內大臣,內府總管,會同該旗辦理。應給旗下滿洲、蒙古、漢軍佐領,並內府三旗佐領、內管領,應給府第,候旨指給……又定:“凡畿輔旗莊,國初頒賜已定,厥後皇子分封、公主贈嫁,皆取諸內府莊田”,這就是說,分府王公們的田地、人丁等等,都是要從內務府皇莊和各應差人丁中撥付的。而且一經撥出,相關的莊頭、莊丁便由“隨王之旗分佐領代管”。有關各爵位撥給的田莊、人丁數後來曾有變化,但其來源和性質始終未變。見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卷1198“親王以下分給戶丁莊園分例”。


    注11 兆祥所,是清代皇子們的居所。皇子在受封完婚後,就會分府出宮。但兆祥所位於紫禁城,未見圓明園中也有兆祥所的記載。


    注12 溥心畬(1896—1963),即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溥心畬之父載瀅為奕次子。其長兄過繼給了伯父載澂,襲了王爵;排行老二的溥心畬與三弟溥德奉母定居北京。溥心畬曾留學德國,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1949年10月18日,新中國成立不久,溥心畬藏在一艘小船裏,從上海冒險偷渡至舟山群島(當時舟山仍為蔣軍所據),又從舟山輾轉赴台,並於台灣師範大學執教。1963年11月溥心畬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享年68歲,葬於陽明山。


    注13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秋,應張道藩之邀與齊白石等人到達南京,舉辦溥儒、齊白石聯合畫展。經張真夫推薦,被蔣介石指定為滿族“國大代表”。 1947年從南京開會後回到北平發起組織了“滿族文化協進會”,城近郊區有數千人登記入會。1948年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行憲“國民大會”,溥儒、唐君武和金啟孮之父金光平等人當選為代表。溥儒在會上發言,闡述了滿族人的悲慘處境,呼籲明文規定滿族平等地位,引起廣大滿族同胞的強烈共鳴。


    注14 關於八線法手卷,金先生在《懷念宗長——溥儒心畬對滿族的貢獻——北平滿族協會懷舊》一文中有詳細說明,載台灣滿族協會編《滿族文化》第22期,1996年版。


    注15 該府位於今北京複興門立交橋東南的鮑家街43號,這座昔日太平湖畔的府邸作為榮王府前後共計66年,經曆了清代乾、嘉、道三朝,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該府邸被另賜醇親王為醇王府。


    注16 道光三十年榮親王府被另賜給道光第七子、醇親王奕,奕之子載湉即生於此府,後載湉即帝位,改元光緒,該府遂成為潛邸。按清製,光緒繼位後醇親王必須從此府遷出,所以醇親王原在太平湖的這個王府便稱為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


    注17 朝陽大學:民國時期著名法科大學。創辦於1913年9月,設法、商二科,稱民國大學,1916年改名為朝陽大學,校址在東直門內海運倉。是我國法學搖籃之一。享有盛譽,世稱“南有東吳,北有朝陽”,1949年改建為中國政法大學,1950年2月,中央決定將中國政法大學和華北大學合並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為人大初建時設立的八大係科之一。


    注18 該照片選自恒煦、啟孮、烏拉熙春著:《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


    注19 點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新中國成立後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從1958年開始,到1978年最後一部《宋史》出版為止,曆時20年,其中還跨越了“文革”十年的動蕩歲月,經曆了文化浩劫。數十位專家學者先後會集於北京中華書局,逐句校點,集體定稿。基本上選用了當時最好的底本,改正錯字,校補遺缺,加注新式標點,劃分段落,並撰寫了內容翔實的校勘記,使中國數千年的悠久曆史以更準確、更清晰的麵目出現。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出版問世之後,各種舊版本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幾乎全部被替代,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享有“國史”標準本的美譽。其中《金史》由傅樂煥點校,“文革”期間傅樂煥去世,1971年後改由張政烺繼其事。遺憾的是,我做口述時,還未及問到金光平點校的《金史》是否留存,與傅、張二人的點校是否曾經對照。


    注20 金啟孮先生的父親金光平於1912年襲爵鎮國公。


    注21 金先生這篇口述中多次提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卻未明說這年發生的具體事件。這年1月蔣介石宣布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4月二次北伐開始,5月張作霖北京軍政府召開最高緊急會議,決定下總退卻令。6月北伐軍第二軍團進入北京城。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4次會議議決,北京改名北平。


    注22 京師圖書館是1909年9月9日由清政府批準興建的,首任監督是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館舍設在北京什刹海後海北岸廣化寺。清亡後京師圖書館由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並將其改名為國立京師圖書館,於1912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1917年國立京師圖書館移到方家胡同(原國子監南學舊址),1928年7月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1931年在北海公園西岸的文津街館舍落成(現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注23 關於中、日等國學者對《女真譯語》和資料的研究,金光平、金啟孮父子合著的《女真文字研究概況》一文有具體詳細的闡述,載《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104頁。


    注24 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曆史所二所。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即由原來的一所、二所合並而成。


    注25 北平市立五中位於東城區,始建於1928年5月。據1938年6月《北平市各級中小學調查·調查資料第1號》統計,七七事變之後,北平的市立中學計有省立高級中學1所,市立中學校5所,市立女子中學2所。見陳兆肆:《日偽統治時期北平的中小學教育》,載《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2月,102頁。


    注26 池內宏(いけうちひろし,1878—1952),日本曆史學家、東洋史學家,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出生於日本東京府(現東京都),祖父為儒學名家池內大學。1913年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1916年任副教授,1922年,以論文《鮮初東北境和女真的關係》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博士,1925年任教授。1937年成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39年轉任名古屋帝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朝鮮、滿洲(中國東北部)的古代和中世紀史。著有《文祿慶長的役》《日本上代史的一研究》《滿鮮史研究》等。


    注27 三上次男(mikamitsugio, 1907—1987),日本著名金史、女真史學家,陶瓷學家。出生於京都府宮津市,193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科,為池內宏的主要弟子。1932—1933年,由日本外務省屬東亞考古學會派往中國留學。1933—1936年升入東京大學大學院深造。三四十年代頻頻來中國東北地區從事高句麗、渤海遺跡調查。1949年為東京大學教授。曆任日本考古學會會長、東洋陶瓷學會會長、中近東文化中心理事長等要職。對金史、女真史、中國東北地區考古學、陶瓷學均有精深研究。在金史、女真史方麵有大量著作,從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麵進行係統研究。1937年發表《金代女真之研究》,因在女真社會構成的研究上有突破,被當時日本學術界譽為這一領域的“高峰”。中國學者劉浦江在1999年出版的《遼金史論》自序中感歎說:“據我看來,直到今天,中國遼金史研究的總體水平還沒有超過戰前日本學者曾經達到的那種高度。”


    注28 該照片選自《金啟孮先生八十壽辰暨執教五十年紀念集》(內部刊行本),1998年版。


    注29 這裏的勝利係指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


    注30 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次日,段祺瑞有致馮玉祥等電(1924年11月5日):“北京馮總司令,孫副司令鑒:之密。頃聞皇宮鎖閉,迫移萬壽山等語。要知清宮遜政,非征服可比。優待條件全球共聞。雖有移住萬壽山之條,緩商未為不可。迫之於優待不無刺謬,何以昭大信於天下乎?望即從長計議可也。”馮玉祥卻複電說:“此次班師回京,自愧尚未做一事,隻有驅逐溥儀,乃真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電文見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溥儀出宮後圖謀恢複優待條件史料》,載《曆史檔案》2000年1月,67頁。馮玉祥答複見吳錫祺:《記溥儀出宮》,載全國政協文史委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版,但所轉引的段祺瑞電文略有出入。


    注31 關於沒收旗地旗產的問題,金啟孮先生有《清代王公府屬旗地——取租情況和清理始末》一文結合自己家族的情況詳記其事,其中提到清代王公旗地的性質是:“清代各府所屬旗地,是隨著封爵的官產,並不屬於王公私有,每一王公分府時,都撥給一批旗地,數目視爵位的高低不等。如果得罪革爵,則旗地連同所居府邸要一並交官,隻有另置的私產例外。”特別提到民國十三年甲子之變,馮玉祥既接收了清宮財富,翌年張作霖又清理旗產,令各府將旗地租賬(包括老賬、新賬)統交民國財政廳清理變賣,隻把王公墳地園寢沒算在內,而是令交款稅契留置(封建社會得罪被抄家者,也不沒收墳地)等事,與本次口述所說略同。並引錄民國十六年(1927年)六月一日《順天時報》所登清理旗產的官產處公告。載《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232-236頁。並見台灣滿族協會編《滿族文化》第20期,1994年版。


    注32 烏素圖,是蒙古語,意為“有水的地方”。烏素圖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區攸攸板鄉烏素圖村西溝口的台地上,距市區西北13公裏處,實際上是當地舊有的7座寺廟的總稱。因它們相距不遠,毗鄰相連,又地處烏素圖村旁,所以統稱烏素圖召。


    注33 三家子村位於黑龍江西部,嫩江東岸。該村一直是滿族聚居地,直到20 世紀 60年代初,滿語仍被作為交際工具使用,滿族的諸多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仍有部分滿族老人能夠較流利完整地用滿語表達,三家子村也就因此成為國內外學者進行滿語、滿族文化調查研究的重要基地。1962年內蒙古大學組織調查組,由清格爾泰先生帶隊,對三家子村的滿族語言文化進行係統調查,金啟孮先生也是滿族調查組的成員之一,此次調查工作為期 2個月 (1961 年8—9 月),收集了一些寶貴資料,金先生在此調查基礎上寫出《滿族的曆史與生活——三家子屯調查報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德國漢堡,1984年)一書,這是首次對保存現代滿語的滿族聚居村屯進行調查的成果,他不僅把滿洲尚存的滿族村落公之於世,而且搶救了被學術界認為早已不複存在的“活的滿語”這一文化遺產。1984譯為德文本出版,在世界滿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該文從調查到成果出版,竟然整整相隔了20年。


    注34 清格爾泰(1924—2013),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中旗(今赤峰市寧城縣)人,蒙古族著名的語言學家、蒙古語言研究開拓者和奠基人,內蒙古大學教授。主持創建了內蒙古大學蒙古語言文學係,中國第一個蒙古語言學碩士點、博士點和蒙古語言文學培養基地。出版專著《蒙文文法》《現代蒙古語》,組織編寫了《蒙漢詞典》《蒙漢語族語言方言研究叢書》《契丹小字研究》等著作10多部。對蒙漢文化交流,蒙古語的研究和發展,現代蒙古語的進步有著卓越的貢獻。1961年帶隊到三家子調查後,也曾撰有論文:《滿洲語口語語音》,載內蒙古大學《紀念校慶二十五周年專刊》,1982年版。


    注35 策棱(1672—1750),博爾濟吉特氏,成吉思汗嫡裔,蒙古喀爾喀部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部台吉噶爾丹舉兵侵入喀爾喀﹐策棱偕祖母格楚勒哈屯﹑弟恭格喇布坦投奔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娶和碩純愨公主,授貝子品級、和碩額駙,從征準噶爾有功。雍正間,進封多羅郡王、和碩親王,因戰功卓著﹐被清廷賜號“超勇”,佩定邊左副將軍印。從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策棱一直駐防漠北,對北方邊境的安寧,起著重要作用。成袞紮布(1750—1771)為策棱長子。


    注36 關於此事,金先生在《情寄第二故鄉——我在內大的二十五年》一文中記述更為詳細:“建校之初(內大建於1958年),北京蒙古王公家中祖先畫像、行樂圖、戰績圖、蒙文檔案仍有不少保存,我建議內大全部收購,我願當中間人。但因當時正集中力量編寫革命史,未能采納此建議。60年代初,我回京探親時聽說許多重要蒙古王公畫像,通過琉璃廠已流向國外,曾兩三夜未曾安眠,痛惜之心,至今未已。” 載《金啟孮先生八十壽辰暨執教五十年紀念集》,1998年版,141頁。


    注37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4388頁。


    注38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4621頁。


    注39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4632頁。


    注40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4681頁。


    注41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4681頁。


    注42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4689頁。


    注43 塔拜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六子,為庶妃鈕祜祿氏所生,一生平淡。死後追封輔國公。


    注44 學院胡同為東西走向,東到太平橋大街,西到複興門北順城街。明朝稱提學察院胡同,因為胡同內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清朝改稱學院胡同。20世紀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為學院胡同。


    注45 臥佛寺街位於今複興門附近,今已不存。1956年打通的西單至複興門路段工程中,臥佛寺街、邱祖胡同與報子街被夷為平地,長安街與複興門外大街得以貫通,臥佛寺街、邱祖胡同和東西觀音寺街等都融入了長安街。臥佛寺街裏原來確有寺院,但卻不叫臥佛寺,而被稱為鷲峰寺,即唐朝時的淤泥寺,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鷲峰寺後殿,供奉有一尊臥佛,臥佛寺街即由此得名。鷲峰寺每逢冬季舍粥,救濟乞丐和城市貧民。1972年,在複興門門洞原址修建北京市城區第一座立交橋,鷲峰寺徹底消失。今天的百盛商場和工藝美術館所在地就是鷲峰寺舊址。


    注46 毓女士的說法與家譜記載不同,當時訪談者未覺察,由於毓女士已去世,這裏隻好存疑。


    注47 這裏提到的華北電業公司,與毓女士家關係非常密切,因為她父親與她前夫都曾任職於此。它是北京最早的民族資本電業公司,初名華商電燈公司,籌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前門西順城街 26號(今前門西大街 41號的北京供電局地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1月 25日正式對外供電營業。主要供應官府衙門、軍政機關、工商企業及富家大戶用電和繁華路段路燈照明。後規模日益擴大,自 1906—1938年,華商電燈有限公司共興辦了 32年。為北京的電力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1940年日偽時期,華商電燈公司被強行收購,改為華北電業股份有限公司。1946年國民政府接管北京的電業,成立冀北電力公司。1949年後仍稱華北電業股份有限公司。但遍閱股東名單,並沒查到有人姓年。


    注48 板頭,即把兒頭,兩把頭,清代滿族婦女的典型發式,也稱“旗頭”“把兒頭”或“一字頭”。將全部頭發綰於顱頂,束起,再分成兩縷,纏成兩把,在頭頂梳成一橫長式發髻,貫以扁方,腦後餘發梳成燕尾。最初是已婚者發式,後來年紀稍大者亦可梳,不再拘於已婚未婚。


    注49 施今墨(1881—1969),祖籍浙江蕭山區,為民國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另三位是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


    注50 長安大戲院建於1937年,原址位於北京西單。


    注51 康世恩(1915—1995),河北懷安人。中國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讀書時,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地質係學習,同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救國會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至1955年任玉門油礦軍事總代表、黨委書記,北京石油管理總局局長。任副部長時還兼任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總指揮等職,20世紀60年代初參與領導和直接指揮了大慶石油會戰。之後又組織指揮勝利、大港、遼河等石油會戰。創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石油基地,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麵貌。1979年11月25日,渤海2號鑽井船在渤海海麵上翻沉,72人遇難身亡,直接經濟損失3735萬元,當時主管石油工業的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委主任康世恩對這一事故沒有認真對待和及時處理,在國務院領導工作中負有重要責任,決定給予記大過的處分。是建國以來受記大過處分的國務院副總理第一人。1995年4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歲。


    注52 1952年2月毛澤東簽發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7師成建製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1952年8月1日,57師在漢中北校場舉行隆重的“石油師”命名典禮和誓師大會。“石油師”整編成3個團,一團去延安棗園學習鑽井技術,二團赴玉門學習基建工程,三團在漢中就地進行訓練。半年過後,“石油師”官兵全部奔赴石油戰線,成為當時石油工業的生力軍。當時全國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不到1萬人,石油專業技術力量十分薄弱,“石油師”為石油戰線增加了近8000人。1956年,鑒於解放軍的建製序列已不存在,1956年57師黨委向總參報告,經批準撤銷了部隊番號。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軍事、半軍事管理傳統,可以說就是源於石油師,就連用語也帶著濃重的軍隊色彩,如勘探開發油氣田叫“會戰”,一場會戰總會“拿下”一個油氣田。油田叫戰區,領導機構叫指揮部,領導叫指揮。一個階段叫一個戰役,每次戰役都要比武打擂,都要總結表彰,騎馬戴花升旗奪杯,等等。


    注53 延長縣十裏村是1907年9月成立的“延長石油官廠”所在地,當時在這裏打出的就是中國陸地上第一口油井,史稱“延一井”。此井鑽采成功,標誌著中國工業開采石油的開始,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油的曆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石油部召開大型會議時,來自全國各大油田的領導中一半都來自延長石油廠。“延一井”作為中國油田開發技術的一塊試驗田,為之後玉門、克拉瑪依、大慶等油田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和曆史原因,一大批人才也在這裏得到鍛煉和磨礪之後,分赴全國各大油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黃埔軍校”。


    注54 1960年1月,石油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準備加快鬆遼地區勘探和油田開發,集中石油係統力量,“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當年2月13日,石油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東北鬆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2月20日,中共中央批準了這一報告,石油會戰由此開始。三四月間,石油係統37個廠礦、院校組織人員自帶設備,國務院一些部門人員、當年退伍的解放軍戰士和轉業軍官,組成石油大軍進入東北鬆嫩平原,展開了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喊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口號,僅用3年半的時間就探明了麵積達860多平方公裏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占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為國家積累資金3.5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麵貌。


    注55 勝利油田是在華北地區早期找油的基礎上發現並發展起來的。1961年4月16日在山東省東營市東營村附近打出了第一口工業油流井——華八井,標誌著勝利油田被發現;1962年9月23日,東營地區營2井獲日產555噸的高產油流,這是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一口油井,勝利油田早期稱為“九二三廠”即由此而來;1964年1月25日,經中共中央正式批準,在這裏展開了繼大慶石油會戰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標誌著勝利油田大規模勘探開發建設開始;1965年1月25日,在東營勝利村鑽探的坨11井發現85米的巨厚油層。1月31日,坨11井喜獲日產1134噸高產油流,全國第一口千噸井誕生。勝利油田由此得名。


    注56 大港油田東臨渤海,西接冀中平原,東南與山東毗鄰,北至津唐交界處,地跨津、冀、魯3省市的25個區、市、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64年1月,勘探開發總麵積18716平方千米。


    注57 華北油田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華北油田分公司的簡稱,1975 年投入勘探開發,1976 年華北油田會戰指揮部成立,後更名為華北石油管理局。


    注58 靈光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西山八大處,是八大處的第二處寺院,始建於唐代大曆年間(公元766至779年),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由中國佛教協會派僧人管理。


    注59 奕(1833—1898)是道光帝旻寧第六子、鹹豐帝奕的異母弟。鹹豐元年(1851年)奕訢即位,封奕訢為恭親王。是晚清諸王中見識才幹都首屈一指的人物。同治年間曾總攬軍、政、外交大權於一身,賞食親王雙俸,其親王爵“世襲罔替”,也因權勢過大,終遭慈禧疑忌而被罷黜,在家賦閑十年之久,光緒二十年(1884)被重新起用,14年後病歿,享年67歲。


    注60 於岱岩、路地主編:《現代滿族書畫家傳略》,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注61 這次訪談,是由王楚雲先生替我聯係的,特此致謝。


    注62 啟驤是雍正帝九世孫,原在建築部門和基建工程兵工作,為高級工程師。1985年50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名人傳記》(2004年3月版)曾以《“皇室”入黨第一人》為題對他進行了報道:“回想起自己入黨的曲折經曆,啟驤動情地說:‘中國共產黨能夠把末代皇帝溥儀改造成為新中國的公民,我一輩子投身在解放軍這個革命的大熔爐裏,也百煉成鋼了!’”啟驤如今以“當代著名書法藝術家”著稱於世。所謂“皇室入黨第一人”,顯然有誤。事實上,早於啟驤入黨的愛新覺羅皇室遠遠不止毓蘊兄妹兩人。個別媒體宣傳時的誇大其詞和不負責任由此可見一斑。又按,毓蘊本人口述所謂解放初期加入共產黨的隻有她與其兄兩人的說法也不準確,本書中另一被訪人毓旗的祖父,係端華後人,不僅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已入黨,還是共產黨在河北的早期領導人之一(參見下麵第四篇毓旗的口述:《沒寫入書中的曆史》)。而筆者在《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曆史》中采訪的毓臻,也是40年代就去了延安,她的哥哥比她去得更早並早已入黨。但毓蘊此說還是可以理解的,愛新覺羅宗室到清末時已經是一個為數龐大的人群,近代以來停修《玉牒》,人數就更難統計,除了來往比較密切的皇族小圈子之外,對於其他人的情況確實很難盡知。


    注63 這裏說的“服中生子”一事,指的是溥佑之母即載瀅的側福晉生子時,正趕上載瀅之父亦即恭親王的喪事。所以不得不將溥佑過繼出去。因此皇族《玉牒》中隻記載瀅三子而未載溥佑。單士元作《恭王府沿革考略》時所附的恭親王世係表即無溥佑的名字(見1938年《輔仁學誌》)。有關溥佑的這一段經曆,郭招金《末代皇帝的子孫》一書中收有他對溥佑之子毓君彥(君彥是字,名毓崟,即毓蘊之兄)的專訪《恭王府中曾有一個“黑戶口”——訪恭親王曾孫毓君彥》(團結出版社1993年版),據該文後麵的記載,說此文作於1987年春,距今已經20年。此後到2002年再有采訪毓崟的文章,雖也提到毓崟是溥佑的兒子,卻隻說他“從小在恭王府長大”,其餘經曆則隻字不提了。參見楊葆山:《末代皇族中的共產黨員——訪退休幹部愛新覺羅·毓崟》(《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3日)。又按,毓崟是1960年入黨的,晚於其妹毓蘊。


    注64 溥心畬(1896—1963),名儒,字心畬。恭親王奕訢之孫,載瀅之子,溥偉之弟。詩書畫三絕的文人畫家。早年畢業於北平政法大學,繼於青島威廉帝國研究院專攻西洋文學史。後隱居北京西山戒台寺,自號西山逸士、舊王孫。潛心鑽研文藝,尤其是中國畫的學習。複遷西山頤和園,專攻經史小學。抗日戰爭期間,靠賣畫度日,曾任中國畫評議。1949年遷台灣,以書畫自給。


    注65 恭忠親王奕病逝於1898年,溥佑出生於1899年。按照清代製度,在守孝三年內出生者,無法呈報宗人府備案。溥佑於10歲時過繼清太祖哲嗣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的後人。


    注66 這裏指的就是郭招金文《恭王府中曾有一個“黑戶口”——訪恭親王曾孫毓君彥》,參見上文注釋。


    注67 《恭王府中曾有一個“黑戶口”》文中稱,溥佑出生後在恭王府養了10年才被過繼出去,過繼的那家是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一支的後人,但是第多少代後裔已經搞不清楚了。當時這家確實隻有一個老祖母,家在城北鼓樓附近。馮其利先生也給我講述過這段故事,他說人稱溥佑為“黑三爺”,並說此事現在饒餘敏郡王的後人已經幾乎無人知道了。


    注68 對於毓蘊老所述溥佑這段經曆,其兄毓崟隻是輕描淡寫地說:“過繼以後很自由,沒有恭王府內那麽多規矩,念書也沒那麽嚴格”而已。見《恭王府中曾有一個“黑戶口”》,182頁。但毓崟也承認,溥佑在學問上很一般,遠遠比不上他的哥哥溥儒和弟弟溥僡。


    注69 毓蘊的哥哥毓崟對於在恭王府的那段生活有著與毓蘊頗為不同的感受,《恭王府中曾有一個“黑戶口”》中記:“雖說是過繼出去的人,但恭王府上下對他一家仍很熱情。他在府內可以和小孩到處玩,留下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183頁)


    注70 溥偉將恭王府賣給輔仁大學是在1926年,溥心畬31歲,毓蘊應該是8歲。據《恭王府中曾有一個“黑戶口”》記毓崟的說法,其母逝世於1937年,毓崟和毓蘊兄妹便是在此年重新回到恭王府的。(183—184頁)但毓蘊說她母親在她16歲時去世,如果以虛歲計,應該是死於1933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誤差,不詳。


    注71 五爺指道光的第五子奕誴,封為惇(dun)恪(kè)親王,他是鹹豐的弟弟,恭親王的哥哥。關於他的故事傳說,可參見本書後文何秉鈞的口述。


    注72 啟驤,字騰伯,生於1935年。清雍正帝第九代孫。畢業於北京市土木建築工程學校,後在北京城市建設學院學習。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師職高級工程師,1997年被聘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兼職教授。是當代中國傳統書法傳承人。其作品已被中國曆史博物館、國際奧委會博物館、天安門城樓、釣魚台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及國內外廣為珍藏。


    注73 引自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3頁。


    注74 mark elliott 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教授,研究領域也是清史與滿族史, 與我相同。我為毓旗先生做訪談時,他恰好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查閱檔案,聽說後便興衝衝地跟隨前往。


    注75 《清史稿·肅順傳》:“肅順方護文宗梓宮在途,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枻往逮,遇諸密雲,夜就行館捕之,咆哮不服,械係。下宗人府獄。讞上,罪皆淩遲。賜載垣、端華自盡,斬肅順於市。”按載垣為第一代怡親王胤祥四世孫,康熙帝之裔,屬近支宗室,排在載字輩。端華屬遠房宗室,故不排字,但鄭親王爵為“世襲罔替”八大鐵帽之一。


    注76 《清史稿》對肅順的評價:“肅順以宗潢疏屬,特見倚用,治事嚴刻。其尤負謗者,殺耆英、柏葰及戶部諸獄,以執法論,諸人罪固應得,第持之者不免有私嫌於其間耳。其讚畫軍事,所見實出在廷諸臣上,削平寇亂,於此肇基,功不可沒也。自庚申議和後,恭親王為中外所係望,肅順等不圖和衷共濟,而數阻返蹕。文宗既崩,冀怙權位於一時,以此罹罪。赫赫爰書,其能逭乎?”


    注77 事實上,按照清人習慣,對於宗室,本來也並不在前麵冠以“愛新覺羅”,清代皇族也並不自稱為“愛新覺羅·某某”。清代旗人有“稱名不舉姓”之說,姓,滿語稱哈拉(h),可作“氏族”解,人們互相打招呼時會問“您什麽哈拉”,即屬於哪個氏族之義,但如果竟直將氏族道出來,卻不符合習慣。對此,啟功先生在《啟功口述曆史》中曾稱:“我既然叫啟功,當然就是姓啟名功。有的人說您不是姓愛新覺羅名啟功嗎?現在很多愛新氏非常誇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別人稱他姓愛新覺羅;別人也願意這樣稱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恭維。這實際很無聊。事實證明,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布,這還有什麽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這是我從感情上不願以愛新覺羅為姓的原因。”(趙仁珪、章景懷整理,北京師範大學2004年版)這又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的了。


    注78 清宗室爵位,在清入關前的崇德元年(1635年)確定為九等,入關後於順治六年(1649年)又厘定為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親王、郡王嫡福晉(即嫡妻)所生子,年滿20歲,由宗人府請旨考試,親王子可封世子,郡王子可封長子,以待襲爵。


    注79 宗人府,清代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


    注80 誥命:指清代皇帝對五品以上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者封贈的文書。


    注81 端華死後,爵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奉旨賞還鄭親王世爵,由承誌承襲。


    注82 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拳亂”係指義和團運動,為撲滅這場運動,英、法等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後與光緒帝倉皇西逃,北京城經曆了一場大劫難。


    注83 辛亥革命後,清帝同意退位,並與南京臨時政府商定優待條件,內容有三,一款為《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二款為《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三款為《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這裏提到的,當係第二款中的第三條,即皇族私產一體保護。所謂皇族私產,應該亦包括皇室在京畿以及關外的旗地莊園。但這些條款最終未能落實。參見本書首篇對金啟孮的訪談錄。


    注84 毓旗在這裏有口誤,實際上講的是《紅樓夢》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中,秦可卿托夢王熙鳳一事。原文如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


    注85 晏陽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中國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曾在美國耶魯大學等處留學,回國後即致力於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造工作。提倡“識字、生計、文藝、衛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治舊中國的“貧、愚、弱、私”四大痼疾,首創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湖南長沙、河北定縣、重慶北碚以及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等國推進平民教育。其中的定縣試驗十年(1926—1936),是晏氏“平民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全方位係統實踐。到1935年,“平教會”工作人員已達500餘人,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與此同時並進行了大量的社會學調查與統計工作,是中國曆史上首次以縣為單位的實地社會調查,內容務實且較為完備,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平教運動”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不得不中止,此後晏陽初南下,在重慶等地仍繼續推行他的實驗。直至1950年移居美國。參見張高:《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載《人民日報》(海外版)1985年10月14日。 按,當時從事這樣的平民教育運動和實地調查的代表人物及組織除晏陽初之外,還有梁漱溟(實驗區在山東省鄒平)、陶行知(南京曉莊)、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江蘇省昆山徐公橋),以及燕京大學(北平清河)等。


    注86 高蠡暴動:1932年8月由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的高陽、蠡縣地區策劃的一場農民暴動。暴動在蠡縣宋家莊發起,收繳反動武裝槍支,張貼保屬革命委員會布告和遊擊隊十大綱領,鬥地主,砸鹽店,並在高陽縣北辛莊成立了高蠡地方蘇維埃政府和河北省紅軍遊擊隊第一支隊,擁有300餘人,120多支槍。後被安國駐軍白鳳翔部包圍,隊伍被打散,17人犧牲,9人被捕。堅持5天的高蠡暴動失敗。


    注87 這裏提到的是1959年的“彭黃張周反黨集團”冤案。彭指彭德懷,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黃指黃克誠,當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張指張聞天,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外交部副部長;周指周小舟,當時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1958年的“大躍進”引發了一連串的災難,也引起黨內外人士的懷疑與憂慮。1959年7—8月,中共在廬山召開會議,當時的國防部長彭德懷經過實地考察後,向毛澤東呈遞“意見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冒進錯誤,毛卻認為他是向黨進攻,對他展開批判,由於黃、張、周等人在會上發言表示了對彭德懷信中內容的讚同,被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並作出《關於以彭德懷同誌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並隨即在全國開展反右傾鬥爭,不但黨外不同政見者被打擊,黨內的不同政見者也迭遭清洗,全國經濟冒進錯誤日益嚴重。毓旗的姥爺應當就是在此次反右傾運動中被牽連的。


    注88 清風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發生於河北省保定以北清風店地區的一場戰役。1947年秋,中共晉察冀野戰軍在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保定以北地區向當地國民黨軍發起攻勢,坐鎮北平的蔣介石急令駐石家莊的第3軍軍長羅曆戎率所部第7師及第16軍第22師1個團北上保定,被包圍在清風店,經過激戰,國民黨第3軍軍部、第7師主力及第22師1個團被全殲,羅曆戎被俘。毓旗此處對國民黨軍隊的記憶恐怕有誤,應為第3軍而非第6軍。


    注89 頭發胡同,位於西城宣武門內,東口直達宣內大街,西口是南溝沿(今佟麟閣路)。


    注90 馮其利先生在《清代王爺墳》中對鄭王墳所做的實地考察,與毓旗這裏所敘大致不差,但更詳細些。據馮先生說,鄭王墳的範圍是東到五路居,南至兩家店,西為高莊,北邊營會寺,占地2頃24畝3分。墳地以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第四子巴爾堪立祖。在虎皮大牆之內,由一座大山子隔開,分成東西“衙門”,葬有9位王爺。鄭親王端華之墓位於西衙門。又,馮先生還談到,鄭王墳的墳戶有24家,護衛章京原由馬家、安家擔任,還有高、孟、宮等姓,亦與毓旗的敘述基本相符。詳見《清代王爺墳》,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26—29頁。


    注91 世襲罔替,清代爵位世襲多有代數限製,大多每過一代便降一等。但有八家可以不限代永準承襲,稱為“世襲罔替”的“八家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到清中後期,乾隆帝將康熙十三子怡賢親王允祥,同治帝將恭親王奕訢,光緒帝將醇親王奕和慶親王奕劻,也封為“世襲罔替”。所以清朝便有了十二家鐵帽子王。


    注92 毓旗這裏所述,均有史料可證。舒爾哈齊(1564—1611),努爾哈赤同母弟,曾在明總兵李成梁手下當差,政治態度上一直傾向於明。1611年被囚禁死去。順治十年(1653年)被追封為和碩莊親王,已是他死後42年了。舒爾哈齊有子9人。


    注93 關於巴賽、巴爾堪之事,可參見本文附錄:毓旗之女淑紺所作《巴爾堪、巴賽二事小考》。


    注94 巴爾堪和巴賽是父子,其中巴爾堪是濟爾哈朗第四子,初授輔國將軍,康熙十九年(1680年)征耿精忠軍時因創發卒於軍。其子巴賽襲父爵,曾署黑龍江將軍、任寧古塔將軍,征噶爾丹時陣亡,據載,噶爾丹策零的部眾曾舉著巴賽的黃帶子(清宗室均佩帶黃帶以為標誌)以示清軍:“汝宗室為我所殺矣。”巴爾堪、巴賽的簡親王爵的確都是後來追封的,但清代官書從未提及這樣兩位卓有戰功的宗室的王爵何以如此之低,毓旗的解釋是家族傳說,也是很有意思的。參見《清史稿》卷215,8954—8955頁。


    注95 朱舜水,名之瑜,字魯嶼,浙江餘姚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早年絕意仕進,清順治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朱由崧兩次詔征授職,亦不受。順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年—1658年),4次東渡日本借兵,以圖恢複明室,均未成。途中輾轉安南、交趾(均今越南)等地,曆盡艱險。其間,南明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多次詔征授職,俱力辭不受。順治十六年(1659年),受鄭成功、張煌言邀,返國抗清,敗後複流亡日本。常麵向故鄉泣血,背朝北方切齒。1665年,被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賓師,迎至水戶講學。光國親受業為其弟子。其餘藩侯藩士,請業的很多。他為學重實際效用和事功,與黃宗羲、顧炎武相似。學術思想對當時日本和後來明治維新有很大影響。1682年卒於日本,享年83歲。


    注96 雲南省彌勒縣誌編纂委員會:《彌勒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1頁。


    注97 穆彰阿等:《嘉慶大清一統誌》,卷491,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6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649頁。


    注98 趙爾巽:《清史稿》卷215列傳二諸王一《巴爾堪》,中華書局1977年版,8954頁。


    注99 《喇布傳》,《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文淵閣影印四庫全書》第454冊,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111頁。


    注100 《清史稿》卷215,《喇布傳》,8951頁。


    注101 《巴爾堪傳》,《宗室王公功績表傳》, 203—204頁。


    注102 《橫格宗譜》,《宗室王公功績表傳》, 42頁。


    注103 《愛新覺羅宗譜》丁冊,學苑出版社1998年版,8332—8333頁。


    注104 “十九年春,將軍趙良棟自略陽破陽平關,克成都。王進寶自鳳縣破武關,取漢中。王屏籓走保寧,師從之,戰於錦屏山,薄城,屏籓自殺。保寧下,進克順慶。將軍吳丹、提督徐治都自巫山克夔州、重慶,楊來嘉、譚弘先後降。察尼攻辰龍關,出間道襲破之,克辰州。楊寶廕、崔世祿皆降。彰泰師克沅州,吳應麒、胡國柱走貴陽。上召勒爾錦、察尼還京師,趣彰泰與穆占、蔡毓榮等自沅州,喇布自南寧,吳丹、趙良棟自遵義,三道並進。世璠令應麒與王會、高啟隆、夏國相合兵入四川,掠瀘州、敘州,進陷永寧。譚弘複叛,陷夔州。上複趣彰泰速下貴陽,命賚塔為平南大將軍,盡護廣西諸軍。吳丹坐不援永寧,罷,命趙良棟盡護四川諸軍,仍三道入雲南。世璠召會、啟隆、國相自四川還援貴陽,令馬寶、胡國柱等掠四川……二十年,十月克昆明城。”見趙爾巽:《清史稿》列傳261《吳三桂》,12849—12850頁。


    注105 “九年,偕傅爾丹駐科布多。六月,噶爾丹策零糾賊三萬來犯,傅爾丹偕巴賽至紮克賽河,獲賊二十餘人,訊之言賊不滿千,在察罕哈達遊牧尚隔三日程,傅爾丹令移營和通呼爾哈諾爾。賊兵兩萬伏山穀,伺我軍甫移突出,蒙古兵俱潰,收滿洲兵四千作方營,護輜重,退渡哈爾哈納河,登山列陣。賊複踵至,傅爾丹居右,仍回科布多。巴賽與副將軍查弼納居左,越嶺至河濱力戰,沒於陣,年六十有九。”見《巴賽傳》,《宗室王公功績表傳》,205頁。


    注106 趙爾巽:《清史稿》卷298,列傳85《查弼納傳》,10412頁。


    注107 蒙古族通史編寫組:《蒙古族通史》中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311頁。


    注108 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55頁。


    注109 因為孫奇通阿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被封為和碩簡親王,巴爾堪於乾隆十七年八月追封和碩簡親王,巴賽於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追封和碩簡親王。(《愛新覺羅宗譜·丁冊》8333、8336頁)


    注110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定:“閑散宗室均賜給四品頂戴,四品武職補服。”(《清高宗實錄》卷1164,43—46頁)他們雖有四品頂戴,但隻是個空銜,並無四品官銜,也得不到四品官的俸餉。清代閑散宗室的待遇簡略說就是,凡年滿20歲,經報準後,每月給養贍銀3兩,每年給養贍米45斛。按清代京旗馬甲的待遇是月銀3兩,歲米24斛,也就是說,一個四品宗室每年僅比一個馬甲多21斛米。(乾隆朝《大清會典則例》卷1,33頁)


    注111 《愛新覺羅宗譜》甲冊,250頁。


    注112 《愛新覺羅宗譜》甲冊,324頁。


    注113 金女士是佟鴻舉先生替我聯係到的,我第一次為金女士做訪談時他也在場,特此致謝。


    注114 《拆房拆出乾隆古碑》晨報訊 記者 薛冰。日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部學生樊煜給本報打來電話:校園裏拆房拆出一座乾隆時期的石碑。她說:我以前是學考古的,這個石碑是文物。記者趕到政法大學,見到了碑身和馱碑的烏龜已經分離,橫臥在廢墟中。碑身四周雕刻的盤龍栩栩如生,碑中間是漢文和滿文,上書“原任綏遠城將軍宗室弘晌碑文”,落款是“乾隆四十七年”,估算起來,已有200多年曆史。住在附近的楊先生說:以前這裏是平房,碑身埋在房子下,隻有龜頭露在外麵,他小時候經常在這兒玩,卻不知道還有個碑在裏麵。海澱區文物管理所的焦晉林說:這是清朝的聖旨碑,有一定的文物價值,應該保護起來,但目前隻能請學校給予一定的保護。


    注115 弘晌碑拓片可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曆代石刻拓本匯編》第74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37頁。


    注116 窮西北套,參見附圖。


    注117 張禿子胡同現改名叫長圖治胡同,位於西城區新街口大四條中街。


    注118 載濤(1887—1970),字叔源,號野雲,光緒十三年(1887年),生於北京。和碩醇賢親王奕第7子,過繼為鍾郡王奕詥嗣子,光緒帝同父異母弟,宣統帝溥儀之七叔。人稱濤七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貝勒。三十四年(1908年)12月加郡王銜。清廷新設禁衛軍後,任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曾任軍谘大臣並掌管禁衛軍,後任蒙古鑲黃旗都統。1912年1月,與載洵等組織宗社黨;3月,宗社黨解散。1917年7月,張勳複辟,任為禁衛軍司令。1918年,徐世昌任為將軍。1927年6月,任翊衛使。1929年,迫於生計將貝勒府賣給當時的輔仁大學。1931年1月,被國民政府聘為國難會議會員。日軍侵華期間,拒絕到偽滿洲國任職。1949年後曆任國家民委委員、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70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本書中有多人多次提到這位濤七爺。


    注119 當家子:指本家,同宗族的人。


    注120 永泰寺為胡同,因胡同內原有永泰寺得名,位於西城區北部,東起西章胡同,西到前牛角胡同,原稱永泰寺,1965年改名為永泰胡同。永泰寺始建年代不清楚,新中國成立後為一工廠所占。


    注121 藍靛廠位於北京西直門外長河西岸。從清朝迄至民國,一直是京西的著名市鎮。清朝時曾屯聚八旗重兵,是京師八旗“外三營”之一即外火器營營房的所在地。


    注122 陳宗蕃《燕都叢考》:“祿米倉大街以祿米倉得名,清時為倉儲之所,民國以來改為陸軍被服廠。”(223頁)


    注123 這裏所說的修譜,即1935年由溥儀頒旨所修的《愛新覺羅家族宗譜》。


    注124 這裏說的鬆樹胡同,應為東鬆樹胡同,東西向,位於和平門十字路口東北角。


    注125 住對月:舊俗,結婚滿一個月後,新媳婦要回娘家住一個月。此俗流行於滿族和很多漢族地區。


    注126 製作辦喪事用的紙活,稱為“糊燒活”,承接這樣活計的店鋪稱冥衣鋪。老北京人辦喪事,需要大量的紙活冥器,包括“接三”用的車馬、箱子,“送庫”用的“一樓二庫四杠箱”,“五七”用的紙傘,六十天用的紙船,紙糊的死者生前喜好的古玩玉器,等等。這裏提到的有關喪禮習俗可詳見常人春:《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注127 “燒傘”:老北京傳說亡人到“五七”(即第35天)時,在陰曹地府要過五殿閻君一關。五殿閻君是包公轉來的,他一生無女,很喜愛女兒和花朵,因此如果亡人能用插上花朵的傘蓋遮住身子,讓包公誤以為是少女,不加盤查就可以順利過關,所以喪家照例由姑奶奶(已出嫁的女兒)出錢糊一把傘,並插上5朵石榴花送到墳地焚化,叫燒傘。


    注128 攝政王府指的是第二代醇親王載灃的府邸,亦稱醇親王北府,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因載灃在清末擔任過監國攝政王,又稱攝政王府。現正院為衛生部使用,西花園為宋慶齡故居。


    注129 在有關老北京舊日市井生活的各種書籍文章中,對曉市多有提及,但敘述全麵者不多,唯北平市社會局印行的《北平市工商業概況》(民國廿一年,1932年)一書的說明比較完整,茲引錄如下:“曉市概皆寅集辰散,各行商販,均按時集合,作數小時之交易,即行散去。一曰零物市,有兩處:一在德勝門內、一在崇外唐洗伯街,行話呼為北市南市。大而木器布匹,小而洋釘報紙,貴而金珠玉器,賤而爛鐵殘銅,凡屬食用之品,幾無一不備。中以打鼓者向各處所收零星舊物為多。每日清晨,城中商夥及攤販,前往覓購,如蟻赴膻。以售者皆欲低價脫手,購者即各抱其目的以求博得餘利也。二曰果子市,有三處:一在德勝門內,一在崇外藥王廟,一在前門外。外來之幹果鮮果,皆先集其中,凡大小幹鮮果業,胥於天將明時,攜筐負袋,孳孳往購,不厭辛勞。三曰糖市,有兩處:一在德勝門、一在朝陽門,多係本市糖房出品。惟螺絲糖棍糖、論斤發賣、餘則以塊計。外有糕點餅幹,或論塊,或論包。一經販賣,約可得十分三之利。本小利大,小販多趨之。四曰耍貨市,即附在前外果子市及兩糖市。係采用竹木鉛鐵或玻璃紙張,製成小孩玩耍之物,多出於貧家婦女之手,售價極賤,小販日往販賣,借度生活。五曰糧市,有三處:一在西珠市口,一在廣安門大街,一在西直門外。為糧棧與糧店交易之所。六曰菜市,有三處:一在廣安門,一在天橋,一在阜成門,為菜戶與菜販常年交易之地。凡茲所列皆以商販交易為限,其他類似者從略。”(682頁)這裏提到的,便是位於德勝門內的北市。


    注130 四清運動,指1963年—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國城鄉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該運動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對農村乃至全國形勢作了“左”的估計。四清內容,在農村是“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清財物”。後期在城鄉是“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該項運動使不少基層幹部遭受錯誤打擊和處理,為“文革”的發動做了準備。


    注131 溥四爺即溥任(1918—2014),載灃第四子,末代皇帝溥儀的四弟。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於北京什刹海北岸攝政王府。1947年他創辦北京競業小學,至1968年退休。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退休後致力清史研究,發表了《晚清皇子生活與讀書習武》《納蘭性德與〈通誌堂集〉》《清季王府於飲食醫療偏見》《醇親王府回憶》等文,還整理了其父載灃的《使德日記》等。


    注132 太舟塢位於今海澱區溫泉鎮。


    注133 沈萬三是元末明初人,號稱江南第一豪富,《元史演義》中稱為“財神爺”。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都城的三分之一都是他捐資修築的,但不久後即惹怒了朱元璋,被發配到雲南充軍,死於雲南。有關他的傳說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都不足憑信,何況他既不是清朝人,也從未到過北京。


    注134 聖濟堂位於西直門內大街,也是京城著名的老字號藥店之一,據說創立於1860年。


    注135 《六言》,即《六言雜字》,是中國古代專為學童編寫的用於啟蒙教育的課本之一。內容包括農耕、器具、服飾、讀書、為人、飲食、手工及商賈等。與“三本小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同為應用最廣的讀本。


    注136 本篇的金勵衡先生是中央黨校岑大利教授為我聯係的。她不辭辛苦陪我一同到城南,為金先生做了此次訪談。特此致謝。


    注137 郭招金著《末代王朝的子孫》一書中收入了作者對金勵衡先生的專訪:《曹雪芹好友敦敏是英王之後——訪英王阿濟格後裔金勵衡》(團結出版社1993年版,217—223頁),但重點在敘述自英王到敦敏一係在清朝時的曆史,與本書各有側重。


    注138 阿巴亥是女真烏喇部首領滿泰的女兒,布占泰的侄女,生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11月努爾哈赤滅海西女真的哈達部,唇亡齒寒,為保住烏喇,布占泰將兄長滿泰(此時已死)剛12歲的女兒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為妻。阿巴亥與努爾哈赤成婚後,很快就獲得了努爾哈赤的寵愛。兩年後,大妃孟古葉赫那拉氏(皇太極之母,後來被追諡為孝慈高皇後)病逝,努爾哈赤立刻立阿巴亥為大妃。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7月15日,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12子阿濟格,萬曆四十年(1612年)10月25日,阿巴亥生下了第14子多爾袞,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2月24日,阿巴亥又生下了第15子多鐸。這3個兒子都被努爾哈赤愛如珍寶,將作為後金根本的八旗軍隊中的三旗交給他們分別掌管。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病逝於距沈陽40裏的靉雞堡,死後第2天即8月12日早晨,以皇太極為首的諸王即傳努爾哈赤遺詔,要大妃阿巴亥殉死。《太祖武皇帝實錄》記:“後饒豐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製。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死時37歲。天聰三年(1629年)2月13日,努爾哈赤入葬剛剛建成的沈陽福陵,阿巴亥和努爾哈赤同柩安葬。


    注139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562頁。


    注140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563頁。


    注141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564頁。


    注142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568頁。


    注143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613頁。


    注144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579頁。


    注145 《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615頁。


    注146 阿濟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12子。多爾袞之胞兄,母為大妃阿巴亥。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05年),順治元年(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清史稿》卷217“列傳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府門兒·宅門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定宜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定宜莊並收藏府門兒·宅門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