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時 間:2002年9月19日
地 點:北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訪談者:定宜莊、張莉
第二次 時 間:2014年7月3日
地 點:從北京到通州
訪談者:同上
[訪談者按]<i>在鐵路鋪設之前,漕運是京城的命脈,漕糧由運河運抵通州,再從通州運抵北京。早在乾隆末年,從朝鮮出使中國的樸趾源,就在日記中描繪過從通州到北京一路的繁盛景象。他寫通州:“天下船運之物皆湊集於通州。不見潞河之舟楫,則不識帝都之壯也”;“既入東門,至西門五裏之間,獨輪車數萬,填塞無回旋處。遂下馬,入一鋪中。其瑰麗繁富,已非盛京、山海關之比矣。艱穿道路,寸寸前進。市門之扁(匾)曰‘萬艘雲集’,大街上建二簷高樓,題曰‘聲聞九天’……”他寫從通州到北京的運糧道:“自通州至皇城四十裏間,鋪石為梁,鐵輪相搏,車聲益壯,令人心神震蕩不寧”。注3</i>
<i>這樣的場麵,直到清末也沒有太大的改變。那年年月月周而複始的推獨輪車的苦力之中,有一個應該就是劉子揚先生的爺爺吧。他們從山東順著運河北上通州,然後又從通州順著運糧道進入北京,最終在北京紮下根來。到劉先生的父親一輩已經與北京的旗人通婚。他認為他的母親和妹妹,都已經是典型的“滿族姑奶奶”了。不過在這篇口述中,最生動的還是那個推獨輪車的爺爺,這是由孫子講述的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爺爺的故事。</i>
<i>我對劉先生的訪談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他曾任職30年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辦公室。第二次是他應我的請求,帶著我一起從朝陽門外的關東店開始,走那條著名的古運糧道直到通州,走過當年他爺爺背糧食的運河河岸,以及潞河醫院、複興莊等他的爺爺、父母以及他自己童年和少年時生活過的地方。這實在是一次非常難忘的行程。</i>
<i>沿著大運河進北京,這是當年山東等省貧窮百姓入京的主要路線之一,劉子揚的祖上如此,後麵還要談到的周桂芳等人的祖輩也是如此。所以本書就從通州的運河開始,再由東向西地展開吧。</i>
<i>劉子揚,1931年生,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檔案係檔案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即今天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從事明清檔案的整理、編輯和研究,1991年10月離休。</i>
<i>2002年劉子揚在辦公室</i>
<i>(本人提供)</i>
<i>[我與劉先生去通州那天,是從朝陽門地鐵站出發的,一出發就先經過南營房,所以他就從南營房講起,引錄於此,可以與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曆史》(上編)中關鬆山老人的口述銜接。]</i>
定宜莊(以下簡稱定):這邊有個南營房您知道嗎?
劉子揚(以下簡稱劉):知道!我從江西(“五七幹校”)回北京以後,搬到這地方住了一兩年的時間,我經常上南營房那邊去,遛彎兒呀,南營房挨著北營房。
定:就是現在工人體育館那兒?
劉:對對,北營房拆得比較早。修工人體育館什麽的,20世紀50年代就拆了。南營房基本上是整齊的,一個院兒一個院兒的,每一家都有門樓,裏邊照我們北京話來說是磚瓦房,一邊是齊趟的瓦,當間兒是灰。那種磚瓦房。
定:齊趟的瓦是什麽?
劉:就是不是整個兒全是瓦房,是一邊一趟兒,那一般來說都是北京老百姓的房。這南營房最讓我遺憾的,就是當時我不知道它要拆,那時候也沒相機,也沒這意識,我要知道要拆的話一定要留幾張好照片,照幾張完整的營房院,院牆,門樓,多好啊。等我一聽說拆了,我說壞了,連個照片都沒留下。
從朝陽門下地鐵的橋,就是老的朝陽門橋,朝陽門橋的底下就是護城河。前麵這一段就是剛才咱們上車的地方,叫關東店,整個是過去老北京的城鄉接合處。我住的這地方叫東大橋,東大橋這兒過去也有一個橋,是出北京之後的第一道橋,對北京防務也有作用,從這兒出去之後就是大郊區了。
這條古運糧道啊,過去是石頭的,我小的時候還是石頭的呢。日本時期要修從通州到京津的公路線,要把石頭起了築成水泥的,他(們)把石頭都扒了,底下是土,一半一半地築,先築馬路這邊,再築馬路那邊,也省得阻礙交通。結果那一頭還沒接到從北京到天津的那條路上呢,日本就投降了。所以剛解放的時候這條運糧道一半是水泥地,一半是石頭的。一直到解放後才把它重新修成柏油路。
就這條馬路啊,過去我年輕時候在潞河中學注4上學的時候,保證是一個小時騎自行車到北京。通州沒有看電影的地方,學生一到星期六,一下課蹬著(自行車)腿兒就往北京跑。在東四那兒有兩個電影院,看電影。它這電影是連放的,進來之後直到晚上才出來。
從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道閘,總的稱呼就叫“十三道響閘”,嘩嘩嘩……和這條運糧道是平行的。因為通州低呀,船從通州運河進來,進通惠河,要過十三道閘才能到北京。那個閘是雙閘,你從下水下來了這個船,進了閘之後,把下頭的閘閉死了,把上頭的閘提開,這樣水麵就和上邊一邊平了,這船就又走,一道一道地走。我還見過呢,現在這些閘一道都沒有了。十三道閘每一道閘叫什麽名字我也不知道。第二道閘就在八裏橋的東邊。一過八裏橋的那道閘叫楊閘。最後一道在1947年、1948年的時候我們還到那兒去過,夏天到那兒遊泳、洗澡。注5
<i></i>
<i>元代通惠河上諸閘位置示意圖</i>
<i></i>
<i>通惠河平津閘(即高碑店閘)今貌(定宜莊攝於2006年)</i>
定:當時這一帶都是大糧倉是吧?
劉:不是。糧倉都在從東直門到朝陽門當中的這一塊,就是南小街左右。原來由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個倉,通州那兒是三個倉,北京這兒有十個倉,大部分都在這一塊兒。
1.基督教改變了我爺爺的一生
劉:我1931年出生,六月二十三生日,今年七十一。六月二十三是陰曆,陽曆是那年的8月6日,這是後來才查的。我從小就沒過過陽曆生日,都是過陰曆。我父親是通州人,我可以先說說我父親家。
我們的原籍老家應當是在山東,不知道是山東什麽地方。他們是從運河過來的,就住在運河的岸上,通州的東關。他們一家子都做小買賣,賣小吃的,火燒啊,豆腐腦兒啊,就隨著這糧船,糧船一到通州,一卸糧食的時候兒,到晚上非常熱鬧,那些卸糧的工人往下扛糧食的都餓了,都要吃點東西啊。我爺爺他們家哥兒三個幹這個,做小買賣。
我爺爺不愛說話,他給我簡單地說過。他一歲多,他母親死了,我爺爺行五,是由他大嫂把他帶大的。老大和老五差出一輩來,我大侄子比我大一百天。我爺爺跟著嫂嫂,自己得掙飯吃。所以他從13歲開始就在糧船上幫人卸糧食。糧船到通州之後,它那糧食不是成口袋的,整個都在倉裏邊,糧船到了之後現裝口袋,往下扛。注6我爺爺身體好,差不多一米九的個子,比我要高,魁梧,有勁兒。他跟我說剛一開始卸糧食的時候都不許穿衣裳的,怕你偷糧食呀,什麽衣裳袋子都沒有,隻能穿鞋,所以鞋就做得特別大。因為糧食都在倉裏頭,你一進去之後,這兩隻鞋趿拉著,鞋旮旯兒裏頭就灌了好多糧食,等卸到岸上之後,回來趕緊把鞋磕了,再去第二趟,多走一趟鞋旮旯兒裏就多留點兒。這一宿磕出的糧食就夠一宿吃的了。這個說起來還特別形象,鞋大一點呢,能多扣點糧食,可你腳受得了受不了?一方麵得掌握好分寸,一方麵你還得忍著,有時候磨出泡,有時候磨出鮮肉來。反正就這樣,就卸糧食。後來就允許圍一塊布了,剛一開始連圍布都不允許,就赤身裸體。我大爺他們家就在土壩上賣麵茶,每次到這兒來就(把糧食)磕打給他。有很多人,有固定的,每天在你這兒吃東西,打個尖兒。
定:您爺爺在哪道閘給人背糧食?
劉:他就在八裏橋附近,第一道閘過來之後,就到第二道閘這兒,糧食就上船了。就不往這邊走了。
後來他就不扛糧食了。幹什麽呢,推獨輪車,從通州土壩那兒裝上車,搭幫結隊地(把糧食)運到十三倉,就是十三閘,推到閘這兒給你個簽兒,推一石就給一個簽兒,回去拿這個簽領錢。他身體好啊,人家都一邊擱一個口袋,他在車當間兒再搭一個糧食口袋,這樣人家推二石他可以推三石,掙得就比別人多。他就推獨輪車(把糧食)往船上運。
定:您就是說把糧食直接運到城裏來?
劉:運到城裏來。還有一種是從船上卸下來之後(船)再回去,就倒上船的這一段。因為什麽呢,通惠河接著運河,這個地方過不來船,就得倒船。原來這個地方叫磚壩,那邊叫土壩,那邊叫石壩。注7
定:往這邊運就比較累,倒船就不那麽累是吧?
劉:各有各的累。卸船也累著呢。
定:從通州推車到這裏得走多長時間?
劉:多長時間不知道。
(車到通州的土壩)
那邊就是西岸,西岸特別高,就都是靠糧船的,東岸就一片莊稼地。隻要是漲水,這邊就一片汪洋。
定:當時他們從土壩往上扛糧是在東岸還是西岸?
劉:西岸,都是在西岸。
定:您說的土壩其實也沒有壩?
劉:沒有壩,它就是名字叫土壩。那邊兒還有一個石壩。石壩那個地方就是咱們說的通惠河往北京去的那道河呀,那道河與運河的交匯處。
定:您說您伯父他們賣燒餅的地方……
<i></i>
<i>劉子揚在土壩(定宜莊攝於2006年)</i>
劉:對對,就這兒,西岸了。糧食市兒。你看這旁邊是一條內河,這個地方叫閘橋,這邊就是回民胡同,岸上就是做買賣的,回民整個在通州運河邊上做買賣。都是跟著運河來的,形成通州的回民。回民做小吃可以說是最拿手的,甭管家裏怎麽窮,出來的東西往攤上那麽一擱,那就漂亮。回民窮啊。我爺爺背糧食之後,沒事就在那兒擺地攤,就是蒙人啊,套圈兒,知道吧?套上你就拿走了,套不著你就拿錢買圈兒啊,就幹這個,幹這個的時候就在回民胡同這兒跟這回民打架,拿刀找人家去了,走到人家門口,結果他犯小腸疝氣,腸胃往下墜,走不了啦,最後他一賭氣,他自己不是帶著刀嘛,就把自己割了一刀,他認為自個兒有刀傷藥啊,割了之後一上刀傷藥不就好了嗎,結果割了之後壞了,好不了了,沒有辦法,快死了。當時潞河已經有西醫的醫院,美國立的,街坊把他抬到醫院,到了醫院給他治好了。
我爺爺那時候也就是20多歲的樣子,從那以後他就信基督教了。他說以後什麽都不幹了,就信教了。基督教4個會,注8他是屬於公理會的。他沒有文化,就在潞河醫院注9給人看門,那時候掛號講究用那木頭牌子,他就賣看病的牌子,賣了一年多。後來(有個)牧師,是一個美國人,看他小夥子還不錯,送他到潞河書院,讓他挨那兒念神學。當時還不是潞河中學,叫潞河書院。他在那兒念了兩年多,他就是聰明,念得很不錯,英語也能說了。回來之後讓他當牧師,他說我不當牧師,我信教是因為教會把我的病治好了。這就不賣牌了,就給醫院管藥,還當會計,記個賬什麽的,一直到他退休,60多歲。
我爺爺住在通州區複興莊,是原來西倉的晾米廠。1900年以後庚子賠款,把那塊地方賠給教會了,教會在那個地方就成立了一個村子,都分給了這些教民,最早的老家是36家,其中就有我爺爺一戶,他在那兒就安了家。後來又娶了我的奶奶,生了一個小男孩兒,就是我大爺。
1900年打義和團的時候,他已經在潞河醫院,已經信了教了。就因為他信教,是教民哪,義和團一鬧起來之後,就把我這個大奶奶和大爺當時就給殺了。就在東關上,那時候我爺爺他們就在東關住嘛。二十九軍大刀片,就在東關這地方殺日本鬼子。第二年才盧溝橋事變嘛。
這樣我爺爺就參加了打義和團,跟著八國聯軍一起從通州到北京。打義和團的時候他身上負了三處傷,左手的二拇指也打掉了。後來就住在慶王府那兒養病,就是定阜大街那兒。注10
他跟我說到了北京之後,因為他是中國人,聯軍就派他去到京南,跟義和團聯係,就在廊坊這邊兒,黃土坡這一帶,見他們的頭兒。他說出去過三次北京。他說就是取得聯係,究竟聯係什麽問題,就不知道了。
定:他沒說到那兒是談什麽?
劉:沒有,具體情況他沒說過,就說是聯軍讓他出去的。他是中國人哪,聯軍裏邊中國人很少。還說當時清政府怎麽樣支援聯軍,蔬菜呀,水果呀。
定:清政府那時不是和義和團一夥兒的嗎?
劉:對呀,你瞅呀,他說這些事情都是我親身經曆的,都非常清楚。我最可惜的就是沒有詳詳細細地跟他談過,隻是聽他隨隨便便一說,他也沒有說得很詳細,太可惜了!
義和團鬧過去之後,他繼續在醫院上班,也不去搞教會的事情。那陣兒教會的那些牧師呀,潞河醫院那些大夫啊,還有潞河中學那些老師呀,他們都是入教的人,入教有個規矩,不許放高利貸,那些人都有點現金哪,他們都不敢放,但是我爺爺就是那麽個出身,從小就在壩上幹事,像混混似的吧,他不在乎,他不僅自己有錢就放個賬,他們那些人有點富餘錢也交給他,他幫著放,比如說應當三分利,你拿二分我拿一分,就這樣。我爺爺一直沒買地,有點現錢,生活也很不錯的。
<i></i>
<i>今日潞河中學(定宜莊攝於2006年)</i>
我爺爺是非常古怪那麽一個人,他說:“三教九流的那些東西,坑蒙拐騙的那些東西,沒有我不知道的,我都知道,但我不拿它去對別人。但別人要是拿它對我,是根本不可能的,你甭想蒙我,我也不去蒙人。”以後就是這麽個處世哲學。他說幾千人請他去演講,他的題目就是“不是便宜”,在社會上有很多看上去便宜的事情,表麵上對你來說好像是便宜你了,實際上後麵不定隱藏著些什麽東西,那不是便宜。非常深刻。
定:怎麽還有幾千人請他做演講?
劉:那就是教會組織的,解放前的事。他說的都是解放前的事。解放後他就挨家那麽一待,成天地,養活著小狗,把小狗訓練得相當好。
定:您爺爺挺有意思。
劉:不單是咱們現在提起來有意思,那整個,當時在整個通縣,都相當有名的。我爺爺少白頭,您到通州,當時通州萬壽宮各個茶館所有的地方,您打聽打聽,他姓劉呀,就叫白毛劉,沒有不知道的。
我就跟你說一個小笑話吧。他出去坐洋車,那時候他已經有錢了,人家跟他要6個銅子兒,他給人家4個子兒,人家不拉,說您再添添,他說一巴掌吧,人家一聽,一巴掌就是5個子兒唄,拉上他了,拉到地方,他給人4個子兒,人說您不是說一巴掌嗎?怎麽還是給我4個子兒?他說你瞅我這手,我這一巴掌是幾個手指頭?他不是打義和團時候打下一個(手指)去麽,就4個手指頭。很小的小事吧?就這麽個人。
我父親到北京上學就把家安到北京,因為什麽呢?他一個人跟他爸爸要錢,供他兩個妹妹在北京念書。女的甭想念書,念了小學畢業之後就甭念了,等著找個婆家就行了,我爺爺就這麽個思想。我父親跟他爸爸回家要錢哪,都有策略的,早晨起來坐從北京到通州的車回到通州,是禮拜天,到了通州不提要錢的事,一個字兒都不提。我奶奶做著吃的喝的,吃著,聊天兒說話兒。我們複興莊離火車道非常近,晚車由北京開到通縣,到通縣再往東到通縣發電廠那地方,火車掉頭回來,往北京再開20分鍾,我們家走到車站20分鍾,隻聽火車一拉笛兒,因為一拉笛兒的話就要進站了,我爸爸就張嘴要錢:“我就要走了。”老爺子不敢耽誤時間呀,耽誤時間趕不上回去的火車了,趕緊給錢,要多少錢給多少錢。拿著走,20分鍾回北京。白天不能提,提要錢的話就不給你,且磨蹭呢。我兒子小的時候跟著我爺爺玩,那都重孫子啦,每次看這孩子,一分錢兩塊的水果糖,拿小刀把這一塊水果糖切成4瓣,鬧了就給一瓣,這一瓣水果糖就能玩一鍾頭,您看,就這麽個人兒。特別愛財。
是1939年,還是日本時期呢,我們通州鬧綁票的,把我爺爺綁了去了,把他那點錢都給綁走了,是我母親給他添了點錢才把他贖回來的。從那以後他就沒錢了。贖回來了之後他害怕,不敢在通州住了,就住在我姥爺那兒,住了有差不多一年,他不能老跟人那兒住著呀,就又回到通州。回到通州他就不敢在複興莊住了,他不是信教麽,就在通州南大街快到鼓樓了那地方,魚市口裏頭那兒,有一個公理會的小教堂,在那兒找了一間房子。你知道閘橋嗎?小樓那兒,從閘橋往北,那叫鼓樓前頭,鼓樓後頭,從魚市口往東,是原來的東大街。好像那個鼓樓就是拍《野火春風鬥古城》的地方。注11那不是在城裏邊嗎,就上那兒去住閑。就我那叔伯大哥天天騎著車給他往城裏頭送飯,早晨送一頓晚上送一頓。
我爺爺對他自己的身體非常在意,幾十年在醫院他也知道點。一天喝多少水,吃多少飯就夠了,多一口東西都不吃,他那麽愛吃肉的人,每天吃3塊肉,切的塊兒都得那麽大,多一塊都不吃,多一口水也不喝,從來不喝茶,就喝白開水。要不他活這麽大歲數呢。
我爺爺是1964年97歲死的,就是因為太老了,一直到死的時候腦子還清楚。那時候我正在順義搞“四清”,1964年嘛,家裏給我打電話說老爺子不行了,我就騎著車從順義趕到通州,早上出來的,到家天都快黑了。我進我爺爺住的房子,他的床就跟一個匣子一樣,四麵都是板兒,這邊可以撂下也可以支上,怕被子掉地下啊,我一瞅把他的床都挪到屋子當中來了,他們說老爺子老想摸那電門,離開那牆遠一點兒,他就夠不著了,他就是不想活了,他消化係統不好,到後來每天都得灌腸,他煩了,不行了,自己不能生活了。
<i></i>
<i>劉子揚爺爺的晚年照(劉子揚提供)</i>
信基督教對我爺爺性格的改變非常大。我總覺得這基督教對改變人的做人性格是很有辦法的。像我爺爺那樣的一個人,從糧船上長大的、扛糧食推小車賣苦力的,後來又耍錢,耍錢耍寶哇,要不然他幹嗎跟人打架呀,這麽個人,舊社會最底層的,而且還不是一般底層受苦受難的,而是在街麵上混混這類的,他能夠一下就篤信基督,就能改變他的性格。
我爺爺對整個從清代一直到北洋到國民黨,到日本時期所有經過的這些事情,都非常清楚。他從底層上來,腦子又特別好使,要不然英文怎麽說得那麽好,他40歲了才學英文,潞河醫院是教會的醫院呀,所有藥品都是英文的,他都知道,你不能給人拿錯了呀。對於現代史上來說,他最清楚八國聯軍的整個過程,還有華北地區教會的曆史,比如通縣北京教會的成立問題,整個情況他一清二楚。他說從入了教會到了醫院之後,到60歲從醫院退休,就一直跟著這些牧師們在整個華北地區的各個省搞教會,因為他們得有中國人陪著他們,領路呀。他說他不願意參與,但是他說他全知道。我非常懊悔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跟他接觸的時間太少,他也不跟我說很多,偶爾地就說那麽一句,我說的這些就都是從他那兒一點一點聽來的。那時我在人大念書,星期六回到通州,又有孩子老婆的不一定顧得上,每次見上一麵,坐在那兒十分八分鍾,二十分三十分鍾,也就是那樣。到檔案館工作之後我還跟他說過,什麽時候有時間,那時候還沒搞秘密宗教呢,注12他說行……太可惜了,不行,已經完了。
張莉:他有些性格特像他爺爺,好打架,現在走到大街上看見不公的事他還跟人打。
2.父親的家人和母親
劉:我爺爺有4個哥哥,隻有老大家和我們有聯係。我大哥,就是我大爺爺的孫子,是去年春節時剛死的,死的時候92歲,我沒見著他。我那個大爺爺也是活到97歲死的。大爺爺家現在就剩兩個侄子,一個侄子現在在通州,一直是做小買賣的。到運河停運以後他們就開始種地,原來給人種點地,租點地,後來就有地了,買的。運河停運好像是同治幾年,停運之後就改成海運了,鹹豐以後運河雖然還通,漕糧已經不走了,通州壩上那些生意就蕭條了,他們就種地了。注13
被義和團殺了的是我的第一個奶奶,也是通縣的人,還有我大爺也死了,他們那一支就沒了。義和團鬧過去之後我爺爺重新結的婚,結婚以後生的我父親,是老大,底下還有兩個姑姑。
我爺爺他們家都不是滿族。我親奶奶就是通縣農村的人,住在通縣運河東十多裏地的一個村子,小腳。比我爺爺小好多歲呢。她是1946年死的,那時六十剛出去不久,或者還不到六十。比我爺爺早多了。我見過她。
我父親是在通州出生的,原來在潞河中學念書,初中畢業之後到匯文中學念高中,高中畢業之後在華北工程學院學工。華北工程學院是老名,就在鼓樓西大街,鼓樓剛一進去,往裏頭一個教堂,這邊就是,他們就念了一期,連他畢業一共就18個學生,這學校就沒了,哪兒去了不知道。我母親告訴我,說他學得還挺不錯。
我母親是富育女中注14的學生,跟我大姑姑是同學,經由我大姑姑介紹給我父親的。我父親跟我母親結婚的時候,在華北工程學院還沒畢業,挺年輕,我母親在齊魯大學念一年級,就因為結婚了就不念了,當太太了,那時候都講究結了婚之後回家當太太。他們在通州完婚之後,因為我父親在北京讀書,他們就在北京,在鼓樓西大街58號,在那兒買了一個小院。我爺爺是有錢。我就是在那兒出生的,我就出生在北京。
我父親畢業後工作了不到3年就死了。他畢業的第一年,是在北京蓋一個什麽大禮堂,大禮堂當中的照明燈不是得有一個反光的碗麽,到處買不著。那個時候的工程師都是包工性質的,他就到外頭轉呀轉呀,買了一個大圓的洗澡盆,當中間兒挖個窟窿,就做反光的那個,安這個的時候從上頭掉下去,摔吐血了,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蓋哪個學校的時候從三樓的腳手架上滑下來了。第三次是到石家莊修橋,發大水,大水衝下來,他自己起來之後,為了那些個木頭不讓水衝跑,就在身上綁了好多繩子,去把木頭一根一根地拴到樹上,整拴了一宿,回來之後病就犯了。把好幾箱子的東西,一套畫圖的家夥統統都扔到石家莊,沒拿回來。回來就住在北京道濟醫院,那是教會醫院,就是現在第六醫院。注15在那兒住了不到一年,他說要不行,咱們馬上搬回家,回通州老家去。就把鼓樓西大街的房子賣了,裝了一大卡車,雇了一個小臥車,他和我母親帶著我和我妹妹,就回到通州。這是1935年的事,那時候我才4歲多,不到5歲,我妹妹才兩歲。轉過年來的4月份,1936年他就死了。唉,就是摔吐血死的。人家都勸我父親找中醫看,說你這病西醫沒有辦法,我父親就死不看。
定:他不信?
劉:不是不信,是不敢,怕他爸爸。我爺爺不是教會潞河醫院出來的嗎,他死不讓看中醫。所以我父親就這樣扛著扛死了。我父親我母親都不信教,可是我爺爺真信。
我後來就一直在通縣長大。那時候我母親就是家庭主婦了,也不幹什麽事情,就幫我兩個姑姑上學。我兩個姑姑都在我家住。很快我那個大姑姑就出嫁了,嫁到南方去了,可能是跟我父親的一個同學,他是學會計的。我父親死的時候賠償的保險金還不少,他挺年輕就死了嘛,大概是4000多塊大洋,其中就給了我這大姑父1000塊,他到美國去留洋嘛。回來正是抗日的時候,他就在湖南的煤礦,做成本會計。解放之後從湖南他回到北京,因為我們家的房子跟我鬧翻了。通縣那房子,是我母親教書和用我父親的撫恤金蓋起來的,1944年日本時期,最困難的時候,過不下去了,賣了一半。我母親死了以後,他非得跟我要那個房子,還在通縣法院告我,要跟我分家產,後來法院人家一看,所有的房子的房契都是我母親的,他們就敗訴了。我就生氣,我做侄子的,這房子我也不住,你如果要住隨便住,你到法院告我,就做得太……我一賭氣,我把房子交政府了。
我小姑姑嫁給了六必居的一個少掌櫃,結婚之後他想帶她回家,他們家在山西,老醯兒。結果遇著盧溝橋事變,她就回不來了。回不來了在那兒,據說是日本人打山西的時候,兩人都讓飛機炸死了。
定:就這一個姑姑還鬧翻了?
劉:沒有辦法的事兒。後來我這個大姑姑的女兒跟我還可以,她比我小一歲,是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在中國駐蘇大使館,然後到外交部,到現在還跟我聯係。
(我們這時已經步行至小樓鯰魚飯館處)
定:小樓是個什麽源起啊?
劉:源起就是一個飯館,是當時通縣有名的飯館之一。我到通縣工作以後,回民飯館一共有三個,基本上規格都差不多,但是小樓是最老的。從我還不記事起就有小樓。小樓是個回民館,以回民菜為主,爆肚、牛尾、爆羊肉。鯰魚是最不好做,最不好殺的,既不愛死,又攥也攥不住,拿也拿不了,挺不好做。所以它是專門卸下來鯰魚的肉,不能見魚,不能見魚刺,要是見了刺,它就失敗了,就說明差點勁兒,手藝不太好。然後就跟焦溜肉片一樣地做,做出來的得是魚,可是不能見著刺。得酥脆,裏頭得嫩,老了不行。小樓這是一特色。做回民菜是要有點手藝的,有點水平的,現在已經達不到那水平了。
<i></i>
<i>劉子揚父母20世紀30年代初的合影(劉子揚提供)</i>
3.滿族婦女厲害,在家當家
劉:我姥姥家的事情我隻是聽我姥姥說過,因為我姥姥對我最好,我從小的時候是我姥姥給我帶大的,我們不是在北京住麽,我姥姥就跟著我們。
我姥姥是鑲黃旗滿洲,不知道他們姓什麽,好像我姥姥是姓孫,娘家就在海澱老虎洞,是那兒的老戶。我姥姥的父親的情況我不太知道,據我姥姥跟我說,好像她叔叔什麽都是當兵的,她的父親是在守通州八裏橋的時候死的。她那個大爺是皇上賜的金腦袋埋的。
定:您姥姥不是住在海澱嗎?
劉:他們是當兵的呀。
定:您姥姥他們家跟這個通州還有點緣分呢。
劉:整個的清軍,僧格林沁帶著,是從通州那邊節節退下來的,到了通州的時候,最後一道防線了吧,就在八裏橋這兒。打這一仗挺有名的,敗了嘛。注16我姥姥他們家墳地在沙窩門外頭,現在說是複興門,原來叫沙窩門。注17後來我姥姥的姨死的時候,也是四人大杠,抬往沙窩門外頭,那時候還有咱墳地,我還知道呢。
定:您姥姥的母親也是年輕時就守寡?
劉:對,帶著一個女兒三個兒子。再往上我就不知道了。我姥姥她父親不在了,就這麽一個女兒,她當家,她十幾歲就在家當家。她父親要是在也不至於讓她當家。解放前的時候我還見過她的誥命,一卷,裝在一個鐵筒裏頭。
定:是您姥姥的父親的?
劉:我姥姥的!正二品誥命夫人。在慈禧的時候,她有時候就進宮去,去陪慈禧玩玩牌呀,老得讓慈禧贏。還比如說,“這姑娘,你鞋是你自己做的嗎?做得真好看。”你馬上就得給她做一雙。當然她賞你也是真賞你。
定:他們家是內務府的,有錢?
劉:那是肯定的。我姥姥家的3個弟弟,大弟弟是內務府管銀庫的,她的三弟弟,就是我的三舅姥爺,是慈禧的內廷侍衛。她那個二弟不成人,吃喝嫖賭什麽都幹,幾次犯法,我姥姥出來靠到門這兒,就誰都不敢進他們家抓人去。我姥姥能那麽小就在家當家,做正二品,不是因為我姥爺的緣故做的。後來下來個差事,他們滿族都有名兒呀,到時候該放你差就放你差,給她二弟放到上海關,肥差呀,他不去,是讓我姥姥的姨的兒子頂他的名去的,一直做到國民黨時期。
我姥姥的姨家就在西直門裏頭,北達兒胡同。從北大灣一直到西直門,大灣大街的房子都是他們家的,一個大院子,還有山水石這個那個,闊得很。原來不怎麽樣,就是因為在上海關麽,後來他的兒子也到了上海當少爺。我那個小姨(指姥姥的姨的女兒),我管她叫姨姥姥,其實是老姑娘,也是一樣,在家當家,厲害著呢,她的嫂子、侄子、侄女,這一大家子誰也不敢惹她,她管家呀,說什麽就是什麽。他們家我也去過,在北京城裏大概有五六處房子,現在趙登禹胡同,辟才胡同裏頭,跨車胡同1號。注18
清朝倒了以後,她娘家逐漸就破落了,就沒有什麽錢了。
旗人的婦女是能幹,厲害。因為在俸餉那種條件下,男人在外邊打仗,家庭是靠婦女,家裏就得她撐著,所以一般出嫁晚。我姥姥出嫁時已經很大,起碼30歲。因為在家當家不嫁呀,附近誰都惹不起她。
要說我姥姥的性格,我就說一件事情。她說她從16歲就開始抽大煙,跟我姥爺結婚的時候戒的煙,要出閣了不能上人家抽大煙去啊,從16歲到出閣,我估計那時候差不多小三十了,十幾年的大煙癮呀,又沒有什麽藥可吃,哢嚓就戒了,就是不抽了。一個女人,這種毅力!
一直到我小的時候,我姥姥還抽旱煙,她有一個黃布口袋,裏頭擱的是大煙籽兒,如果陰天下雨的時候捏上幾個大煙籽兒摻到旱煙裏頭,抽起來特別香,我還抽過呢,不上癮。我那姨姥姥家都抽大煙,解放前我不是經常上她家去嗎,有時候放寒假暑假上她們家去玩玩,我那小姨給她,給我姥姥的那個姨,給她們熬大煙,燒煙,我都知道。
定:那您對您姥爺的事知道多少?
劉:我就知道我姥爺是正藍旗的,原來做過官,也有文化。清末,光緒到宣統時期官製改革,之後成立了一個東城、西城、海澱管地方的什麽局,他最後就是在那兒,從那兒下來之後教書。就在小西天,我記得有一個大高坡,上去是個廟,私塾,我姥爺在那兒教私塾,現在這個地點我就摸不清楚了,總的名稱叫小西天。注19我姥爺他自己一人過,我姥姥就說他“死了”,他們合不來。我媽媽大概也很少去。
定:您母親沒結婚的時候他們一塊過嗎?
劉:不。我姥姥一直在她娘家住,始終在海澱老虎洞住,注20生了我母親以後也在老虎洞。我媽媽跟我說過,她從富育女中初中畢業之後,曾經回到海澱,這是在1927年以前,她參加過李大釗在那兒組織的什麽班。1927年大革命的時候,李大釗是見不到了,那個班也就沒了。從那開始她到天津楊柳青去教過一年書,也是躲這個事。從那兒回來,才又到富育去念書,後來又到山東的齊魯大學。所以我知道她在海澱住。
定:後來她出閣以後也沒跟您姥爺過過幾天哪?
劉:好像是因為什麽呢?我姥姥跟我說過,因為我姥姥沒有兒子,她就是我母親一個女兒,我姥爺不幹,他就抱了一個兒子,自從抱了這個兒子之後,他們就不在一起了。我姥姥煩他抱這個兒子。
定:他抱兒子可是沒娶妾?
劉:對,後來這個兒子十幾歲的時候跑到東北,又從東北跑到日本去了,到(一九)四幾年時候他曾經回到北京,見到過我姥爺,但是我們不太清楚。
我打小就沒見過我姥爺,後來我爺爺被人綁了之後不是在我姥爺這兒躲了一年多嘛,到那時候我才見過我姥爺,而且我還去過一次,所以我這麽知道他在小西天住呢。
定:他就娶了您姥姥,沒有再娶?
劉:對。我母親結婚的時候我姥姥就跟過來了。
定:您姥姥也跟著你們到通縣?您覺不覺得她和別的老太太不一樣?
劉:跟著我們到通縣。也沒有什麽不一樣,那時候我們和外邊接觸太少。反正我姥姥最疼我,我從小就跟著我姥姥長大,跟著我姥姥睡覺。我妹妹跟著我媽媽在北房,我跟著我姥姥在西房。北房是我父親結婚時候自己設計的,他蓋的房子跟普通的不一樣,中式的房子,內裝修都是西式,西式的落地窗戶,上下拉的。我爺爺他們住在後院,因為我爺爺的房子是灰頂子的,所以我父親這北房不能超過他的高度,也不能蓋瓦。我父親就把瓦都蓋到灰底下了。西房是普通的房子。我一直跟著我姥姥,一直到十幾歲的時候,我姥姥把我慣得不行。
定:您姥姥和您爺爺能處得好麽?
劉:他們基本上不接觸。前後院,我們在前院住,他們住在後院。後來我爺爺和我姥姥還可以,因為我姥姥給他做飯吃。滿人,各式各樣的飯她都能做著吃。我爺爺有些飯都沒吃過,比如烙糊塌子,好吃,漢人沒吃過這個。還有什麽打豆兒醬呀,鹹茄兒呀。
定:什麽叫鹹茄兒?
劉:就是茄子。買秋天的小茄子,每一個茄子上頭都得帶皮,切成扁塊之後,把黃豆擱油裏頭炸一下,炸出黃豆味兒來,完了之後把茄子擱裏頭,擱醬油,一滴水都不能擱,用微火把茄子下麵的湯和那點醬油還有黃豆煮熟。黃豆的味兒往上蒸啊,把茄子熏得那黃豆味兒,好吃。我姥姥會做好多好吃的,都是些小吃,具體我都記不清了。反正烙芝麻醬糖餅那是一絕,我回回就愛吃那芝麻醬糖餅。我媽媽管,老吃老吃哪行?哪次都是我姥姥給我往被窩裏送,讓我躺被窩裏吃。我姥姥能幹,她從16歲當家她能不能幹嗎?針線活不能做,就會做飯,什麽都會做,做得也快,也好吃,她也會吃,她從小就吃過嘛(笑)。
定:您覺得您姥姥給您的影響大不大?
劉:挺大的。她對我的影響,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生活上的一種習氣。吃呀,喝呀,起居呀,生活呀,這些方麵,她專門有一套東西,別的影響倒是次要的,因為她是個家庭主婦,是個老太太呀。思想上她不會給我什麽東西。
定:您姥姥識字嗎?
劉:不識字,一個字兒也不識,可是打麻將她認識。她很重視我母親的教育,能讓她讀書。她這人可以說不是那麽挺守舊的人。所以我母親從小受這方麵的影響吧。
定:您母親是不是從小就一直上的西式學堂?
劉:剛一開始的時候是讀私塾,跟著我姥爺在家裏頭念的書,後來就上西式學堂。
定:那時候您姥姥怎麽就肯把她嫁給一個漢人了?
劉:不知道。她是自由戀愛,是由我姑姑介紹的,我姑姑比她小,管她叫姐姐嘛。她跟我父親認識以後就結婚了。
定:您母親給您影響大還是姥姥影響大?
劉:我母親。我母親這個人是非常有本事的一個人。後來她的老師我都見過,都認為她在整個的富育女中來說是一流的,是出類拔萃的學生,她後來上的是文學係,文采特別好。我父親所有的合同啊,工程上的東西,文字的東西,都是我母親替他寫。
定:您母親身上旗人的味兒還多嗎?
劉:不太多,但是也有,厲害吧,也是當家。我父親死得早,我母親一個人,都是我母親在家當家。我父親死的時候,我大爺家和我們家有一個不成文的協議,就是讓我這個大哥跟著我們家。當時我小,家裏就是我母親、我爺爺、我奶奶,還有我姥姥,一家子大大小小的,沒有男人哪。我這個叔伯哥哥比我母親才小十幾歲,比我大好多呢,正經是個男人哪。他一直就跟著我們家。我爺爺不是躲到城裏頭住麽,他就騎著個車,天天給送飯。在家就歸置歸置,幹個活兒什麽的。然後我母親在外頭教書,就這樣。
我母親姓趙,到通縣打聽趙校長,從警察到做買賣的、擺攤的都知道,整個通縣大大小小沒有不認識她的,因為她是職工業餘學校的校長啊。
我母親原來在富育小學當主任,解放的時候她不幹了,因為解放前我就參軍走了,家裏就有我姥姥一個人,還有我爺爺,我妹妹也上學。1950年的時候通州教育局的、工會的到我們家裏,請她去辦職工教育,去了幾次,她沒法推辭,就出來在通縣職工業餘學校當校長。通縣職工業餘學校很大的,從高中初中一直到小學掃盲。後來那是1956年,成立高中之後,規模大了,建立黨支部,說還讓她當校長不行了,她不是黨員啊,就給她派了一個校長,是黨員,說你就交吧,給你一個月的時間,把工作交代一下,她說不用,三天就行。就因為這個,通州市市長、宣傳部長跟她談了幾次,她都想不通,她說事情我可以不幹,但這事情本身來說你們就是不對,然後就讓她到富育女中去教書,當教員。
1957年“反右”就完了,那是1958年3月,好像他們怎麽是“右派”人數不夠,就說她反對黨的教育政策,還是因為這事,打了個“右派”嘛。
我母親跟溥儀一般大,1906年出生,1979年死的,七十三。我姥姥也是73歲死的。
我姥姥陪嫁的兩個大黑箱子,從幫兒到底兒通通都是全樟木的,一直到她死,就這兩個箱子,誰也不能動。裏頭也沒有什麽好東西,破破爛爛的,就擱著她那鐵筒兒誥命,還有一個紫貂的馬褂,好像是我姥姥的父親的,我姥姥保存下來的。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馬褂了,我父親上大學的時候夜裏頭老加班,畫圖什麽的,我姥姥怕他冷,就把她保存在箱子底下的這個馬褂給他拿出來,改成小皮襖給他穿。我父親死了之後,
<i></i>
<i>劉子揚之母趙誌青1954年2月15日在通州市(今通縣)職工業餘學校門外準備下廠了解教學情況(劉子揚提供)</i>
我母親就一直留著這個,誰也不能動,等到我從部隊回來之後給我了,我就始終放箱子裏頭擱著,一直保存著。
我姥姥的漱口碗兒我現在還留著呢,花堆兒,都是明代的,裏頭擱花瓣兒的熏的什麽,是我姥姥的。還有五彩餑餑罐,裝點心的大瓷罐,兩個是康熙(時期)的,兩個是乾隆(時期)的,大閨女她要,拿走了。
4.10月19號淩晨渡過鴨綠江
劉:我是在通縣長大的,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1949年1月27號通縣解放。通縣解放比北京早,是舊曆的十月,北京是1月29號,陽曆。我是參軍走的。當時我已經參軍了,我們部隊在大紅門那兒。1949年1月、2月份開始南下,那時候我在軍文工團,跟著部隊搞救護哪,宣傳哪什麽的,從北京出發就直奔打武漢,完了一直到廣西,抄白崇禧。回過頭來之後就奔海南島,雷州半島,打完海南島之後回來到廣州,到廣州的時候接到的命令,十天十一宿,就從廣州到的安東注21。到安東那兒之後,原來說是進行兩個月的政治訓練,就是搞愛國教育,然後再進行兩個月的軍事訓練,結果兩個月的政治訓練剛完,美國不是侵略朝鮮嗎,軍事訓練剛開始,不行了,第一批我就去朝鮮了。那時候每天晚上拉練,出去緊急集合轉一圈,走一宿。那天就走走走,走過去了,從安東大橋那兒過去的,那天是1950年10月18號,晚上,19號淩晨過去的。
定:記那麽清楚?
劉:那敢情!我們那個時候,部隊文工團講究要下連隊,在部隊住下,排個戲呀演個劇呀什麽的,隻要部隊一行動我們就跟著部隊走。我們過去的時候就是跟著部隊,下到連隊過去的。搶傷員,搶人家地勢,組織後勤哪。整個五次戰役,我們就在人家那飛機坦克大炮的射程之內,沒參加打仗,隻能挨打。第四次戰役第二階段完了之後,連隊正在調上文工團,沒有多久我就犯心髒病,騎馬都不行,坐上汽車送到後勤醫院,從安東一直到黑龍江雞西,休養了一年。然後我說我就回部隊吧,一個日本醫生,那時候是咱們留用的,他說:“你還回部隊?我告訴你,你這個心髒啊,今後能幹點什麽就幹點什麽就完了。”
定:那麽嚴重?
劉:6個月沒讓我下床啊,下了床之後我都不會走路了。這樣我當兵當了5年,轉業之後就回到通州,在通縣市人委工作。第一年剛從部隊下來,誰都不認識,沒有私情啊,就搞勞動調配,哪兒要人哪,該怎樣怎樣啊。第二年搞工商管理,攤販管理。第三年搞教育局的基建,幹了沒有幾天,又讓我去籌備成立體委。我一看不行,我工作了兩年多不到三年,就換了4個工作,這事我不幹了,我得上學。當時我已經報了統一高考了,市人委的秘書跟我挺不錯,他給我念了個通知,說人大檔案係要提前招生,我可以試試。我就準備。到北京前門那兒住了一個小旅館,住了不到一個月,就這麽考上了人民大學的檔案係。然後就4年念下來了。
<i></i>
<i>1951年年底劉子揚因病自朝鮮戰場回國治療,此照為1952年元旦攝於鬆江省(今黑龍江省)雞西縣人民醫院(劉子揚提供)</i>
<i></i>
<hr/>
地 點:北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訪談者:定宜莊、張莉
第二次 時 間:2014年7月3日
地 點:從北京到通州
訪談者:同上
[訪談者按]<i>在鐵路鋪設之前,漕運是京城的命脈,漕糧由運河運抵通州,再從通州運抵北京。早在乾隆末年,從朝鮮出使中國的樸趾源,就在日記中描繪過從通州到北京一路的繁盛景象。他寫通州:“天下船運之物皆湊集於通州。不見潞河之舟楫,則不識帝都之壯也”;“既入東門,至西門五裏之間,獨輪車數萬,填塞無回旋處。遂下馬,入一鋪中。其瑰麗繁富,已非盛京、山海關之比矣。艱穿道路,寸寸前進。市門之扁(匾)曰‘萬艘雲集’,大街上建二簷高樓,題曰‘聲聞九天’……”他寫從通州到北京的運糧道:“自通州至皇城四十裏間,鋪石為梁,鐵輪相搏,車聲益壯,令人心神震蕩不寧”。注3</i>
<i>這樣的場麵,直到清末也沒有太大的改變。那年年月月周而複始的推獨輪車的苦力之中,有一個應該就是劉子揚先生的爺爺吧。他們從山東順著運河北上通州,然後又從通州順著運糧道進入北京,最終在北京紮下根來。到劉先生的父親一輩已經與北京的旗人通婚。他認為他的母親和妹妹,都已經是典型的“滿族姑奶奶”了。不過在這篇口述中,最生動的還是那個推獨輪車的爺爺,這是由孫子講述的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爺爺的故事。</i>
<i>我對劉先生的訪談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他曾任職30年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辦公室。第二次是他應我的請求,帶著我一起從朝陽門外的關東店開始,走那條著名的古運糧道直到通州,走過當年他爺爺背糧食的運河河岸,以及潞河醫院、複興莊等他的爺爺、父母以及他自己童年和少年時生活過的地方。這實在是一次非常難忘的行程。</i>
<i>沿著大運河進北京,這是當年山東等省貧窮百姓入京的主要路線之一,劉子揚的祖上如此,後麵還要談到的周桂芳等人的祖輩也是如此。所以本書就從通州的運河開始,再由東向西地展開吧。</i>
<i>劉子揚,1931年生,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檔案係檔案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即今天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從事明清檔案的整理、編輯和研究,1991年10月離休。</i>
<i>2002年劉子揚在辦公室</i>
<i>(本人提供)</i>
<i>[我與劉先生去通州那天,是從朝陽門地鐵站出發的,一出發就先經過南營房,所以他就從南營房講起,引錄於此,可以與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曆史》(上編)中關鬆山老人的口述銜接。]</i>
定宜莊(以下簡稱定):這邊有個南營房您知道嗎?
劉子揚(以下簡稱劉):知道!我從江西(“五七幹校”)回北京以後,搬到這地方住了一兩年的時間,我經常上南營房那邊去,遛彎兒呀,南營房挨著北營房。
定:就是現在工人體育館那兒?
劉:對對,北營房拆得比較早。修工人體育館什麽的,20世紀50年代就拆了。南營房基本上是整齊的,一個院兒一個院兒的,每一家都有門樓,裏邊照我們北京話來說是磚瓦房,一邊是齊趟的瓦,當間兒是灰。那種磚瓦房。
定:齊趟的瓦是什麽?
劉:就是不是整個兒全是瓦房,是一邊一趟兒,那一般來說都是北京老百姓的房。這南營房最讓我遺憾的,就是當時我不知道它要拆,那時候也沒相機,也沒這意識,我要知道要拆的話一定要留幾張好照片,照幾張完整的營房院,院牆,門樓,多好啊。等我一聽說拆了,我說壞了,連個照片都沒留下。
從朝陽門下地鐵的橋,就是老的朝陽門橋,朝陽門橋的底下就是護城河。前麵這一段就是剛才咱們上車的地方,叫關東店,整個是過去老北京的城鄉接合處。我住的這地方叫東大橋,東大橋這兒過去也有一個橋,是出北京之後的第一道橋,對北京防務也有作用,從這兒出去之後就是大郊區了。
這條古運糧道啊,過去是石頭的,我小的時候還是石頭的呢。日本時期要修從通州到京津的公路線,要把石頭起了築成水泥的,他(們)把石頭都扒了,底下是土,一半一半地築,先築馬路這邊,再築馬路那邊,也省得阻礙交通。結果那一頭還沒接到從北京到天津的那條路上呢,日本就投降了。所以剛解放的時候這條運糧道一半是水泥地,一半是石頭的。一直到解放後才把它重新修成柏油路。
就這條馬路啊,過去我年輕時候在潞河中學注4上學的時候,保證是一個小時騎自行車到北京。通州沒有看電影的地方,學生一到星期六,一下課蹬著(自行車)腿兒就往北京跑。在東四那兒有兩個電影院,看電影。它這電影是連放的,進來之後直到晚上才出來。
從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道閘,總的稱呼就叫“十三道響閘”,嘩嘩嘩……和這條運糧道是平行的。因為通州低呀,船從通州運河進來,進通惠河,要過十三道閘才能到北京。那個閘是雙閘,你從下水下來了這個船,進了閘之後,把下頭的閘閉死了,把上頭的閘提開,這樣水麵就和上邊一邊平了,這船就又走,一道一道地走。我還見過呢,現在這些閘一道都沒有了。十三道閘每一道閘叫什麽名字我也不知道。第二道閘就在八裏橋的東邊。一過八裏橋的那道閘叫楊閘。最後一道在1947年、1948年的時候我們還到那兒去過,夏天到那兒遊泳、洗澡。注5
<i></i>
<i>元代通惠河上諸閘位置示意圖</i>
<i></i>
<i>通惠河平津閘(即高碑店閘)今貌(定宜莊攝於2006年)</i>
定:當時這一帶都是大糧倉是吧?
劉:不是。糧倉都在從東直門到朝陽門當中的這一塊,就是南小街左右。原來由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個倉,通州那兒是三個倉,北京這兒有十個倉,大部分都在這一塊兒。
1.基督教改變了我爺爺的一生
劉:我1931年出生,六月二十三生日,今年七十一。六月二十三是陰曆,陽曆是那年的8月6日,這是後來才查的。我從小就沒過過陽曆生日,都是過陰曆。我父親是通州人,我可以先說說我父親家。
我們的原籍老家應當是在山東,不知道是山東什麽地方。他們是從運河過來的,就住在運河的岸上,通州的東關。他們一家子都做小買賣,賣小吃的,火燒啊,豆腐腦兒啊,就隨著這糧船,糧船一到通州,一卸糧食的時候兒,到晚上非常熱鬧,那些卸糧的工人往下扛糧食的都餓了,都要吃點東西啊。我爺爺他們家哥兒三個幹這個,做小買賣。
我爺爺不愛說話,他給我簡單地說過。他一歲多,他母親死了,我爺爺行五,是由他大嫂把他帶大的。老大和老五差出一輩來,我大侄子比我大一百天。我爺爺跟著嫂嫂,自己得掙飯吃。所以他從13歲開始就在糧船上幫人卸糧食。糧船到通州之後,它那糧食不是成口袋的,整個都在倉裏邊,糧船到了之後現裝口袋,往下扛。注6我爺爺身體好,差不多一米九的個子,比我要高,魁梧,有勁兒。他跟我說剛一開始卸糧食的時候都不許穿衣裳的,怕你偷糧食呀,什麽衣裳袋子都沒有,隻能穿鞋,所以鞋就做得特別大。因為糧食都在倉裏頭,你一進去之後,這兩隻鞋趿拉著,鞋旮旯兒裏頭就灌了好多糧食,等卸到岸上之後,回來趕緊把鞋磕了,再去第二趟,多走一趟鞋旮旯兒裏就多留點兒。這一宿磕出的糧食就夠一宿吃的了。這個說起來還特別形象,鞋大一點呢,能多扣點糧食,可你腳受得了受不了?一方麵得掌握好分寸,一方麵你還得忍著,有時候磨出泡,有時候磨出鮮肉來。反正就這樣,就卸糧食。後來就允許圍一塊布了,剛一開始連圍布都不允許,就赤身裸體。我大爺他們家就在土壩上賣麵茶,每次到這兒來就(把糧食)磕打給他。有很多人,有固定的,每天在你這兒吃東西,打個尖兒。
定:您爺爺在哪道閘給人背糧食?
劉:他就在八裏橋附近,第一道閘過來之後,就到第二道閘這兒,糧食就上船了。就不往這邊走了。
後來他就不扛糧食了。幹什麽呢,推獨輪車,從通州土壩那兒裝上車,搭幫結隊地(把糧食)運到十三倉,就是十三閘,推到閘這兒給你個簽兒,推一石就給一個簽兒,回去拿這個簽領錢。他身體好啊,人家都一邊擱一個口袋,他在車當間兒再搭一個糧食口袋,這樣人家推二石他可以推三石,掙得就比別人多。他就推獨輪車(把糧食)往船上運。
定:您就是說把糧食直接運到城裏來?
劉:運到城裏來。還有一種是從船上卸下來之後(船)再回去,就倒上船的這一段。因為什麽呢,通惠河接著運河,這個地方過不來船,就得倒船。原來這個地方叫磚壩,那邊叫土壩,那邊叫石壩。注7
定:往這邊運就比較累,倒船就不那麽累是吧?
劉:各有各的累。卸船也累著呢。
定:從通州推車到這裏得走多長時間?
劉:多長時間不知道。
(車到通州的土壩)
那邊就是西岸,西岸特別高,就都是靠糧船的,東岸就一片莊稼地。隻要是漲水,這邊就一片汪洋。
定:當時他們從土壩往上扛糧是在東岸還是西岸?
劉:西岸,都是在西岸。
定:您說的土壩其實也沒有壩?
劉:沒有壩,它就是名字叫土壩。那邊兒還有一個石壩。石壩那個地方就是咱們說的通惠河往北京去的那道河呀,那道河與運河的交匯處。
定:您說您伯父他們賣燒餅的地方……
<i></i>
<i>劉子揚在土壩(定宜莊攝於2006年)</i>
劉:對對,就這兒,西岸了。糧食市兒。你看這旁邊是一條內河,這個地方叫閘橋,這邊就是回民胡同,岸上就是做買賣的,回民整個在通州運河邊上做買賣。都是跟著運河來的,形成通州的回民。回民做小吃可以說是最拿手的,甭管家裏怎麽窮,出來的東西往攤上那麽一擱,那就漂亮。回民窮啊。我爺爺背糧食之後,沒事就在那兒擺地攤,就是蒙人啊,套圈兒,知道吧?套上你就拿走了,套不著你就拿錢買圈兒啊,就幹這個,幹這個的時候就在回民胡同這兒跟這回民打架,拿刀找人家去了,走到人家門口,結果他犯小腸疝氣,腸胃往下墜,走不了啦,最後他一賭氣,他自己不是帶著刀嘛,就把自己割了一刀,他認為自個兒有刀傷藥啊,割了之後一上刀傷藥不就好了嗎,結果割了之後壞了,好不了了,沒有辦法,快死了。當時潞河已經有西醫的醫院,美國立的,街坊把他抬到醫院,到了醫院給他治好了。
我爺爺那時候也就是20多歲的樣子,從那以後他就信基督教了。他說以後什麽都不幹了,就信教了。基督教4個會,注8他是屬於公理會的。他沒有文化,就在潞河醫院注9給人看門,那時候掛號講究用那木頭牌子,他就賣看病的牌子,賣了一年多。後來(有個)牧師,是一個美國人,看他小夥子還不錯,送他到潞河書院,讓他挨那兒念神學。當時還不是潞河中學,叫潞河書院。他在那兒念了兩年多,他就是聰明,念得很不錯,英語也能說了。回來之後讓他當牧師,他說我不當牧師,我信教是因為教會把我的病治好了。這就不賣牌了,就給醫院管藥,還當會計,記個賬什麽的,一直到他退休,60多歲。
我爺爺住在通州區複興莊,是原來西倉的晾米廠。1900年以後庚子賠款,把那塊地方賠給教會了,教會在那個地方就成立了一個村子,都分給了這些教民,最早的老家是36家,其中就有我爺爺一戶,他在那兒就安了家。後來又娶了我的奶奶,生了一個小男孩兒,就是我大爺。
1900年打義和團的時候,他已經在潞河醫院,已經信了教了。就因為他信教,是教民哪,義和團一鬧起來之後,就把我這個大奶奶和大爺當時就給殺了。就在東關上,那時候我爺爺他們就在東關住嘛。二十九軍大刀片,就在東關這地方殺日本鬼子。第二年才盧溝橋事變嘛。
這樣我爺爺就參加了打義和團,跟著八國聯軍一起從通州到北京。打義和團的時候他身上負了三處傷,左手的二拇指也打掉了。後來就住在慶王府那兒養病,就是定阜大街那兒。注10
他跟我說到了北京之後,因為他是中國人,聯軍就派他去到京南,跟義和團聯係,就在廊坊這邊兒,黃土坡這一帶,見他們的頭兒。他說出去過三次北京。他說就是取得聯係,究竟聯係什麽問題,就不知道了。
定:他沒說到那兒是談什麽?
劉:沒有,具體情況他沒說過,就說是聯軍讓他出去的。他是中國人哪,聯軍裏邊中國人很少。還說當時清政府怎麽樣支援聯軍,蔬菜呀,水果呀。
定:清政府那時不是和義和團一夥兒的嗎?
劉:對呀,你瞅呀,他說這些事情都是我親身經曆的,都非常清楚。我最可惜的就是沒有詳詳細細地跟他談過,隻是聽他隨隨便便一說,他也沒有說得很詳細,太可惜了!
義和團鬧過去之後,他繼續在醫院上班,也不去搞教會的事情。那陣兒教會的那些牧師呀,潞河醫院那些大夫啊,還有潞河中學那些老師呀,他們都是入教的人,入教有個規矩,不許放高利貸,那些人都有點現金哪,他們都不敢放,但是我爺爺就是那麽個出身,從小就在壩上幹事,像混混似的吧,他不在乎,他不僅自己有錢就放個賬,他們那些人有點富餘錢也交給他,他幫著放,比如說應當三分利,你拿二分我拿一分,就這樣。我爺爺一直沒買地,有點現錢,生活也很不錯的。
<i></i>
<i>今日潞河中學(定宜莊攝於2006年)</i>
我爺爺是非常古怪那麽一個人,他說:“三教九流的那些東西,坑蒙拐騙的那些東西,沒有我不知道的,我都知道,但我不拿它去對別人。但別人要是拿它對我,是根本不可能的,你甭想蒙我,我也不去蒙人。”以後就是這麽個處世哲學。他說幾千人請他去演講,他的題目就是“不是便宜”,在社會上有很多看上去便宜的事情,表麵上對你來說好像是便宜你了,實際上後麵不定隱藏著些什麽東西,那不是便宜。非常深刻。
定:怎麽還有幾千人請他做演講?
劉:那就是教會組織的,解放前的事。他說的都是解放前的事。解放後他就挨家那麽一待,成天地,養活著小狗,把小狗訓練得相當好。
定:您爺爺挺有意思。
劉:不單是咱們現在提起來有意思,那整個,當時在整個通縣,都相當有名的。我爺爺少白頭,您到通州,當時通州萬壽宮各個茶館所有的地方,您打聽打聽,他姓劉呀,就叫白毛劉,沒有不知道的。
我就跟你說一個小笑話吧。他出去坐洋車,那時候他已經有錢了,人家跟他要6個銅子兒,他給人家4個子兒,人家不拉,說您再添添,他說一巴掌吧,人家一聽,一巴掌就是5個子兒唄,拉上他了,拉到地方,他給人4個子兒,人說您不是說一巴掌嗎?怎麽還是給我4個子兒?他說你瞅我這手,我這一巴掌是幾個手指頭?他不是打義和團時候打下一個(手指)去麽,就4個手指頭。很小的小事吧?就這麽個人。
我父親到北京上學就把家安到北京,因為什麽呢?他一個人跟他爸爸要錢,供他兩個妹妹在北京念書。女的甭想念書,念了小學畢業之後就甭念了,等著找個婆家就行了,我爺爺就這麽個思想。我父親跟他爸爸回家要錢哪,都有策略的,早晨起來坐從北京到通州的車回到通州,是禮拜天,到了通州不提要錢的事,一個字兒都不提。我奶奶做著吃的喝的,吃著,聊天兒說話兒。我們複興莊離火車道非常近,晚車由北京開到通縣,到通縣再往東到通縣發電廠那地方,火車掉頭回來,往北京再開20分鍾,我們家走到車站20分鍾,隻聽火車一拉笛兒,因為一拉笛兒的話就要進站了,我爸爸就張嘴要錢:“我就要走了。”老爺子不敢耽誤時間呀,耽誤時間趕不上回去的火車了,趕緊給錢,要多少錢給多少錢。拿著走,20分鍾回北京。白天不能提,提要錢的話就不給你,且磨蹭呢。我兒子小的時候跟著我爺爺玩,那都重孫子啦,每次看這孩子,一分錢兩塊的水果糖,拿小刀把這一塊水果糖切成4瓣,鬧了就給一瓣,這一瓣水果糖就能玩一鍾頭,您看,就這麽個人兒。特別愛財。
是1939年,還是日本時期呢,我們通州鬧綁票的,把我爺爺綁了去了,把他那點錢都給綁走了,是我母親給他添了點錢才把他贖回來的。從那以後他就沒錢了。贖回來了之後他害怕,不敢在通州住了,就住在我姥爺那兒,住了有差不多一年,他不能老跟人那兒住著呀,就又回到通州。回到通州他就不敢在複興莊住了,他不是信教麽,就在通州南大街快到鼓樓了那地方,魚市口裏頭那兒,有一個公理會的小教堂,在那兒找了一間房子。你知道閘橋嗎?小樓那兒,從閘橋往北,那叫鼓樓前頭,鼓樓後頭,從魚市口往東,是原來的東大街。好像那個鼓樓就是拍《野火春風鬥古城》的地方。注11那不是在城裏邊嗎,就上那兒去住閑。就我那叔伯大哥天天騎著車給他往城裏頭送飯,早晨送一頓晚上送一頓。
我爺爺對他自己的身體非常在意,幾十年在醫院他也知道點。一天喝多少水,吃多少飯就夠了,多一口東西都不吃,他那麽愛吃肉的人,每天吃3塊肉,切的塊兒都得那麽大,多一塊都不吃,多一口水也不喝,從來不喝茶,就喝白開水。要不他活這麽大歲數呢。
我爺爺是1964年97歲死的,就是因為太老了,一直到死的時候腦子還清楚。那時候我正在順義搞“四清”,1964年嘛,家裏給我打電話說老爺子不行了,我就騎著車從順義趕到通州,早上出來的,到家天都快黑了。我進我爺爺住的房子,他的床就跟一個匣子一樣,四麵都是板兒,這邊可以撂下也可以支上,怕被子掉地下啊,我一瞅把他的床都挪到屋子當中來了,他們說老爺子老想摸那電門,離開那牆遠一點兒,他就夠不著了,他就是不想活了,他消化係統不好,到後來每天都得灌腸,他煩了,不行了,自己不能生活了。
<i></i>
<i>劉子揚爺爺的晚年照(劉子揚提供)</i>
信基督教對我爺爺性格的改變非常大。我總覺得這基督教對改變人的做人性格是很有辦法的。像我爺爺那樣的一個人,從糧船上長大的、扛糧食推小車賣苦力的,後來又耍錢,耍錢耍寶哇,要不然他幹嗎跟人打架呀,這麽個人,舊社會最底層的,而且還不是一般底層受苦受難的,而是在街麵上混混這類的,他能夠一下就篤信基督,就能改變他的性格。
我爺爺對整個從清代一直到北洋到國民黨,到日本時期所有經過的這些事情,都非常清楚。他從底層上來,腦子又特別好使,要不然英文怎麽說得那麽好,他40歲了才學英文,潞河醫院是教會的醫院呀,所有藥品都是英文的,他都知道,你不能給人拿錯了呀。對於現代史上來說,他最清楚八國聯軍的整個過程,還有華北地區教會的曆史,比如通縣北京教會的成立問題,整個情況他一清二楚。他說從入了教會到了醫院之後,到60歲從醫院退休,就一直跟著這些牧師們在整個華北地區的各個省搞教會,因為他們得有中國人陪著他們,領路呀。他說他不願意參與,但是他說他全知道。我非常懊悔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跟他接觸的時間太少,他也不跟我說很多,偶爾地就說那麽一句,我說的這些就都是從他那兒一點一點聽來的。那時我在人大念書,星期六回到通州,又有孩子老婆的不一定顧得上,每次見上一麵,坐在那兒十分八分鍾,二十分三十分鍾,也就是那樣。到檔案館工作之後我還跟他說過,什麽時候有時間,那時候還沒搞秘密宗教呢,注12他說行……太可惜了,不行,已經完了。
張莉:他有些性格特像他爺爺,好打架,現在走到大街上看見不公的事他還跟人打。
2.父親的家人和母親
劉:我爺爺有4個哥哥,隻有老大家和我們有聯係。我大哥,就是我大爺爺的孫子,是去年春節時剛死的,死的時候92歲,我沒見著他。我那個大爺爺也是活到97歲死的。大爺爺家現在就剩兩個侄子,一個侄子現在在通州,一直是做小買賣的。到運河停運以後他們就開始種地,原來給人種點地,租點地,後來就有地了,買的。運河停運好像是同治幾年,停運之後就改成海運了,鹹豐以後運河雖然還通,漕糧已經不走了,通州壩上那些生意就蕭條了,他們就種地了。注13
被義和團殺了的是我的第一個奶奶,也是通縣的人,還有我大爺也死了,他們那一支就沒了。義和團鬧過去之後我爺爺重新結的婚,結婚以後生的我父親,是老大,底下還有兩個姑姑。
我爺爺他們家都不是滿族。我親奶奶就是通縣農村的人,住在通縣運河東十多裏地的一個村子,小腳。比我爺爺小好多歲呢。她是1946年死的,那時六十剛出去不久,或者還不到六十。比我爺爺早多了。我見過她。
我父親是在通州出生的,原來在潞河中學念書,初中畢業之後到匯文中學念高中,高中畢業之後在華北工程學院學工。華北工程學院是老名,就在鼓樓西大街,鼓樓剛一進去,往裏頭一個教堂,這邊就是,他們就念了一期,連他畢業一共就18個學生,這學校就沒了,哪兒去了不知道。我母親告訴我,說他學得還挺不錯。
我母親是富育女中注14的學生,跟我大姑姑是同學,經由我大姑姑介紹給我父親的。我父親跟我母親結婚的時候,在華北工程學院還沒畢業,挺年輕,我母親在齊魯大學念一年級,就因為結婚了就不念了,當太太了,那時候都講究結了婚之後回家當太太。他們在通州完婚之後,因為我父親在北京讀書,他們就在北京,在鼓樓西大街58號,在那兒買了一個小院。我爺爺是有錢。我就是在那兒出生的,我就出生在北京。
我父親畢業後工作了不到3年就死了。他畢業的第一年,是在北京蓋一個什麽大禮堂,大禮堂當中的照明燈不是得有一個反光的碗麽,到處買不著。那個時候的工程師都是包工性質的,他就到外頭轉呀轉呀,買了一個大圓的洗澡盆,當中間兒挖個窟窿,就做反光的那個,安這個的時候從上頭掉下去,摔吐血了,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蓋哪個學校的時候從三樓的腳手架上滑下來了。第三次是到石家莊修橋,發大水,大水衝下來,他自己起來之後,為了那些個木頭不讓水衝跑,就在身上綁了好多繩子,去把木頭一根一根地拴到樹上,整拴了一宿,回來之後病就犯了。把好幾箱子的東西,一套畫圖的家夥統統都扔到石家莊,沒拿回來。回來就住在北京道濟醫院,那是教會醫院,就是現在第六醫院。注15在那兒住了不到一年,他說要不行,咱們馬上搬回家,回通州老家去。就把鼓樓西大街的房子賣了,裝了一大卡車,雇了一個小臥車,他和我母親帶著我和我妹妹,就回到通州。這是1935年的事,那時候我才4歲多,不到5歲,我妹妹才兩歲。轉過年來的4月份,1936年他就死了。唉,就是摔吐血死的。人家都勸我父親找中醫看,說你這病西醫沒有辦法,我父親就死不看。
定:他不信?
劉:不是不信,是不敢,怕他爸爸。我爺爺不是教會潞河醫院出來的嗎,他死不讓看中醫。所以我父親就這樣扛著扛死了。我父親我母親都不信教,可是我爺爺真信。
我後來就一直在通縣長大。那時候我母親就是家庭主婦了,也不幹什麽事情,就幫我兩個姑姑上學。我兩個姑姑都在我家住。很快我那個大姑姑就出嫁了,嫁到南方去了,可能是跟我父親的一個同學,他是學會計的。我父親死的時候賠償的保險金還不少,他挺年輕就死了嘛,大概是4000多塊大洋,其中就給了我這大姑父1000塊,他到美國去留洋嘛。回來正是抗日的時候,他就在湖南的煤礦,做成本會計。解放之後從湖南他回到北京,因為我們家的房子跟我鬧翻了。通縣那房子,是我母親教書和用我父親的撫恤金蓋起來的,1944年日本時期,最困難的時候,過不下去了,賣了一半。我母親死了以後,他非得跟我要那個房子,還在通縣法院告我,要跟我分家產,後來法院人家一看,所有的房子的房契都是我母親的,他們就敗訴了。我就生氣,我做侄子的,這房子我也不住,你如果要住隨便住,你到法院告我,就做得太……我一賭氣,我把房子交政府了。
我小姑姑嫁給了六必居的一個少掌櫃,結婚之後他想帶她回家,他們家在山西,老醯兒。結果遇著盧溝橋事變,她就回不來了。回不來了在那兒,據說是日本人打山西的時候,兩人都讓飛機炸死了。
定:就這一個姑姑還鬧翻了?
劉:沒有辦法的事兒。後來我這個大姑姑的女兒跟我還可以,她比我小一歲,是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在中國駐蘇大使館,然後到外交部,到現在還跟我聯係。
(我們這時已經步行至小樓鯰魚飯館處)
定:小樓是個什麽源起啊?
劉:源起就是一個飯館,是當時通縣有名的飯館之一。我到通縣工作以後,回民飯館一共有三個,基本上規格都差不多,但是小樓是最老的。從我還不記事起就有小樓。小樓是個回民館,以回民菜為主,爆肚、牛尾、爆羊肉。鯰魚是最不好做,最不好殺的,既不愛死,又攥也攥不住,拿也拿不了,挺不好做。所以它是專門卸下來鯰魚的肉,不能見魚,不能見魚刺,要是見了刺,它就失敗了,就說明差點勁兒,手藝不太好。然後就跟焦溜肉片一樣地做,做出來的得是魚,可是不能見著刺。得酥脆,裏頭得嫩,老了不行。小樓這是一特色。做回民菜是要有點手藝的,有點水平的,現在已經達不到那水平了。
<i></i>
<i>劉子揚父母20世紀30年代初的合影(劉子揚提供)</i>
3.滿族婦女厲害,在家當家
劉:我姥姥家的事情我隻是聽我姥姥說過,因為我姥姥對我最好,我從小的時候是我姥姥給我帶大的,我們不是在北京住麽,我姥姥就跟著我們。
我姥姥是鑲黃旗滿洲,不知道他們姓什麽,好像我姥姥是姓孫,娘家就在海澱老虎洞,是那兒的老戶。我姥姥的父親的情況我不太知道,據我姥姥跟我說,好像她叔叔什麽都是當兵的,她的父親是在守通州八裏橋的時候死的。她那個大爺是皇上賜的金腦袋埋的。
定:您姥姥不是住在海澱嗎?
劉:他們是當兵的呀。
定:您姥姥他們家跟這個通州還有點緣分呢。
劉:整個的清軍,僧格林沁帶著,是從通州那邊節節退下來的,到了通州的時候,最後一道防線了吧,就在八裏橋這兒。打這一仗挺有名的,敗了嘛。注16我姥姥他們家墳地在沙窩門外頭,現在說是複興門,原來叫沙窩門。注17後來我姥姥的姨死的時候,也是四人大杠,抬往沙窩門外頭,那時候還有咱墳地,我還知道呢。
定:您姥姥的母親也是年輕時就守寡?
劉:對,帶著一個女兒三個兒子。再往上我就不知道了。我姥姥她父親不在了,就這麽一個女兒,她當家,她十幾歲就在家當家。她父親要是在也不至於讓她當家。解放前的時候我還見過她的誥命,一卷,裝在一個鐵筒裏頭。
定:是您姥姥的父親的?
劉:我姥姥的!正二品誥命夫人。在慈禧的時候,她有時候就進宮去,去陪慈禧玩玩牌呀,老得讓慈禧贏。還比如說,“這姑娘,你鞋是你自己做的嗎?做得真好看。”你馬上就得給她做一雙。當然她賞你也是真賞你。
定:他們家是內務府的,有錢?
劉:那是肯定的。我姥姥家的3個弟弟,大弟弟是內務府管銀庫的,她的三弟弟,就是我的三舅姥爺,是慈禧的內廷侍衛。她那個二弟不成人,吃喝嫖賭什麽都幹,幾次犯法,我姥姥出來靠到門這兒,就誰都不敢進他們家抓人去。我姥姥能那麽小就在家當家,做正二品,不是因為我姥爺的緣故做的。後來下來個差事,他們滿族都有名兒呀,到時候該放你差就放你差,給她二弟放到上海關,肥差呀,他不去,是讓我姥姥的姨的兒子頂他的名去的,一直做到國民黨時期。
我姥姥的姨家就在西直門裏頭,北達兒胡同。從北大灣一直到西直門,大灣大街的房子都是他們家的,一個大院子,還有山水石這個那個,闊得很。原來不怎麽樣,就是因為在上海關麽,後來他的兒子也到了上海當少爺。我那個小姨(指姥姥的姨的女兒),我管她叫姨姥姥,其實是老姑娘,也是一樣,在家當家,厲害著呢,她的嫂子、侄子、侄女,這一大家子誰也不敢惹她,她管家呀,說什麽就是什麽。他們家我也去過,在北京城裏大概有五六處房子,現在趙登禹胡同,辟才胡同裏頭,跨車胡同1號。注18
清朝倒了以後,她娘家逐漸就破落了,就沒有什麽錢了。
旗人的婦女是能幹,厲害。因為在俸餉那種條件下,男人在外邊打仗,家庭是靠婦女,家裏就得她撐著,所以一般出嫁晚。我姥姥出嫁時已經很大,起碼30歲。因為在家當家不嫁呀,附近誰都惹不起她。
要說我姥姥的性格,我就說一件事情。她說她從16歲就開始抽大煙,跟我姥爺結婚的時候戒的煙,要出閣了不能上人家抽大煙去啊,從16歲到出閣,我估計那時候差不多小三十了,十幾年的大煙癮呀,又沒有什麽藥可吃,哢嚓就戒了,就是不抽了。一個女人,這種毅力!
一直到我小的時候,我姥姥還抽旱煙,她有一個黃布口袋,裏頭擱的是大煙籽兒,如果陰天下雨的時候捏上幾個大煙籽兒摻到旱煙裏頭,抽起來特別香,我還抽過呢,不上癮。我那姨姥姥家都抽大煙,解放前我不是經常上她家去嗎,有時候放寒假暑假上她們家去玩玩,我那小姨給她,給我姥姥的那個姨,給她們熬大煙,燒煙,我都知道。
定:那您對您姥爺的事知道多少?
劉:我就知道我姥爺是正藍旗的,原來做過官,也有文化。清末,光緒到宣統時期官製改革,之後成立了一個東城、西城、海澱管地方的什麽局,他最後就是在那兒,從那兒下來之後教書。就在小西天,我記得有一個大高坡,上去是個廟,私塾,我姥爺在那兒教私塾,現在這個地點我就摸不清楚了,總的名稱叫小西天。注19我姥爺他自己一人過,我姥姥就說他“死了”,他們合不來。我媽媽大概也很少去。
定:您母親沒結婚的時候他們一塊過嗎?
劉:不。我姥姥一直在她娘家住,始終在海澱老虎洞住,注20生了我母親以後也在老虎洞。我媽媽跟我說過,她從富育女中初中畢業之後,曾經回到海澱,這是在1927年以前,她參加過李大釗在那兒組織的什麽班。1927年大革命的時候,李大釗是見不到了,那個班也就沒了。從那開始她到天津楊柳青去教過一年書,也是躲這個事。從那兒回來,才又到富育去念書,後來又到山東的齊魯大學。所以我知道她在海澱住。
定:後來她出閣以後也沒跟您姥爺過過幾天哪?
劉:好像是因為什麽呢?我姥姥跟我說過,因為我姥姥沒有兒子,她就是我母親一個女兒,我姥爺不幹,他就抱了一個兒子,自從抱了這個兒子之後,他們就不在一起了。我姥姥煩他抱這個兒子。
定:他抱兒子可是沒娶妾?
劉:對,後來這個兒子十幾歲的時候跑到東北,又從東北跑到日本去了,到(一九)四幾年時候他曾經回到北京,見到過我姥爺,但是我們不太清楚。
我打小就沒見過我姥爺,後來我爺爺被人綁了之後不是在我姥爺這兒躲了一年多嘛,到那時候我才見過我姥爺,而且我還去過一次,所以我這麽知道他在小西天住呢。
定:他就娶了您姥姥,沒有再娶?
劉:對。我母親結婚的時候我姥姥就跟過來了。
定:您姥姥也跟著你們到通縣?您覺不覺得她和別的老太太不一樣?
劉:跟著我們到通縣。也沒有什麽不一樣,那時候我們和外邊接觸太少。反正我姥姥最疼我,我從小就跟著我姥姥長大,跟著我姥姥睡覺。我妹妹跟著我媽媽在北房,我跟著我姥姥在西房。北房是我父親結婚時候自己設計的,他蓋的房子跟普通的不一樣,中式的房子,內裝修都是西式,西式的落地窗戶,上下拉的。我爺爺他們住在後院,因為我爺爺的房子是灰頂子的,所以我父親這北房不能超過他的高度,也不能蓋瓦。我父親就把瓦都蓋到灰底下了。西房是普通的房子。我一直跟著我姥姥,一直到十幾歲的時候,我姥姥把我慣得不行。
定:您姥姥和您爺爺能處得好麽?
劉:他們基本上不接觸。前後院,我們在前院住,他們住在後院。後來我爺爺和我姥姥還可以,因為我姥姥給他做飯吃。滿人,各式各樣的飯她都能做著吃。我爺爺有些飯都沒吃過,比如烙糊塌子,好吃,漢人沒吃過這個。還有什麽打豆兒醬呀,鹹茄兒呀。
定:什麽叫鹹茄兒?
劉:就是茄子。買秋天的小茄子,每一個茄子上頭都得帶皮,切成扁塊之後,把黃豆擱油裏頭炸一下,炸出黃豆味兒來,完了之後把茄子擱裏頭,擱醬油,一滴水都不能擱,用微火把茄子下麵的湯和那點醬油還有黃豆煮熟。黃豆的味兒往上蒸啊,把茄子熏得那黃豆味兒,好吃。我姥姥會做好多好吃的,都是些小吃,具體我都記不清了。反正烙芝麻醬糖餅那是一絕,我回回就愛吃那芝麻醬糖餅。我媽媽管,老吃老吃哪行?哪次都是我姥姥給我往被窩裏送,讓我躺被窩裏吃。我姥姥能幹,她從16歲當家她能不能幹嗎?針線活不能做,就會做飯,什麽都會做,做得也快,也好吃,她也會吃,她從小就吃過嘛(笑)。
定:您覺得您姥姥給您的影響大不大?
劉:挺大的。她對我的影響,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生活上的一種習氣。吃呀,喝呀,起居呀,生活呀,這些方麵,她專門有一套東西,別的影響倒是次要的,因為她是個家庭主婦,是個老太太呀。思想上她不會給我什麽東西。
定:您姥姥識字嗎?
劉:不識字,一個字兒也不識,可是打麻將她認識。她很重視我母親的教育,能讓她讀書。她這人可以說不是那麽挺守舊的人。所以我母親從小受這方麵的影響吧。
定:您母親是不是從小就一直上的西式學堂?
劉:剛一開始的時候是讀私塾,跟著我姥爺在家裏頭念的書,後來就上西式學堂。
定:那時候您姥姥怎麽就肯把她嫁給一個漢人了?
劉:不知道。她是自由戀愛,是由我姑姑介紹的,我姑姑比她小,管她叫姐姐嘛。她跟我父親認識以後就結婚了。
定:您母親給您影響大還是姥姥影響大?
劉:我母親。我母親這個人是非常有本事的一個人。後來她的老師我都見過,都認為她在整個的富育女中來說是一流的,是出類拔萃的學生,她後來上的是文學係,文采特別好。我父親所有的合同啊,工程上的東西,文字的東西,都是我母親替他寫。
定:您母親身上旗人的味兒還多嗎?
劉:不太多,但是也有,厲害吧,也是當家。我父親死得早,我母親一個人,都是我母親在家當家。我父親死的時候,我大爺家和我們家有一個不成文的協議,就是讓我這個大哥跟著我們家。當時我小,家裏就是我母親、我爺爺、我奶奶,還有我姥姥,一家子大大小小的,沒有男人哪。我這個叔伯哥哥比我母親才小十幾歲,比我大好多呢,正經是個男人哪。他一直就跟著我們家。我爺爺不是躲到城裏頭住麽,他就騎著個車,天天給送飯。在家就歸置歸置,幹個活兒什麽的。然後我母親在外頭教書,就這樣。
我母親姓趙,到通縣打聽趙校長,從警察到做買賣的、擺攤的都知道,整個通縣大大小小沒有不認識她的,因為她是職工業餘學校的校長啊。
我母親原來在富育小學當主任,解放的時候她不幹了,因為解放前我就參軍走了,家裏就有我姥姥一個人,還有我爺爺,我妹妹也上學。1950年的時候通州教育局的、工會的到我們家裏,請她去辦職工教育,去了幾次,她沒法推辭,就出來在通縣職工業餘學校當校長。通縣職工業餘學校很大的,從高中初中一直到小學掃盲。後來那是1956年,成立高中之後,規模大了,建立黨支部,說還讓她當校長不行了,她不是黨員啊,就給她派了一個校長,是黨員,說你就交吧,給你一個月的時間,把工作交代一下,她說不用,三天就行。就因為這個,通州市市長、宣傳部長跟她談了幾次,她都想不通,她說事情我可以不幹,但這事情本身來說你們就是不對,然後就讓她到富育女中去教書,當教員。
1957年“反右”就完了,那是1958年3月,好像他們怎麽是“右派”人數不夠,就說她反對黨的教育政策,還是因為這事,打了個“右派”嘛。
我母親跟溥儀一般大,1906年出生,1979年死的,七十三。我姥姥也是73歲死的。
我姥姥陪嫁的兩個大黑箱子,從幫兒到底兒通通都是全樟木的,一直到她死,就這兩個箱子,誰也不能動。裏頭也沒有什麽好東西,破破爛爛的,就擱著她那鐵筒兒誥命,還有一個紫貂的馬褂,好像是我姥姥的父親的,我姥姥保存下來的。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馬褂了,我父親上大學的時候夜裏頭老加班,畫圖什麽的,我姥姥怕他冷,就把她保存在箱子底下的這個馬褂給他拿出來,改成小皮襖給他穿。我父親死了之後,
<i></i>
<i>劉子揚之母趙誌青1954年2月15日在通州市(今通縣)職工業餘學校門外準備下廠了解教學情況(劉子揚提供)</i>
我母親就一直留著這個,誰也不能動,等到我從部隊回來之後給我了,我就始終放箱子裏頭擱著,一直保存著。
我姥姥的漱口碗兒我現在還留著呢,花堆兒,都是明代的,裏頭擱花瓣兒的熏的什麽,是我姥姥的。還有五彩餑餑罐,裝點心的大瓷罐,兩個是康熙(時期)的,兩個是乾隆(時期)的,大閨女她要,拿走了。
4.10月19號淩晨渡過鴨綠江
劉:我是在通縣長大的,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1949年1月27號通縣解放。通縣解放比北京早,是舊曆的十月,北京是1月29號,陽曆。我是參軍走的。當時我已經參軍了,我們部隊在大紅門那兒。1949年1月、2月份開始南下,那時候我在軍文工團,跟著部隊搞救護哪,宣傳哪什麽的,從北京出發就直奔打武漢,完了一直到廣西,抄白崇禧。回過頭來之後就奔海南島,雷州半島,打完海南島之後回來到廣州,到廣州的時候接到的命令,十天十一宿,就從廣州到的安東注21。到安東那兒之後,原來說是進行兩個月的政治訓練,就是搞愛國教育,然後再進行兩個月的軍事訓練,結果兩個月的政治訓練剛完,美國不是侵略朝鮮嗎,軍事訓練剛開始,不行了,第一批我就去朝鮮了。那時候每天晚上拉練,出去緊急集合轉一圈,走一宿。那天就走走走,走過去了,從安東大橋那兒過去的,那天是1950年10月18號,晚上,19號淩晨過去的。
定:記那麽清楚?
劉:那敢情!我們那個時候,部隊文工團講究要下連隊,在部隊住下,排個戲呀演個劇呀什麽的,隻要部隊一行動我們就跟著部隊走。我們過去的時候就是跟著部隊,下到連隊過去的。搶傷員,搶人家地勢,組織後勤哪。整個五次戰役,我們就在人家那飛機坦克大炮的射程之內,沒參加打仗,隻能挨打。第四次戰役第二階段完了之後,連隊正在調上文工團,沒有多久我就犯心髒病,騎馬都不行,坐上汽車送到後勤醫院,從安東一直到黑龍江雞西,休養了一年。然後我說我就回部隊吧,一個日本醫生,那時候是咱們留用的,他說:“你還回部隊?我告訴你,你這個心髒啊,今後能幹點什麽就幹點什麽就完了。”
定:那麽嚴重?
劉:6個月沒讓我下床啊,下了床之後我都不會走路了。這樣我當兵當了5年,轉業之後就回到通州,在通縣市人委工作。第一年剛從部隊下來,誰都不認識,沒有私情啊,就搞勞動調配,哪兒要人哪,該怎樣怎樣啊。第二年搞工商管理,攤販管理。第三年搞教育局的基建,幹了沒有幾天,又讓我去籌備成立體委。我一看不行,我工作了兩年多不到三年,就換了4個工作,這事我不幹了,我得上學。當時我已經報了統一高考了,市人委的秘書跟我挺不錯,他給我念了個通知,說人大檔案係要提前招生,我可以試試。我就準備。到北京前門那兒住了一個小旅館,住了不到一個月,就這麽考上了人民大學的檔案係。然後就4年念下來了。
<i></i>
<i>1951年年底劉子揚因病自朝鮮戰場回國治療,此照為1952年元旦攝於鬆江省(今黑龍江省)雞西縣人民醫院(劉子揚提供)</i>
<i></i>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