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秋帆的度量很大,一笑置之,派跟班回去,將李桂官早就替他預備好了的考具取了來,以便第二天一早,由西苑進宮殿試。
到得傍晚,養心殿發下來幾道奏折,其中有陝甘總督楊應琚的一通,以伊犁平定,宜興屯田,奏請留兵五千,奏折中規畫屯墾,頗為詳盡。畢秋帆夜來無事,將這個奏折細細讀完;不道第二天“金殿射策”,便有兩道關於屯田的策問,畢秋帆答得頭頭是道。高宗大為稱賞;讀卷大臣進呈的“十本”中,原列諸重光第一、畢秋帆第四,朱筆改為畢秋帆第一。這一來,原來第四名為二甲第一名傳臚,成了狀元;而諸重光到手的狀元,變了一甲第二名榜眼。
對這一樁佳話,有人說是運氣好;有人說是力學之報,議論不一。但若無俠義多情的李桂官,豈有揚眉吐氣的畢秋帆,卻是一致的定論。因此,都戲稱李桂官是“狀元夫人”,一時歌詠其事的詩詞,不知凡幾,傳誦人口的是袁子才一篇長歌中的警句:“若教內助論勳伐,合使夫人讓誥封。”
顧千裏說薛燕紅媲美李桂官,指的就是這個故事。但隻引起龔定庵無窮的感慨,他自覺經濟學問遠勝畢秋帆。但書法同樣不高明的畢秋帆,生在今日,莫說大魁天下,授職翰林院修撰,隻怕想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都很難。這是個隻講表麵文章,不重真才實學的朝代,期望鼎甲在他便成非分之想,未免太傻。
可是,對那首《摸魚兒》結尾的真意,到底何在?他卻始終未能釋懷,睡在烏篷船中,聽夜雨瀟瀟,那種淒涼寂寞,激發出渴望與燕紅相晤的心情,勃然不可抑製;想寫首詞寄情遣懷,亦以心亂如麻,不能成句。
船是泊在胥門外萬年橋邊,就在等候拂曉官鼓聲響,巡司開放關卡時,龔定庵跟阿明說:“你上岸去雇一乘轎子,我要到山塘薛家。”
阿明知道主人的脾氣,勸阻無用,隻問:“船改在什麽時候開?我好告訴船老大。”
“等我一回來就開。”
“大少爺什麽時候回來呢?”
這卻很難說了,估量了一下答說:“最遲也不過明天中午。”
“這樣說,今天是睡在薛家了?”
“睡也不會睡了。我跟薛姑娘大概要談到天亮,回來在轎子裏打瞌睡。”
阿明不再多問,上岸費了一番周折,才雇到轎子;龔定庵已等得有些不耐煩了。
“起冷泛了!”老仆龔升說,“大少爺,你會受涼,換一身厚衣服再走。”
“來不及了。”
說著,龔定庵已踏上跳板,正要上轎時,龔升從船艙中追出來,大聲喊道:“阿明,阿明,把大少爺的衣服帶了去。”
他倉促之際找了一件灰鼠皮背心出來,阿明將它遞到轎中,順便說道:“大少爺,我要不要跟了去?”
山塘路遠,晚上又賃不到馬匹,讓阿明步行跟了去,不但太累,而且轎夫的腳程快,他也跟不上,因而答說:“你不用跟去了,不過地點要跟他們說清楚。”
“已經說清楚,轎子錢、酒錢都付過了。”阿明又說,“天一亮我來接大少爺。”
“好!我等你來接。”
轎子一起步,龔定庵心定了下來,精神卻很好,心中自問:與燕紅相見以後,該說些什麽?
談正事易於措詞,但談到深夜作不速之客,倘說是想念之情,一發不可複收。說得淺了,跡近虛偽;說得深了,又怕聽起來肉麻。最好還是以筆代口,寫首詞給她看,比較蘊藉。
念頭一定,便思量自己熟悉的詞調;白天讀朱竹的詞,有一首《紅豆》,調寄《暗香》,完全記得,便用《暗香》的調子;等路入山塘,未到薛家,已經作成了。
四更將近,山塘燈火闌珊,到薛家敲開了門,聽說是“龔大少爺”,薛太太親自起身來接待。
“大少爺怎麽這時候來?何不早派人來通知一聲?”
“臨時起意。”龔定庵問道,“燕紅睡了吧?”
“還沒有。”燕紅在她屋子裏答應;接著房門開了,延龔定庵入內。
她已經卸了妝,梳一根辮子,穿一件玄綢緊身棉襖,益顯得膚白如雪。
“很冷吧!”她從他手裏接過皮背心,又握住他的手說,“我以為你傍晚會來的。”
“本來不打算來的,隻為你那首詞,”他說,“我也作了一首,寫出來給你看。”
“先喝茶,隻怕也餓了,”隨後跟進來的薛太太說,“我叫人弄點心來。”
“不餓,不餓,不必費事。”
“一點都不費事。大少爺先息一息再說。”
等薛太太一走,燕紅取出筆硯來,親自磨墨,看龔定庵寫的是:
一帆冷雨,有吳宮秋柳,留客小住,笛裏逢人,仙樣風神畫中語。我是瑤華公子,從未識露花風絮,但深情一往如潮,愁絕不能賦。花霧,障眉嫵,更明燭畫橋,催打官鼓;瑣窗朱戶,一夜烏篷夢飛去。何日量珠願了?月底共商量簫譜。持半臂,親來也,忍寒對汝。
“‘我是瑤華公子,從未識露花風絮。’”燕紅不斷默念著,內心不免訝異,原來這位貴公子還是初次結識風塵中人!但“何日量珠願了?”不正就是自己要問他的話嗎?
正在轉著念頭,隻見龔定庵突然將他所寫的詞,揉成一團,拋在桌上,搖搖頭說:“我這首《暗香》,遠不如你那首《摸魚兒》。算了,咱們好好兒談談。”
“你不必恭維我,更不必自貶。”燕紅將那團紙在桌上鋪平了,抹著皺紋說,“這是你送我的詞,取舍之間就由不得你了。”
到得傍晚,養心殿發下來幾道奏折,其中有陝甘總督楊應琚的一通,以伊犁平定,宜興屯田,奏請留兵五千,奏折中規畫屯墾,頗為詳盡。畢秋帆夜來無事,將這個奏折細細讀完;不道第二天“金殿射策”,便有兩道關於屯田的策問,畢秋帆答得頭頭是道。高宗大為稱賞;讀卷大臣進呈的“十本”中,原列諸重光第一、畢秋帆第四,朱筆改為畢秋帆第一。這一來,原來第四名為二甲第一名傳臚,成了狀元;而諸重光到手的狀元,變了一甲第二名榜眼。
對這一樁佳話,有人說是運氣好;有人說是力學之報,議論不一。但若無俠義多情的李桂官,豈有揚眉吐氣的畢秋帆,卻是一致的定論。因此,都戲稱李桂官是“狀元夫人”,一時歌詠其事的詩詞,不知凡幾,傳誦人口的是袁子才一篇長歌中的警句:“若教內助論勳伐,合使夫人讓誥封。”
顧千裏說薛燕紅媲美李桂官,指的就是這個故事。但隻引起龔定庵無窮的感慨,他自覺經濟學問遠勝畢秋帆。但書法同樣不高明的畢秋帆,生在今日,莫說大魁天下,授職翰林院修撰,隻怕想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都很難。這是個隻講表麵文章,不重真才實學的朝代,期望鼎甲在他便成非分之想,未免太傻。
可是,對那首《摸魚兒》結尾的真意,到底何在?他卻始終未能釋懷,睡在烏篷船中,聽夜雨瀟瀟,那種淒涼寂寞,激發出渴望與燕紅相晤的心情,勃然不可抑製;想寫首詞寄情遣懷,亦以心亂如麻,不能成句。
船是泊在胥門外萬年橋邊,就在等候拂曉官鼓聲響,巡司開放關卡時,龔定庵跟阿明說:“你上岸去雇一乘轎子,我要到山塘薛家。”
阿明知道主人的脾氣,勸阻無用,隻問:“船改在什麽時候開?我好告訴船老大。”
“等我一回來就開。”
“大少爺什麽時候回來呢?”
這卻很難說了,估量了一下答說:“最遲也不過明天中午。”
“這樣說,今天是睡在薛家了?”
“睡也不會睡了。我跟薛姑娘大概要談到天亮,回來在轎子裏打瞌睡。”
阿明不再多問,上岸費了一番周折,才雇到轎子;龔定庵已等得有些不耐煩了。
“起冷泛了!”老仆龔升說,“大少爺,你會受涼,換一身厚衣服再走。”
“來不及了。”
說著,龔定庵已踏上跳板,正要上轎時,龔升從船艙中追出來,大聲喊道:“阿明,阿明,把大少爺的衣服帶了去。”
他倉促之際找了一件灰鼠皮背心出來,阿明將它遞到轎中,順便說道:“大少爺,我要不要跟了去?”
山塘路遠,晚上又賃不到馬匹,讓阿明步行跟了去,不但太累,而且轎夫的腳程快,他也跟不上,因而答說:“你不用跟去了,不過地點要跟他們說清楚。”
“已經說清楚,轎子錢、酒錢都付過了。”阿明又說,“天一亮我來接大少爺。”
“好!我等你來接。”
轎子一起步,龔定庵心定了下來,精神卻很好,心中自問:與燕紅相見以後,該說些什麽?
談正事易於措詞,但談到深夜作不速之客,倘說是想念之情,一發不可複收。說得淺了,跡近虛偽;說得深了,又怕聽起來肉麻。最好還是以筆代口,寫首詞給她看,比較蘊藉。
念頭一定,便思量自己熟悉的詞調;白天讀朱竹的詞,有一首《紅豆》,調寄《暗香》,完全記得,便用《暗香》的調子;等路入山塘,未到薛家,已經作成了。
四更將近,山塘燈火闌珊,到薛家敲開了門,聽說是“龔大少爺”,薛太太親自起身來接待。
“大少爺怎麽這時候來?何不早派人來通知一聲?”
“臨時起意。”龔定庵問道,“燕紅睡了吧?”
“還沒有。”燕紅在她屋子裏答應;接著房門開了,延龔定庵入內。
她已經卸了妝,梳一根辮子,穿一件玄綢緊身棉襖,益顯得膚白如雪。
“很冷吧!”她從他手裏接過皮背心,又握住他的手說,“我以為你傍晚會來的。”
“本來不打算來的,隻為你那首詞,”他說,“我也作了一首,寫出來給你看。”
“先喝茶,隻怕也餓了,”隨後跟進來的薛太太說,“我叫人弄點心來。”
“不餓,不餓,不必費事。”
“一點都不費事。大少爺先息一息再說。”
等薛太太一走,燕紅取出筆硯來,親自磨墨,看龔定庵寫的是:
一帆冷雨,有吳宮秋柳,留客小住,笛裏逢人,仙樣風神畫中語。我是瑤華公子,從未識露花風絮,但深情一往如潮,愁絕不能賦。花霧,障眉嫵,更明燭畫橋,催打官鼓;瑣窗朱戶,一夜烏篷夢飛去。何日量珠願了?月底共商量簫譜。持半臂,親來也,忍寒對汝。
“‘我是瑤華公子,從未識露花風絮。’”燕紅不斷默念著,內心不免訝異,原來這位貴公子還是初次結識風塵中人!但“何日量珠願了?”不正就是自己要問他的話嗎?
正在轉著念頭,隻見龔定庵突然將他所寫的詞,揉成一團,拋在桌上,搖搖頭說:“我這首《暗香》,遠不如你那首《摸魚兒》。算了,咱們好好兒談談。”
“你不必恭維我,更不必自貶。”燕紅將那團紙在桌上鋪平了,抹著皺紋說,“這是你送我的詞,取舍之間就由不得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