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8章
權力巔峰:從救下小女孩開始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去年的重大項目一個一個落地,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一環。
一條條公路從無到有,連接高速、省道,加上原本具備的鐵路,燚城的交通越來越便利,可以說是四通八達,具備了打造現代物流中心的基礎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不是一句空話。
交通設施搞上去,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先決條件。
有了路,就需要有東西。
除了煤礦這樣的傳統資源,還要大力發展製造業以及特色農業。
從3月開始,梁江濤就到各個鄉鎮調研,考察特色農業。
他堅定認為,未來的農業發展,一定要走產業化道路。
農業產業化,最早由漢東省濰坊提出。
那是1992年,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曆史。
但是在漢西,還處於初步階段。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本地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發展主導產業產品,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係,使農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它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發展農業科技,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燚城屬於中部地區,土地資源比較肥沃,灌溉也具備有利條件,總體上是發展農業的優勢地區。
但由於燚城經濟和觀念都比較落後,過去基本以普通種植業為主,沒什麽產業附加值。
同時,市場流通體係不健全,基礎設施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分散化,與市場化、國際化、流通化的大環境極不適應。
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穀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4,燚城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900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截至2004年末,貧困人口超過十八萬,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絕對貧困人口11000餘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八。
這個數字雖然和全國的平均水平持平,但在梁江濤眼裏顯得非常刺眼。
他自幼在貧寒人家長大,跟農村有緊密的聯係,對農民的生活不陌生,也很有感情。
現在手裏有了權力,心裏對農民放心不下,總想著給農民多做一些事,改善他們的生活,帶領他們脫貧致富。
這不僅是梁江濤的夙願,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
可現在呢,他們辛辛苦苦種一年地,僅夠一家人基本生活開銷。
漫說孩子的學費、書費沒有著落。
抵抗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
一旦生病,那幾乎就意味著傾家蕩產。
更多的農民,尤其是老人,往往選擇更加極端的方式,減輕家人的負擔。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
長歎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但要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僅靠發錢是不行的。
這不符合華夏的國情,最終也隻能是一廂情願。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扶貧先扶誌,關鍵是要建立創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農村、農民有了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真正走向富裕之路。
因此,梁江濤把發展特色農業,當成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他要做好這件事情,帶領全縣人民趟出一條路來。
梁江濤的腳步走遍每一個鄉鎮,認真細致考察特色資源、土地稟賦、產業基礎等。
在他身邊,還圍繞著很多從京城和省城請來的農業專家。
一條條公路從無到有,連接高速、省道,加上原本具備的鐵路,燚城的交通越來越便利,可以說是四通八達,具備了打造現代物流中心的基礎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不是一句空話。
交通設施搞上去,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先決條件。
有了路,就需要有東西。
除了煤礦這樣的傳統資源,還要大力發展製造業以及特色農業。
從3月開始,梁江濤就到各個鄉鎮調研,考察特色農業。
他堅定認為,未來的農業發展,一定要走產業化道路。
農業產業化,最早由漢東省濰坊提出。
那是1992年,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曆史。
但是在漢西,還處於初步階段。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本地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發展主導產業產品,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係,使農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它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發展農業科技,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燚城屬於中部地區,土地資源比較肥沃,灌溉也具備有利條件,總體上是發展農業的優勢地區。
但由於燚城經濟和觀念都比較落後,過去基本以普通種植業為主,沒什麽產業附加值。
同時,市場流通體係不健全,基礎設施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分散化,與市場化、國際化、流通化的大環境極不適應。
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穀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4,燚城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900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截至2004年末,貧困人口超過十八萬,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絕對貧困人口11000餘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八。
這個數字雖然和全國的平均水平持平,但在梁江濤眼裏顯得非常刺眼。
他自幼在貧寒人家長大,跟農村有緊密的聯係,對農民的生活不陌生,也很有感情。
現在手裏有了權力,心裏對農民放心不下,總想著給農民多做一些事,改善他們的生活,帶領他們脫貧致富。
這不僅是梁江濤的夙願,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
可現在呢,他們辛辛苦苦種一年地,僅夠一家人基本生活開銷。
漫說孩子的學費、書費沒有著落。
抵抗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
一旦生病,那幾乎就意味著傾家蕩產。
更多的農民,尤其是老人,往往選擇更加極端的方式,減輕家人的負擔。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
長歎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但要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僅靠發錢是不行的。
這不符合華夏的國情,最終也隻能是一廂情願。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扶貧先扶誌,關鍵是要建立創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農村、農民有了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真正走向富裕之路。
因此,梁江濤把發展特色農業,當成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他要做好這件事情,帶領全縣人民趟出一條路來。
梁江濤的腳步走遍每一個鄉鎮,認真細致考察特色資源、土地稟賦、產業基礎等。
在他身邊,還圍繞著很多從京城和省城請來的農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