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郭允厚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沉思了片刻:“隻要不出現大天災,以及地方官吏的盤剝,
應該是可以實現的,剩下的就看百姓們的種田水平了。”
崇禎點了點頭,看向宋應星:“宋愛卿,你們農業研究院在推廣土豆和番薯的時候,加快肥力的研究,
總結種植經驗,盡快編寫成書,刊印後傳到地方,
同時分批召集各地勸農官回來接受培訓,掌握技能並考核合格後再行回到地方。”
“各地勸農官的考核,回京培訓的考核標準由農業研究院決定,到了地方由國土資源管理局定期負責考核,事關糧食產量,兩位不可馬虎。”
宋應星和郭允厚兩人齊齊回應。
“五年計劃中的火器、百姓口糧、兵政都已經定下了,現在說說第四項,稅收的問題。”
見崇禎提問,郭允厚立刻道:“陛下,剛剛臣和諸位同僚算了筆賬,天啟七年陝西田賦是三百六十萬石,
但因為旱災,朝廷下旨百姓三年不征賦,那麽按兩千八百萬的計算,缺口五百六十萬石,
去掉地主富商的,按畝交半鬥,則需要釋放五十萬頃左右的軍屯,所以,今年的目標有些吃力,
但隨著宗室、士紳和軍屯手裏的良田釋放出來,最終的能達到四千五百萬石到五千萬石左右。”
五千萬石,相比之前的每年在兩千三百石到兩千七百萬石,幾乎翻了一倍。
如果之前朝廷有這個田賦,也不至於欠餉,出現嘩變、逃卒、叛卒的問題了,更不至於讓遼東失守。
“以上四項沒有問題了吧?”
群臣齊齊搖頭,大的方向定下了,剩下的就是製定細節,製定的過程中再有問題時再反饋。
見眾人沒問題後,崇禎繼續道:“那就再看看第五項內容。”
提到第五項的時候,眾人眉頭微皺。
如果說前麵的內容能提升大明國力的話,那第五項就有些難懂了。
成立大明工業研究院、大明岐黃研究院和軍校。
似乎是看出了眾人的疑惑,崇禎慢慢道:“工業研究院,你們可以理解為,一切能以機械完成的,都可以稱之為工業,目的是提高效率。
工業研究院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各式機械,如農具、冶煉工具、通行工具、自行兵車、活台架炮、活鉗擒鍾等等。”
“諸位眼光放長遠一些,假設以現在的農具,人均翻一遍地,需要八天,如果有新的工具,翻一遍需要六天,甚至四天,這意味著什麽?
你們不要小瞧兩天,一個人兩天,大明所有百姓都省了兩天呢?
用這兩天去打個短工行不行?這還僅僅是農具。
例如馬車,現在日行六十裏路,那能不能對馬車改進一些,同樣一匹馬,一天能走八十、甚至一百裏路呢,
一天多出二十裏,一個月多出六百裏,北京城到南京是兩千餘裏,
如果改進了馬車,以前需要走三十五天,改進後隻需要走二十五天,少了十天的時間,節省了盤纏、時間等等,
朕隻是舉個例子,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各式機械,提升我們的效率,朕這麽說,你們能明白嗎?”
眾人麵露思索之色,眼中滿滿的疑惑,想問什麽什麽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崇禎也沒有多解釋,這背後牽扯到很多的經濟學、社會學、效率管理學等等的事情,他一時半會是解釋不清楚的。
應該是可以實現的,剩下的就看百姓們的種田水平了。”
崇禎點了點頭,看向宋應星:“宋愛卿,你們農業研究院在推廣土豆和番薯的時候,加快肥力的研究,
總結種植經驗,盡快編寫成書,刊印後傳到地方,
同時分批召集各地勸農官回來接受培訓,掌握技能並考核合格後再行回到地方。”
“各地勸農官的考核,回京培訓的考核標準由農業研究院決定,到了地方由國土資源管理局定期負責考核,事關糧食產量,兩位不可馬虎。”
宋應星和郭允厚兩人齊齊回應。
“五年計劃中的火器、百姓口糧、兵政都已經定下了,現在說說第四項,稅收的問題。”
見崇禎提問,郭允厚立刻道:“陛下,剛剛臣和諸位同僚算了筆賬,天啟七年陝西田賦是三百六十萬石,
但因為旱災,朝廷下旨百姓三年不征賦,那麽按兩千八百萬的計算,缺口五百六十萬石,
去掉地主富商的,按畝交半鬥,則需要釋放五十萬頃左右的軍屯,所以,今年的目標有些吃力,
但隨著宗室、士紳和軍屯手裏的良田釋放出來,最終的能達到四千五百萬石到五千萬石左右。”
五千萬石,相比之前的每年在兩千三百石到兩千七百萬石,幾乎翻了一倍。
如果之前朝廷有這個田賦,也不至於欠餉,出現嘩變、逃卒、叛卒的問題了,更不至於讓遼東失守。
“以上四項沒有問題了吧?”
群臣齊齊搖頭,大的方向定下了,剩下的就是製定細節,製定的過程中再有問題時再反饋。
見眾人沒問題後,崇禎繼續道:“那就再看看第五項內容。”
提到第五項的時候,眾人眉頭微皺。
如果說前麵的內容能提升大明國力的話,那第五項就有些難懂了。
成立大明工業研究院、大明岐黃研究院和軍校。
似乎是看出了眾人的疑惑,崇禎慢慢道:“工業研究院,你們可以理解為,一切能以機械完成的,都可以稱之為工業,目的是提高效率。
工業研究院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各式機械,如農具、冶煉工具、通行工具、自行兵車、活台架炮、活鉗擒鍾等等。”
“諸位眼光放長遠一些,假設以現在的農具,人均翻一遍地,需要八天,如果有新的工具,翻一遍需要六天,甚至四天,這意味著什麽?
你們不要小瞧兩天,一個人兩天,大明所有百姓都省了兩天呢?
用這兩天去打個短工行不行?這還僅僅是農具。
例如馬車,現在日行六十裏路,那能不能對馬車改進一些,同樣一匹馬,一天能走八十、甚至一百裏路呢,
一天多出二十裏,一個月多出六百裏,北京城到南京是兩千餘裏,
如果改進了馬車,以前需要走三十五天,改進後隻需要走二十五天,少了十天的時間,節省了盤纏、時間等等,
朕隻是舉個例子,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各式機械,提升我們的效率,朕這麽說,你們能明白嗎?”
眾人麵露思索之色,眼中滿滿的疑惑,想問什麽什麽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崇禎也沒有多解釋,這背後牽扯到很多的經濟學、社會學、效率管理學等等的事情,他一時半會是解釋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