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8章
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嗡……
群臣被袁可立的結論給震的腦袋嗡嗡響,滿臉的不敢置信。
開海禁這事,他們早已經在心中認定了,是早晚的事情。
朝廷自太祖開始為什麽要實行海禁政策?首先是維護穩定,禁止海上私人貿易,最終達到陸地交易,進而增加稅收。
其次則是沿海倭寇的襲擾,不僅劫掠商船,更會登陸破壞沿海居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海禁就減少了海上的傷亡和損失。
其三則是維護小農經濟,說白了還是重農抑商策略的延續。
但是嘉靖中後期,倭寇威脅緩和後,立刻就迎來了隆慶開關,就有了福建月港的繁榮。
明年覆滅了扶桑之後,朝廷不說立刻開海禁了,海運應該是可以的,時機成熟後再開海禁
但沒有想到皇帝早不僅已經規劃好了,且已經有了實質化的動作。
他們都看過《大明會典》,其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太祖、成祖時期海外諸國進貢的珍奇和諸國對大明物產的喜愛。
海外諸國有三大類,一是海外珍奇:瑪瑙、水晶、象牙、犀角……等等;
二是手工業原料:琉黃、牛皮、紅銅、錫……等等;三是手工業品:金銀器皿、塗金裝彩屏風、灑金廚子、灑金文台……等等。
這些東西在大明境內可都是極為搶手的東西,也隻有一些貴族才能擁有的。
而大明的瓷器、絲綢、漆器等在海外那比他們進貢大明的東西更加的搶手,一件民窯的精致瓷器在大明可能值半兩銀子,但到了海外,那至少值十兩。
漆器那更是天價,翻個三五十倍、上百倍都是正常的,而且都是有價無市的存在。
可這些玩意在大明雖然耗費時間,但幾乎是取之不竭的存在。
這其中的利益有多大,用一本萬利來形容都不為過。
而自辯證過後,退到門口當做透明人的席端樊臉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色,隨即臉上滿是興奮之色。
隻要允許他們出海經商,別說交一兩成的商稅了,哪怕是對半分,他們都願意。
甚至他有一個大逆不道的猜想,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難道真的隻是宣揚身為天朝上國的大明國威嗎?
不,是因為朝廷借海禁壟斷了海貿的這塊肥肉。
成祖一生都在征戰,五征漠北,遷都修城,運河改道,永樂大典,光靠大明境內的銀子就是杯水車薪。
以大明絕對的武力優勢完成全球貿易,以海外的巨額財富向大明輸血。
而且為何禁海,其中更有文官富商走私,賺取海量財富。
這隻是他的猜想,而且永遠不可能宣之於口的。
但他能確定,海貿一定能賺到巨額財富,因為鄭芝龍的商隊已經證明了。
不待他細想,就聽見皇帝繼續道:“朕之所以準備開海禁,除了經商,賺取大量的海外諸國的銀子外,還有最重要的兩點。
第一、是海外諸國的資源,諸如金銀銅以及稀有的貴重金屬,這些都是以後工業研究院和火器研究院所需的東西,提前準備好終歸是好的。
而在這些資源中最重要的則是農作物。
大明如今正在推行的土豆、番薯以及陝西正在試種的玉米,都是從海外諸國引進或者偷渡進入的,
既然如此,那海外諸國有沒有抗旱、抗澇、抗寒的高產農作物?
我大明疆土廣袤,遼東之地土地雖然肥沃,但一年中有小半年都極寒,西北之地又是幹旱居多,東南沿海因為氣候原因,多有水災。
如果海外諸國有,那對我大明來說將是天大的喜訊,引進到國內,我大明百姓將不會在餓肚子了。
其次,曆朝曆代的大災,糧食減產,無數百姓餓死,朝廷想賑災,都不一定能找到糧食,
但如果與海外諸國做生意,大災之時,我們可以從海外諸國買糧食,這是另一條救災的路。
朕甚至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以後凡是出海做生意的商人必須攜帶總貨物一成的糧食回大明,如此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第二個重要的點,就是學習海外諸國的先進技術和知識。
從利瑪竇那裏能了解到,海外諸國有很多的東西都已經大致成了體係,諸如物理、數學等,這些我們華夏雖然都有,但很零散。
孔聖都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海外諸國肯定也有優勢的地方,就以紅衣大炮為例,若是沒有紅衣大炮,能有寧遠大捷嗎?
或許有,但一定是慘勝!
落後於別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反思,反而還自大。
所以,朕主張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師夷是手段,製夷是目的,繼而讓自身強盛。
這便是格物院成立的初衷,也是今後海外知識和技術在大明傳播的起點。”
群臣再次被皇帝的高瞻遠矚而震住了。
尤其是那句‘師夷長技以製夷’,更是讓眾人羞愧。
震撼過後,眾人雙眼通紅,隱約有淚珠浮現。
皇帝雖然年輕,可卻是扛起了大明億萬百姓的溫飽之路和富強之路。
身為大明臣子,皇帝的思維太超前了,他們都跟不上皇帝的腳步,實在是太慚愧了。
崇禎看著眾人思索的群臣,略微思索了一下,立刻道:“諸位愛卿,既然今日已經講到了開海禁,那朕索性就跟諸位攤牌了。”
群臣被袁可立的結論給震的腦袋嗡嗡響,滿臉的不敢置信。
開海禁這事,他們早已經在心中認定了,是早晚的事情。
朝廷自太祖開始為什麽要實行海禁政策?首先是維護穩定,禁止海上私人貿易,最終達到陸地交易,進而增加稅收。
其次則是沿海倭寇的襲擾,不僅劫掠商船,更會登陸破壞沿海居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海禁就減少了海上的傷亡和損失。
其三則是維護小農經濟,說白了還是重農抑商策略的延續。
但是嘉靖中後期,倭寇威脅緩和後,立刻就迎來了隆慶開關,就有了福建月港的繁榮。
明年覆滅了扶桑之後,朝廷不說立刻開海禁了,海運應該是可以的,時機成熟後再開海禁
但沒有想到皇帝早不僅已經規劃好了,且已經有了實質化的動作。
他們都看過《大明會典》,其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太祖、成祖時期海外諸國進貢的珍奇和諸國對大明物產的喜愛。
海外諸國有三大類,一是海外珍奇:瑪瑙、水晶、象牙、犀角……等等;
二是手工業原料:琉黃、牛皮、紅銅、錫……等等;三是手工業品:金銀器皿、塗金裝彩屏風、灑金廚子、灑金文台……等等。
這些東西在大明境內可都是極為搶手的東西,也隻有一些貴族才能擁有的。
而大明的瓷器、絲綢、漆器等在海外那比他們進貢大明的東西更加的搶手,一件民窯的精致瓷器在大明可能值半兩銀子,但到了海外,那至少值十兩。
漆器那更是天價,翻個三五十倍、上百倍都是正常的,而且都是有價無市的存在。
可這些玩意在大明雖然耗費時間,但幾乎是取之不竭的存在。
這其中的利益有多大,用一本萬利來形容都不為過。
而自辯證過後,退到門口當做透明人的席端樊臉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色,隨即臉上滿是興奮之色。
隻要允許他們出海經商,別說交一兩成的商稅了,哪怕是對半分,他們都願意。
甚至他有一個大逆不道的猜想,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難道真的隻是宣揚身為天朝上國的大明國威嗎?
不,是因為朝廷借海禁壟斷了海貿的這塊肥肉。
成祖一生都在征戰,五征漠北,遷都修城,運河改道,永樂大典,光靠大明境內的銀子就是杯水車薪。
以大明絕對的武力優勢完成全球貿易,以海外的巨額財富向大明輸血。
而且為何禁海,其中更有文官富商走私,賺取海量財富。
這隻是他的猜想,而且永遠不可能宣之於口的。
但他能確定,海貿一定能賺到巨額財富,因為鄭芝龍的商隊已經證明了。
不待他細想,就聽見皇帝繼續道:“朕之所以準備開海禁,除了經商,賺取大量的海外諸國的銀子外,還有最重要的兩點。
第一、是海外諸國的資源,諸如金銀銅以及稀有的貴重金屬,這些都是以後工業研究院和火器研究院所需的東西,提前準備好終歸是好的。
而在這些資源中最重要的則是農作物。
大明如今正在推行的土豆、番薯以及陝西正在試種的玉米,都是從海外諸國引進或者偷渡進入的,
既然如此,那海外諸國有沒有抗旱、抗澇、抗寒的高產農作物?
我大明疆土廣袤,遼東之地土地雖然肥沃,但一年中有小半年都極寒,西北之地又是幹旱居多,東南沿海因為氣候原因,多有水災。
如果海外諸國有,那對我大明來說將是天大的喜訊,引進到國內,我大明百姓將不會在餓肚子了。
其次,曆朝曆代的大災,糧食減產,無數百姓餓死,朝廷想賑災,都不一定能找到糧食,
但如果與海外諸國做生意,大災之時,我們可以從海外諸國買糧食,這是另一條救災的路。
朕甚至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以後凡是出海做生意的商人必須攜帶總貨物一成的糧食回大明,如此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第二個重要的點,就是學習海外諸國的先進技術和知識。
從利瑪竇那裏能了解到,海外諸國有很多的東西都已經大致成了體係,諸如物理、數學等,這些我們華夏雖然都有,但很零散。
孔聖都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海外諸國肯定也有優勢的地方,就以紅衣大炮為例,若是沒有紅衣大炮,能有寧遠大捷嗎?
或許有,但一定是慘勝!
落後於別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反思,反而還自大。
所以,朕主張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師夷是手段,製夷是目的,繼而讓自身強盛。
這便是格物院成立的初衷,也是今後海外知識和技術在大明傳播的起點。”
群臣再次被皇帝的高瞻遠矚而震住了。
尤其是那句‘師夷長技以製夷’,更是讓眾人羞愧。
震撼過後,眾人雙眼通紅,隱約有淚珠浮現。
皇帝雖然年輕,可卻是扛起了大明億萬百姓的溫飽之路和富強之路。
身為大明臣子,皇帝的思維太超前了,他們都跟不上皇帝的腳步,實在是太慚愧了。
崇禎看著眾人思索的群臣,略微思索了一下,立刻道:“諸位愛卿,既然今日已經講到了開海禁,那朕索性就跟諸位攤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