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歎過後,眾人屏住呼吸,慢慢翻看著奏疏上記載的明細。


    “大明境內寺廟所占耕地三百三十九萬畝,道觀占耕地七十六萬畝,僧山、道山合計千萬畝以上。”


    “南京共有寺廟一百七十六座,耕地八萬餘畝,靈穀寺耕地三萬五千畝、報恩寺九千一百畝、雞鳴寺耕地三千八百畝……”


    “浙江武林靈隱寺耕地一萬九千畝、寧波嶽林寺耕地四千六百畝、餘杭徑山萬壽寺兩千五百畝……”


    “雲南雞足山全山寺耕地一萬三千畝……”


    “福建湧泉禪寺一萬五千畝、泉州雪峰崇聖禪寺八千畝……”


    ……


    一行行的數據,看的眾人臉色凝重。


    但看到最後的時候,眾人眼中怒意上湧,尤其是英國公,殺氣畢露。


    單個這些寺廟田地比起富商士紳等也還算好,可若是合起來,那才叫嚇人。


    諸如象山縣耕地五十一萬七千六百七十二畝,寺廟耕地兩萬零九畝,占比百分之三點八七;


    龍溪縣耕地三十八萬七千七百畝,寺廟耕地五萬八千五百畝,占比百萬之十五點一三。


    他們以為所知道的就已經很驚人了,但看了數據後,簡直是離譜到家了。


    “陛下,臣記得成化十六年,朝廷有規定,每寺歲除征糧及百畝以下者,其餘田地分與百姓領種,


    而且萬年年間清丈田地,這些田地應該收為官有了,現在這些地是哪裏來的?”


    “英國公,景泰年間規定,每座小寺給田六十畝、大寺人均十畝,但架不住百姓、富商士紳捐納呀。


    且張居正死後……你明白吧!”


    “英國公,您有所不知,有些大寺中僧人劃分嚴格,諸如學問僧、行政僧、應赴僧、後勤僧等,


    後勤僧的是寺院中的服務管理人員,學問僧是專事佛學研究;法事僧的主要業務是承攬經懺佛事,創造了寺院部分收入,


    最特別是應赴僧,他們通過一些活動能為寺院提供穩定的大量錢財來源,


    本閣估摸著這些田地中估摸著有六成是當地百姓捐的,兩成估計是寺院自己購買的,兩成則是應赴僧從外界獲取的。”


    “那也不對呀,本國公記得有明確規定,山內田地不交稅,山外必須交,這些地九成都是山外田,每年各地州府征稅怎麽沒有查出來?”


    “這個簡單,掛靠、大小畝等都能避開,諸如實際三畝,報上去一畝,隻要利益達成了,誰會去管這些,


    尤其是涉及到宗教的,麻煩的很,沒有幾個官員願意直麵的。”


    “這……”


    “你們再看看這本!”


    崇禎打斷了三人的對話,又遞過一本奏疏。


    “混賬!”


    “可恨!”


    “該殺!”


    ……


    隻是片刻的功夫,三道怒斥聲在東暖閣內響起。


    英國公三人怒喝。


    拿著奏疏的手都在顫抖著。


    部分大寺僧人眾多,且結交了不少的士紳富商,各種利益衝突就出來了。


    寺院與當地衛所爭鋒相對,衛所侵占寺院收入,當地豪強或宵小之徒加入寺院的收入控製權之中。


    各方勢力以寺院道觀為中心,都得很是熱鬧,目的都是為了寺院積蓄龐大的錢財。


    如果隻是這些倒也罷了。


    可還有大量的醜聞,諸如嘉靖年間永淳縣寶蓮汙穢案。


    話說當年寶蓮寺房屋眾多,廣有田產,很是富裕,但讓其名揚四方的則是寺中的子孫堂。


    舉凡想要得子卻偏偏不育的婦女,隻需齋戒七天,而後到寺中祈禱,接著單獨在淨室住上一晚,八成都能懷上身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