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9章
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去年的寧遠互市招商,似乎朝廷要大力發展商事,會不會跟這個有關係?”
“有可能,還有可能就是刑律方麵的策論吧!”
……
眾學子們紛紛議論著,文華殿內,崇禎坐在首座之上,下麵站著三十二人。
這三十六人就是本次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四人,同考官三十二人,幾乎是往年的兩倍了,但誰叫今年參加的人數是往年的三倍以上呢。
即便是有三十二人,每人平均得評四百三十份試卷,到二十六日放榜,日均三十餘份。
看著不算多,但別忘了會試考三場,也就是一天近百份,工作量不小的。
主考官是禮部尚書劉宗周和內閣的韓癀、李標、李國普四人。
同考官則是六部九卿各出一人,其餘均為翰林院的人,都是錦衣衛調查過的清白、剛正不阿之人。
崇禎本意是讓孫承宗、袁可立二人擔任,但一個去了濟南坐鎮,一個要統籌政務,實在是沒空。
聽完了禮部尚書劉宗周對會試的安排以及進度之後,崇禎沉聲道:“諸位,會試還有三天,召諸位來除了去聽聽你們對會試的安排外,還有就是為了試卷的問題!
各部院上呈的試題多大三百餘道,朕粗略看過一些,看的出來都用心了,
可太多了,朕也難以取舍,所以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崇禎說完,朝著王承恩招了招手,兩個小太監各自抱著一個箱子進了文華殿。
“左邊箱子裏是四書,右邊箱子裏五經,你們抽出抽出七道,就是第一場的試題了,有問題嗎?”
眾人齊齊的搖頭。
會試三場,第一場考經問五條,考生需做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
永樂時頒布《四書五經大全》,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統編教材以及科舉頭場的標準答案。
這是最基礎的考試,若是連標準答案都答不對或者答不上來,那後麵的也不用考了,所以,是哪幾道題也就無所謂了。
隻是商量了片刻的功夫,走出七人,依次抽出一個紙球,交給了王承恩。
“這七道題,朕會讓大明日報館印刷,開考前半個時辰送到貢院,都散了吧!”
眾人行禮後離去。
待眾人離去後,崇禎背負雙手在大殿內緩緩的走動著。
會試三場,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的經義掌握情況,這是基礎,看看考生是否博學。
第二場則是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表內選答一道,可以簡單理解為公文,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
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寫出相應的詔、誥、表等,其中重要的就是判語,這是考察士子對《大明律》的掌握情況。
所以說,會試錄取的學子,不一定會判案,但一定是懂得律法的。
第三場則是考經史策五道,就是策論了,可以理解為定國安邦的見解了。
換作以往,考官們最看重的是第一場,可現在崇禎看中的卻是第三場。
甭管他是不是高談闊論、紙上談兵、眼高手低等等,這些都可以慢慢磨煉,
可若是連這種格局、想法都沒有,即便是四書五經讀的再好也隻能當個知縣、知府了。
他翻閱了明以來所有策論題,說實話,若非是他穿越過來,接收了原主的知識,他估計連題目都看不懂。
例如宋仁宗嘉祐六年的策論題目,隻有四個字:浮費彌廣。
“有可能,還有可能就是刑律方麵的策論吧!”
……
眾學子們紛紛議論著,文華殿內,崇禎坐在首座之上,下麵站著三十二人。
這三十六人就是本次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四人,同考官三十二人,幾乎是往年的兩倍了,但誰叫今年參加的人數是往年的三倍以上呢。
即便是有三十二人,每人平均得評四百三十份試卷,到二十六日放榜,日均三十餘份。
看著不算多,但別忘了會試考三場,也就是一天近百份,工作量不小的。
主考官是禮部尚書劉宗周和內閣的韓癀、李標、李國普四人。
同考官則是六部九卿各出一人,其餘均為翰林院的人,都是錦衣衛調查過的清白、剛正不阿之人。
崇禎本意是讓孫承宗、袁可立二人擔任,但一個去了濟南坐鎮,一個要統籌政務,實在是沒空。
聽完了禮部尚書劉宗周對會試的安排以及進度之後,崇禎沉聲道:“諸位,會試還有三天,召諸位來除了去聽聽你們對會試的安排外,還有就是為了試卷的問題!
各部院上呈的試題多大三百餘道,朕粗略看過一些,看的出來都用心了,
可太多了,朕也難以取舍,所以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崇禎說完,朝著王承恩招了招手,兩個小太監各自抱著一個箱子進了文華殿。
“左邊箱子裏是四書,右邊箱子裏五經,你們抽出抽出七道,就是第一場的試題了,有問題嗎?”
眾人齊齊的搖頭。
會試三場,第一場考經問五條,考生需做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
永樂時頒布《四書五經大全》,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統編教材以及科舉頭場的標準答案。
這是最基礎的考試,若是連標準答案都答不對或者答不上來,那後麵的也不用考了,所以,是哪幾道題也就無所謂了。
隻是商量了片刻的功夫,走出七人,依次抽出一個紙球,交給了王承恩。
“這七道題,朕會讓大明日報館印刷,開考前半個時辰送到貢院,都散了吧!”
眾人行禮後離去。
待眾人離去後,崇禎背負雙手在大殿內緩緩的走動著。
會試三場,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的經義掌握情況,這是基礎,看看考生是否博學。
第二場則是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表內選答一道,可以簡單理解為公文,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
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寫出相應的詔、誥、表等,其中重要的就是判語,這是考察士子對《大明律》的掌握情況。
所以說,會試錄取的學子,不一定會判案,但一定是懂得律法的。
第三場則是考經史策五道,就是策論了,可以理解為定國安邦的見解了。
換作以往,考官們最看重的是第一場,可現在崇禎看中的卻是第三場。
甭管他是不是高談闊論、紙上談兵、眼高手低等等,這些都可以慢慢磨煉,
可若是連這種格局、想法都沒有,即便是四書五經讀的再好也隻能當個知縣、知府了。
他翻閱了明以來所有策論題,說實話,若非是他穿越過來,接收了原主的知識,他估計連題目都看不懂。
例如宋仁宗嘉祐六年的策論題目,隻有四個字:浮費彌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