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自留地
俄羅斯被英法聯手坑,不是第一次了。
小尼古拉卻還是將希望寄托在英法的承諾上,天真到可憐。
現在小尼古拉終於明白喬治戰前為俄羅斯帝國設定的策略是對的,可惜為時已晚。
蘇霍姆利諾夫來到君士坦丁堡,希望喬治能拯救北線俄軍。
如果布魯西諾夫或者瓦西裏,能以最快的速度將馮·畢洛或馬肯森擊敗,興登堡就要抽調一部分兵力增援奧匈帝國,小尼古拉或許還能反敗為勝。
可這又談何容易,馮·畢洛和馬肯森都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布魯西諾夫和瓦西裏的兵力雖然占據優勢,但想一口吞掉馮·畢洛和馬肯森,純屬癡人說夢。
都是幾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稍有不慎就會被對手抓住破綻,就算20萬頭豬,都要抓半個月。
讓喬治想不通的是,小尼古拉手下的兵力,同樣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一倍左右,縱然攻擊乏力,可無論如何都不該連守都守不住。
“德國人得到了波蘭人的幫助,波蘭人大概以為德國人是去拯救他們的——”
蘇霍姆利諾夫的嘲諷既是給波蘭人的,也是給小尼古拉的。
自戰爭爆發後,小尼古拉和蘇霍姆利諾夫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至於波蘭——
一直以來,波蘭都是帝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曆任華沙總督為鎮壓波蘭人的反抗,在波蘭實施強硬的統治政策,這不僅沒有徹底解決波蘭問題,反而導致波蘭人的反抗意識愈發強烈。
德軍攻入波蘭後,波蘭人自發行動起來,組成起義軍配合德軍作戰,俄軍在波蘭不僅失去了本土優勢,反倒像境外作戰一樣處處被動。
但即便如此,把俄軍失利的原因簡單歸咎於波蘭人的反抗上,明顯誇大了波蘭人的作用。
“你也知道,巴爾幹戰區現在處於三線作戰,每一個方向都很重要,我必須小心謹慎。”
喬治也真不是推脫。
楊科夫在占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之後,已經停止攻擊。
不是楊科夫不想繼續追殺穆罕穆德五世,而是戰線已經達到極限,繼續往前推進,脆弱的後勤補給線就會崩斷。
俄羅斯打奧斯曼帝國不需要動員。
反過來也成立。
奧斯曼人對入侵俄軍極度反感,楊科夫為鎮壓各地奧斯曼人的反抗,不得不在各地分駐兵力,這導致楊科夫在前線隻剩下6個師可用。
奧斯曼人正在繼續動員,楊科夫已經給喬治發電報,請求喬治派兵增援,否則楊科夫就要被迫從奧斯曼首都撤離,避免被奧斯曼帝國優勢兵力包圍。
布魯西諾夫麵臨的情況,和楊科夫差不多。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確實是生活著很多塞爾維亞人,彼得父子對解救塞爾維亞人念念不忘,可他們從來沒問過生活在這兩地的塞爾維亞人,是否需要他們解救。
奧匈帝國在吞並這兩地之後,斐迪南大公采取懷柔政策,收獲了很多當地人的好感,彼得父子純屬一廂情願。
布魯西諾夫手下雖然是以高日軍團為主,哥薩克組成的部隊也不少。
在攻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之後,部分哥薩克將天性中的“以戰養戰”發揮到淋漓盡致,不僅激起當地人的強烈反感,已經到了布魯西諾夫不得不約束軍紀的程度。
哥薩克打仗確實猛,破壞力也驚人,說好聽點是以戰養戰,如實描述就是燒殺搶掠。
馮·畢洛老奸巨猾,他發明了一種彈性防禦,讓布魯西諾夫步履維艱。
彈性防禦的內容是將部隊梯次配置,前線隻部署少量警戒部隊,主力集中在第二線和第三線,這樣進攻部隊的火力隻會覆蓋第一道防線,第二道和第三道則完好無損。
攻擊部隊在攻占第一道防線之後,就會逐漸脫離己方炮兵的火力範圍。
這時候布置在後方陣地的德軍炮兵開始對進攻部隊進行火力覆蓋,同時德軍開始反擊,將攻擊部隊擊退,恢複戰線。
針對第11集團軍的裝甲戰車,德軍也找到了應對的辦法。
德軍在防線中挖了很多反坦克戰壕,僅第二道防線前就有三條。
戰壕和戰壕之間是雷區和鐵絲網,步兵貿然深入,就會遭到重機槍的瘋狂射擊。
麵對這樣的防線,布魯西諾夫也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隻能和馮·畢洛耐心周旋。
瓦西裏遇到的情況,也沒比布魯西諾夫好到哪兒去。
馬肯森用兵狡詐,堪稱“沼澤之狐”,他將奧匈軍隊頂在第一線,將德軍布置在第二線,在瓦西裏進攻的時候,馬肯森派出一支騎兵繞過第12集團軍側翼,攻入特蘭西瓦尼亞,得到特蘭西瓦尼亞人響應的同時,還順手擊潰了羅馬尼亞第3步兵師。
斐迪南犯了和彼得父子同樣的錯誤,他忽略了生活在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的態度,派出的執政官也沒能安撫當地羅馬尼亞人,瓦西裏開始進攻後,俄軍在冬天修建的鐵路甚至被炸毀,後勤運輸線中斷。
瓦西裏不得不分兵,派出俄軍協助羅軍憚亞各地反抗勢力,這導致俄軍的優勢兵力,無法在戰場上得到充分體現。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喬治手下兵力不足。
蘇霍姆利諾夫很難過,作為俄軍參謀長,他無法給喬治提供更多兵力。
喬治隻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喬治的統領下,最起碼保加利亞沒叛變,羅馬尼亞沒有淪陷,塞爾維亞也已經收複,喬治軍團現在雖然三線作戰,在三線都保持著攻擊姿態,和另一個時空天壤之別。“帝國正在進行第三次動員,我會盡可能給你帶來援軍。”
蘇霍姆利諾夫無法要求喬治做到更多。
喬治對彼得格勒徹底失望。
開戰不到一年,俄羅斯已經進行了三輪動員。
還能動員幾次?
小尼古拉希望喬治進攻,可手握40萬大軍的西方麵軍在幹什麽?
魯登道夫手下可隻有15萬人。
麵對馮·畢洛和馬肯森的頑強防守,喬治分別給布魯西諾夫和瓦西裏發電報,命令他們向彼此靠攏,將戰線拉長,分散馮·畢洛和馬肯森的兵力,伺機突破。
同時喬治分別給斐迪南和格奧爾基發電報,要求他們征調更多部隊參戰。
俄羅斯帝國都已經開始第三輪動員了,羅馬尼亞和希臘才進行了兩輪,而且動員的並不充分。
羅馬尼亞還好,戰爭爆發後已經動員40萬人,態度還算積極。
希臘王國的態度略消極,隻動員了20萬人,明顯還有餘力。
喬治知道格奧爾基為什麽沒動力。
羅馬尼亞積極動員是因為特蘭西瓦尼亞,想在戰後有所收獲,現在就要積極行動起來。
希臘王國前麵有塞爾維亞王國和阿爾巴尼亞頂著,這倆都是盟國,希臘王國就算再積極,也很難得到實質上的好處。
喬治決定親自往希臘走一趟。
格奧爾基很重視喬治的到訪,以接待國家元首的標準接待喬治。
這也正常,喬治這個大公,本身地位跟歐洲那些大公國的國王是一樣的。
喬治不在乎接待的標準,是否符合他的身份。
來到格奧爾基的王宮,喬治向格奧爾基提出,要求希臘王國再動員10萬人。
格奧爾基向喬治訴苦,希臘不僅人丁稀少,而且缺少武器裝備,關鍵希臘民眾對於戰爭的熱情不高,缺乏參軍的動力。
喬治知道格奧爾基想要的是什麽。
喬治給格奧爾基開出的條件是奧斯曼帝國。
確切點說,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領土。
世界大戰是最後的盛宴,德國先不說,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是肯定要被瓜分的,畢竟參戰國需要補償。
奧匈帝國擺明了是要被俄羅斯帝國和巴爾幹聯盟瓜分,意大利能分多少,得看意大利人有多大貢獻。
英法想拿好處,隻能從奧斯曼帝國攫取。
“能否將小亞細亞半島給我?”
格奧爾基獅子大開口。
喬治似笑非笑,快醒醒,大白天的做什麽夢。
小亞細亞半島50萬平方公裏,都給希臘王國?
“我隻能保證,如果希臘王國承擔應有的責任,那麽在戰爭結束後,小亞細亞半島將有一部分屬於希臘王國。”
喬治慷他人之慨,一點也不心疼。
都說一戰俄羅斯帝國最慘。
其實最慘的是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
俄羅斯帝國雖然滅亡了,作為一個國家,基本上保持了領土完整。
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是慘遭瓜分,奧匈帝國除了並入其他國家的領土,主要被拆成四部分。
奧斯曼帝國被拆解成33個國家。
喬治隻承諾會分給希臘一部分。
至於希臘能不能保住,那就和喬治沒關係了。
“那能不能將達達尼爾海峽分一半?”
格奧爾基的夢還沒醒。
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君士坦丁堡連同加裏波第半島,以及馬爾馬拉海內的島嶼,都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另一側成為非軍事區。
非軍事區這部分,是喬治的自留地。
(本章完)
俄羅斯被英法聯手坑,不是第一次了。
小尼古拉卻還是將希望寄托在英法的承諾上,天真到可憐。
現在小尼古拉終於明白喬治戰前為俄羅斯帝國設定的策略是對的,可惜為時已晚。
蘇霍姆利諾夫來到君士坦丁堡,希望喬治能拯救北線俄軍。
如果布魯西諾夫或者瓦西裏,能以最快的速度將馮·畢洛或馬肯森擊敗,興登堡就要抽調一部分兵力增援奧匈帝國,小尼古拉或許還能反敗為勝。
可這又談何容易,馮·畢洛和馬肯森都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布魯西諾夫和瓦西裏的兵力雖然占據優勢,但想一口吞掉馮·畢洛和馬肯森,純屬癡人說夢。
都是幾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稍有不慎就會被對手抓住破綻,就算20萬頭豬,都要抓半個月。
讓喬治想不通的是,小尼古拉手下的兵力,同樣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一倍左右,縱然攻擊乏力,可無論如何都不該連守都守不住。
“德國人得到了波蘭人的幫助,波蘭人大概以為德國人是去拯救他們的——”
蘇霍姆利諾夫的嘲諷既是給波蘭人的,也是給小尼古拉的。
自戰爭爆發後,小尼古拉和蘇霍姆利諾夫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至於波蘭——
一直以來,波蘭都是帝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曆任華沙總督為鎮壓波蘭人的反抗,在波蘭實施強硬的統治政策,這不僅沒有徹底解決波蘭問題,反而導致波蘭人的反抗意識愈發強烈。
德軍攻入波蘭後,波蘭人自發行動起來,組成起義軍配合德軍作戰,俄軍在波蘭不僅失去了本土優勢,反倒像境外作戰一樣處處被動。
但即便如此,把俄軍失利的原因簡單歸咎於波蘭人的反抗上,明顯誇大了波蘭人的作用。
“你也知道,巴爾幹戰區現在處於三線作戰,每一個方向都很重要,我必須小心謹慎。”
喬治也真不是推脫。
楊科夫在占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之後,已經停止攻擊。
不是楊科夫不想繼續追殺穆罕穆德五世,而是戰線已經達到極限,繼續往前推進,脆弱的後勤補給線就會崩斷。
俄羅斯打奧斯曼帝國不需要動員。
反過來也成立。
奧斯曼人對入侵俄軍極度反感,楊科夫為鎮壓各地奧斯曼人的反抗,不得不在各地分駐兵力,這導致楊科夫在前線隻剩下6個師可用。
奧斯曼人正在繼續動員,楊科夫已經給喬治發電報,請求喬治派兵增援,否則楊科夫就要被迫從奧斯曼首都撤離,避免被奧斯曼帝國優勢兵力包圍。
布魯西諾夫麵臨的情況,和楊科夫差不多。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確實是生活著很多塞爾維亞人,彼得父子對解救塞爾維亞人念念不忘,可他們從來沒問過生活在這兩地的塞爾維亞人,是否需要他們解救。
奧匈帝國在吞並這兩地之後,斐迪南大公采取懷柔政策,收獲了很多當地人的好感,彼得父子純屬一廂情願。
布魯西諾夫手下雖然是以高日軍團為主,哥薩克組成的部隊也不少。
在攻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之後,部分哥薩克將天性中的“以戰養戰”發揮到淋漓盡致,不僅激起當地人的強烈反感,已經到了布魯西諾夫不得不約束軍紀的程度。
哥薩克打仗確實猛,破壞力也驚人,說好聽點是以戰養戰,如實描述就是燒殺搶掠。
馮·畢洛老奸巨猾,他發明了一種彈性防禦,讓布魯西諾夫步履維艱。
彈性防禦的內容是將部隊梯次配置,前線隻部署少量警戒部隊,主力集中在第二線和第三線,這樣進攻部隊的火力隻會覆蓋第一道防線,第二道和第三道則完好無損。
攻擊部隊在攻占第一道防線之後,就會逐漸脫離己方炮兵的火力範圍。
這時候布置在後方陣地的德軍炮兵開始對進攻部隊進行火力覆蓋,同時德軍開始反擊,將攻擊部隊擊退,恢複戰線。
針對第11集團軍的裝甲戰車,德軍也找到了應對的辦法。
德軍在防線中挖了很多反坦克戰壕,僅第二道防線前就有三條。
戰壕和戰壕之間是雷區和鐵絲網,步兵貿然深入,就會遭到重機槍的瘋狂射擊。
麵對這樣的防線,布魯西諾夫也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隻能和馮·畢洛耐心周旋。
瓦西裏遇到的情況,也沒比布魯西諾夫好到哪兒去。
馬肯森用兵狡詐,堪稱“沼澤之狐”,他將奧匈軍隊頂在第一線,將德軍布置在第二線,在瓦西裏進攻的時候,馬肯森派出一支騎兵繞過第12集團軍側翼,攻入特蘭西瓦尼亞,得到特蘭西瓦尼亞人響應的同時,還順手擊潰了羅馬尼亞第3步兵師。
斐迪南犯了和彼得父子同樣的錯誤,他忽略了生活在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的態度,派出的執政官也沒能安撫當地羅馬尼亞人,瓦西裏開始進攻後,俄軍在冬天修建的鐵路甚至被炸毀,後勤運輸線中斷。
瓦西裏不得不分兵,派出俄軍協助羅軍憚亞各地反抗勢力,這導致俄軍的優勢兵力,無法在戰場上得到充分體現。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喬治手下兵力不足。
蘇霍姆利諾夫很難過,作為俄軍參謀長,他無法給喬治提供更多兵力。
喬治隻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喬治的統領下,最起碼保加利亞沒叛變,羅馬尼亞沒有淪陷,塞爾維亞也已經收複,喬治軍團現在雖然三線作戰,在三線都保持著攻擊姿態,和另一個時空天壤之別。“帝國正在進行第三次動員,我會盡可能給你帶來援軍。”
蘇霍姆利諾夫無法要求喬治做到更多。
喬治對彼得格勒徹底失望。
開戰不到一年,俄羅斯已經進行了三輪動員。
還能動員幾次?
小尼古拉希望喬治進攻,可手握40萬大軍的西方麵軍在幹什麽?
魯登道夫手下可隻有15萬人。
麵對馮·畢洛和馬肯森的頑強防守,喬治分別給布魯西諾夫和瓦西裏發電報,命令他們向彼此靠攏,將戰線拉長,分散馮·畢洛和馬肯森的兵力,伺機突破。
同時喬治分別給斐迪南和格奧爾基發電報,要求他們征調更多部隊參戰。
俄羅斯帝國都已經開始第三輪動員了,羅馬尼亞和希臘才進行了兩輪,而且動員的並不充分。
羅馬尼亞還好,戰爭爆發後已經動員40萬人,態度還算積極。
希臘王國的態度略消極,隻動員了20萬人,明顯還有餘力。
喬治知道格奧爾基為什麽沒動力。
羅馬尼亞積極動員是因為特蘭西瓦尼亞,想在戰後有所收獲,現在就要積極行動起來。
希臘王國前麵有塞爾維亞王國和阿爾巴尼亞頂著,這倆都是盟國,希臘王國就算再積極,也很難得到實質上的好處。
喬治決定親自往希臘走一趟。
格奧爾基很重視喬治的到訪,以接待國家元首的標準接待喬治。
這也正常,喬治這個大公,本身地位跟歐洲那些大公國的國王是一樣的。
喬治不在乎接待的標準,是否符合他的身份。
來到格奧爾基的王宮,喬治向格奧爾基提出,要求希臘王國再動員10萬人。
格奧爾基向喬治訴苦,希臘不僅人丁稀少,而且缺少武器裝備,關鍵希臘民眾對於戰爭的熱情不高,缺乏參軍的動力。
喬治知道格奧爾基想要的是什麽。
喬治給格奧爾基開出的條件是奧斯曼帝國。
確切點說,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領土。
世界大戰是最後的盛宴,德國先不說,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是肯定要被瓜分的,畢竟參戰國需要補償。
奧匈帝國擺明了是要被俄羅斯帝國和巴爾幹聯盟瓜分,意大利能分多少,得看意大利人有多大貢獻。
英法想拿好處,隻能從奧斯曼帝國攫取。
“能否將小亞細亞半島給我?”
格奧爾基獅子大開口。
喬治似笑非笑,快醒醒,大白天的做什麽夢。
小亞細亞半島50萬平方公裏,都給希臘王國?
“我隻能保證,如果希臘王國承擔應有的責任,那麽在戰爭結束後,小亞細亞半島將有一部分屬於希臘王國。”
喬治慷他人之慨,一點也不心疼。
都說一戰俄羅斯帝國最慘。
其實最慘的是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
俄羅斯帝國雖然滅亡了,作為一個國家,基本上保持了領土完整。
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是慘遭瓜分,奧匈帝國除了並入其他國家的領土,主要被拆成四部分。
奧斯曼帝國被拆解成33個國家。
喬治隻承諾會分給希臘一部分。
至於希臘能不能保住,那就和喬治沒關係了。
“那能不能將達達尼爾海峽分一半?”
格奧爾基的夢還沒醒。
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君士坦丁堡連同加裏波第半島,以及馬爾馬拉海內的島嶼,都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另一側成為非軍事區。
非軍事區這部分,是喬治的自留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