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最後一戰
在失去和德國的貿易後,美軍成為美國新的財政來源。
威爾遜野心勃勃,製定了一份多達400萬人的動員計劃。
在動員這件事上,美國人的效率極高,到五月份,已經動員了185萬人。
這對已經架空興登堡,獲得德軍實際指揮權的魯登道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噩耗。
《布列斯特合約》簽字後,魯登道夫將德軍主力集中到西線,準備對法國進行致命一擊。
魯登道夫手下現在有191個師,350萬人。
從數量上說,德軍的規模不亞於1915,但實力大不如前。
德軍去年冬天動員了25萬人,這些動員兵全部生於1900年之後,年齡最小的隻有14歲。
奧匈帝國的情況更糟,發給士兵的繃帶和內衣都是用紙做成的。
和這個情況相對應的是,去年冬天,奧匈帝國有5萬匹戰馬或挽馬,因為缺少草料被餓死。
大概是奧匈帝國把草都拿去造紙了吧。
很難分得清是因為軍馬缺少草料,還是因為士兵們想吃肉,才造成這些軍馬死亡。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培養一匹戰馬,花費的資金遠高於培養一名士兵。
對於俄羅斯來說,奧匈帝國已經沒有威脅,喬治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各地的安撫上。
由於農民的糧食被強製征收,給君士坦丁堡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
現在喬治不僅要為前線部隊組織後勤,還要籌集糧食賑災。
巴爾幹軍團現在要對付的也不止是叛軍,還有各地流竄的馬匪,割據勢力,地方武裝,以及如雨後春筍般的地方自治政府。
《布列斯特合約》並不是直接將領土割讓給德國,而是由德國成立傀儡政權,對當地進行統治。
俄羅斯除城市之外,本來就是各地自治的草台班子,這些自治政府紛紛搖身一變,成為當地合法政府。
魯涅夫指揮的第一集團軍頻繁出動,前往各地平叛。
這對俄羅斯軍隊來說輕車熟路,因為這項工作他們已經連續做了很多年。
不同之處在於,這一次叛亂平息之後,並沒有和以前一樣繼續自治,而是由君士坦丁堡派出民政官員直接管理。
叛軍不僅搶走了農民的口糧和種子,而且對當地進行徹底的破壞,尤其交通設施,鐵路、公路、隧道、橋梁,等等等等。
喬治有糧食,但和尼古拉的雨露均沾不同,隻有接受工作的人,才能獲得糧食。
被炸掉的鐵路和公路需要修複,燒毀的房子要重建,戰爭造成的廢墟要清理,那些被吊在絞刑架上的屍體也要入土為安,這些工作都需要人去處理。
災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但現在的情況其實還不算嚴重。
如果在冬天到來之前,他們的生活沒有穩定下來,那麽等冬天到來,才是真正的災難。
羅夫諾小鎮,這個喬治曾經的發跡之地,也遭到戰爭的巨大破壞。
羅夫諾的居民全部都是哥薩克,戰爭爆發後,他們積極響應帝國號召,應征入伍,先後有807人參軍。
這807人,除11人因傷致殘幸運回家之外,其他人要麽戰死,要麽下落不明。
羅夫諾居民的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而是被當做頑固典型,先後遭到臨時政府和自治政府的針對,不僅火車站被炸毀,鐵軌被拆除,而且整個小鎮都被縱火焚燒。
亞曆山大隨裏瓦幾亞第一步槍營來到羅夫諾的時候,曾經總人口高達3000的羅夫諾,隻剩下不到100人。
喬治很難過,羅夫諾的哥薩克是喬治遷來的,喬治承諾會給他們安定美好的生活,卻沒有做到。
曾經在羅夫諾火車站工作,又在近衛軍服役的斯坦尼斯對喬治不僅沒有怨言,反而充滿感激。
“大公已經兌現了他的承諾,將我們從苦寒的拉多加湖帶到溫暖的羅夫諾,這並不是大公的責任——”
斯坦尼斯最後問亞曆山大:“大公什麽時候成為沙皇?”
喬治的新綽號就是“沙皇”。
亞曆山大決定重建羅夫諾,他帶領步槍營的士兵在廢墟上建起新房,用自己的薪水為衣不遮體的孩子們購置新衣,將部隊配發的軍靴送給光著腳的流浪漢,最後甚至和居民一起補種糧食。
喬治很欣慰,不管亞曆山大未來是從政,還是經商,喬治都希望亞曆山大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隨著距離莫斯科越來越近,第二集團軍遭遇的抵抗也越來越強。
6月11號,第二集團軍在圖拉,終於找到叛軍主力。
1632年,荷蘭人在圖拉建立兵工廠,1712年彼得大帝將兵工廠擴建為皇家兵工廠,從此圖拉成為帝國三大之一。戰爭爆發後,圖拉的工業能力迅速提升,步槍產量提高近10倍,俄羅斯軍隊使用的步槍,超過五分之一是由圖拉生產的。
第二臨時政府遷都的時候,將聖彼得堡兵工廠的一部分機器轉移到圖拉,圖拉由此成為第二臨時政府最重要的工業中心。
瓦西裏知道圖拉對於叛軍的重要性,親自指揮對圖拉的攻擊。
空軍的偵查表明,圖拉守軍至少有30萬人,這遠遠超出瓦西裏的預估。
瓦西裏的預估是,由於叛軍還要防守莫斯科,所以圖拉的守軍最多不超過10萬人。
第二集團軍的總兵力才40萬,瓦西裏用於攻擊圖拉的部隊也隻有10萬人左右。
10萬打10萬,瓦西裏還是很有信心的。
10萬打30萬,搞不好就會被反殺。
喬治從安德烈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抽調部隊增援瓦西裏。
同時命令布魯西諾夫和魯茲斯基支援北線俄軍,停止對奧匈帝國的進攻。
隨著戰火燒到奧地利境內,奧地利人的抵抗也越發強烈。
當初打特蘭西瓦尼亞的時候,瓦西裏和安德烈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輕輕鬆鬆兩個月橫掃特蘭西瓦尼亞。
布魯西諾夫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時候,同樣沒有遇到太大阻力,當地人並不在乎統治他們的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奧地利人。
在匈牙利王國的土地上,奧地利人的作戰意誌也並不頑強。
隨著俄軍攻入奧地利本土,連奧地利女人都拿起武器和俄軍作戰,這讓喬治愈發感覺事不可為。
匈牙利連首都都被俄軍占領,已經榨不出太多油水。
喬治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是在第二臨時政府。
6月15號,第一集團軍炮兵,對叛軍陣地進行炮擊。
瓦西裏同時出動轟炸機,對圖拉兵工廠進行轟炸。
喬治現在由於要賑濟災民,糧食有點緊張,炮彈很充足,僅從阿穆爾送過來的炮彈,每個月就達到30萬噸。
隨著君士坦丁堡本地工業能力的提升,每個月可以生產的炮彈也達到10萬噸左右。
雖然仆從軍的撫恤金很低,但能用炮彈解決的問題,喬治還是不浪費人力。
和第一集團軍相比,叛軍的武器裝備相對落後,不僅沒有空軍,而且缺少重炮,反倒是裝甲戰車的數量不少。
這些裝甲戰車都來自之前的北線俄軍,以及近衛軍,總數大約有近千輛之多。
17號,第一集團軍的運輸部隊在圖穆斯克遭到叛軍攻擊,進攻圖拉的部隊,有遭到叛軍包圍的危險。
瓦西裏並沒有放在心上,繼續猛攻圖拉。
18號,布良斯克也遭到叛軍襲擊,幸好守軍早有準備,損失不大。
18號當晚,第三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抵達布良斯克。
瓦西裏猛攻圖拉的同時,德軍在西線全麵出擊。
去年冬天,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開會,兩人一致認為,如果戰爭不能在1918年結束,德國很難贏得最終勝利。
繼喬其紗攻勢之後,德軍分別在曼舍戴達姆、愛納河、馬恩河、馬茨河,以及香巴尼,向協約國陣地發起攻擊。
去年下半年,魯登道夫的表哥奧斯卡·馮·胡蒂爾發明了一種新的戰術,這種戰術由6-8名經過精心培訓的士兵組成突擊隊擔任前鋒,潛入協約國陣地,向縱深滲透,將陣地上的堅固堡壘,留給攜帶重武器的後續部隊解決。
這種戰術在小規模戰鬥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於是魯登道夫將“胡蒂爾戰術”當成贏取勝利的法寶。
去年冬天,德軍將最優秀的軍官從前線撤回,接受長達四個星期的培訓,然後以這些軍官為基礎,組建了42個精銳師。
這42個師,是魯登道夫的主攻部隊。
戰鬥開始後,魯登道夫這才發現,在小規模戰鬥中效果不錯的“胡蒂爾戰術”,放在兵團級戰役中完全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效果,不僅沒有達成滲透的目的,“暴風突擊隊”往往在剛接近協約國陣地時,就遭到毀滅性打擊。
這也不能怪魯登道夫。
42個師看上去不少,實際上由於德軍損失慘重,編製一直在縮小,42個師的總兵力加起來隻有大約50萬人。
剛剛參戰的美軍,一個師的編製是超大的2.5萬。
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主力野戰部隊,一個師的編製通常在1.5萬人-1.8萬人之間。
這個數值在世界大戰爆發後,一直在縮小,最慘的奧匈帝國,現在一個師隻有5000人。
(本章完)
在失去和德國的貿易後,美軍成為美國新的財政來源。
威爾遜野心勃勃,製定了一份多達400萬人的動員計劃。
在動員這件事上,美國人的效率極高,到五月份,已經動員了185萬人。
這對已經架空興登堡,獲得德軍實際指揮權的魯登道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噩耗。
《布列斯特合約》簽字後,魯登道夫將德軍主力集中到西線,準備對法國進行致命一擊。
魯登道夫手下現在有191個師,350萬人。
從數量上說,德軍的規模不亞於1915,但實力大不如前。
德軍去年冬天動員了25萬人,這些動員兵全部生於1900年之後,年齡最小的隻有14歲。
奧匈帝國的情況更糟,發給士兵的繃帶和內衣都是用紙做成的。
和這個情況相對應的是,去年冬天,奧匈帝國有5萬匹戰馬或挽馬,因為缺少草料被餓死。
大概是奧匈帝國把草都拿去造紙了吧。
很難分得清是因為軍馬缺少草料,還是因為士兵們想吃肉,才造成這些軍馬死亡。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培養一匹戰馬,花費的資金遠高於培養一名士兵。
對於俄羅斯來說,奧匈帝國已經沒有威脅,喬治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各地的安撫上。
由於農民的糧食被強製征收,給君士坦丁堡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
現在喬治不僅要為前線部隊組織後勤,還要籌集糧食賑災。
巴爾幹軍團現在要對付的也不止是叛軍,還有各地流竄的馬匪,割據勢力,地方武裝,以及如雨後春筍般的地方自治政府。
《布列斯特合約》並不是直接將領土割讓給德國,而是由德國成立傀儡政權,對當地進行統治。
俄羅斯除城市之外,本來就是各地自治的草台班子,這些自治政府紛紛搖身一變,成為當地合法政府。
魯涅夫指揮的第一集團軍頻繁出動,前往各地平叛。
這對俄羅斯軍隊來說輕車熟路,因為這項工作他們已經連續做了很多年。
不同之處在於,這一次叛亂平息之後,並沒有和以前一樣繼續自治,而是由君士坦丁堡派出民政官員直接管理。
叛軍不僅搶走了農民的口糧和種子,而且對當地進行徹底的破壞,尤其交通設施,鐵路、公路、隧道、橋梁,等等等等。
喬治有糧食,但和尼古拉的雨露均沾不同,隻有接受工作的人,才能獲得糧食。
被炸掉的鐵路和公路需要修複,燒毀的房子要重建,戰爭造成的廢墟要清理,那些被吊在絞刑架上的屍體也要入土為安,這些工作都需要人去處理。
災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但現在的情況其實還不算嚴重。
如果在冬天到來之前,他們的生活沒有穩定下來,那麽等冬天到來,才是真正的災難。
羅夫諾小鎮,這個喬治曾經的發跡之地,也遭到戰爭的巨大破壞。
羅夫諾的居民全部都是哥薩克,戰爭爆發後,他們積極響應帝國號召,應征入伍,先後有807人參軍。
這807人,除11人因傷致殘幸運回家之外,其他人要麽戰死,要麽下落不明。
羅夫諾居民的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而是被當做頑固典型,先後遭到臨時政府和自治政府的針對,不僅火車站被炸毀,鐵軌被拆除,而且整個小鎮都被縱火焚燒。
亞曆山大隨裏瓦幾亞第一步槍營來到羅夫諾的時候,曾經總人口高達3000的羅夫諾,隻剩下不到100人。
喬治很難過,羅夫諾的哥薩克是喬治遷來的,喬治承諾會給他們安定美好的生活,卻沒有做到。
曾經在羅夫諾火車站工作,又在近衛軍服役的斯坦尼斯對喬治不僅沒有怨言,反而充滿感激。
“大公已經兌現了他的承諾,將我們從苦寒的拉多加湖帶到溫暖的羅夫諾,這並不是大公的責任——”
斯坦尼斯最後問亞曆山大:“大公什麽時候成為沙皇?”
喬治的新綽號就是“沙皇”。
亞曆山大決定重建羅夫諾,他帶領步槍營的士兵在廢墟上建起新房,用自己的薪水為衣不遮體的孩子們購置新衣,將部隊配發的軍靴送給光著腳的流浪漢,最後甚至和居民一起補種糧食。
喬治很欣慰,不管亞曆山大未來是從政,還是經商,喬治都希望亞曆山大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隨著距離莫斯科越來越近,第二集團軍遭遇的抵抗也越來越強。
6月11號,第二集團軍在圖拉,終於找到叛軍主力。
1632年,荷蘭人在圖拉建立兵工廠,1712年彼得大帝將兵工廠擴建為皇家兵工廠,從此圖拉成為帝國三大之一。戰爭爆發後,圖拉的工業能力迅速提升,步槍產量提高近10倍,俄羅斯軍隊使用的步槍,超過五分之一是由圖拉生產的。
第二臨時政府遷都的時候,將聖彼得堡兵工廠的一部分機器轉移到圖拉,圖拉由此成為第二臨時政府最重要的工業中心。
瓦西裏知道圖拉對於叛軍的重要性,親自指揮對圖拉的攻擊。
空軍的偵查表明,圖拉守軍至少有30萬人,這遠遠超出瓦西裏的預估。
瓦西裏的預估是,由於叛軍還要防守莫斯科,所以圖拉的守軍最多不超過10萬人。
第二集團軍的總兵力才40萬,瓦西裏用於攻擊圖拉的部隊也隻有10萬人左右。
10萬打10萬,瓦西裏還是很有信心的。
10萬打30萬,搞不好就會被反殺。
喬治從安德烈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抽調部隊增援瓦西裏。
同時命令布魯西諾夫和魯茲斯基支援北線俄軍,停止對奧匈帝國的進攻。
隨著戰火燒到奧地利境內,奧地利人的抵抗也越發強烈。
當初打特蘭西瓦尼亞的時候,瓦西裏和安德烈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輕輕鬆鬆兩個月橫掃特蘭西瓦尼亞。
布魯西諾夫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時候,同樣沒有遇到太大阻力,當地人並不在乎統治他們的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奧地利人。
在匈牙利王國的土地上,奧地利人的作戰意誌也並不頑強。
隨著俄軍攻入奧地利本土,連奧地利女人都拿起武器和俄軍作戰,這讓喬治愈發感覺事不可為。
匈牙利連首都都被俄軍占領,已經榨不出太多油水。
喬治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是在第二臨時政府。
6月15號,第一集團軍炮兵,對叛軍陣地進行炮擊。
瓦西裏同時出動轟炸機,對圖拉兵工廠進行轟炸。
喬治現在由於要賑濟災民,糧食有點緊張,炮彈很充足,僅從阿穆爾送過來的炮彈,每個月就達到30萬噸。
隨著君士坦丁堡本地工業能力的提升,每個月可以生產的炮彈也達到10萬噸左右。
雖然仆從軍的撫恤金很低,但能用炮彈解決的問題,喬治還是不浪費人力。
和第一集團軍相比,叛軍的武器裝備相對落後,不僅沒有空軍,而且缺少重炮,反倒是裝甲戰車的數量不少。
這些裝甲戰車都來自之前的北線俄軍,以及近衛軍,總數大約有近千輛之多。
17號,第一集團軍的運輸部隊在圖穆斯克遭到叛軍攻擊,進攻圖拉的部隊,有遭到叛軍包圍的危險。
瓦西裏並沒有放在心上,繼續猛攻圖拉。
18號,布良斯克也遭到叛軍襲擊,幸好守軍早有準備,損失不大。
18號當晚,第三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抵達布良斯克。
瓦西裏猛攻圖拉的同時,德軍在西線全麵出擊。
去年冬天,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開會,兩人一致認為,如果戰爭不能在1918年結束,德國很難贏得最終勝利。
繼喬其紗攻勢之後,德軍分別在曼舍戴達姆、愛納河、馬恩河、馬茨河,以及香巴尼,向協約國陣地發起攻擊。
去年下半年,魯登道夫的表哥奧斯卡·馮·胡蒂爾發明了一種新的戰術,這種戰術由6-8名經過精心培訓的士兵組成突擊隊擔任前鋒,潛入協約國陣地,向縱深滲透,將陣地上的堅固堡壘,留給攜帶重武器的後續部隊解決。
這種戰術在小規模戰鬥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於是魯登道夫將“胡蒂爾戰術”當成贏取勝利的法寶。
去年冬天,德軍將最優秀的軍官從前線撤回,接受長達四個星期的培訓,然後以這些軍官為基礎,組建了42個精銳師。
這42個師,是魯登道夫的主攻部隊。
戰鬥開始後,魯登道夫這才發現,在小規模戰鬥中效果不錯的“胡蒂爾戰術”,放在兵團級戰役中完全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效果,不僅沒有達成滲透的目的,“暴風突擊隊”往往在剛接近協約國陣地時,就遭到毀滅性打擊。
這也不能怪魯登道夫。
42個師看上去不少,實際上由於德軍損失慘重,編製一直在縮小,42個師的總兵力加起來隻有大約50萬人。
剛剛參戰的美軍,一個師的編製是超大的2.5萬。
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主力野戰部隊,一個師的編製通常在1.5萬人-1.8萬人之間。
這個數值在世界大戰爆發後,一直在縮小,最慘的奧匈帝國,現在一個師隻有5000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