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的美國——


    別說1921年了,2021年的美國也有童工。


    不僅有童工,而且還有童婚呢。


    在美國的某些州,一夫多妻是合法的。


    美國黑奴製度一直到2013年才徹底廢除,而黑工作為美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估計會和美國這個國家既壽永昌。


    美國自身問題雖然數不勝數,大部分美國人卻自我感覺良好,尤其那些能拿出15美分買報紙的有錢人,他們對於歐洲國家的感情更複雜。


    美國這些有錢人,一方麵仰慕歐洲,希望得到歐洲的認可。


    一方麵又拚命詆毀歐洲,以證明美國的先進和發達。


    可以懷疑有錢人的立場,不要懷疑有錢人的智商。


    1921年初的美國,威爾遜重病無法處理政務,哈定要等到3月才能履職、。


    從歐洲回來的400萬美國大兵無所事事,身無分文,流浪在城市裏,成為治安的最嚴重隱患。


    經濟危機爆發後,工人失業,農民收入減少,各行各業紛紛陷入蕭條,有錢人拿著錢不敢投資,甚至連銀行都不敢存。


    天知道哪天銀行就倒閉了。


    美國有錢人最喜歡投資新興經濟體,在俄羅斯崛起之前,德國是美國資本最青睞的國家。


    在《大西洋》刊登俄羅斯消息之前,美國資本家已經開始對俄羅斯進行投資。


    《大西洋》刊登俄羅斯消息後,俄羅斯在美國發行的債券突然受到市場狂熱追捧。


    為促進債券銷售,俄羅斯債券之前的發行價格為票麵價值的百分之九十。


    短短一天之後,俄羅斯債券不僅恢複正常價格,有人甚至願意溢價收購。


    經過幾個月的發酵,《大西洋》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紐約之外,針對俄羅斯的這期報道,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學生們中間廣泛傳播。


    經濟危機期間,即便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也不好找工作。


    哈佛的名氣雖然大,學生的預期也很高,待遇差的工作,哈佛的高材生們是看不上的。


    經濟危機爆發後,即便洛克菲勒、多爾戈魯科夫這樣的大企業,也紛紛降低員工的待遇水平,降本增效。


    這都是比較好的了,至少沒裁員。


    那些失去工作,賦閑在家,生活無以為繼的人才是最慘的。


    也不對,最慘的應該是那些資金耗盡,變賣家產,想盡各種辦法,最終依然無奈破產的中小企業老板。


    失業不可怕,經濟隻要好轉,再找份工作依然還能活下去。


    老板破產不僅家產蕩盡,而且還要背上一屁股債,一輩子都無法翻身,很多人因為無法接受現實,上天台一躍而下。


    由於就業不及預期,很多哈佛應季畢業生選擇留校繼續深造,以此逃避現實。


    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詹姆斯,和他的室友比利約好一起留校。


    但就在三月份的一天,比利突然接到一份俄羅斯企業的邀請,決定前往俄羅斯工作。


    “為什麽?”


    詹姆斯很難過,這年代的再見,可能就是永遠。


    “難道你還沒有意識到嗎?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俄羅斯才是最好的選擇。”


    比利很冷靜,他手邊的《帝國涅槃》,是《大西洋》為俄羅斯出版的專刊。


    隨著銷量越來越高,《大西洋》已經從每周一期,增加到每周兩期,並且陸續為歐洲國家製作專刊。


    《大西洋》為歐洲國家製作的專刊,紙張采用更高檔的銅版紙,內容包括旅行家撰寫的遊記,和專業攝影記者拍攝的大幅彩色照片,每一本售價高達2.5美元仍供不應求,很多歐洲老移民,紛紛搶購《專刊》,以聊解思鄉之苦。


    由於歐洲國家的曆史不同,《大西洋》為俄羅斯製作的專刊多達125頁,2.5美元肯定是賠錢的,《大西洋》雜誌社卻加量不加價,獲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


    “俄羅斯大亨都要來美國經商,美國才是未來!”


    詹姆斯對美國堅信不疑。


    “美國確實是富翁的天堂,但卻是我們窮人的地獄。”


    比利對俄羅斯的向往,勝過對美國的愛。


    “比利,你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已經脫離貧民階層,即將成為——不,你已經躋身精英階層。”


    詹姆斯為好友感到惋惜,不知道比利吃錯了什麽藥。


    “美國曾經是我的夢想國度,但現在不是了,我現在無比確定,我的夢想隻有在俄羅斯才能得以實現。”


    和詹姆斯不同,比利是來自法國的新移民,他出於對美國的認可來到哈佛求學,現在又因為同樣的原因放棄美國。


    比利最喜歡讀的書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托馬斯·莫爾創作的《烏托邦》,他被這兩本書中所描繪的場景深深吸引。


    來到美國之後,比利終於認清了美國的本質,這裏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和皿煮。


    也對,清教徒建立的國家,怎麽可能是皿煮和自由的呢。


    “你錯了,隻有在美國,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俄羅斯隻不過是一個披著民主外衣的封建國家,你所看到的都是假象。”


    詹姆斯情緒激動,對俄羅斯的反感達到極點。


    “如果你說的是對的,那麽美國就是一個披著皿煮外衣的奴隸製國家!”


    比利去意已決,寧願為此放棄學業。


    和比利一樣,無數年輕人來到俄羅斯,決心用畢生精力追逐自己的夢想。


    同樣在三月份,俄羅斯西伯利亞銀行和德國德意誌銀行達成協議,西伯利亞銀行向德意誌銀行注資10億盧布,幫助德意誌銀行穩定馬克幣值。


    西伯利亞銀行獲得德意誌銀行百分之二十股份的同時,派人對德意誌銀行的運作進行監管。


    在西伯利亞銀行向德意誌銀行注資之後,以尤裏耶夫財團和尤蘇波夫財團為首的俄羅斯資本加大對德國的投資力度。


    3月20號,在尤裏耶夫財團的協助下,本茨汽車公司和阿穆爾汽車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將在德國成立合資工廠,進行聯合經營。


    菲利克斯則將投資方向鎖定在德國交通領域。


    經過兩年的努力,俄羅斯的鐵路網基本恢複正常,接下來俄羅斯政府還要修建將所有城市連接到一起的公路網。


    通過修複鐵路,俄羅斯積累了一支具備強大專業能力的工程隊伍,不管是設計能力還是施工能力都達到世界一流。


    在修複西伯利亞鐵路之後,俄羅斯境內的鐵路建設將告一段落,正好可以將工程隊伍轉移到德國,為德國的重建貢獻力量。


    這時候英法美才注意到,俄羅斯這分明是要獨吞德國的節奏。


    人人都知道,德國的戰後重建,將關係到歐洲的命運和前途。


    俄羅斯此前已經和德國政府達成協議,以糧食出口換取德國勞動力,初步解決了俄羅斯的傭工荒。


    德國去年加入自貿組織,為俄羅斯和德國的進一步合作打下基礎。


    現在俄羅斯和德國又簽訂了投資協議,英、法、美再不行動起來,德國將徹底倒向俄羅斯。


    一旦德國徹底倒向俄羅斯,對於英、法、美來說,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世界大戰爆發前,就有德國和俄羅斯的有識之士提出,如果德國的技術和俄羅斯的資源結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麽?


    對於德國和俄羅斯來說,這簡直是天作之合。


    但對於英國和法國來說,如果德國和俄羅斯結盟,無異於滅頂之災。


    對美國的影響倒不大,最多隻是失去德國市場而已。


    可這對於美國資本家來說,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


    3月4號,哈定正式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29任總統。


    哈定入主白宮的第二天,就向英國和法國發出倡議,重新對德國的賠償能力進行審議,商討一個更合適的賠償方案。


    德國現在已經明確表示,《凡爾賽合約》規定的1320億金馬克,遠遠超出了德國的償還能力,如果協約國不修改協議,德國將拒絕支付賠款。


    法國人大喜過望:好好好,不還就不還,誰反悔誰小狗。


    英國人扭扭捏捏:如果德國不還的話,那英國欠美國的錢也一筆勾銷。


    小尼古拉瘋狂大笑,俄羅斯已經和德國達成協議,德國一旦擁有償還能力,會優先償還對俄羅斯的賠款。


    這就是西伯利亞銀行要監管德意誌銀行的原因。


    哈定萬萬沒想到,剛成為美國總統,就要麵對如此棘手的情況。


    關鍵時刻還得是老謀深算的克裏孟梭。


    克裏孟梭警告倫敦和巴黎,如果不重新修改方案,或將導致英法北方,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聯盟。


    勞合·喬治牙都要咬碎了。


    巴黎和會期間,對德賠款態度最強硬的人就是克裏孟梭。


    現在克裏孟梭又出來大放厥詞。


    感情好賴話都讓你一個人說了唄。


    雖然克裏孟梭表現的有點老年癡呆,但他的警告還是引起了倫敦和巴黎的注意。


    4月1號,勞合·喬治分別向哈定和喬治,以及法國總統亞曆山大·米勒蘭發出邀請,召開倫敦會議,重新評估對德賠款。


    喬治在接到邀請的時候不得不懷疑,這該不會是愚人節惡搞吧。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西伯利亞打地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鯰魚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鯰魚頭並收藏我在西伯利亞打地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