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樂說:“那不一樣的,本來也不是一回事。”
張思彤說:“怎麽不是一回事?”
江曉樂說:“你說呢?”
張思彤說:“我不想說,也不想知道。”
江曉樂說:“那好吧。”
兩個人就這樣手牽手,慢慢往前走著。
走走停停中,他們來到了張思彤曾經的小學,也是張思遠現在就讀的小學。
看著眼前這棟略顯破舊的教學樓,張思彤陷入了回憶裏。
年少的她,曾在這裏讀書學習;曾在這裏調皮搗蛋。
這裏曾經有她最敬重的老師,最可愛的同學,最熟悉的玩伴。
可現在,老師調走了,同學走散了,玩伴也離開了。
這棟她記憶中,熱鬧的教學樓也變得衰敗破舊。
想著,想著,她的眼圈有些微微泛紅。
而這一切的發生,隻不過是因為這裏的一家工廠倒閉了,連帶著當地的經濟蕭條了。
這家工廠是建在村裏,唯一的一家國營大型工廠。
靠著它,曾經養活著廠裏無數的職工家庭,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給本地村民帶來不少福祉。
不止一次,聽長輩們說起過它的輝煌。
曾經這個廠區也是歌舞升平,燈火通明,熱鬧非凡,不比縣城差。
它有自己的養豬場,自己的籃球場,自己的保衛隊和自己的家屬區。
一到過年過節,廠裏就宰豬分肉,還會組織各種慶祝活動,其樂融融,一片祥和。
那時的保衛隊可牛了,是有配槍資格的。
張思彤的父親就曾是廠區的一名保衛工人。
廠裏的很多職工也是從全國各地分派來的知青和技術骨幹。
所以廠裏的長輩們常會天南地北地聊天。大家說著各地的方言,講著各地的趣事,吃著各地的美食。
後來,很多人在這裏成了家。有些是廠裏職工內部消化,有些是和當地原住村民結婚。
在當時,很多當地人都以嫁給廠裏職工為榮。
可這些,張思彤都沒見過。
好像自從她出生後,廠裏經濟效益就大不如從前了。
九十年代初期,恰逢國營工廠改革。
很多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國營工廠或被迫轉型,或被迫倒閉。
廠職工也被迫買斷工齡,強製下崗,流向社會。
很多曾經在廠裏奉獻一生的業務骨幹,瞬間沒了生計,入不敷出,生活困難。
有些頭腦靈活的年輕人順應時事,抓住時機,尋找出路,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的。
自從工廠迫於形勢倒閉了,廠裏一部分職工感覺前途無望。
有門路的,有能耐的,都各自去尋求新的出路了。
張思彤的父母正是這座工廠的職工。
那時候,他們還年輕,在看到工廠效益不好的苗頭時。
就響應工廠號召,果斷申請停薪留崗,外出謀生。
張思彤還沒看到工廠的繁華,就要被迫接受工廠的衰敗,接受和父母的分開。
那一年,思彤剛上一年級。
那次父母過年回家,當他們站在思彤教室門口等女兒時,女兒已經認不出他們了。
當時張母眼睛瞬間就濕潤了。
而工廠那時也因為汙染等各種問題,被強製取締關停了。
隨後工廠又被一家私企承包了下來。
雖然看不到新工廠的發展前景,但張思彤的父母還是同意了工廠的返聘請求。
因為他們想要留在家裏,留在女兒身邊。
但畢竟原來國營工廠框架大。
私人承包下來已是勉強,卻也沒有更多能力徹底改善工廠原有問題。
所以工廠在勉強堅持了二年左右,還是被迫關停了,張家父母也徹底下崗了。
後來,兩人就在當地一家私人的小型冶煉廠謀生。
工資還行,就是高溫環境作業,實在辛苦。
而原工廠裏剩下的工人也零零散散地各奔東西去了,工廠從此完全荒廢。
工人們差不多全散了,孩子們也跟著父母離開了村子,村子裏就隻剩下一些原住村民。
學校讀書的人也越來越少,所以這所學校目前隻開放了一二年級。
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們就全部要去鄉裏的中心小學讀書。
張思彤看著越來越衰敗的學校,心裏挺不好受的。
教育資源短缺是鄉村教育的短板。
曾經這所學校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一個班兩個老師,各自承包所有的課業。
其實對她們這些孩子來說,從來沒有什麽主課和副課之分。
他們的老師也都是全能型人才,語文、數學、思想、體育、美術都能一肩挑。
而現在這所學校裏的老師更牛。
一二年級總共十來個同學,集中在一個教室,由同一個老師分批分次授課。
一年級上課的時候,二年級自習;二年級上課的時候,一年級自習。語文上完,上數學。
老師就像個陀螺一樣,在兩個年級輪流授課。
張思彤不禁有些心疼這裏的老師和同學。
可卻也無能為力,這就是部分鄉村教育的現狀。
生源少,教學環境差,教師待遇差,老師都不願窩在這裏。
但凡有點能力的,都擠破頭往縣城裏鑽。
張思遠現在就在這裏讀一年級,他正興奮地給姐姐和曉樂哥哥介紹他們學校。
他說這樣上課特別好玩,上課時間也不長。
每次老師給二年級上課的時候,他還可以偷偷玩遊戲。
老師年紀大了,也發現不了他是在自習還是在亂塗亂畫。
老師說,隻要大家不要吵就好了。
張思彤聽了,心裏更不好受。
她摸了摸弟弟的頭發,問弟弟:“你想不想出去讀書?”
張思遠不解地問:“出去讀書,去哪讀書?這裏不是很好嗎?”
“再說我三年級就要去中心小學讀書了。老師說這裏不辦三年級。”
其實張思彤也隻是問問,她就算想帶弟弟出去讀書,但以現在的她來說,她並沒有這個能力。
這就是屬於他們的無奈。在他們還什麽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就比很多人輸在起跑線上了。
等他們想好好讀書了,卻發現自己已經比別人差了太多。
當年自己為了考上好一點的中學,付出了多少努力呀。
張思彤說:“怎麽不是一回事?”
江曉樂說:“你說呢?”
張思彤說:“我不想說,也不想知道。”
江曉樂說:“那好吧。”
兩個人就這樣手牽手,慢慢往前走著。
走走停停中,他們來到了張思彤曾經的小學,也是張思遠現在就讀的小學。
看著眼前這棟略顯破舊的教學樓,張思彤陷入了回憶裏。
年少的她,曾在這裏讀書學習;曾在這裏調皮搗蛋。
這裏曾經有她最敬重的老師,最可愛的同學,最熟悉的玩伴。
可現在,老師調走了,同學走散了,玩伴也離開了。
這棟她記憶中,熱鬧的教學樓也變得衰敗破舊。
想著,想著,她的眼圈有些微微泛紅。
而這一切的發生,隻不過是因為這裏的一家工廠倒閉了,連帶著當地的經濟蕭條了。
這家工廠是建在村裏,唯一的一家國營大型工廠。
靠著它,曾經養活著廠裏無數的職工家庭,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給本地村民帶來不少福祉。
不止一次,聽長輩們說起過它的輝煌。
曾經這個廠區也是歌舞升平,燈火通明,熱鬧非凡,不比縣城差。
它有自己的養豬場,自己的籃球場,自己的保衛隊和自己的家屬區。
一到過年過節,廠裏就宰豬分肉,還會組織各種慶祝活動,其樂融融,一片祥和。
那時的保衛隊可牛了,是有配槍資格的。
張思彤的父親就曾是廠區的一名保衛工人。
廠裏的很多職工也是從全國各地分派來的知青和技術骨幹。
所以廠裏的長輩們常會天南地北地聊天。大家說著各地的方言,講著各地的趣事,吃著各地的美食。
後來,很多人在這裏成了家。有些是廠裏職工內部消化,有些是和當地原住村民結婚。
在當時,很多當地人都以嫁給廠裏職工為榮。
可這些,張思彤都沒見過。
好像自從她出生後,廠裏經濟效益就大不如從前了。
九十年代初期,恰逢國營工廠改革。
很多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國營工廠或被迫轉型,或被迫倒閉。
廠職工也被迫買斷工齡,強製下崗,流向社會。
很多曾經在廠裏奉獻一生的業務骨幹,瞬間沒了生計,入不敷出,生活困難。
有些頭腦靈活的年輕人順應時事,抓住時機,尋找出路,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的。
自從工廠迫於形勢倒閉了,廠裏一部分職工感覺前途無望。
有門路的,有能耐的,都各自去尋求新的出路了。
張思彤的父母正是這座工廠的職工。
那時候,他們還年輕,在看到工廠效益不好的苗頭時。
就響應工廠號召,果斷申請停薪留崗,外出謀生。
張思彤還沒看到工廠的繁華,就要被迫接受工廠的衰敗,接受和父母的分開。
那一年,思彤剛上一年級。
那次父母過年回家,當他們站在思彤教室門口等女兒時,女兒已經認不出他們了。
當時張母眼睛瞬間就濕潤了。
而工廠那時也因為汙染等各種問題,被強製取締關停了。
隨後工廠又被一家私企承包了下來。
雖然看不到新工廠的發展前景,但張思彤的父母還是同意了工廠的返聘請求。
因為他們想要留在家裏,留在女兒身邊。
但畢竟原來國營工廠框架大。
私人承包下來已是勉強,卻也沒有更多能力徹底改善工廠原有問題。
所以工廠在勉強堅持了二年左右,還是被迫關停了,張家父母也徹底下崗了。
後來,兩人就在當地一家私人的小型冶煉廠謀生。
工資還行,就是高溫環境作業,實在辛苦。
而原工廠裏剩下的工人也零零散散地各奔東西去了,工廠從此完全荒廢。
工人們差不多全散了,孩子們也跟著父母離開了村子,村子裏就隻剩下一些原住村民。
學校讀書的人也越來越少,所以這所學校目前隻開放了一二年級。
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們就全部要去鄉裏的中心小學讀書。
張思彤看著越來越衰敗的學校,心裏挺不好受的。
教育資源短缺是鄉村教育的短板。
曾經這所學校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一個班兩個老師,各自承包所有的課業。
其實對她們這些孩子來說,從來沒有什麽主課和副課之分。
他們的老師也都是全能型人才,語文、數學、思想、體育、美術都能一肩挑。
而現在這所學校裏的老師更牛。
一二年級總共十來個同學,集中在一個教室,由同一個老師分批分次授課。
一年級上課的時候,二年級自習;二年級上課的時候,一年級自習。語文上完,上數學。
老師就像個陀螺一樣,在兩個年級輪流授課。
張思彤不禁有些心疼這裏的老師和同學。
可卻也無能為力,這就是部分鄉村教育的現狀。
生源少,教學環境差,教師待遇差,老師都不願窩在這裏。
但凡有點能力的,都擠破頭往縣城裏鑽。
張思遠現在就在這裏讀一年級,他正興奮地給姐姐和曉樂哥哥介紹他們學校。
他說這樣上課特別好玩,上課時間也不長。
每次老師給二年級上課的時候,他還可以偷偷玩遊戲。
老師年紀大了,也發現不了他是在自習還是在亂塗亂畫。
老師說,隻要大家不要吵就好了。
張思彤聽了,心裏更不好受。
她摸了摸弟弟的頭發,問弟弟:“你想不想出去讀書?”
張思遠不解地問:“出去讀書,去哪讀書?這裏不是很好嗎?”
“再說我三年級就要去中心小學讀書了。老師說這裏不辦三年級。”
其實張思彤也隻是問問,她就算想帶弟弟出去讀書,但以現在的她來說,她並沒有這個能力。
這就是屬於他們的無奈。在他們還什麽都不懂的年紀,他們就比很多人輸在起跑線上了。
等他們想好好讀書了,卻發現自己已經比別人差了太多。
當年自己為了考上好一點的中學,付出了多少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