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給於謙準備個僻靜地方,讓他去偏殿想。想不出來,不許吃飯。”朱祁鎮又看了看禮部尚書胡濙,“你一個禮部跟著瞎摻和什麽,你也去。”,說著,擺擺手,將於謙胡濙打發走了,看著剩下的幾個人,坐回書桌前猛喝了一口茶道:“王佐!”
“臣在!”
“你給其他幾人說說,陳循在河南清丈田畝上報的具體數字說給他們聽聽。”
“額……是。”王佐有點跟不上皇帝的思維,不是說親征嗎,怎麽又扯到清丈田畝上了。
王佐將河南清丈的事一五一十詳盡的說了一遍,其餘幾個人都是麵麵相覷,他們隻聽說那陳循和王崇古將河南搞的天翻地覆,尤其是活閻王王崇古將河南的官紳階層殺的血流成河,人頭滾滾,沒曾想河南的事這麽大,當他們聽到為首的幾個知府、按察被殺頭後,馬瑜楊溥等人抬頭看了看還在那梗著脖子的楊榮,眼中多了些異樣,乖乖,怪不得一項順著皇帝的楊閣老今天火氣這麽大呢,感情那幾個被殺的河南官員都是你的學生啊。
“陛下,盡管您不願聽老臣說,但是老臣還是要說,陛下親征瓦剌,非國家之福。瓦剌這些年來對我大明一直比較恭順,年年稱臣納貢,態度謙卑,從無不臣之心,如今陛下無故卻要靡費巨萬征討瓦剌,這如何能讓四夷信服我大明這個宗主國。難道日後讓他們說我大明恃強淩弱不成?”楊榮道。
朱祁鎮看著楊榮,耐著性子聽他講完,然後回身,從身後的書架上翻翻找找,終於從一摞奏疏下找出了一本已經密封的奏疏,朱祁鎮撕下封簽,拿在手中道:“楊閣老,朕聽聞你有個人生信條叫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是不是?”
楊榮一愣,隨即開口道:“是。老臣輔佐四代君王四十餘年,一直不敢忘此信條。”
“那好,你看看這個!”朱祁鎮將手中的奏疏遞給了他。
楊榮疑惑的接過奏疏,打開看了一起來,不一會,楊榮的手開始哆嗦起來,豆大的汗珠滾落下來。
“這上麵所說的每一條可是冤枉你了?”朱祁鎮厲聲問道。
“陛下,臣……這……”楊榮再也不複剛才的氣勢,一下子跌倒在地,說不出話來。
“哼,你以為朕不知道你在老家有數千畝地?那些當地士紳富商掛在你幾個兒子名下的土地想必你也清楚吧?”
“你以為朕不知道你在自己府中的日子過的比朕都要舒坦?楊閣老,河南那幾個門生每年送給你的碳敬冰敬你收的可是心安理得啊,你就不問問他們送給你的銀子是怎麽得來的嗎?”,“那都是河南當地百姓的民脂民膏!”朱祁鎮突然提高嗓音,大喝道。
“你以為朕不知道,你的同族多有造海船走私牟利之舉?他們每年給你帶回來的胡椒就有幾百石吧?”
“你以為朕不知道你的兒子孫子在家鄉胡作非為,鬧出了多條人命官司?若不是當地官員為你遮醜,你以為你官帽還能帶的穩嗎?”
朱祁鎮一連數問,讓早已癱倒在地的楊榮無言以對。
“楊榮,你老了!”朱祁鎮的五個字讓地上的楊榮身子一哆嗦,“陛下,臣知罪,臣糊塗啊……”
“行了,要哭回家哭去,要悔去先帝的陵前悔過去,朕沒空聽你的悔過之言。”朱祁鎮冷冷的說道。
“臣,謝陛下隆恩。”楊榮顫抖的跪下道。
朱祁鎮擺擺手,兩個侍衛進來,攙起楊榮走了出去。
“你們還有什麽事?”朱祁鎮看著馬瑜、楊溥、高穀、曹鼐等人問道。
幾人你看我我看你,都垂下頭,不敢說話。誰還敢說啊,楊榮這樣功勳卓著的老臣,皇帝沒用一炷香的時間就給辦了,指不定皇帝那還有他們自己的小黑料呢。
“沒有的話,都回去吧,朕乏了,有什麽事明天早朝再說。”
幾人識趣的剛要往外走,就聽皇帝又說道:“楊溥,把這個給楊榮送去。”
楊溥回身恭敬的從皇帝手中接過一張宣紙,打開一看,上麵赫然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歲寒鬆柏!”
楊溥瞬間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這四個字是當年太宗永樂皇帝稱讚楊榮的話,當年華蓋殿大火,馬上要燒道秘書閣,別人都不敢進去搶救重要資料,隻有楊榮冒險衝進去搶出了不少重要文獻資料,朱棣聞知稱讚其為“歲寒鬆柏”。
這四個字出自《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含義是在最嚴寒的環境中,隻有鬆柏能夠堅持到最後而不凋謝,從而比喻那些在困難和逆境中仍然堅守原則、保持高潔品質的人。鬆柏因其能夠在冰雪覆蓋、其他植物凋謝的冬季依然挺立,成為了堅強和高尚的象征,與竹、梅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鬆柏的形象代表著不屈不撓、堅貞不渝的精神,象征著具有遠大誌向和堅韌力量的君子,他們能夠經受各種嚴峻考驗,不因困境而改變初衷。
可見當時朱棣對楊榮的褒獎之高。而現在小皇帝借太宗之言將這四個字送給楊榮,卻似乎意有所指。其實楊溥想的沒錯,朱祁鎮一是為了安撫楊榮,二是為了敲打他,提醒他不要忘了當年的自己。
“臣代楊大人謝陛下隆恩。”楊溥跪下,鄭重的行禮。
“去吧。”朱祁鎮說著,朝寢殿走去。
而此時的偏殿,於謙和胡濙兩人相對而坐。
“於大人,您想出來了嗎?”胡濙托著下巴問道。
“想什麽?,”於謙反問道。
胡濙一怔,心道你小子現在心這麽大嗎?你向來都是頭鐵認死理的,最近這是怎麽了?
“當然是陛下親征的由頭啊。”胡濙白了他一眼。
“你當真以為陛下讓我們倆想出征的由頭?”於謙沒好氣的說道。
“那陛下為何把咱倆關在這裏?連口水也不給。”胡濙舔了舔嘴唇。
“笨,難怪你到現在還在禮部,”於謙腹誹一句。
“臣在!”
“你給其他幾人說說,陳循在河南清丈田畝上報的具體數字說給他們聽聽。”
“額……是。”王佐有點跟不上皇帝的思維,不是說親征嗎,怎麽又扯到清丈田畝上了。
王佐將河南清丈的事一五一十詳盡的說了一遍,其餘幾個人都是麵麵相覷,他們隻聽說那陳循和王崇古將河南搞的天翻地覆,尤其是活閻王王崇古將河南的官紳階層殺的血流成河,人頭滾滾,沒曾想河南的事這麽大,當他們聽到為首的幾個知府、按察被殺頭後,馬瑜楊溥等人抬頭看了看還在那梗著脖子的楊榮,眼中多了些異樣,乖乖,怪不得一項順著皇帝的楊閣老今天火氣這麽大呢,感情那幾個被殺的河南官員都是你的學生啊。
“陛下,盡管您不願聽老臣說,但是老臣還是要說,陛下親征瓦剌,非國家之福。瓦剌這些年來對我大明一直比較恭順,年年稱臣納貢,態度謙卑,從無不臣之心,如今陛下無故卻要靡費巨萬征討瓦剌,這如何能讓四夷信服我大明這個宗主國。難道日後讓他們說我大明恃強淩弱不成?”楊榮道。
朱祁鎮看著楊榮,耐著性子聽他講完,然後回身,從身後的書架上翻翻找找,終於從一摞奏疏下找出了一本已經密封的奏疏,朱祁鎮撕下封簽,拿在手中道:“楊閣老,朕聽聞你有個人生信條叫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是不是?”
楊榮一愣,隨即開口道:“是。老臣輔佐四代君王四十餘年,一直不敢忘此信條。”
“那好,你看看這個!”朱祁鎮將手中的奏疏遞給了他。
楊榮疑惑的接過奏疏,打開看了一起來,不一會,楊榮的手開始哆嗦起來,豆大的汗珠滾落下來。
“這上麵所說的每一條可是冤枉你了?”朱祁鎮厲聲問道。
“陛下,臣……這……”楊榮再也不複剛才的氣勢,一下子跌倒在地,說不出話來。
“哼,你以為朕不知道你在老家有數千畝地?那些當地士紳富商掛在你幾個兒子名下的土地想必你也清楚吧?”
“你以為朕不知道你在自己府中的日子過的比朕都要舒坦?楊閣老,河南那幾個門生每年送給你的碳敬冰敬你收的可是心安理得啊,你就不問問他們送給你的銀子是怎麽得來的嗎?”,“那都是河南當地百姓的民脂民膏!”朱祁鎮突然提高嗓音,大喝道。
“你以為朕不知道,你的同族多有造海船走私牟利之舉?他們每年給你帶回來的胡椒就有幾百石吧?”
“你以為朕不知道你的兒子孫子在家鄉胡作非為,鬧出了多條人命官司?若不是當地官員為你遮醜,你以為你官帽還能帶的穩嗎?”
朱祁鎮一連數問,讓早已癱倒在地的楊榮無言以對。
“楊榮,你老了!”朱祁鎮的五個字讓地上的楊榮身子一哆嗦,“陛下,臣知罪,臣糊塗啊……”
“行了,要哭回家哭去,要悔去先帝的陵前悔過去,朕沒空聽你的悔過之言。”朱祁鎮冷冷的說道。
“臣,謝陛下隆恩。”楊榮顫抖的跪下道。
朱祁鎮擺擺手,兩個侍衛進來,攙起楊榮走了出去。
“你們還有什麽事?”朱祁鎮看著馬瑜、楊溥、高穀、曹鼐等人問道。
幾人你看我我看你,都垂下頭,不敢說話。誰還敢說啊,楊榮這樣功勳卓著的老臣,皇帝沒用一炷香的時間就給辦了,指不定皇帝那還有他們自己的小黑料呢。
“沒有的話,都回去吧,朕乏了,有什麽事明天早朝再說。”
幾人識趣的剛要往外走,就聽皇帝又說道:“楊溥,把這個給楊榮送去。”
楊溥回身恭敬的從皇帝手中接過一張宣紙,打開一看,上麵赫然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歲寒鬆柏!”
楊溥瞬間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這四個字是當年太宗永樂皇帝稱讚楊榮的話,當年華蓋殿大火,馬上要燒道秘書閣,別人都不敢進去搶救重要資料,隻有楊榮冒險衝進去搶出了不少重要文獻資料,朱棣聞知稱讚其為“歲寒鬆柏”。
這四個字出自《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含義是在最嚴寒的環境中,隻有鬆柏能夠堅持到最後而不凋謝,從而比喻那些在困難和逆境中仍然堅守原則、保持高潔品質的人。鬆柏因其能夠在冰雪覆蓋、其他植物凋謝的冬季依然挺立,成為了堅強和高尚的象征,與竹、梅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鬆柏的形象代表著不屈不撓、堅貞不渝的精神,象征著具有遠大誌向和堅韌力量的君子,他們能夠經受各種嚴峻考驗,不因困境而改變初衷。
可見當時朱棣對楊榮的褒獎之高。而現在小皇帝借太宗之言將這四個字送給楊榮,卻似乎意有所指。其實楊溥想的沒錯,朱祁鎮一是為了安撫楊榮,二是為了敲打他,提醒他不要忘了當年的自己。
“臣代楊大人謝陛下隆恩。”楊溥跪下,鄭重的行禮。
“去吧。”朱祁鎮說著,朝寢殿走去。
而此時的偏殿,於謙和胡濙兩人相對而坐。
“於大人,您想出來了嗎?”胡濙托著下巴問道。
“想什麽?,”於謙反問道。
胡濙一怔,心道你小子現在心這麽大嗎?你向來都是頭鐵認死理的,最近這是怎麽了?
“當然是陛下親征的由頭啊。”胡濙白了他一眼。
“你當真以為陛下讓我們倆想出征的由頭?”於謙沒好氣的說道。
“那陛下為何把咱倆關在這裏?連口水也不給。”胡濙舔了舔嘴唇。
“笨,難怪你到現在還在禮部,”於謙腹誹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