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靠山吃山
全家穿:扛著鍵盤去逃荒 作者:青魚頭尾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清遠得了老娘的吩咐,拎上一瓶二鍋頭就出發去了裏正家。
上次吃飯他就發現了,徐裏正跟馬大腦袋一樣,都是愛酒之人。
正摩挲著酒瓶子愛不釋手的徐裏正在聽完沈清遠的來意後反倒是收斂笑容坐直身體。
“秀才公啊,這山呢本是無主之山,按理說大家誰都能讓去挖野菜摘果子。
可那不過是村裏人自家吃吃,當不得什麽。
可你若是想召集人手去漫山遍野的挖菜根,被村裏人知道,我這怕是不好交代啊。”
徐裏正又不傻,聯想到上次去沈清遠家吃的那一桌子菜,哪還能不明白,沈清遠說的野菜根就是他們家做吃食用的原材料。
他倒不是眼熱人家能靠不要錢的野菜根去鎮上賺銀子,隻是怕村裏有人知道後會跑到他這來鬧。
徐裏正這人,最怕麻煩。
當初知道必須要接收這批難民的時候,他為啥那麽愁啊~
不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接了一批麻煩精回來。
沈清遠倒是沒想到挖點野菜還會被阻攔,但此事又不能略過裏正他們私下自己搞,那樣做可就是明著得罪人了。
“隻是些埋在地裏的大家不要的野菜根,等開春又會有新的野菜長出來了,我們挖這些應該也不妨事吧?”
沈清遠見徐裏正不搭話,想了一下又說:
“要不然您跟村裏人說說,要是有願意上山幫著挖的我們也收!
隻要不是帶泥太多的,我們都按五斤一文錢的價格收。”
沈清遠打算一會兒多說幾種野菜根,讓他們混著挖去,這樣即使有些村民有心想要做這門生意,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研究出來的。
他家也沒打算指望這個發家,就是先讓老太太賺兩天舒心錢,等之後他們攢夠啟動資金了還會再去做別的買賣。
“那成,那我先去跟村裏人商量一下,要是大家夥都沒意見,我就派人去你家告訴你一聲。”
徐裏正終於又露出個笑臉,他的酒啊,好懸就得給退回去了!
等沈清遠走後,徐裏正就讓他小兒子去把村裏幾個歲數大說得上話的長輩都給叫過來,商量一下這件事。
“這豬頭山又不是他家的,他說咋挖就咋挖啊?”
脾氣出了名火爆的朱老五不樂意的開口嚷道。
“你喊啥?!這山不是他家的也不是你家的啊,村裏哪家沒上山找過食兒,人家雖說是後來的,可也已經落戶到我們靠山屯了,那就是我們靠山屯的村民,你還能攔著不讓人家上山?”
這是村裏歲數最大的徐三太爺。
“那能一樣麽,咱是土裏刨食填自家肚皮,他那是拿咱山上的東西去換錢!這哪成..”
朱老五還是有些不服氣,雖說也是給人當爺爺的歲數了,可在徐三太爺麵前還是不敢造次,隻小聲回嘴。
“人家不也說了願意讓村裏人跟著分一杯羹。
我看呐,這後來的沈家小子不是個普通人,整好了,指不定咱屯子都能跟他借上光。
鐵蛋兒啊,這事兒我看可以整,你就派人去知會他一聲吧。
不過醜話說在前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這去山上挖草根可以,不能隨便破壞山裏的大樹,不能擾了山裏冬眠的大家夥。
咱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靠的就是這幾座大山。
你看這兩年別的地方都鬧饑荒餓死不少人,咱們屯子能一個沒扔,那不都是靠著去山上挖野菜扒樹皮挺過來的。
咱可不能因為幾個銅板去幹些惹怒山神的事,那樣嬸兒的話,我老頭子第一個不答應!”
徐裏正趕緊應下,“你放心吧三太爺,我會去跟那邊說清楚的。
咱們村不是也會有人跟著去呢麽,到時候讓他們多注意點,大不了我讓我媳婦兒也跟著去盯著他們些!”
現在敢直接叫徐裏正“鐵蛋”的人可不多了,滿打滿算,還在世的不超過三個!
村民都知道他們裏正不喜歡人家叫他大名,所以一般都是直接喊他“裏正”。
這三太爺是目前屋裏唯一一個喊“鐵蛋”,徐鐵蛋本人還不敢鬧脾氣的。
沈清遠那邊得了村裏給的信兒,也放下心來。
拍著胸脯跟徐裏正保證道:
“這您放心,我們就是挖點野菜根,絕對不會隨意破壞山上的環境,而且咱也不能隻可著豬頭山一座大山薅,那旁邊不是還有兩座山呢麽。
讓地窩子那邊的人多走幾步,去旁邊兩座山也找找。”
跟村裏人說定,沈清遠又帶著他們去山上認了幾種能吃得野菜根,跟大家講明白了哪些是他們家收的,哪些處理過後村民們自己也可以拿回去吃的。
“這五種野菜根我們家都收,一樣的價錢,五斤換一個銅板,按照我們家人挖的速度,這一天下來弄個四五十斤的不成問題。
去哪挖就讓徐裏正給你們分一下地方,咱家一手稱重一手交錢,當天就給結算銅板。
先說好,帶泥多的,根都挖斷了的,我家可不收哈!”
沈清遠把大致的規則跟村民們都說清楚,後續收菜這事兒就交給沈王氏負責了。
王氏突然得了個能摸到銀錢的活計,整個人幹勁十足,樂的天天蹲在門口的倉房裏屋都不回了,等著村裏人過來交貨。
董大誌雖說現在還有每天沈清遠固定給拿的十個窩頭維持一家的溫飽,可有事幹總比幹呆著強,再者他發現金子那幾人也每天都往山上跑。
秉承著盯人要盯牢的原則,董大誌也拖著老娘和兄嫂帶著家裏的破筐一邊挖野菜根一邊跟著金子那夥人。
自從沈清遠家願意花銅板換草根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往日安靜異常的靠山屯一下就熱鬧起來。
每天都能看見穿著大棉襖二棉褲背著筐子扯著同伴上山去挖野菜根的人。
才不過三天時間,沈王氏就收到了八百多斤蕨菜根,還有一千多斤別的草根。
看著家裏的銅板嘩嘩的往外給,一向心大的王氏都有些心疼了。
晚飯的時候,王氏實在是忍不住了,開口說道:
“老三啊,雖然嫂子知道你跟外麵說收那些野菜根都是為了給咱家生意打掩護不得不那麽說的。
可這幫人太能挖了啊!
每天都能收到四五百斤的其他草根,這一天就是一百個銅板白給出去了,咱家老太太得攤多久煎餅才能把這錢賺回來啊~”
沈清遠還沒說話,沈奶奶先不樂意了:
“你要說啥就直說,別拿我作筏子。
你要是心疼我攤煎餅累,那一會兒你去把剩下那半桶麵糊攤了吧。
攤廢幾張就從你們家那房的分紅裏扣。”
沈王氏頓時心梗。
她招誰惹誰了?
她說這話不也是為了他們老沈家好麽,怎麽又成了她的不是!
上次吃飯他就發現了,徐裏正跟馬大腦袋一樣,都是愛酒之人。
正摩挲著酒瓶子愛不釋手的徐裏正在聽完沈清遠的來意後反倒是收斂笑容坐直身體。
“秀才公啊,這山呢本是無主之山,按理說大家誰都能讓去挖野菜摘果子。
可那不過是村裏人自家吃吃,當不得什麽。
可你若是想召集人手去漫山遍野的挖菜根,被村裏人知道,我這怕是不好交代啊。”
徐裏正又不傻,聯想到上次去沈清遠家吃的那一桌子菜,哪還能不明白,沈清遠說的野菜根就是他們家做吃食用的原材料。
他倒不是眼熱人家能靠不要錢的野菜根去鎮上賺銀子,隻是怕村裏有人知道後會跑到他這來鬧。
徐裏正這人,最怕麻煩。
當初知道必須要接收這批難民的時候,他為啥那麽愁啊~
不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接了一批麻煩精回來。
沈清遠倒是沒想到挖點野菜還會被阻攔,但此事又不能略過裏正他們私下自己搞,那樣做可就是明著得罪人了。
“隻是些埋在地裏的大家不要的野菜根,等開春又會有新的野菜長出來了,我們挖這些應該也不妨事吧?”
沈清遠見徐裏正不搭話,想了一下又說:
“要不然您跟村裏人說說,要是有願意上山幫著挖的我們也收!
隻要不是帶泥太多的,我們都按五斤一文錢的價格收。”
沈清遠打算一會兒多說幾種野菜根,讓他們混著挖去,這樣即使有些村民有心想要做這門生意,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研究出來的。
他家也沒打算指望這個發家,就是先讓老太太賺兩天舒心錢,等之後他們攢夠啟動資金了還會再去做別的買賣。
“那成,那我先去跟村裏人商量一下,要是大家夥都沒意見,我就派人去你家告訴你一聲。”
徐裏正終於又露出個笑臉,他的酒啊,好懸就得給退回去了!
等沈清遠走後,徐裏正就讓他小兒子去把村裏幾個歲數大說得上話的長輩都給叫過來,商量一下這件事。
“這豬頭山又不是他家的,他說咋挖就咋挖啊?”
脾氣出了名火爆的朱老五不樂意的開口嚷道。
“你喊啥?!這山不是他家的也不是你家的啊,村裏哪家沒上山找過食兒,人家雖說是後來的,可也已經落戶到我們靠山屯了,那就是我們靠山屯的村民,你還能攔著不讓人家上山?”
這是村裏歲數最大的徐三太爺。
“那能一樣麽,咱是土裏刨食填自家肚皮,他那是拿咱山上的東西去換錢!這哪成..”
朱老五還是有些不服氣,雖說也是給人當爺爺的歲數了,可在徐三太爺麵前還是不敢造次,隻小聲回嘴。
“人家不也說了願意讓村裏人跟著分一杯羹。
我看呐,這後來的沈家小子不是個普通人,整好了,指不定咱屯子都能跟他借上光。
鐵蛋兒啊,這事兒我看可以整,你就派人去知會他一聲吧。
不過醜話說在前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這去山上挖草根可以,不能隨便破壞山裏的大樹,不能擾了山裏冬眠的大家夥。
咱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靠的就是這幾座大山。
你看這兩年別的地方都鬧饑荒餓死不少人,咱們屯子能一個沒扔,那不都是靠著去山上挖野菜扒樹皮挺過來的。
咱可不能因為幾個銅板去幹些惹怒山神的事,那樣嬸兒的話,我老頭子第一個不答應!”
徐裏正趕緊應下,“你放心吧三太爺,我會去跟那邊說清楚的。
咱們村不是也會有人跟著去呢麽,到時候讓他們多注意點,大不了我讓我媳婦兒也跟著去盯著他們些!”
現在敢直接叫徐裏正“鐵蛋”的人可不多了,滿打滿算,還在世的不超過三個!
村民都知道他們裏正不喜歡人家叫他大名,所以一般都是直接喊他“裏正”。
這三太爺是目前屋裏唯一一個喊“鐵蛋”,徐鐵蛋本人還不敢鬧脾氣的。
沈清遠那邊得了村裏給的信兒,也放下心來。
拍著胸脯跟徐裏正保證道:
“這您放心,我們就是挖點野菜根,絕對不會隨意破壞山上的環境,而且咱也不能隻可著豬頭山一座大山薅,那旁邊不是還有兩座山呢麽。
讓地窩子那邊的人多走幾步,去旁邊兩座山也找找。”
跟村裏人說定,沈清遠又帶著他們去山上認了幾種能吃得野菜根,跟大家講明白了哪些是他們家收的,哪些處理過後村民們自己也可以拿回去吃的。
“這五種野菜根我們家都收,一樣的價錢,五斤換一個銅板,按照我們家人挖的速度,這一天下來弄個四五十斤的不成問題。
去哪挖就讓徐裏正給你們分一下地方,咱家一手稱重一手交錢,當天就給結算銅板。
先說好,帶泥多的,根都挖斷了的,我家可不收哈!”
沈清遠把大致的規則跟村民們都說清楚,後續收菜這事兒就交給沈王氏負責了。
王氏突然得了個能摸到銀錢的活計,整個人幹勁十足,樂的天天蹲在門口的倉房裏屋都不回了,等著村裏人過來交貨。
董大誌雖說現在還有每天沈清遠固定給拿的十個窩頭維持一家的溫飽,可有事幹總比幹呆著強,再者他發現金子那幾人也每天都往山上跑。
秉承著盯人要盯牢的原則,董大誌也拖著老娘和兄嫂帶著家裏的破筐一邊挖野菜根一邊跟著金子那夥人。
自從沈清遠家願意花銅板換草根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往日安靜異常的靠山屯一下就熱鬧起來。
每天都能看見穿著大棉襖二棉褲背著筐子扯著同伴上山去挖野菜根的人。
才不過三天時間,沈王氏就收到了八百多斤蕨菜根,還有一千多斤別的草根。
看著家裏的銅板嘩嘩的往外給,一向心大的王氏都有些心疼了。
晚飯的時候,王氏實在是忍不住了,開口說道:
“老三啊,雖然嫂子知道你跟外麵說收那些野菜根都是為了給咱家生意打掩護不得不那麽說的。
可這幫人太能挖了啊!
每天都能收到四五百斤的其他草根,這一天就是一百個銅板白給出去了,咱家老太太得攤多久煎餅才能把這錢賺回來啊~”
沈清遠還沒說話,沈奶奶先不樂意了:
“你要說啥就直說,別拿我作筏子。
你要是心疼我攤煎餅累,那一會兒你去把剩下那半桶麵糊攤了吧。
攤廢幾張就從你們家那房的分紅裏扣。”
沈王氏頓時心梗。
她招誰惹誰了?
她說這話不也是為了他們老沈家好麽,怎麽又成了她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