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準備就緒
全家穿:扛著鍵盤去逃荒 作者:青魚頭尾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是,清,清遠啊,這玩意兒真有你說的那麽嚇人?
咱們往年也就是衝下來點泥巴石塊樹根子啥的,也就山腳下那一小片地方會有,
也沒見哪家老牛被卷走的啊..”
徐裏正說話聲越來越小。
因為他知道沈清遠不是個說話不靠譜的人,即使剛才說的那些有誇張的成分也指定是差不出去太多。
真要是讓沈清遠說的這雨下成了災,那他們將要麵對的實際情況指定是比他想象的要嚴重許多。
想通這些,徐裏正把一直拿在手上的煙袋鍋子往腰側一別,咬著後槽牙開口:
“清遠,若是真如你所言,咱屯子麵臨這樣嚴峻的危險,那你說咱應該咋整?”
“叔,不如咱們先去山上看看,路上邊走邊說。”
沈清遠和徐裏正相攜出發往豬頭山上去。
沈清遠讓徐裏正帶著他花了大半日的時間,將豬頭山上樹木稀疏可能會發生泥石流的地方挨個排查了一遍。
兩人一個是成天在縣城出入都有馬車坐的人,一個是年紀不小的小老頭子,在山裏爬上爬下得轉悠了大半個豬頭山都累的快邁不動步了。
“叔,山上的情況要比我想的好一些。
這兩日咱們先讓村裏人停一停田裏的活,
挑一些荊棘叢比較密的地兒,移栽一些到樹木稀疏那幾個地方。”
現在栽樹是來不及的,樹木刨出來再栽下去沒個十天半個月樹根紮不牢。
所以眼下還是栽些小的荊棘叢過去更保險一些,就算是沒長牢靠被水衝出來了,荊棘叢的殺傷力也遠比大樹要小很多。
“另外還需要挖幾條深溝出來,從山頂一直到山腳下的。
存水的坑就挖在我家地裏吧,趕明兒我就讓我倆哥哥先把山腳下那片地的莊稼收回來。”
若是時間來得及,這溝直接通到大河裏是最好的,隻不過山腳這邊離大河有點遠,沈清遠決定還是直接在山腳下挖個池子蓄水。
“這哪行,這不是禍害你家好好的地麽。
這事咱們在商量商量,咋說這也算是村裏的事,總不能讓你一家承擔。”
沈清遠擺擺手,堅持道:
“叔,這點小事咱就別爭來爭去的了。
明日讓大家上山挖溝也別說是防範泥石流了,估計大家也不會信的。
您就直接說是幫我家幹活,我出工錢,一日20個銅板,不管飯。”
還不等沈清遠說完,徐裏正就紅著臉喊出聲來:
“這不成!這成啥事了,咱就該咋說咋說,我看誰敢不聽話!”
徐裏正自然是明白沈清遠為何這麽說。
早在決定明日要開始讓人上山去通溝時他就想到這茬了。
村裏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要是聽見讓他們停了地裏的活去山上挖溝,肯定沒一個願意動彈的。
不過這事可由不得他們!就算不想去也得去!
他這個當裏正的這回就硬氣一把,誰家若是不出人,那就別在靠山屯待了!
本來他還沒這麽大決心,今日跟著沈家大侄子上山轉悠一圈才發現,這豬頭山上沒長樹的地方還不少!
那暴露在外麵的山石,沈清遠隻踢了一腳就有一大塊石頭從石壁上直接掉下來。
還有那些已經掉落在地上的鬆散石塊...
這要是真有大雨連續衝刷,這些石頭都被衝到山下來,砸死砸傷人畜也不是不可能。
見徐裏正的反應,知道他是真把這事放心上了,沈清遠微微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叔,這事您就別跟我爭了,咱都是為了村裏好。
就算您下了死命令,讓大家必須上山通溝,可這心甘情願的幹活和被逼著幹活,兩種心態下效率肯定不一樣。
大家夥兒若是賣力氣,這點活兒一兩天就能幹完,隻要能早點辦利索,這銀子我出的心甘情願。
再說這池子挖在我們家地裏,以後可就歸我老沈家了,我花些銀子不也是應當應分的。”
在沈清遠言辭懇切的勸解下,徐裏正終於鬆口答應以幫沈家挖池子的理由讓大夥兒上山幹活。
有了銀子在前麵吊著,村裏人對上山幹活的事確實接受度很高。
不少人都覺得眼下地裏隻是些除草抓蟲子的活兒,留給家裏的女人孩子幹就行,自己出去做兩天工賺些銅板回來可是件大好事。
消息一經公布,很快就受到村民的熱情響應。
徐裏正鐵青著個臉,站在自家院子門口給過來報名的人登記。
徐裏正:這要真是有啥山洪泥石流的,靠山屯可就欠下沈家大人情嘍!
沈清遠把上山挖溝移栽的事交給徐裏正和沈清鬆照看,又去找了沈樂平和沈大壯幾個,定製了許多木頭柵欄。
“樣子不用多複雜,結實就好,
能做多少做多少,做好了就送去我家交給我二哥,他知道要怎麽放。”
“好咧,沈三哥,知道了。
這活兒交給我們你就放心吧。”
沈大壯笑嗬嗬的答應著。
雖然不知道沈家的老秀才公要這些木柵欄作何用的,可老沈秀才公可從來不會做沒用的事。
沈清遠現在在這些梨樹村一起過來的那群老夥計嘴裏已經變成了“老沈秀才”。
“沈秀才”的名號,現在已經是他兒子沈正祿了。
即使安排了挖溝排水,沈清遠還是覺得不大安全,又找梨樹村出來的這幾個老鄉趕製出一批木柵欄來。
他還準備去縣裏多買些麻袋回來,到時候填上土做成息壤袋堵在木柵欄後麵。
起碼把靠近村子這頭的山邊圍起來,省的他出趟門回來,在發現自己老巢被泥石流給毀了。
當初山腳下的那片荒地經過村民們幾年的辛勤耕作,早已變為良田。
沈清遠貢獻出自家的三十畝土地挖了個大池子。
好在沈家如今並不靠這三十畝地的收入過活,沈清遠那還有兩百畝的賞田。
那片田原屬官田,所以地理位置極好,眼下被沈清遠種滿了水稻和土豆。
把能想到的都布置下去,在安排好每一項任務負責驗收把關的人,沈清遠把付給村裏人的工錢留給沈老二便起身返程回河口縣。
他得盡快找妻女兒子匯合了,因為他們不日就要啟程去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咱們往年也就是衝下來點泥巴石塊樹根子啥的,也就山腳下那一小片地方會有,
也沒見哪家老牛被卷走的啊..”
徐裏正說話聲越來越小。
因為他知道沈清遠不是個說話不靠譜的人,即使剛才說的那些有誇張的成分也指定是差不出去太多。
真要是讓沈清遠說的這雨下成了災,那他們將要麵對的實際情況指定是比他想象的要嚴重許多。
想通這些,徐裏正把一直拿在手上的煙袋鍋子往腰側一別,咬著後槽牙開口:
“清遠,若是真如你所言,咱屯子麵臨這樣嚴峻的危險,那你說咱應該咋整?”
“叔,不如咱們先去山上看看,路上邊走邊說。”
沈清遠和徐裏正相攜出發往豬頭山上去。
沈清遠讓徐裏正帶著他花了大半日的時間,將豬頭山上樹木稀疏可能會發生泥石流的地方挨個排查了一遍。
兩人一個是成天在縣城出入都有馬車坐的人,一個是年紀不小的小老頭子,在山裏爬上爬下得轉悠了大半個豬頭山都累的快邁不動步了。
“叔,山上的情況要比我想的好一些。
這兩日咱們先讓村裏人停一停田裏的活,
挑一些荊棘叢比較密的地兒,移栽一些到樹木稀疏那幾個地方。”
現在栽樹是來不及的,樹木刨出來再栽下去沒個十天半個月樹根紮不牢。
所以眼下還是栽些小的荊棘叢過去更保險一些,就算是沒長牢靠被水衝出來了,荊棘叢的殺傷力也遠比大樹要小很多。
“另外還需要挖幾條深溝出來,從山頂一直到山腳下的。
存水的坑就挖在我家地裏吧,趕明兒我就讓我倆哥哥先把山腳下那片地的莊稼收回來。”
若是時間來得及,這溝直接通到大河裏是最好的,隻不過山腳這邊離大河有點遠,沈清遠決定還是直接在山腳下挖個池子蓄水。
“這哪行,這不是禍害你家好好的地麽。
這事咱們在商量商量,咋說這也算是村裏的事,總不能讓你一家承擔。”
沈清遠擺擺手,堅持道:
“叔,這點小事咱就別爭來爭去的了。
明日讓大家上山挖溝也別說是防範泥石流了,估計大家也不會信的。
您就直接說是幫我家幹活,我出工錢,一日20個銅板,不管飯。”
還不等沈清遠說完,徐裏正就紅著臉喊出聲來:
“這不成!這成啥事了,咱就該咋說咋說,我看誰敢不聽話!”
徐裏正自然是明白沈清遠為何這麽說。
早在決定明日要開始讓人上山去通溝時他就想到這茬了。
村裏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要是聽見讓他們停了地裏的活去山上挖溝,肯定沒一個願意動彈的。
不過這事可由不得他們!就算不想去也得去!
他這個當裏正的這回就硬氣一把,誰家若是不出人,那就別在靠山屯待了!
本來他還沒這麽大決心,今日跟著沈家大侄子上山轉悠一圈才發現,這豬頭山上沒長樹的地方還不少!
那暴露在外麵的山石,沈清遠隻踢了一腳就有一大塊石頭從石壁上直接掉下來。
還有那些已經掉落在地上的鬆散石塊...
這要是真有大雨連續衝刷,這些石頭都被衝到山下來,砸死砸傷人畜也不是不可能。
見徐裏正的反應,知道他是真把這事放心上了,沈清遠微微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叔,這事您就別跟我爭了,咱都是為了村裏好。
就算您下了死命令,讓大家必須上山通溝,可這心甘情願的幹活和被逼著幹活,兩種心態下效率肯定不一樣。
大家夥兒若是賣力氣,這點活兒一兩天就能幹完,隻要能早點辦利索,這銀子我出的心甘情願。
再說這池子挖在我們家地裏,以後可就歸我老沈家了,我花些銀子不也是應當應分的。”
在沈清遠言辭懇切的勸解下,徐裏正終於鬆口答應以幫沈家挖池子的理由讓大夥兒上山幹活。
有了銀子在前麵吊著,村裏人對上山幹活的事確實接受度很高。
不少人都覺得眼下地裏隻是些除草抓蟲子的活兒,留給家裏的女人孩子幹就行,自己出去做兩天工賺些銅板回來可是件大好事。
消息一經公布,很快就受到村民的熱情響應。
徐裏正鐵青著個臉,站在自家院子門口給過來報名的人登記。
徐裏正:這要真是有啥山洪泥石流的,靠山屯可就欠下沈家大人情嘍!
沈清遠把上山挖溝移栽的事交給徐裏正和沈清鬆照看,又去找了沈樂平和沈大壯幾個,定製了許多木頭柵欄。
“樣子不用多複雜,結實就好,
能做多少做多少,做好了就送去我家交給我二哥,他知道要怎麽放。”
“好咧,沈三哥,知道了。
這活兒交給我們你就放心吧。”
沈大壯笑嗬嗬的答應著。
雖然不知道沈家的老秀才公要這些木柵欄作何用的,可老沈秀才公可從來不會做沒用的事。
沈清遠現在在這些梨樹村一起過來的那群老夥計嘴裏已經變成了“老沈秀才”。
“沈秀才”的名號,現在已經是他兒子沈正祿了。
即使安排了挖溝排水,沈清遠還是覺得不大安全,又找梨樹村出來的這幾個老鄉趕製出一批木柵欄來。
他還準備去縣裏多買些麻袋回來,到時候填上土做成息壤袋堵在木柵欄後麵。
起碼把靠近村子這頭的山邊圍起來,省的他出趟門回來,在發現自己老巢被泥石流給毀了。
當初山腳下的那片荒地經過村民們幾年的辛勤耕作,早已變為良田。
沈清遠貢獻出自家的三十畝土地挖了個大池子。
好在沈家如今並不靠這三十畝地的收入過活,沈清遠那還有兩百畝的賞田。
那片田原屬官田,所以地理位置極好,眼下被沈清遠種滿了水稻和土豆。
把能想到的都布置下去,在安排好每一項任務負責驗收把關的人,沈清遠把付給村裏人的工錢留給沈老二便起身返程回河口縣。
他得盡快找妻女兒子匯合了,因為他們不日就要啟程去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