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相州北門十裏,相州知府汪伯彥得到劉浩的軍報後,不敢怠慢,急忙率眾出迎。
一路上,汪伯彥都在不停的思考。作為久經宦海官場的謀臣,他善於先謀己,再謀人,次謀事,後謀國。他有自己的處世為人原則,善於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報。幾經沉浮,早就有了存身立世之道,用現在的話講,是一個成功的投機主義者。但最讓人歎服的是,他的每次投機,都很成功,這就不是一般的投機者,必須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時機的捕捉能力,沒有龐大的信息來源支持,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早在今春,金兵毀約南侵,徽宗危急時刻“稱病”,急匆匆傳位太子,把大宋這塊兒燙手的山芋扔給了後來的欽宗,可是又舍不得享受了多年的權利,做起了太上皇;趙桓好不容易上位,雖說是“受命於危難之時”,畢竟是堂堂正正得來的,這九五之尊的屁股底下,曆朝曆代,不知浸透了多少鮮血。所以,欽宗和徽宗之間,都是彼此提防,全沒有以前父子之情。
嚴格意義上講,汪伯彥在欽宗即位後,上疏《河北邊防十策》,不妨說是一個投石問路的舉措,開始起到了積極地作用,被欽宗賞識,晉封直龍圖閣,靖康元年十月,金兵二次南下攻陷真定府,欽宗下詔將真定府遷至相州,由汪伯彥署理統領,這就是整個河北西路原屬真定府的職權,現在通由汪伯彥執掌,雖然還是權知相州州軍事,但職權卻大了許多,實際上是升官了。
但憑借多年的從政經驗和對徽欽二宗兩朝對金兵入侵政策的解讀,汪伯彥發現,無論是誰,都不能化解目前的危機,他們被金兵嚇壞了,隻是希望求和、求和。而這次金兵兵分兩路而下,誌在必得,大宋文武臣工,死的死,降的降,四路總管,隻有張叔夜領兵前來勤王。汪伯彥留在東京的線人送出來信息,金兵東路大軍前鋒昨日,已經進駐劉家寺,所有通道來往已經非常不便。前幾日磁州傳來消息,康王自相州北去,率兵和金兵在黃土嶺大戰一場,全殲金兵三百多精銳;近日,又在磁州城外以寡擊眾,率百人親衛,以極小代價,全殲金兵那野所部三百多人,汪伯彥親自召見細作詢問,據細作講,趙構所率親軍,都是百裏挑一的精銳之士,趙構手刃那野,已經在磁州、邢州、相州等地迅速傳開,消息傳播之快,遠比尋常。
自己本來已經頗受欽宗賞識,可是戰端一起,徽欽二宗都有一個通病,一是懼怕戰爭,二是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作為文臣,汪伯彥實際上不喜歡戰爭,戰爭隻會為武將封官進爵提供機會,大宋重文抑武,武將難有出頭之地,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都是文臣掌總,說到底,大宋趙家的江山是黃袍加身所得,怎會不時刻提防後人效仿呢。
隻是這次東京之危,遠非昔比,金兵所圖,遠遠不再是城池所得、三鎮之地,而是一場滅宋之戰,官家卻依舊抱有幻想。
“唉,城下之盟,皆是屈辱,金兵狼子野心,不知要討去多少好處。和,豈是那麽好求的?戰,豈是那麽容易的?上意難度,卻不知這位九王爺到底何意?身為求和使,卻大殺四方,是無奈之舉,還是有意為之?……”汪伯彥心裏正七上八下的揣摩,忽聽手下驚呼:“來了,來了”
汪伯彥張目遠眺,但見前方塵土蕩起,一支隊伍已向這邊奔馳而來。汪伯彥急忙打馬上前,準備迎接康王趙構。
但見打頭一隊人馬,正是手下劉浩所部,中間百騎與眾不同,俱是鮮衣怒馬,殺氣騰騰,雖隻有百眾,但一股殺氣竟然撲麵而至,不是刀頭舔血的精銳,豈能有如此氣勢?領軍之人,長身玉立,麵若朗星,雖肩掛風塵,卻雙目炯炯,毫無疲倦之意。正是和汪伯彥有過一麵之緣的大宋徽宗九子、康王趙構。
汪伯彥率眾下馬揖禮拜見,近前一步,口中稱道:“臣,權知真定府事兼相州州軍事汪伯彥,參見康王殿下!”
“汪大人,諸位大人快快請起,曠野風寒,毋須多禮,請起請起。”趙構已經跳下戰馬,上前一步攙起汪伯彥,口中不停的招呼相州其他官吏隨從。
“謝王爺。”汪伯彥率眾直身,隨即跟在趙構身後,錯步伴行。
“汪大人,上次匆匆一別,不及多談,今日再次前來叨擾,汪大人不要嫌棄哦。”趙構很隨意的邊走邊說道。
汪伯彥忙笑道:“王爺說笑了,廷俊能得王爺厚愛,王駕移步相州,此乃是我相州軍民之福啊。”
“汪大人客氣,小王出京之際,皇上曾言,廷俊先生乃國之幹城,讓小王多多請教,所上疏《邊防十策》,略有拜讀。其‘兩河屏障,所仗東西兩地;東西所倚,在於三鎮之險。’汪大人所見,可謂一針見血,窺知其本啊。”
對於汪伯彥的《河北邊防十策》,趙構認為,雖有其一隅之局限,但確實為不二良策。但問題在於,他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縱有張良計,沒有韓信軍,到頭來,都是畫中餅,紙上兵。
汪伯彥沒有想到,自己的上疏會被趙構看到,還能引用其中所言,由此看來,趙構是用了功夫的。結合近期收到的林林總總的消息,汪伯彥判斷,這位九王爺,並不像朝中所言,是一位隻混跡於脂粉香氣中的花花太歲。今日的九王爺,和上次見麵,明顯感覺不同。人,還是這位王爺,但就是不知道怎麽回事,像是成了另外一個人似的,有點琢磨不透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
收起小心思,汪伯彥趕忙笑道:“王爺見笑了,近日欣聞王爺神勇,黃土嶺上、磁州郊外,王爺以寡擊眾,俱是大捷。更聞王爺天賦神力武功,金兵猛安那野、謀克額魯赤,均命喪王爺之手,漲我大宋軍民士氣,兩河之地,甚至京東、京西各路,也有傳播,一掃朝堂之上烏煙濁瘴,讓我等軍民揚眉吐氣,實是我大宋之福,我等臣民之福。”
“哈哈哈,”趙構大笑,說道:“廷俊先生謬讚了,都是眾軍拚命,小王實在不值一提。”
汪伯彥似是受到感染,眉目之間不像剛才那麽緊蹙,爽朗笑道:“王爺在磁州公祭陣亡將士之舉,實在是頗得軍心民心,在下佩服得很,如此一來,兩河之地,四路之兵,惟王爺馬首是瞻。”
趙構回頭意味深長的笑道:“廷俊先生真是這樣認為嗎?”
汪伯彥一愣,卻是沒想到趙構的話鋒轉得這麽快,饒是他機敏過人,也是一頓,急忙接口回道:“汪伯彥願跟隨王爺共襄盛舉,抗金保國,義不容辭。”話說得是斬釘截鐵。
趙構輕輕點點頭,說道:“廷俊先生的才幹膽識,小王也是早有耳聞,我官家哥哥把真定府軍政事務,交由先生署理,正是對先生信任有加,能力認定,小王閑暇,還要多討教討教,廷俊先生可不要推辭哦。”
汪伯彥急忙擺擺手,自嘲般笑道:“王爺說笑了,伯彥一把老骨頭,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趙構微笑著點點頭,不置可否,接著說道:“廷俊先生,咱們總不能就這樣邊走邊聊吧,小王很想品品相州的好茶呢?”
汪伯彥一跺腳,笑道:“哎呦,下官失禮、失禮。王爺請上馬,下官帶路。”說完翻身上馬,雖說是快六十的人了,可身手還是很敏捷有力。
趙構的百人近衛親軍,在劉浩大軍扈從下,跟著汪伯彥等人,上馬疾馳,直奔相州城。
一路上,汪伯彥都在不停的思考。作為久經宦海官場的謀臣,他善於先謀己,再謀人,次謀事,後謀國。他有自己的處世為人原則,善於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報。幾經沉浮,早就有了存身立世之道,用現在的話講,是一個成功的投機主義者。但最讓人歎服的是,他的每次投機,都很成功,這就不是一般的投機者,必須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時機的捕捉能力,沒有龐大的信息來源支持,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早在今春,金兵毀約南侵,徽宗危急時刻“稱病”,急匆匆傳位太子,把大宋這塊兒燙手的山芋扔給了後來的欽宗,可是又舍不得享受了多年的權利,做起了太上皇;趙桓好不容易上位,雖說是“受命於危難之時”,畢竟是堂堂正正得來的,這九五之尊的屁股底下,曆朝曆代,不知浸透了多少鮮血。所以,欽宗和徽宗之間,都是彼此提防,全沒有以前父子之情。
嚴格意義上講,汪伯彥在欽宗即位後,上疏《河北邊防十策》,不妨說是一個投石問路的舉措,開始起到了積極地作用,被欽宗賞識,晉封直龍圖閣,靖康元年十月,金兵二次南下攻陷真定府,欽宗下詔將真定府遷至相州,由汪伯彥署理統領,這就是整個河北西路原屬真定府的職權,現在通由汪伯彥執掌,雖然還是權知相州州軍事,但職權卻大了許多,實際上是升官了。
但憑借多年的從政經驗和對徽欽二宗兩朝對金兵入侵政策的解讀,汪伯彥發現,無論是誰,都不能化解目前的危機,他們被金兵嚇壞了,隻是希望求和、求和。而這次金兵兵分兩路而下,誌在必得,大宋文武臣工,死的死,降的降,四路總管,隻有張叔夜領兵前來勤王。汪伯彥留在東京的線人送出來信息,金兵東路大軍前鋒昨日,已經進駐劉家寺,所有通道來往已經非常不便。前幾日磁州傳來消息,康王自相州北去,率兵和金兵在黃土嶺大戰一場,全殲金兵三百多精銳;近日,又在磁州城外以寡擊眾,率百人親衛,以極小代價,全殲金兵那野所部三百多人,汪伯彥親自召見細作詢問,據細作講,趙構所率親軍,都是百裏挑一的精銳之士,趙構手刃那野,已經在磁州、邢州、相州等地迅速傳開,消息傳播之快,遠比尋常。
自己本來已經頗受欽宗賞識,可是戰端一起,徽欽二宗都有一個通病,一是懼怕戰爭,二是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作為文臣,汪伯彥實際上不喜歡戰爭,戰爭隻會為武將封官進爵提供機會,大宋重文抑武,武將難有出頭之地,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都是文臣掌總,說到底,大宋趙家的江山是黃袍加身所得,怎會不時刻提防後人效仿呢。
隻是這次東京之危,遠非昔比,金兵所圖,遠遠不再是城池所得、三鎮之地,而是一場滅宋之戰,官家卻依舊抱有幻想。
“唉,城下之盟,皆是屈辱,金兵狼子野心,不知要討去多少好處。和,豈是那麽好求的?戰,豈是那麽容易的?上意難度,卻不知這位九王爺到底何意?身為求和使,卻大殺四方,是無奈之舉,還是有意為之?……”汪伯彥心裏正七上八下的揣摩,忽聽手下驚呼:“來了,來了”
汪伯彥張目遠眺,但見前方塵土蕩起,一支隊伍已向這邊奔馳而來。汪伯彥急忙打馬上前,準備迎接康王趙構。
但見打頭一隊人馬,正是手下劉浩所部,中間百騎與眾不同,俱是鮮衣怒馬,殺氣騰騰,雖隻有百眾,但一股殺氣竟然撲麵而至,不是刀頭舔血的精銳,豈能有如此氣勢?領軍之人,長身玉立,麵若朗星,雖肩掛風塵,卻雙目炯炯,毫無疲倦之意。正是和汪伯彥有過一麵之緣的大宋徽宗九子、康王趙構。
汪伯彥率眾下馬揖禮拜見,近前一步,口中稱道:“臣,權知真定府事兼相州州軍事汪伯彥,參見康王殿下!”
“汪大人,諸位大人快快請起,曠野風寒,毋須多禮,請起請起。”趙構已經跳下戰馬,上前一步攙起汪伯彥,口中不停的招呼相州其他官吏隨從。
“謝王爺。”汪伯彥率眾直身,隨即跟在趙構身後,錯步伴行。
“汪大人,上次匆匆一別,不及多談,今日再次前來叨擾,汪大人不要嫌棄哦。”趙構很隨意的邊走邊說道。
汪伯彥忙笑道:“王爺說笑了,廷俊能得王爺厚愛,王駕移步相州,此乃是我相州軍民之福啊。”
“汪大人客氣,小王出京之際,皇上曾言,廷俊先生乃國之幹城,讓小王多多請教,所上疏《邊防十策》,略有拜讀。其‘兩河屏障,所仗東西兩地;東西所倚,在於三鎮之險。’汪大人所見,可謂一針見血,窺知其本啊。”
對於汪伯彥的《河北邊防十策》,趙構認為,雖有其一隅之局限,但確實為不二良策。但問題在於,他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縱有張良計,沒有韓信軍,到頭來,都是畫中餅,紙上兵。
汪伯彥沒有想到,自己的上疏會被趙構看到,還能引用其中所言,由此看來,趙構是用了功夫的。結合近期收到的林林總總的消息,汪伯彥判斷,這位九王爺,並不像朝中所言,是一位隻混跡於脂粉香氣中的花花太歲。今日的九王爺,和上次見麵,明顯感覺不同。人,還是這位王爺,但就是不知道怎麽回事,像是成了另外一個人似的,有點琢磨不透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
收起小心思,汪伯彥趕忙笑道:“王爺見笑了,近日欣聞王爺神勇,黃土嶺上、磁州郊外,王爺以寡擊眾,俱是大捷。更聞王爺天賦神力武功,金兵猛安那野、謀克額魯赤,均命喪王爺之手,漲我大宋軍民士氣,兩河之地,甚至京東、京西各路,也有傳播,一掃朝堂之上烏煙濁瘴,讓我等軍民揚眉吐氣,實是我大宋之福,我等臣民之福。”
“哈哈哈,”趙構大笑,說道:“廷俊先生謬讚了,都是眾軍拚命,小王實在不值一提。”
汪伯彥似是受到感染,眉目之間不像剛才那麽緊蹙,爽朗笑道:“王爺在磁州公祭陣亡將士之舉,實在是頗得軍心民心,在下佩服得很,如此一來,兩河之地,四路之兵,惟王爺馬首是瞻。”
趙構回頭意味深長的笑道:“廷俊先生真是這樣認為嗎?”
汪伯彥一愣,卻是沒想到趙構的話鋒轉得這麽快,饒是他機敏過人,也是一頓,急忙接口回道:“汪伯彥願跟隨王爺共襄盛舉,抗金保國,義不容辭。”話說得是斬釘截鐵。
趙構輕輕點點頭,說道:“廷俊先生的才幹膽識,小王也是早有耳聞,我官家哥哥把真定府軍政事務,交由先生署理,正是對先生信任有加,能力認定,小王閑暇,還要多討教討教,廷俊先生可不要推辭哦。”
汪伯彥急忙擺擺手,自嘲般笑道:“王爺說笑了,伯彥一把老骨頭,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趙構微笑著點點頭,不置可否,接著說道:“廷俊先生,咱們總不能就這樣邊走邊聊吧,小王很想品品相州的好茶呢?”
汪伯彥一跺腳,笑道:“哎呦,下官失禮、失禮。王爺請上馬,下官帶路。”說完翻身上馬,雖說是快六十的人了,可身手還是很敏捷有力。
趙構的百人近衛親軍,在劉浩大軍扈從下,跟著汪伯彥等人,上馬疾馳,直奔相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