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玉


    《論語》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之)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段故事說是什麽呢?子貢問孔子,他說:“我這兒有一塊美玉,我是把它擱在盒子裏呢,好好收藏著呢?還是我求一個善價,把它賣了呢?”孔子說:“你就賣了吧,賣了吧。我這兒救災等著賣給呢。”


    孔子說的什麽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作)美玉——我還想把我賣了呢。那麽,他為什麽把他自己比成一個物質。就是說,他為什麽把他自己比成一個玉?他認為,“玉有德”。這是他(關於玉)的最重要的思想。


    玉有幾德呢?說法不一。大致有這樣幾個。第一,《禮記》裏,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誰也記不住,太多了。第二,《管子》記載有九德。第三,《荀子》記載有七德。第四,到了漢代,《說文》歸納為五德:仁、義、智、勇、潔。這就比較容易記了,後世也基本依照此說。


    玉瑉之爭


    春秋時期,玉已走入社會的上層,此時關於玉有個爭論,就是“重玉輕瑉”。瑉是什麽呢?就是類似玉的一種美石。


    《禮記》裏記載了一段對話。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貴玉而賤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瑉之多歟?”孔子曰,他說:“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子貢問孔子說:“我想問問老師,為什麽貴玉而輕瑉,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瑉的數量多嗎?”孔子說:“不是因為數量多寡的緣故,不是因為玉少瑉多。是因為玉有德,用於比喻君子。《詩經》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孔子認為玉有德,而瑉無德,等於孔子給玉做了一個結論玉是君子的化身。


    《詩經》中多處把玉比做君子。《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詞匯切磋、琢磨都是從這兒來的。原意都是治玉的方法。這句詩的解釋很多,我們選其一種解釋,就是說:這麽漂亮,這麽有文采的君子,是經過了像治玉一樣的切磋、琢磨後,才逐漸成的。那麽,切磋、琢磨這種治玉的方法,當時是來比喻人品的美好,後來才引申為其他的,意思。比如探討呐、磨煉、思考等等。


    唐朝的唐明皇,也為這樣的事發過火。《太平禦覽》裏記載:當時禮神、祭祀的禮器用玉找不到好玉,大臣就糊弄皇上,用瑉替代,隨便做了點兒擺在那兒。唐明皇發現以後非常生氣,“《禮記》裏都說了,瑉是不可以用的,你們怎麽能用這事來糊弄我呢?”從那兒以後,唐明皇就下令:禮神和宗廟祭祀必須用真玉,如果沒有大的玉材,寧肯做得小一點兒,也要用真的,不能用其他的石頭來替代。”所謂“如以玉難得大者,寧小其製度,以取其真。”這就是皇帝對玉的一個態度。皇帝尚且這樣嚴謹,那民間就更要嚴謹。


    德玉文化


    孔子認為玉有德的結論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德是什麽呢?解釋起來非常麻煩。過去電影中有句玩笑,就說:什麽是德呀,無才便是德。就說明這個“德”非常難解釋。“德”它所包含的內容,我們可以讀一讀老子的《道德經》。它很多內容需要學者反複地去解釋,甚至有爭論。


    當玉被賦予德行的時候,當它作為宮廷中或者社會上流非常重要的禮器當中的時候,它就體現了它一個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將玉人格化,賦予了道德的內容,把玉納入一種道德規範。此後,玉就走下了神壇。它從早期的神玉文化、禮玉文化,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德玉文化。玉開始逐漸走入民間,首先普及到上層社會。


    完璧歸趙


    我們都非常熟和氏璧的故事。《韓非子》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個識玉的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塊璞玉,馬上知道這塊玉好不好。因為我們知道,有點像今天的“賭石”。一次他得到一塊非常好的璞玉,卻沒有人認,曆經三代楚王,他最後把這塊好的璞玉獻給了楚文王。楚文王命令玉工將其雕成了一塊稀世美玉――和氏璧,卞和的名字命名。


    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歸了趙國,秦國很希望得到這塊璧。為什麽呢?首先這塊璧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它的物質價值。當時秦國希望用15座城池來換這塊璧,這就是“價值連城”這個詞匯的由來。秦國強大呀,趙國惹不起,又不想乖乖地把自己的國寶獻出去,於是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鬥智鬥勇,最後成功的把這塊璧帶回來了,成語“完璧歸趙”就是這麽來的,今天生活中還時常應用。但是趙國的勝利是一時的。因為秦國強大,最終統一六國,和氏璧還是歸了秦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就是隨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這兩件戰國時期價值連城的寶貝都歸了秦國。


    璧,在中國玉器中數量非常多,也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別喜歡,作偽也就多起來。前些天還看一個人來找我,說:“我這兒有塊璧。馬先生,您給我瞧瞧。”我一瞧,就說:“你這塊玉是個作偽的。”他當時覺得很奇怪:“您看了一眼怎麽就知道呢?”我說:“這個事對我比較簡單。你沒有注意到,戰國以前甚至漢以前,所有玉璧的邊緣都是非常清晰的。簡單地話叫非常利。可你看這塊璧,邊緣全都是圓滑而模糊的。僅從這一點就可以判定這塊璧是作偽的。我們說的這個作偽,先不管是今天的作偽還是曆史上的作偽,但可以肯定不是漢朝以前的玉。”


    在收藏中,即便是最流行的品種,或者說數量最大的品種,也應該注意細節。你連細節都沒有搞清楚就盲目收藏,肯定要吃虧。


    穀紋璧


    新時期時代的良渚文化就開始有玉璧了,那時候是個素璧,上麵沒有紋飾。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穀紋璧,璧上有一顆一顆像穀子似的凸起為什麽會出現穀紋璧呢?首先跟農業有關。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為主民族。要靠地裏種糧食為生,不靠狩獵為生。五穀雜糧,有稻、黍、稷、麥、菽,老玉米。老玉米是16世紀從墨西哥引進的,曆史上中國沒有。民以食為天,吃是很重要的,穀子是我們的主食。那麽,穀與玉,穀與龍,有什麽不解的關係呢?古人認為玉跟水有關,屬陰。龍是管雨的神,下了雨,才能使穀子豐收。農民肯定都希望風調雨順、年年豐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未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未都並收藏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