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暈染江山 墨分五色——過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作者:馬未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過渡期
明代末期最後兩個皇帝在位時間非常短暫,一個是天啟朝,一個是崇禎朝。在中國陶瓷史上,把天啟、崇禎,一直到清代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這三朝統稱為"過渡期"。過渡期以1644年為界限,前後大約二十年的時間。我們都知道,1644年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事情,這一年中,中國出現了三個皇帝:第一個是崇禎,第二個是李自成,第三個就是順治。1644年是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都發生在這一年,史稱"甲申之變"。三百年後,1944年,郭沫若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文章當時發表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發表後不久,毛澤東在延安指示將其列入中國共產黨的整風文件。當時毛澤東就提出:我們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曆史上,1644年是一個改朝換代明確的界限。陶瓷史上沒有這個界限,瓷器風格在1644年前後二十年間慢慢過渡,西方學者也把這個時期叫做"轉變期"。由於政局動蕩,這個時期的瓷器少受政治的約束,但品種較為單一,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是青花,間或有少量的五彩或單色釉。
明代人宋應星寫了一本書叫《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崇禎十年首版發行。宋應星在書中對紡織、印染、鑄造、製瓷等工藝都做了詳盡論述,對明朝嘉、萬以來科技的高速發展做了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天工開物》可以說是一本教科書,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本書,能看到對當時社會科技成就詳盡的記載。其中,關於製瓷的記載,為我們研究明末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天啟崇禎青花
風雨飄搖的明朝到了天啟、崇禎時期,已經明顯出現了頹勢。天啟皇帝喜歡做家具,不喜政事,我在講家具的時候講過。崇禎倒是想力挽狂瀾,但明朝已經無藥可救了,一定要亡,所以崇禎皇帝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明朝救活。
但明末的青花瓷器卻一反常態,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擺脫了嘉靖、萬曆以來那種繁縟、密不透風,走向了清麗舒朗,這種風格也影響到清代青花的未來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礎。天啟、崇禎兩朝的官窯瓷器非常罕見。有沒有官窯呢?有,今天依然能夠找到官窯,而且相當精美,但數量非常少,遠遠不及嘉靖、萬曆時期。但民窯產品非常多,而且很多產品的質量大大高於官窯。後來的清朝沒有這種現象,清朝最精美的瓷器一定是官窯。晚明的民窯青花擺脫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宮廷桎梏,變得生動起來。過渡期乃至後來的康熙青花,最生動的都是民窯,這一點跟我們的想象有點兒差距。這是什麽原因呢?
明代末期最後兩個皇帝在位時間非常短暫,一個是天啟朝,一個是崇禎朝。在中國陶瓷史上,把天啟、崇禎,一直到清代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這三朝統稱為"過渡期"。過渡期以1644年為界限,前後大約二十年的時間。我們都知道,1644年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事情,這一年中,中國出現了三個皇帝:第一個是崇禎,第二個是李自成,第三個就是順治。1644年是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都發生在這一年,史稱"甲申之變"。三百年後,1944年,郭沫若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文章當時發表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發表後不久,毛澤東在延安指示將其列入中國共產黨的整風文件。當時毛澤東就提出:我們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曆史上,1644年是一個改朝換代明確的界限。陶瓷史上沒有這個界限,瓷器風格在1644年前後二十年間慢慢過渡,西方學者也把這個時期叫做"轉變期"。由於政局動蕩,這個時期的瓷器少受政治的約束,但品種較為單一,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是青花,間或有少量的五彩或單色釉。
明代人宋應星寫了一本書叫《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崇禎十年首版發行。宋應星在書中對紡織、印染、鑄造、製瓷等工藝都做了詳盡論述,對明朝嘉、萬以來科技的高速發展做了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天工開物》可以說是一本教科書,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本書,能看到對當時社會科技成就詳盡的記載。其中,關於製瓷的記載,為我們研究明末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天啟崇禎青花
風雨飄搖的明朝到了天啟、崇禎時期,已經明顯出現了頹勢。天啟皇帝喜歡做家具,不喜政事,我在講家具的時候講過。崇禎倒是想力挽狂瀾,但明朝已經無藥可救了,一定要亡,所以崇禎皇帝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明朝救活。
但明末的青花瓷器卻一反常態,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擺脫了嘉靖、萬曆以來那種繁縟、密不透風,走向了清麗舒朗,這種風格也影響到清代青花的未來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礎。天啟、崇禎兩朝的官窯瓷器非常罕見。有沒有官窯呢?有,今天依然能夠找到官窯,而且相當精美,但數量非常少,遠遠不及嘉靖、萬曆時期。但民窯產品非常多,而且很多產品的質量大大高於官窯。後來的清朝沒有這種現象,清朝最精美的瓷器一定是官窯。晚明的民窯青花擺脫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宮廷桎梏,變得生動起來。過渡期乃至後來的康熙青花,最生動的都是民窯,這一點跟我們的想象有點兒差距。這是什麽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