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概況


    從這一講開始講彩瓷。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彩瓷。彩瓷有:五彩、豆彩、琺琅彩、粉彩。這五彩的分類並不是古人在生產彩瓷開始就進行的分類,而是逐漸形成的一個過程。比如,鬥彩這個詞,在明代反而沒有人稱之為"鬥彩"。在明代,包括清代前期都稱之為"五彩"。明瓷就有這個特征,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它不停地分類,然後很具體地加上前綴。五彩它源於我們早期的彩瓷。中國的瓷器我們已經講了很多了,那麽唐代的長沙窯是開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都不構成中國彩瓷的一個主流。它不構成這種主流,它對後世的影響就不夠大。真正彩瓷對我們的瓷器生產產生巨大影響的是從明清開始的。實際上,元代的後期彩瓷就開始形成,我們知道的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也可以列為彩瓷之列。那麽,五彩和青花是同時期地誕生。那麽,五彩沒有青花有名氣。


    青花首先是一次就成型了,它是釉下彩。畫完了以後,燒完就是成功的一個產品,它成本比較低。那麽,彩跟它相比較起來,它就有一個劣勢,是什麽呢?它要二次入窯。什麽叫"二次入窯"呢?就是我先燒一個素器,燒好了以後,出窯,涼了再畫了彩瓷,第二次入窯,低於第一次的溫度,把它燒成。有點像我們生活中煎餃子。我們餃子煮完了,沒吃完,第二天早起煎一煎,兩次。第二次煎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差不多就行了,吃的時候忽然覺得餡還是涼的,就是沒有煎透。那麽,彩瓷要求第二次入窯的時候燒結溫度一定不能高於第一次。如果高於第一次這東西就成廢品了。


    在元代的後期,明代的初期的時候,彩瓷被文人認為是很俗氣的一件事情。比如,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有青花及五彩花者且俗甚。"他什麽意思呢?他就說:最近我看到了有青花和五彩這樣的瓷,太俗氣了。這是明初的學者曹昭對瓷器的一個判斷。它是一個記載,它就會影響一個階層。


    元朝末年到明初的時候,文人的審美還停留在宋代以來以樸素為美的這樣一個審美的基礎上。青花和五彩比較起來,五彩由於熱烈就顯得更俗。清代以後,彩瓷逐漸地細分,又多了我們以後要講的琺琅彩和粉彩。那麽,我們這一講隻講單純意義的五彩。


    元代五彩


    五彩是元代後期創燒的,它深受西域的一些文化影響。比如,景泰藍。它對五彩的誕生產生過影響。我們景泰藍有專門的章節去講。元代的後期,由於元朝人從西域帶回來大量的文化,對我們的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一個影響。五彩中的其中一類顯然是受掐絲琺琅,就是我們俗稱景泰藍的影響。史籍上是有這個記載的,但不見實物。很多學者認為,史籍記載有誤,但近些年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未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未都並收藏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