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烏銅走銀
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 作者:一行白鷺飛上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話間,第四個倉庫正式被打開,一群人圍上去看。
“怎麽樣?值得入手嗎?”李斐忍不住問道。
到現在,他還沒收獲呢!
打算征求一下楚健和沈世傑的意見,可以的話,他也準備出手叫價。
隻見倉庫裏麵能看到的東西很雜,有破銅爛鐵,一輛國內很常見的三蹦子,一些木材,各種機器零件,以及幾個車輪胎。
“沒什麽看頭。”沈世傑說道。
李斐看向楚健。
楚健也微微點頭:“是沒什麽看頭。”
不僅他們沒發現什麽好東西,其他尋寶者也一樣的感覺。因此,這個倉庫竟然流拍了,底價五千美元,都沒有人願意開口。
接下來的幾個倉庫,楚健和沈世傑都沒什麽反應。
其他人競爭下來,有虧有賺。尋寶者之間互相挖苦、調侃。沈世傑才見識到,外國人挖苦也是有一套的。
“這倉庫可以。”忽然,楚健跟李斐說道。
倉庫門被打開,裏麵很多東西都被布遮住,為了遮蓋灰塵的。
不過,露出來的一件東西,吸引了楚健的注意。那是一對燭台,非常奇特。
倉庫底價也還是五千美元。
這一次,競爭的人可不少。
雖然露出來的東西少,但也正是很多東西沒看到,有可賭性,大家願意賭一把。
然而,經過三四輪的競爭,很多人又快速退出了競拍行列。
能看到的東西少,有可賭性,但這種情況的賭性很大,風險大。因此,大家一開始可以玩一玩,但價格高了之後,興趣就沒有了。
“美刀。”最後,李斐一錘定音。
大家也就不再爭了。
李斐交了錢,立即跟楚健他們走進去,首先看那燭台。
燭台這玩意,無論中外,曾經都是流行過的。
在中國,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扡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簡單的,就是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
大小各不同,小者乃放置於幾案桌上,可以手持著移動行走,大者貼地放置,形如落地燈,有多個承盤可以同時燃燒數支蠟燭。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
燭台上麵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
在不同的時期,燭台的樣式不一樣。
比如三國時期,有青瓷臥羊形燭台,西晉流行臥獅形燭台。南朝時燭台式樣較為豐富,有獅形、單管,雙管、四燭台管、荷花形等。
其中,管狀燭台在福建地區流行,上有弦紋長柄,柄上端是敞口碗形,碗中有燭座。
隋唐時期的燭台底座常刻有精美的花紋。
明代燭台造型豐富,並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其中永樂、宣德時景德鎮窯燒製的燭台,器口和台座呈八角形,頸部為圓柱形。
“這玩意西方的吧?”李斐問道。
因為他看到燭台上的阿*拉*伯文。
沈世傑看了一會,不確定地說道:“感覺是我們中國製造的。”
“怎麽說?”李斐不解。
“你看這掛墜,是中國風的。”沈世傑說道。
隻見燭台的主體上,還掛著一個掛墜,有點像風鈴,但不會響。
“楚哥,你覺得呢?”李斐望向楚健。
“是我們中國生產的,這種烏銅走銀的工藝,國外沒有。”楚健說道。
所謂“烏銅走銀”,以銅為胎,胎體光潤,雕以花、鳥、魚、蟲,或風景、或人文、或動物;以熔化之銀水注入花紋細理間,打磨光滑。歲月沉澱,胎體變為烏黑,細紋則為黑白,白銀花紋圖案,遊走於烏黑銅胎上,栩栩如生,故稱“烏銅走銀”。
這是雲南獨有的手工藝,從偶然的靈感創作到驚世駭俗的絕技,已然走過300年曆史,與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
同樣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烏銅走銀工藝品的生產始於清雍正年間。
據說,雲南石屏縣一位姓嶽的工匠在冶煉紫銅的時候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化於銅,鑄成的器皿在手的撫摸之下,竟然逐漸變得烏黑。
他將這種烏銅打成薄片,在上麵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再以銀化水填充這些花紋,再次打磨之後,烏銅烏黑,白銀閃亮,配合傳統花紋,極具典雅華貴之色彩。
“烏銅走銀的製作工序繁多,細膩入微,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的工藝品。
不過,上麵的阿*拉*伯文能說明,這是一對專門出口的產品。”
在清代,雖然閉關鎖國,但也不完全封閉,還是留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外國的東西能進入中國,中國的產品也一樣能出口。
顯然,這烏銅走銀的燭台,就是當時專門為西亞生產的。
那時候,在廣州就有專門的機構,接受外國特殊訂單。像瓷器等,外國人可以訂做,隻是價格高一點而已。
“清代的出口產品嗎?值多少錢?”
沈世傑想了想:“七八萬應該沒問題。”
“才這麽點?”
沈世傑翻了翻白眼:“怎麽?瞧不起七八萬了?”
李斐無語。
不是瞧不起,看慣了你們動則幾十萬,上百萬地賺。
楚健笑道:“不止,十萬以上是沒問題的。”
主要是成對的。
而且,這玩意雖然是中國生產的,但風格是西方的。西方的這種工藝品,通常都價值不菲。
外麵圍觀的人,很多都聽不懂中文,不知道楚健他們在說什麽。
但他們知道,那對燭台應該是值點錢的。
李斐將倉庫內的那些布扯下來,驚喜地發現,這裏麵一台古董電話機,一台電報機,以及一些文件。
古董電話機,看上去很有曆史,用手指搖號嗎的那種。
他心想,這玩意肯定值些錢吧?
“這種東西不好說,我在國內見過別人收藏,從幾千到幾萬不等。”沈世傑跟他說道。
“怎麽樣?值得入手嗎?”李斐忍不住問道。
到現在,他還沒收獲呢!
打算征求一下楚健和沈世傑的意見,可以的話,他也準備出手叫價。
隻見倉庫裏麵能看到的東西很雜,有破銅爛鐵,一輛國內很常見的三蹦子,一些木材,各種機器零件,以及幾個車輪胎。
“沒什麽看頭。”沈世傑說道。
李斐看向楚健。
楚健也微微點頭:“是沒什麽看頭。”
不僅他們沒發現什麽好東西,其他尋寶者也一樣的感覺。因此,這個倉庫竟然流拍了,底價五千美元,都沒有人願意開口。
接下來的幾個倉庫,楚健和沈世傑都沒什麽反應。
其他人競爭下來,有虧有賺。尋寶者之間互相挖苦、調侃。沈世傑才見識到,外國人挖苦也是有一套的。
“這倉庫可以。”忽然,楚健跟李斐說道。
倉庫門被打開,裏麵很多東西都被布遮住,為了遮蓋灰塵的。
不過,露出來的一件東西,吸引了楚健的注意。那是一對燭台,非常奇特。
倉庫底價也還是五千美元。
這一次,競爭的人可不少。
雖然露出來的東西少,但也正是很多東西沒看到,有可賭性,大家願意賭一把。
然而,經過三四輪的競爭,很多人又快速退出了競拍行列。
能看到的東西少,有可賭性,但這種情況的賭性很大,風險大。因此,大家一開始可以玩一玩,但價格高了之後,興趣就沒有了。
“美刀。”最後,李斐一錘定音。
大家也就不再爭了。
李斐交了錢,立即跟楚健他們走進去,首先看那燭台。
燭台這玩意,無論中外,曾經都是流行過的。
在中國,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扡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簡單的,就是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
大小各不同,小者乃放置於幾案桌上,可以手持著移動行走,大者貼地放置,形如落地燈,有多個承盤可以同時燃燒數支蠟燭。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
燭台上麵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
在不同的時期,燭台的樣式不一樣。
比如三國時期,有青瓷臥羊形燭台,西晉流行臥獅形燭台。南朝時燭台式樣較為豐富,有獅形、單管,雙管、四燭台管、荷花形等。
其中,管狀燭台在福建地區流行,上有弦紋長柄,柄上端是敞口碗形,碗中有燭座。
隋唐時期的燭台底座常刻有精美的花紋。
明代燭台造型豐富,並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其中永樂、宣德時景德鎮窯燒製的燭台,器口和台座呈八角形,頸部為圓柱形。
“這玩意西方的吧?”李斐問道。
因為他看到燭台上的阿*拉*伯文。
沈世傑看了一會,不確定地說道:“感覺是我們中國製造的。”
“怎麽說?”李斐不解。
“你看這掛墜,是中國風的。”沈世傑說道。
隻見燭台的主體上,還掛著一個掛墜,有點像風鈴,但不會響。
“楚哥,你覺得呢?”李斐望向楚健。
“是我們中國生產的,這種烏銅走銀的工藝,國外沒有。”楚健說道。
所謂“烏銅走銀”,以銅為胎,胎體光潤,雕以花、鳥、魚、蟲,或風景、或人文、或動物;以熔化之銀水注入花紋細理間,打磨光滑。歲月沉澱,胎體變為烏黑,細紋則為黑白,白銀花紋圖案,遊走於烏黑銅胎上,栩栩如生,故稱“烏銅走銀”。
這是雲南獨有的手工藝,從偶然的靈感創作到驚世駭俗的絕技,已然走過300年曆史,與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
同樣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烏銅走銀工藝品的生產始於清雍正年間。
據說,雲南石屏縣一位姓嶽的工匠在冶煉紫銅的時候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化於銅,鑄成的器皿在手的撫摸之下,竟然逐漸變得烏黑。
他將這種烏銅打成薄片,在上麵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再以銀化水填充這些花紋,再次打磨之後,烏銅烏黑,白銀閃亮,配合傳統花紋,極具典雅華貴之色彩。
“烏銅走銀的製作工序繁多,細膩入微,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的工藝品。
不過,上麵的阿*拉*伯文能說明,這是一對專門出口的產品。”
在清代,雖然閉關鎖國,但也不完全封閉,還是留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外國的東西能進入中國,中國的產品也一樣能出口。
顯然,這烏銅走銀的燭台,就是當時專門為西亞生產的。
那時候,在廣州就有專門的機構,接受外國特殊訂單。像瓷器等,外國人可以訂做,隻是價格高一點而已。
“清代的出口產品嗎?值多少錢?”
沈世傑想了想:“七八萬應該沒問題。”
“才這麽點?”
沈世傑翻了翻白眼:“怎麽?瞧不起七八萬了?”
李斐無語。
不是瞧不起,看慣了你們動則幾十萬,上百萬地賺。
楚健笑道:“不止,十萬以上是沒問題的。”
主要是成對的。
而且,這玩意雖然是中國生產的,但風格是西方的。西方的這種工藝品,通常都價值不菲。
外麵圍觀的人,很多都聽不懂中文,不知道楚健他們在說什麽。
但他們知道,那對燭台應該是值點錢的。
李斐將倉庫內的那些布扯下來,驚喜地發現,這裏麵一台古董電話機,一台電報機,以及一些文件。
古董電話機,看上去很有曆史,用手指搖號嗎的那種。
他心想,這玩意肯定值些錢吧?
“這種東西不好說,我在國內見過別人收藏,從幾千到幾萬不等。”沈世傑跟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