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藏書印
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 作者:一行白鷺飛上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世傑也知分寸,沒有挑叻哥這裏比較貴的藏品,而是將手伸向一塊玉,看上去像是一塊古玉。
“叻哥,我要這塊玉。”
叻哥笑道:“行!拿去吧!”
那塊玉他有點印象,當時去首都玩,花五萬在榮寶齋買的。
大家也知道,榮寶齋是一家馳名中外的經營文房四寶的老字號店鋪,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曆史,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畫棟的高大仿古建築。
它的經營範圍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書畫用紙,以及各種扇麵、裝裱好的喜壽屏聯等等;二是各種筆、墨、硯台、墨盒、水盂、印泥、鎮尺、筆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訂購書畫篆刻家的商業作品。
據說,榮寶齋文房珍寶收藏頗豐:有明代的程君房的百子圖墨,清代金漆五彩毫宮筆、宮廷用紙、水晶印泥盒等等,特別是藏有重4275克的田黃石,堪稱世界之最。
“對了,叻哥,這玩意最好別放家裏。”隨後,沈世傑指著另外一塊玉說道。
“哦?怎麽說?”叻哥一愣。
沈世傑直言道:“那是一塊葬玉。”
叻哥:“好像很多玉都葬在古墓的吧?我不忌諱這種。”
有多少文物不是古墓裏挖出來的?都陪葬過,如果都忌諱,那就別玩收藏了。
其中,據他所知,鼎鼎大名的唐三彩,就是專門陪葬用的陪葬品。現在,不也很多人放家裏?
“叻哥,你有所不知,葬玉比較特殊,不是你想的那樣。葬玉一般都是塞在死人身上的東西。”楚健解釋一句。
普通的陪葬品,當然沒什麽好忌諱的。
哪怕是戴在死人身上的,也關係不大,但專門塞死人各種“洞”的,最好還是別碰。
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古人認為,以玉斂葬,可保屍身不腐,使複活成為可能,因此到了漢代,葬玉極為普遍,並已漸漸演變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竅塞、玉琀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沈世傑補充:“這也叫九竅玉塞,九竅指的是雙眼、雙耳、鼻孔、嘴、肛門和生殖器,古人認為堵住這九竅,可防止人體內精氣外逸而使屍體不朽。
叻哥,你想想呀!這東西……”
還沒說完,叻哥就受不了了。
“別說了,我扔。”
他抹了把汗,早知道是那種玩意,他就不會收藏了,也沒有人告訴他呀!想到這種玩意放在自己家裏那麽久,他心裏一陣發毛。
要說這種東西都不忌諱,那是假的。
即便是不迷信的人,也感覺惡心呀!
這東西他扔定了,耶穌來了都沒用。
楚健也比較隨意,順手將旁邊的一本書拿起來。
“那我就要這本古籍吧!還有藏書印,不錯。”楚健說道。
“藏書印是什麽?”李源不懂就問。
楚健將古籍上的藏書印亮出來:“呐!你看這就是藏書印。”
他告訴李源,中國文人特別喜歡在書上蓋章。
以蓋章出名的,除了家喻戶曉的乾隆皇帝和項元汴以外,其實很多藏書家都有蓋章的癖好,甚至出現了“借觀印”和“經眼印”的類型,就是借別人的書看了要在上麵蓋個章,看了別人的書一眼也要蓋個章,當然蓋章前要經過主人的同意。
現代無論是公家藏書還是私人藏書,使用藏書印的風氣依然盛行;而且,不隻是中國,西方的藏書家也會用藏書印。
蓋在書上的印章可能很多,隻有屬於收藏者的、比較正式的那些才是藏書印,比如借觀印和經眼印就不是藏書印。
沈世傑湊過來掃了一眼,微微驚訝:“還是本天祿琳琅的藏書。”
“天祿琳琅又是什麽?”這完全就是李源的知識盲區。
“清宮廷藏書的一個地方,相當於藏書閣,就在紫禁城的昭仁殿,而且一般的書也不會被收藏進去。”沈世傑解釋。
所謂“天祿”,取自漢代“藏書三閣”典故:天祿是傳說中一種神獸,頭生兩角,有翅能飛,能去災禍、保福祿,常與辟邪成組出現。
漢代建未央宮,在其北建立“藏書三閣”,即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三閣是收藏及整理書籍的地方,還為朝廷培養人才。
是以“天祿”“石渠”日後就成為宮廷收藏的代稱。而“琳琅”二字則寓意內府藏書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昭仁殿位於紫禁城乾清宮東側,是一座麵闊三間、有獨立院落的建築,自此直到清末,那兒便成為清宮的善本書庫。
清宮所藏“天祿琳琅”珍籍,是中國宋元明珍貴典籍的精華,在中國書籍史、版本史以及文化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批珍本,籌建於清康熙時期,清乾隆年間精選宮中宋元明珍本,集中於乾清宮東廡的昭仁殿,正式建立“天祿琳琅”,鈐蓋皇帝專用的藏書章和鑒賞章。
不過,嘉慶初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昭仁殿,“天祿琳琅”珍藏焚毀。
乾隆、嘉慶父子再次精選宮中宋元明珍本,於昭仁殿重建“天祿琳琅”,大臣彭元瑞奉旨編纂書目,為《欽定天祿琳琅書目續編》二十卷。
據傳,乾隆皇帝喜愛那批珍籍,將其中的許多珍本題詩吟詠,稱為禦題本。
“可惜,不是禦題本,不然就值錢了。”沈世傑遺憾道。
隻能說,這本古籍雖然曾經被藏在天祿琳琅,但屬於裏麵沒那麽重要的善本,差不多是充數的那種。
然而,即便是當時充數的善本,放在今天,依舊是有些價值的。
拿去拍賣,三五十萬應該問題不大。
叻哥看出來了,楚健和沈世傑都挑一般的藏品拿。
他幹脆又隨便撿起兩件,一個筆洗,一個鼻煙壺,分別塞在楚健和沈世傑的手裏。
“拿著吧!再推辭,就見外了呀!”叻哥說道。
好吧!楚健和沈世傑隻好收下。其實,楚健收到的那件,還是一件贗品,但他沒有說,甚至打算拿回去收藏。
沈世傑也看出來,但見楚健都沒說,他也就當自己沒看見,沒有多嘴。
“叻哥,我要這塊玉。”
叻哥笑道:“行!拿去吧!”
那塊玉他有點印象,當時去首都玩,花五萬在榮寶齋買的。
大家也知道,榮寶齋是一家馳名中外的經營文房四寶的老字號店鋪,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曆史,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畫棟的高大仿古建築。
它的經營範圍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書畫用紙,以及各種扇麵、裝裱好的喜壽屏聯等等;二是各種筆、墨、硯台、墨盒、水盂、印泥、鎮尺、筆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訂購書畫篆刻家的商業作品。
據說,榮寶齋文房珍寶收藏頗豐:有明代的程君房的百子圖墨,清代金漆五彩毫宮筆、宮廷用紙、水晶印泥盒等等,特別是藏有重4275克的田黃石,堪稱世界之最。
“對了,叻哥,這玩意最好別放家裏。”隨後,沈世傑指著另外一塊玉說道。
“哦?怎麽說?”叻哥一愣。
沈世傑直言道:“那是一塊葬玉。”
叻哥:“好像很多玉都葬在古墓的吧?我不忌諱這種。”
有多少文物不是古墓裏挖出來的?都陪葬過,如果都忌諱,那就別玩收藏了。
其中,據他所知,鼎鼎大名的唐三彩,就是專門陪葬用的陪葬品。現在,不也很多人放家裏?
“叻哥,你有所不知,葬玉比較特殊,不是你想的那樣。葬玉一般都是塞在死人身上的東西。”楚健解釋一句。
普通的陪葬品,當然沒什麽好忌諱的。
哪怕是戴在死人身上的,也關係不大,但專門塞死人各種“洞”的,最好還是別碰。
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古人認為,以玉斂葬,可保屍身不腐,使複活成為可能,因此到了漢代,葬玉極為普遍,並已漸漸演變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竅塞、玉琀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沈世傑補充:“這也叫九竅玉塞,九竅指的是雙眼、雙耳、鼻孔、嘴、肛門和生殖器,古人認為堵住這九竅,可防止人體內精氣外逸而使屍體不朽。
叻哥,你想想呀!這東西……”
還沒說完,叻哥就受不了了。
“別說了,我扔。”
他抹了把汗,早知道是那種玩意,他就不會收藏了,也沒有人告訴他呀!想到這種玩意放在自己家裏那麽久,他心裏一陣發毛。
要說這種東西都不忌諱,那是假的。
即便是不迷信的人,也感覺惡心呀!
這東西他扔定了,耶穌來了都沒用。
楚健也比較隨意,順手將旁邊的一本書拿起來。
“那我就要這本古籍吧!還有藏書印,不錯。”楚健說道。
“藏書印是什麽?”李源不懂就問。
楚健將古籍上的藏書印亮出來:“呐!你看這就是藏書印。”
他告訴李源,中國文人特別喜歡在書上蓋章。
以蓋章出名的,除了家喻戶曉的乾隆皇帝和項元汴以外,其實很多藏書家都有蓋章的癖好,甚至出現了“借觀印”和“經眼印”的類型,就是借別人的書看了要在上麵蓋個章,看了別人的書一眼也要蓋個章,當然蓋章前要經過主人的同意。
現代無論是公家藏書還是私人藏書,使用藏書印的風氣依然盛行;而且,不隻是中國,西方的藏書家也會用藏書印。
蓋在書上的印章可能很多,隻有屬於收藏者的、比較正式的那些才是藏書印,比如借觀印和經眼印就不是藏書印。
沈世傑湊過來掃了一眼,微微驚訝:“還是本天祿琳琅的藏書。”
“天祿琳琅又是什麽?”這完全就是李源的知識盲區。
“清宮廷藏書的一個地方,相當於藏書閣,就在紫禁城的昭仁殿,而且一般的書也不會被收藏進去。”沈世傑解釋。
所謂“天祿”,取自漢代“藏書三閣”典故:天祿是傳說中一種神獸,頭生兩角,有翅能飛,能去災禍、保福祿,常與辟邪成組出現。
漢代建未央宮,在其北建立“藏書三閣”,即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三閣是收藏及整理書籍的地方,還為朝廷培養人才。
是以“天祿”“石渠”日後就成為宮廷收藏的代稱。而“琳琅”二字則寓意內府藏書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昭仁殿位於紫禁城乾清宮東側,是一座麵闊三間、有獨立院落的建築,自此直到清末,那兒便成為清宮的善本書庫。
清宮所藏“天祿琳琅”珍籍,是中國宋元明珍貴典籍的精華,在中國書籍史、版本史以及文化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批珍本,籌建於清康熙時期,清乾隆年間精選宮中宋元明珍本,集中於乾清宮東廡的昭仁殿,正式建立“天祿琳琅”,鈐蓋皇帝專用的藏書章和鑒賞章。
不過,嘉慶初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昭仁殿,“天祿琳琅”珍藏焚毀。
乾隆、嘉慶父子再次精選宮中宋元明珍本,於昭仁殿重建“天祿琳琅”,大臣彭元瑞奉旨編纂書目,為《欽定天祿琳琅書目續編》二十卷。
據傳,乾隆皇帝喜愛那批珍籍,將其中的許多珍本題詩吟詠,稱為禦題本。
“可惜,不是禦題本,不然就值錢了。”沈世傑遺憾道。
隻能說,這本古籍雖然曾經被藏在天祿琳琅,但屬於裏麵沒那麽重要的善本,差不多是充數的那種。
然而,即便是當時充數的善本,放在今天,依舊是有些價值的。
拿去拍賣,三五十萬應該問題不大。
叻哥看出來了,楚健和沈世傑都挑一般的藏品拿。
他幹脆又隨便撿起兩件,一個筆洗,一個鼻煙壺,分別塞在楚健和沈世傑的手裏。
“拿著吧!再推辭,就見外了呀!”叻哥說道。
好吧!楚健和沈世傑隻好收下。其實,楚健收到的那件,還是一件贗品,但他沒有說,甚至打算拿回去收藏。
沈世傑也看出來,但見楚健都沒說,他也就當自己沒看見,沒有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