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這座曆經滄桑的古城,今夜注定不平凡。


    清冷的月光灑落在斑駁的城牆上,仿佛為這座城市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銀紗。


    遠遠望去,大批的士兵邁著整齊而有力的步伐,如潮水般有序地進入城內。


    他們神色肅穆,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果敢。


    每一個步伐都帶著使命的重量,每一聲踏步都仿佛在宣告著新的秩序即將來臨。


    這些士兵們按照既定的計劃,迅速而高效地接管城防。


    他們忙碌的身影在城牆上下穿梭,手中的武器在月光下閃爍著冷峻的光芒。


    城牆上的旗幟在夜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為新的守護者們歡呼喝彩。


    而原中京守軍,默默地放下手中的武器,有序地走出城外,在指定的地點集結。


    月光下,他們的身影略顯落寞,但眼神中卻沒有絲毫的怨恨與不滿。


    他們靜靜地等待著接受改編,等待著新的使命賦予他們新的生命意義。


    ……


    第二日一早,中京城舉行了盛大的軍隊入城儀式,兩側的百姓有歡呼的,有議論的,絕大多數都是看熱鬧的百姓。


    對於他們來說,誰當家對他們都是一樣的,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他們對中原文化認同感很低,畢竟這座城市已經脫離漢人統治高達兩百多年。


    這次收複中京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就是中華文明最具影響力的地區之一。


    燕雲十六州,即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


    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雖然燕雲十六州的麵積並不大,但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地圖上看,燕雲十六州接壤於北方與南方之間,相當於一道天然的地理緩衝地帶。


    中原王朝擁有燕雲十六州,就等於一把鐵鏈鎖了北方門戶。


    如果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等於打開北方門戶,任憑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


    幸運的是,在五代十國之前,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手裏。


    不幸的是,936年,石敬瑭這個大傻缺石大兒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建立了後晉王朝。


    契丹的兵不是那麽好借的,石敬瑭付出的代價就是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石敬瑭輕輕鬆鬆一揮手,送走了燕雲十六州,卻讓中原民眾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下,遭受了長達200多年的侵擾。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從那一天開始,宋朝就開始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努力。


    可是,契丹不是那麽好惹的。


    這個古老的民族,在唐朝時就不斷給唐朝找麻煩。


    到了五代十國,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建立了國家,即後來的遼國,進入發展的巔峰狀態。


    當趙匡胤建立宋朝時,遼國已經是一個幅員遼闊、軍力強盛的大國了。


    有道是“唐宗宋祖”,趙匡胤是中國古代少數稱得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


    他在世之際,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啟動了統一之戰,先後掃蕩了荊、湖地區,滅掉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


    對於遼國,趙匡胤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部署了重兵於東北邊境,嚴加防範。


    還沒等趙匡胤打響收複燕雲十六州之戰,他就意外去世了。


    收回燕雲十六州的任務,交給了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繼位後,首先征伐北漢,他在滅掉北漢之後趁熱打鐵,禦駕親征北伐遼國。


    宋朝軍隊是疲憊之師,又是深入遼國腹地,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據優勢,但勝利的天平一度倒向宋軍。


    宋軍進展順利,所到之處,軍民望風而降,幽州百姓更是“以牛酒迎犒王師”。


    遺憾的是,在關鍵性的高梁河之戰中,宋軍敗北,北伐功敗垂成。


    在混戰中,趙光義中箭受傷,不得不撤離戰場,乘一輛驢車逃走,喜提“高梁河車神”稱號。


    兩年後,趙光義因箭傷發作去世。


    這次北伐,是宋朝離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1122年,北宋與金國簽訂著名的“海上之盟”,約定一同出兵滅掉遼國。


    滅掉遼國後,金國將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還給北宋。


    可是,北宋君臣還沉浸在收複國土的喜悅中,金國就揮師南下,一鼓作氣滅了北宋。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梁峰眾人意外穿越到這裏,比朱元璋提前一百餘年收複中京及燕雲十六州大部,不日便可收複全境。


    梁峰心頭自豪感油然而生,提前結束百姓百年苦難,是為大義。


    入城的軍隊如鋼鐵長龍,進入了這座古老而又即將充滿希望的城市。


    梁峰策馬帶領眾將,踏過永定河的新石橋,不久,便來到了中都的正南門——豐宜門。


    豐宜門就是中都外城門,城門分三道,皆以欄楯隔之,雕刻極其精美。


    中為禦路,把三道分隔開。


    兩旁有小亭,其間有龍津橋一座。


    這座龍津橋,無論是造型還是功能,和明清北京城前門外的正陽橋非常相似。


    這座橋也是模仿開封的州橋而建,當年也是中都城的繁華所在。


    以玉石為材料,引西山水灌其下。


    “燕山扶欄玉作堆,柳塘南北抱城回。


    西山剩放龍津水,留待官軍飲馬來。”


    這是宋朝詩人範成大在《攬轡錄》中的描述。


    講到如此充沛的水源,無非是在等待南宋的官軍北伐至此,飲馬龍津橋下,可見詩人的豪情壯誌。


    隻是宋人的理想這一刻被梁峰實現了。


    眾人過了龍津橋後,繼續向前邁進。


    當步入宣陽門的那一刻,一種古老而莊嚴的氣息撲麵而來。


    梁峰的目光敏銳地捕捉到了轉彎處的一處回廊,那便是“西禦廊”。


    此處的布局猶如東京城的翻版,給人一種熟悉而又神秘的感覺。


    這便是後世所稱的“千步廊”,其布局影響深遠,不僅影響了元大都,還對明清北京城的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梁峰想象著,走在元大都的千步廊上,腳下的石板路平整而堅實,仿佛承載著曆史的厚重。


    廊邊的建築高大而莊嚴,紅牆黃瓦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人們緩緩前行,腳步聲在廊中回蕩,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千步廊的屋簷微微翹起,如同一雙雙張開的翅膀,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廊下的人們或行色匆匆,或悠然漫步,每個人都在這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微風拂過,帶來一絲清涼,也吹起了人們的衣角和發絲,仿佛在與曆史共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雲120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竹明昭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竹明昭曦並收藏風雲120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