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不知道該怎麽用了
李治聽到這裏,見李績一臉讚同的表情,也放心了。
對於高句麗,這位大唐天子心中的執念不是一般的深。
圍繞吐蕃,三人又聊了一會兒,定下了鞏固河湟,扶持吐穀渾的未來基調。
陳青兕也鬆了口氣,隻要將吐蕃困在高原之上,吐蕃便掀不起風浪。
名相良將固然重要,但國力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少了青海湖的吐蕃,便如沒有了荊州的蜀漢,就算有諸葛丞相,也隻是逆天而行。
李治見到了午膳時間,特地將李績、陳青兕留下來用膳。
李績早已習慣,陳青兕還是第一次,很配合的露出了受寵若驚的態度。
李治見自己的施恩有效果,嘴角微不可察的一翹。
用膳時李治並未繼續問起吐蕃的問題,而是說了蘇定方在西域的情況。
如曆史上一樣,蘇定方在西域那是虎步四夷,令西域諸國聞之膽寒。
真沒見過如他那樣打仗的。
一萬人被十倍之敵包圍,蘇定方穩住陣腳,親自衝鋒,一戰破之,追擊三十裏,斬俘三萬人,打得西突厥諸部分崩離析。
天寒地凍,蘇定方完全無視惡劣天氣,長驅直入兩百裏,直抵金牙山西突厥沙缽羅牙帳,又斬俘三四萬人。
可汗沙缽羅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逃往石國西北之蘇咄城。
石國國王本與沙缽羅互為兄弟,麵對蘇定方這種沒有道理可講的打法,嚇得將沙缽羅一行人捆綁著送給了唐軍。
這是前線傳來的最新消息,蘇定方已經解決了一切不服,正在西域修通道路,設置驛站,掩埋屍骨,劃定疆界,恢複生產。
這一戰,蘇定方兵鋒所向,直抵鹹海……
大唐疆域西之最極,便在此處了。
陳青兕早在史書中便知蘇定方逆天的軍事才能,也知他的成就。華夏五千年名將無數,但以對外戰績而言,蘇定方說第二,沒幾人有資格稱第一。
可即便知道,聽李治說起來,陳青兕也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李治感歎道:“李愛卿給朕推薦了一個厲害的角色……”
蘇定方是第一次當任主帥,李治有些擔憂,怕他難以勝任,是李績堅定了他的決心。
李績自己也想不到蘇定方能打出這樣的神仙戰,跟著感歎道:“衛公後繼有人矣!”
李治笑道:“父皇臨終前頗為擔心,我大唐能戰之將,青黃不接。如今看來卻是多慮,蘇愛卿與朕寫了封私信,信中特別誇讚了一人,叫裴行儉,說此人可傳他兵法,可為大用。”
李績高舉酒杯道:“為陛下賀。”
陳青兕聽到裴行儉的名字,眼中也不由浮現笑意,聽著一個個的絕頂人物出現,他也跟著開心,跟著李績舉杯道:“為陛下賀!”
三人一飲而盡。
李治有午睡的習慣,屏退二人。
李績道:“陛下,老臣有話要與陛下說。”
陳青兕見此,識趣了告辭離開。
李治道:“愛卿還有何事?”
李績一臉肅然,道:“陛下,真正的奇才,近在當下。”
<divss="contentadv">李治心情愉悅,知道他說的是誰,開起了玩笑道:“愛卿這是說自己?”
李績苦著老臉道:“老臣險些釀成大禍,焉敢如此自吹!陛下……”
他突然語氣嚴肅,作揖拜道:“我朝不缺摧凶克敵之將。老臣之下,有蘇定方、程名振、契苾何力、梁建方,繼任者亦有薛仁貴、高侃、鄭仁泰等,年輕一輩也有不少人嶄露鋒芒,加以曆練,亦可大用。唯獨缺少執掌大局之人……老臣與衛公有過此方討論,衛公曾說,一場無意義的勝戰,比不上一場有意義的敗戰。”
“便如楚漢的項羽、劉邦。項羽古之名將,其人常勝不敗,率八千子弟,橫掃天下,莫有匹敵。而漢高祖劉邦卻是屢戰屢敗,為項羽逼得拋妻棄子,多次亡命奔逃。”
“結果如何?”
“項羽越勝越弱,而劉邦卻越敗越強。”
“原因便是失了大局,不管項羽打了多少勝戰,他都不可能贏,從一開始他就走在失敗的道路上。而漢高祖盡管連戰連敗,卻是敗在了勝利的途中。故而即便失利,依舊能夠笑到最後。”
“陳先生先於新羅一事,看出對方包藏禍心,又察覺吐蕃圖謀甚大。由此可見,而陳先生年雖少,卻能洞若先機,有運籌帷幄之能。”
“此正是我朝急缺的人才,可當大任。”
李治自然知道陳青兕的潛力,知他可當大任,也有心培養扶持,卻想不到李績對其讚譽如此之高。
都要說得跟張子房一樣了。
李治終究不懂軍事,對於《論敵》了解的不夠透徹。
李績卻是知道,這篇《論敵》對於吐蕃的分析,細致到毫厘,這是一篇勝於《過秦論》的文章。
一旦公布出來,將會引發不小的動蕩,有著極高的軍事價值。
李治看懂了李績的意思。
這老家夥是想將陳青兕調到兵部,讓他發揮軍事上的才能。
不便於明說,方才如此暗示自己。
李治並沒有立刻回答,隻是道:“朕知道了。”
李績見李治並未直接回應,略感失望,作揖退去了。
李治目送李績離開,一時間也是睡意全無,深感頭疼。
對於如何使用陳青兕,李治作為皇帝,自有定論。
許敬宗這個文儒領袖並不是很稱職,加上年事已高,而今少了李義府,很多事需要他來幹,掛著文儒領袖的頭銜沒有意義。
陳青兕官聲名聲都極好,至於因為科舉而受人詆毀,隻是暫時的事情,隻要製度真正實施,有了效果,自然不會再有人說些什麽。
陳青兕來當大唐的文儒領袖是最合適的,能夠為天下寒門設立標杆,成為寒門世子的楷模。
儲相。
這便是李治對陳青兕的定義,隻要陳青兕不犯大錯,哪怕拿不出什麽政績,都能一步步的憑借名聲進入廟堂。
可現在……
陳青兕又露了這麽一手。
這怎麽抉擇?
繼續按文官的方向發展,還是將他調到兵部?
李治發現這人太厲害太全麵也不是好事,都不知道怎麽用了。
李治聽到這裏,見李績一臉讚同的表情,也放心了。
對於高句麗,這位大唐天子心中的執念不是一般的深。
圍繞吐蕃,三人又聊了一會兒,定下了鞏固河湟,扶持吐穀渾的未來基調。
陳青兕也鬆了口氣,隻要將吐蕃困在高原之上,吐蕃便掀不起風浪。
名相良將固然重要,但國力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少了青海湖的吐蕃,便如沒有了荊州的蜀漢,就算有諸葛丞相,也隻是逆天而行。
李治見到了午膳時間,特地將李績、陳青兕留下來用膳。
李績早已習慣,陳青兕還是第一次,很配合的露出了受寵若驚的態度。
李治見自己的施恩有效果,嘴角微不可察的一翹。
用膳時李治並未繼續問起吐蕃的問題,而是說了蘇定方在西域的情況。
如曆史上一樣,蘇定方在西域那是虎步四夷,令西域諸國聞之膽寒。
真沒見過如他那樣打仗的。
一萬人被十倍之敵包圍,蘇定方穩住陣腳,親自衝鋒,一戰破之,追擊三十裏,斬俘三萬人,打得西突厥諸部分崩離析。
天寒地凍,蘇定方完全無視惡劣天氣,長驅直入兩百裏,直抵金牙山西突厥沙缽羅牙帳,又斬俘三四萬人。
可汗沙缽羅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逃往石國西北之蘇咄城。
石國國王本與沙缽羅互為兄弟,麵對蘇定方這種沒有道理可講的打法,嚇得將沙缽羅一行人捆綁著送給了唐軍。
這是前線傳來的最新消息,蘇定方已經解決了一切不服,正在西域修通道路,設置驛站,掩埋屍骨,劃定疆界,恢複生產。
這一戰,蘇定方兵鋒所向,直抵鹹海……
大唐疆域西之最極,便在此處了。
陳青兕早在史書中便知蘇定方逆天的軍事才能,也知他的成就。華夏五千年名將無數,但以對外戰績而言,蘇定方說第二,沒幾人有資格稱第一。
可即便知道,聽李治說起來,陳青兕也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李治感歎道:“李愛卿給朕推薦了一個厲害的角色……”
蘇定方是第一次當任主帥,李治有些擔憂,怕他難以勝任,是李績堅定了他的決心。
李績自己也想不到蘇定方能打出這樣的神仙戰,跟著感歎道:“衛公後繼有人矣!”
李治笑道:“父皇臨終前頗為擔心,我大唐能戰之將,青黃不接。如今看來卻是多慮,蘇愛卿與朕寫了封私信,信中特別誇讚了一人,叫裴行儉,說此人可傳他兵法,可為大用。”
李績高舉酒杯道:“為陛下賀。”
陳青兕聽到裴行儉的名字,眼中也不由浮現笑意,聽著一個個的絕頂人物出現,他也跟著開心,跟著李績舉杯道:“為陛下賀!”
三人一飲而盡。
李治有午睡的習慣,屏退二人。
李績道:“陛下,老臣有話要與陛下說。”
陳青兕見此,識趣了告辭離開。
李治道:“愛卿還有何事?”
李績一臉肅然,道:“陛下,真正的奇才,近在當下。”
<divss="contentadv">李治心情愉悅,知道他說的是誰,開起了玩笑道:“愛卿這是說自己?”
李績苦著老臉道:“老臣險些釀成大禍,焉敢如此自吹!陛下……”
他突然語氣嚴肅,作揖拜道:“我朝不缺摧凶克敵之將。老臣之下,有蘇定方、程名振、契苾何力、梁建方,繼任者亦有薛仁貴、高侃、鄭仁泰等,年輕一輩也有不少人嶄露鋒芒,加以曆練,亦可大用。唯獨缺少執掌大局之人……老臣與衛公有過此方討論,衛公曾說,一場無意義的勝戰,比不上一場有意義的敗戰。”
“便如楚漢的項羽、劉邦。項羽古之名將,其人常勝不敗,率八千子弟,橫掃天下,莫有匹敵。而漢高祖劉邦卻是屢戰屢敗,為項羽逼得拋妻棄子,多次亡命奔逃。”
“結果如何?”
“項羽越勝越弱,而劉邦卻越敗越強。”
“原因便是失了大局,不管項羽打了多少勝戰,他都不可能贏,從一開始他就走在失敗的道路上。而漢高祖盡管連戰連敗,卻是敗在了勝利的途中。故而即便失利,依舊能夠笑到最後。”
“陳先生先於新羅一事,看出對方包藏禍心,又察覺吐蕃圖謀甚大。由此可見,而陳先生年雖少,卻能洞若先機,有運籌帷幄之能。”
“此正是我朝急缺的人才,可當大任。”
李治自然知道陳青兕的潛力,知他可當大任,也有心培養扶持,卻想不到李績對其讚譽如此之高。
都要說得跟張子房一樣了。
李治終究不懂軍事,對於《論敵》了解的不夠透徹。
李績卻是知道,這篇《論敵》對於吐蕃的分析,細致到毫厘,這是一篇勝於《過秦論》的文章。
一旦公布出來,將會引發不小的動蕩,有著極高的軍事價值。
李治看懂了李績的意思。
這老家夥是想將陳青兕調到兵部,讓他發揮軍事上的才能。
不便於明說,方才如此暗示自己。
李治並沒有立刻回答,隻是道:“朕知道了。”
李績見李治並未直接回應,略感失望,作揖退去了。
李治目送李績離開,一時間也是睡意全無,深感頭疼。
對於如何使用陳青兕,李治作為皇帝,自有定論。
許敬宗這個文儒領袖並不是很稱職,加上年事已高,而今少了李義府,很多事需要他來幹,掛著文儒領袖的頭銜沒有意義。
陳青兕官聲名聲都極好,至於因為科舉而受人詆毀,隻是暫時的事情,隻要製度真正實施,有了效果,自然不會再有人說些什麽。
陳青兕來當大唐的文儒領袖是最合適的,能夠為天下寒門設立標杆,成為寒門世子的楷模。
儲相。
這便是李治對陳青兕的定義,隻要陳青兕不犯大錯,哪怕拿不出什麽政績,都能一步步的憑借名聲進入廟堂。
可現在……
陳青兕又露了這麽一手。
這怎麽抉擇?
繼續按文官的方向發展,還是將他調到兵部?
李治發現這人太厲害太全麵也不是好事,都不知道怎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