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請了一尊大爺?
在陳青兕的催促下,下人很快就熱好了酒,蒸好了魚幹。
陳青兕喝著青溪縣山崖上的野桂花酒,吃著以桂花為食的魚幹,與薑辰聊著青溪縣去年發生的事情。
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陳青兕聽得心裏卻是暖暖的。
青溪縣是他的起家之地,也是最費心思治理的地方,感情自然不一樣。
聽到鄉裏鄉親都過得很好,自己的政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離去而改變,自己離去已有兩年餘,竟還想著自己,費盡心思給自己送江南的特產,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感動。
直至得到李治召見的消息……
陳青兕整理了裝束,進宮麵聖。
入得皇城,陳青兕熟絡的與路過官吏打著招呼。
陳青兕名望極高,又很得聖心,除了關係切身利益的李義府以外,沒人會主動招惹他。兼之他是官場老油條,很會做人,人緣極好。
不管背地裏是否嫉妒他爬得快,見了麵還是能夠打招呼,維持友好關係的。
武皇後思前想後,索性不指望武家了,賀蘭敏之就很不錯。
不過就是將武皇後推出來背黑鍋而已,這種黑鍋武皇後背一籮筐,也不怕將她的腰壓彎了。
陳青兕也有些心動,吏部也不錯,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天下文官人誰不巴結?
陳青兕眼前一亮,五品官兵部郎中,這個好,入了兵部,以後何愁少的了立功的機會。
對於他的使用,李治無可避免的多了幾分謹慎。
武皇後道:“你敏之兄長素來崇拜陳先生,這話他說的。你,貴為皇太子,卻說不得,可明白?”
皇宮後苑!
李治最初對於陳青兕的橫空出世很興奮,終於有了屬於他李治的人才,而不是他父親留給他的。
皇太子能夠在他崛起之前與之相識,然後施以恩典,對他未來的太子之位也是一個保障。
大唐第一才子,武皇後也覺得陳青兕當之無愧,第一大儒,那就過了。
李治是何等精明,一眼就看穿了自己這位皇後的用心。
他笑著擺弄著麵前的兩份奏疏,說道:“朕現在有一事,頗為頭疼。想聽聽愛卿的意見……”
李治滿意頷首道:“朕就封你為太子諭德,望你能夠教導太子,不負朕意。”
可靈州一行,陳青兕表現出來的文治武功已經超出了李治的想象,這種才人用的好是諸葛亮王猛,用不好保不準就是司馬懿。
正是沒有才要去了解去學習……
突然看著街道旁有一塊碎石,輕輕的一腳踢到了牆根。
武皇後皺了皺眉頭,嗬斥道:“誰跟伱說這些的?”
再說他所幹的事情,都在他的職權範圍之內,哪怕借用黃河壽的力量穩住夏州局勢,也沒有留下把柄,找不出半點毛病
俊雅才情都是上上之選,年不過十七,已經能夠作詩寫文,屆時將他過繼給自己的父親,改為武姓,用心培養,不比從武家的歪瓜裂棗裏選擇更好。
不過……
還真難選擇。
陳青兕聽懂了,就是給太子當思想德行的老師,如果太子不聽就有直接告狀的權力。
太子諭德是從四品官下,比郎中的正五品下高上兩級,但實際權力卻是天差地別。
他說著一臉的為難。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武皇後因幼年受到武元慶、武元爽的虐待,對於兩位兄長恨入骨髓,但她身為武家人,又不甘心成為孤家寡人,想要提拔一些武家人成為李弘這位皇太子的助臂。
李弘今年不過七歲,得到母親誇獎,很是興奮,搶著回答道:“皇兒知道,皇兒知道,寫這文章的人叫陳青兕陳先生,是我大唐第一才子,第一大儒,除了這《師說》,陳先生還有《黃鶴樓》、《憫農》等佳作。”
“還是愛卿懂得為朕考慮!愛卿之才,六部皆可去得。隻是朕先有一事煩心,皇太子貴為國儲,肩負大任,奈何當下頑劣,朕常為之擔憂。前些日子皇後突然說,愛卿有教育之能,能化腐朽為神奇,希望愛卿能夠入東宮好好輔助皇太子。唉,皇後向來賢惠,極少向朕開口,朕實在不知道如何拒絕。不如……”
陳青兕道:“陛下直言,臣自當為陛下分憂。”
陳青兕一本正經的說道:“為陛下,為朝廷,為萬民效力,為乃臣之本分。”
武皇後手裏拿著一本書,聽著李弘的背誦,目光隨著兒子背誦出來的字句,在書本中掃過。
直至抵達皇宮門口,陳青兕才略顯拘束,表明身份,輕車熟路的來到了武德殿外。
陳青兕躬身道:“謝陛下恩典。”
李治顯然看出了那一點點沮喪,也不在意。
武皇後神色微凝,怒氣卻也消散了不少。
李治在多日前已經知道陳青兕歸來的消息,知道他的晉升刻不容緩,直至前幾日,皇太子李弘跟他說很喜歡陳青兕的詩,希望能夠讓陳青兕在崇賢館接任學士之位,能夠時常聽得教誨。
“愛卿過去一年,為國操勞,太過辛苦,不急著往東宮報到。好好陪陪夫人,陪陪孩子,休息好了,再往東宮報到不遲。”
現在自己已經有了這個勢,也該聚一些力量,為未來打基礎。
如果這樣還能無動於衷,那城府真就太深了。
於是道:“臣並不在意是在吏部任職,還是在兵部,隻要能夠為國效力,一展胸中抱負,何處都一樣。隻要陛下需要,臣可以去任何地方。”
她對賀蘭敏之有著異樣的寵愛,對其器重不下於李弘。
李治索性應了下來,當然他沒有如武皇後的願,而是讓陳青兕以另外的一種身份出現在皇太子李弘的身旁。
李弘道:“孩兒聽母後的!”
其實李治是不滿陳青兕的效率的,可麵對這一係列的功績,就算有點意見,也得憋著。
自己真將想法說出來,他未必就會聽。
武皇後嚴肅的臉上浮現了一抹笑意,頷首道:“很好,太子背誦的好,這篇文章寫的也好,寫……這篇文章的人更好。”
“拜見父皇!”
李治顯然對這個答案很滿意:毫無疑問,麵前的這個青年是大才,百年罕見的大才。
武皇後點了點頭,笑道:“你父皇已經答應,讓陳先生在崇賢館兼任學士一職,到時候他會來東宮講學。陳先生與其他學士不一樣,有大能大才,吾兒可要認真對之,不可怠慢了他……”
李治道:“愛卿此次北上,數功並取,文武功並立,縱觀我朝亦不多見。隻是封爵,必然是不夠的,朕不會委屈任何一個於國有功之人。於是,朕與諸相商議,應當如何封賞。李司空聞訊後親自寫了一封奏疏,說愛卿決勝千裏,眼光卓然,舉薦愛卿為兵部郎中……”
不管李弘還是武皇後都沒膽子將陳青兕這樣的人直接拉進東宮,跟皇帝搶人,真嫌皇太子的位子坐的太舒服?
隻是兼任一個學士,給個進東宮見麵的權力。
正是最經典的勸學文《師說》。
別說第一大儒,就算第一才子,也怕會令上官儀這類人的不快。
其中左右春坊就是仿中央的中書省、門下省而置。
陳青兕深知君心難測,麵前的李小九可不是電視裏的窩囊廢。
但他沒有任何猶豫,說道:“謹遵陛下旨意。”
李治很滿意這個結果。
吏部在這方麵有著先天的優勢……
清脆的背誦之聲遠遠傳開。
陳青兕心裏是偏向兵部的,吏部的事情他能幹,管理這方麵他有經驗,可兵部卻不一樣,他沒有這方麵的經驗。
背誦之人矮矮胖胖,穿著黃色袍子的小男孩,正是當今大唐的皇太子李弘。
但陳青兕的能力,有些超乎他的預料。一開始,他以為自己有了類比馬周、岑文本這樣的人才,培養的好,甚至可以比肩房玄齡、魏征。
直至李治的到來。
陳青兕的潛力巨大,不出意外未來就是廟堂舉足輕重的大員。
李弘委委屈屈的說道:“孩兒明白了,以後不會再說。”
太子諭德是他早就想為東宮置辦的職位,隻是在計劃中太子諭德分左右諭德,隸屬於左右春坊,權力也沒有現在的大。
<divss="contentadv">唐朝的東宮內部機構已經很齊全了,裏麵就是一個小朝廷。
李治點了點頭,道:“愛卿之賢,可追古人。”
得趁著這個機會,入兵部跟著還健在的一方大佬學一學這方麵的知識,順便結識一下軍隊的後起之秀,到時候領著他們一起出戰,隻要不打巔峰賽,尋常陣戰那就是平推了事。
李治說道:“諭德是朕特地為愛卿創建的官職,從四品,負責規諫太子,勞問讚導之事。不屬於詹事府,也不屬於左右春坊,更不屬於三寺,直屬東宮太子管轄,兼有直達天聽之權。”
武皇後繼續給李弘講學。
但他並未表現出來,隻是認真聽著,肯定還有下文。
“見過陛下!”
一篇《師說》,五百餘字,李弘一字一句,一字不差的背誦出來。
奈何武家人才凋零,並沒有合適的人選,唯一一個優秀的武思元,卻不知得罪了誰,一貶再貶,明明是明經擢第還參加平定龜茲戰役有軍功在身,卻被貶到了播州一個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當縣令。
見陳青兕坐下以後,李治笑吟吟的說道:“北方之事,愛卿幹得不錯,既查明了原委,還揪出了漠北賊子的險惡用心。設計破敵在前,又設三受降城,防範於未然,順手還整治了一下三州風氣……”
李弘給嗬斥的一震,扁了扁嘴,委屈巴巴的說道:“是敏之兄長。”
陳青兕心中吐槽,信你個大頭鬼。武皇後如果隻有這點政治頭腦,早就下去陪王皇後、蕭淑妃了……
《師說》這種文章,武皇後早已爛熟於心,隻是她對自己這個大唐的皇太子寄予厚望,對於他的學業,一絲不苟,一字字的確認。
又過幾日,武皇後也在他耳旁說了此事。
陳青兕眼中閃過一絲茫然,問道:“陛下不知這太子諭德是官職?”
至少至今為止,武皇後就是武皇後,一門心思向李治證明自己比王皇後強的武皇後。
自己出身貧寒,固然靠著經營,人脈不差,但未成勢力,多是朋友之交,而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群黨之交。
一瞬間,陳青兕的臉上閃過一絲沮喪,但很快提起了精神,說道:“陛下竟將太子托付,臣定然盡心盡力,不負陛下厚望。”
他的先知在真正兵形如水的戰場上對陣比粟毒、阿爾維這類人還好,真要遇到論欽陵這樣一流將帥,那就是移動的大型經驗包。
而且李弘身為皇太子,年雖少,話語卻也擁有一定份量,傳出去會得罪人的。
李弘認真的聽著,很是乖巧。
李治繼續道:“巧了,幾乎在同一天,朕這裏又收到一封奏疏,是許相公的,他說愛卿明而能斷,直而不撓,有歲寒之操,可為吏部郎中。”
陳青兕走出了武德殿,在內侍的帶領下離開了皇宮,一如既往的與皇城裏來回路過的官員打著招呼。
有遺憾就好,有遺憾才有動力。
李治見陳青兕走進殿內,略帶蒼白的臉上浮現一抹笑意:“愛卿,此去多日,朕竟有些不習慣了。快坐……”
李治伸手摸了摸李弘的腦袋,讓兩人平身,然後自己半蹲著看著自己的兒子,說道:“太子不是說喜歡陳先生的詩?父皇滿足太子的願望,今日提拔了陳先生,讓他當任你的諭德,負責教導太子的德行操守。記住了,太子諭德雖是東宮屬官,可有直達天聽的權力。你若調皮,不聽陳先生教導,或者犯了大錯,陳先生是有直接向父皇告狀的權力的。”
李弘欣喜若狂,道:“謝父皇,父皇真好。”
武皇後臉上跟著高興,心中卻暗自叫苦:“自己這是請了一尊大爺?”
在陳青兕的催促下,下人很快就熱好了酒,蒸好了魚幹。
陳青兕喝著青溪縣山崖上的野桂花酒,吃著以桂花為食的魚幹,與薑辰聊著青溪縣去年發生的事情。
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陳青兕聽得心裏卻是暖暖的。
青溪縣是他的起家之地,也是最費心思治理的地方,感情自然不一樣。
聽到鄉裏鄉親都過得很好,自己的政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離去而改變,自己離去已有兩年餘,竟還想著自己,費盡心思給自己送江南的特產,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感動。
直至得到李治召見的消息……
陳青兕整理了裝束,進宮麵聖。
入得皇城,陳青兕熟絡的與路過官吏打著招呼。
陳青兕名望極高,又很得聖心,除了關係切身利益的李義府以外,沒人會主動招惹他。兼之他是官場老油條,很會做人,人緣極好。
不管背地裏是否嫉妒他爬得快,見了麵還是能夠打招呼,維持友好關係的。
武皇後思前想後,索性不指望武家了,賀蘭敏之就很不錯。
不過就是將武皇後推出來背黑鍋而已,這種黑鍋武皇後背一籮筐,也不怕將她的腰壓彎了。
陳青兕也有些心動,吏部也不錯,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天下文官人誰不巴結?
陳青兕眼前一亮,五品官兵部郎中,這個好,入了兵部,以後何愁少的了立功的機會。
對於他的使用,李治無可避免的多了幾分謹慎。
武皇後道:“你敏之兄長素來崇拜陳先生,這話他說的。你,貴為皇太子,卻說不得,可明白?”
皇宮後苑!
李治最初對於陳青兕的橫空出世很興奮,終於有了屬於他李治的人才,而不是他父親留給他的。
皇太子能夠在他崛起之前與之相識,然後施以恩典,對他未來的太子之位也是一個保障。
大唐第一才子,武皇後也覺得陳青兕當之無愧,第一大儒,那就過了。
李治是何等精明,一眼就看穿了自己這位皇後的用心。
他笑著擺弄著麵前的兩份奏疏,說道:“朕現在有一事,頗為頭疼。想聽聽愛卿的意見……”
李治滿意頷首道:“朕就封你為太子諭德,望你能夠教導太子,不負朕意。”
可靈州一行,陳青兕表現出來的文治武功已經超出了李治的想象,這種才人用的好是諸葛亮王猛,用不好保不準就是司馬懿。
正是沒有才要去了解去學習……
突然看著街道旁有一塊碎石,輕輕的一腳踢到了牆根。
武皇後皺了皺眉頭,嗬斥道:“誰跟伱說這些的?”
再說他所幹的事情,都在他的職權範圍之內,哪怕借用黃河壽的力量穩住夏州局勢,也沒有留下把柄,找不出半點毛病
俊雅才情都是上上之選,年不過十七,已經能夠作詩寫文,屆時將他過繼給自己的父親,改為武姓,用心培養,不比從武家的歪瓜裂棗裏選擇更好。
不過……
還真難選擇。
陳青兕聽懂了,就是給太子當思想德行的老師,如果太子不聽就有直接告狀的權力。
太子諭德是從四品官下,比郎中的正五品下高上兩級,但實際權力卻是天差地別。
他說著一臉的為難。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武皇後因幼年受到武元慶、武元爽的虐待,對於兩位兄長恨入骨髓,但她身為武家人,又不甘心成為孤家寡人,想要提拔一些武家人成為李弘這位皇太子的助臂。
李弘今年不過七歲,得到母親誇獎,很是興奮,搶著回答道:“皇兒知道,皇兒知道,寫這文章的人叫陳青兕陳先生,是我大唐第一才子,第一大儒,除了這《師說》,陳先生還有《黃鶴樓》、《憫農》等佳作。”
“還是愛卿懂得為朕考慮!愛卿之才,六部皆可去得。隻是朕先有一事煩心,皇太子貴為國儲,肩負大任,奈何當下頑劣,朕常為之擔憂。前些日子皇後突然說,愛卿有教育之能,能化腐朽為神奇,希望愛卿能夠入東宮好好輔助皇太子。唉,皇後向來賢惠,極少向朕開口,朕實在不知道如何拒絕。不如……”
陳青兕道:“陛下直言,臣自當為陛下分憂。”
陳青兕一本正經的說道:“為陛下,為朝廷,為萬民效力,為乃臣之本分。”
武皇後手裏拿著一本書,聽著李弘的背誦,目光隨著兒子背誦出來的字句,在書本中掃過。
直至抵達皇宮門口,陳青兕才略顯拘束,表明身份,輕車熟路的來到了武德殿外。
陳青兕躬身道:“謝陛下恩典。”
李治顯然看出了那一點點沮喪,也不在意。
武皇後神色微凝,怒氣卻也消散了不少。
李治在多日前已經知道陳青兕歸來的消息,知道他的晉升刻不容緩,直至前幾日,皇太子李弘跟他說很喜歡陳青兕的詩,希望能夠讓陳青兕在崇賢館接任學士之位,能夠時常聽得教誨。
“愛卿過去一年,為國操勞,太過辛苦,不急著往東宮報到。好好陪陪夫人,陪陪孩子,休息好了,再往東宮報到不遲。”
現在自己已經有了這個勢,也該聚一些力量,為未來打基礎。
如果這樣還能無動於衷,那城府真就太深了。
於是道:“臣並不在意是在吏部任職,還是在兵部,隻要能夠為國效力,一展胸中抱負,何處都一樣。隻要陛下需要,臣可以去任何地方。”
她對賀蘭敏之有著異樣的寵愛,對其器重不下於李弘。
李治索性應了下來,當然他沒有如武皇後的願,而是讓陳青兕以另外的一種身份出現在皇太子李弘的身旁。
李弘道:“孩兒聽母後的!”
其實李治是不滿陳青兕的效率的,可麵對這一係列的功績,就算有點意見,也得憋著。
自己真將想法說出來,他未必就會聽。
武皇後嚴肅的臉上浮現了一抹笑意,頷首道:“很好,太子背誦的好,這篇文章寫的也好,寫……這篇文章的人更好。”
“拜見父皇!”
李治顯然對這個答案很滿意:毫無疑問,麵前的這個青年是大才,百年罕見的大才。
武皇後點了點頭,笑道:“你父皇已經答應,讓陳先生在崇賢館兼任學士一職,到時候他會來東宮講學。陳先生與其他學士不一樣,有大能大才,吾兒可要認真對之,不可怠慢了他……”
李治道:“愛卿此次北上,數功並取,文武功並立,縱觀我朝亦不多見。隻是封爵,必然是不夠的,朕不會委屈任何一個於國有功之人。於是,朕與諸相商議,應當如何封賞。李司空聞訊後親自寫了一封奏疏,說愛卿決勝千裏,眼光卓然,舉薦愛卿為兵部郎中……”
不管李弘還是武皇後都沒膽子將陳青兕這樣的人直接拉進東宮,跟皇帝搶人,真嫌皇太子的位子坐的太舒服?
隻是兼任一個學士,給個進東宮見麵的權力。
正是最經典的勸學文《師說》。
別說第一大儒,就算第一才子,也怕會令上官儀這類人的不快。
其中左右春坊就是仿中央的中書省、門下省而置。
陳青兕深知君心難測,麵前的李小九可不是電視裏的窩囊廢。
但他沒有任何猶豫,說道:“謹遵陛下旨意。”
李治很滿意這個結果。
吏部在這方麵有著先天的優勢……
清脆的背誦之聲遠遠傳開。
陳青兕心裏是偏向兵部的,吏部的事情他能幹,管理這方麵他有經驗,可兵部卻不一樣,他沒有這方麵的經驗。
背誦之人矮矮胖胖,穿著黃色袍子的小男孩,正是當今大唐的皇太子李弘。
但陳青兕的能力,有些超乎他的預料。一開始,他以為自己有了類比馬周、岑文本這樣的人才,培養的好,甚至可以比肩房玄齡、魏征。
直至李治的到來。
陳青兕的潛力巨大,不出意外未來就是廟堂舉足輕重的大員。
李弘委委屈屈的說道:“孩兒明白了,以後不會再說。”
太子諭德是他早就想為東宮置辦的職位,隻是在計劃中太子諭德分左右諭德,隸屬於左右春坊,權力也沒有現在的大。
<divss="contentadv">唐朝的東宮內部機構已經很齊全了,裏麵就是一個小朝廷。
李治點了點頭,道:“愛卿之賢,可追古人。”
得趁著這個機會,入兵部跟著還健在的一方大佬學一學這方麵的知識,順便結識一下軍隊的後起之秀,到時候領著他們一起出戰,隻要不打巔峰賽,尋常陣戰那就是平推了事。
李治說道:“諭德是朕特地為愛卿創建的官職,從四品,負責規諫太子,勞問讚導之事。不屬於詹事府,也不屬於左右春坊,更不屬於三寺,直屬東宮太子管轄,兼有直達天聽之權。”
武皇後繼續給李弘講學。
但他並未表現出來,隻是認真聽著,肯定還有下文。
“見過陛下!”
一篇《師說》,五百餘字,李弘一字一句,一字不差的背誦出來。
奈何武家人才凋零,並沒有合適的人選,唯一一個優秀的武思元,卻不知得罪了誰,一貶再貶,明明是明經擢第還參加平定龜茲戰役有軍功在身,卻被貶到了播州一個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當縣令。
見陳青兕坐下以後,李治笑吟吟的說道:“北方之事,愛卿幹得不錯,既查明了原委,還揪出了漠北賊子的險惡用心。設計破敵在前,又設三受降城,防範於未然,順手還整治了一下三州風氣……”
李弘給嗬斥的一震,扁了扁嘴,委屈巴巴的說道:“是敏之兄長。”
陳青兕心中吐槽,信你個大頭鬼。武皇後如果隻有這點政治頭腦,早就下去陪王皇後、蕭淑妃了……
《師說》這種文章,武皇後早已爛熟於心,隻是她對自己這個大唐的皇太子寄予厚望,對於他的學業,一絲不苟,一字字的確認。
又過幾日,武皇後也在他耳旁說了此事。
陳青兕眼中閃過一絲茫然,問道:“陛下不知這太子諭德是官職?”
至少至今為止,武皇後就是武皇後,一門心思向李治證明自己比王皇後強的武皇後。
自己出身貧寒,固然靠著經營,人脈不差,但未成勢力,多是朋友之交,而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群黨之交。
一瞬間,陳青兕的臉上閃過一絲沮喪,但很快提起了精神,說道:“陛下竟將太子托付,臣定然盡心盡力,不負陛下厚望。”
他的先知在真正兵形如水的戰場上對陣比粟毒、阿爾維這類人還好,真要遇到論欽陵這樣一流將帥,那就是移動的大型經驗包。
而且李弘身為皇太子,年雖少,話語卻也擁有一定份量,傳出去會得罪人的。
李弘認真的聽著,很是乖巧。
李治繼續道:“巧了,幾乎在同一天,朕這裏又收到一封奏疏,是許相公的,他說愛卿明而能斷,直而不撓,有歲寒之操,可為吏部郎中。”
陳青兕走出了武德殿,在內侍的帶領下離開了皇宮,一如既往的與皇城裏來回路過的官員打著招呼。
有遺憾就好,有遺憾才有動力。
李治見陳青兕走進殿內,略帶蒼白的臉上浮現一抹笑意:“愛卿,此去多日,朕竟有些不習慣了。快坐……”
李治伸手摸了摸李弘的腦袋,讓兩人平身,然後自己半蹲著看著自己的兒子,說道:“太子不是說喜歡陳先生的詩?父皇滿足太子的願望,今日提拔了陳先生,讓他當任你的諭德,負責教導太子的德行操守。記住了,太子諭德雖是東宮屬官,可有直達天聽的權力。你若調皮,不聽陳先生教導,或者犯了大錯,陳先生是有直接向父皇告狀的權力的。”
李弘欣喜若狂,道:“謝父皇,父皇真好。”
武皇後臉上跟著高興,心中卻暗自叫苦:“自己這是請了一尊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