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無解的問題(二合一)
軍情緊急,李治選擇了騎馬趕往承慶殿,陳青兕也從隨行千騎手中接過了一匹良駒,隨同而行。
來到承慶殿的時候,殿內已經聚集了多位朝廷大員,其中包括了在議政廳當值的許敬宗、許圉師、孫處約、任雅相,以及兵部尚書薑恪。
三人都在焦急的等著。
吐蕃此次來勢洶洶,十二萬大軍下高原,速度之快,出兵之堅決,讓廟堂諸多相公也始料不及。
李治、陳青兕先後從大殿而入。
陳青兕老老實實的居於末尾。
李治入座以後,揮手製止了幾人的見禮,說道:“軍情為重,青海湖當下是什麽情況?”
薑恪出班說道:“很是危機,此番吐蕃南下,謀劃已久,他們一口氣調動十二萬兵馬,還策反了大臣素和貴,吐穀渾雖有防備,依舊被打得猝不及防,現今吐穀渾可汗諾曷缽被迫與弘化公主往河曲地逃竄。涼州總管阿史那忠、鄯州刺史丘行恭、廓州刺史梁建方、姚州刺史劉仁願均已得到消息,做好出戰準備,隻待陛下調撥兵馬支援。”
十二萬兵馬?往河曲地逃竄?
李治初聽著消息,向來持重沉穩的他有些傻眼。
這吐穀渾怎怎麽不堪一擊,這就將青海湖丟失了?
“這素和貴是什麽人?”
李治很快察覺青海湖丟失的原由。
許敬宗說道:“是吐穀渾次相,與丞相不和,卻不想竟在臨陣時倒戈,從背後襲殺吐穀渾的抵抗大軍,導致抵抗兵馬全線潰敗。素和貴對於吐穀渾過於熟悉,在他的引領下,吐穀渾無力組織抵抗,隻能不助潰逃。”
“可恨!”李治叫罵了一聲。
陳青兕聽到這裏,也是一臉凝重,這青海湖的局麵比想象中的惡劣。
依照他的原定方略,吐穀渾應該是一個緩衝帶。
吐蕃在這個時代的氣運堪稱天眷,屬於被老天爺追著喂飯的國家。
溫暖的氣候,讓不適宜生存的青藏高原爆發出勃然生機,豐厚的資源,連接東西兩大文化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有的高原反應。恰逢因運勢而生的明主賢臣名將,誰對上不頭疼?
陳青兕很清楚,就吐蕃現在的狀態,即便是巔峰的唐朝,也得磕壞滿口牙,才有可能啃下來。
何況現在?
再說就算拚舉國之力,拿下了吐蕃,又能怎麽樣?
以現在的科技,麵對高原,怎麽管製?
麵對幾乎開無敵的吐蕃,最好的辦法就是晾著,他們無法支持久戰,就用吐穀渾跟吐蕃消耗,讓吐穀渾削弱吐蕃的力量,唐軍也可以趁機累積高原作戰的經驗。
待吐蕃疲軟的時候,再來考慮是否進行下一步。
可吐蕃行動之迅速,出擊之決絕,超出他的想象。
原本以為緩衝帶的吐穀渾,竟是不堪一擊,直接丟了青海湖周邊的土地,逃到唐王朝的疆界。
這才幾天呐?
李治腦海中浮現陳青兕那份針對吐蕃的奏疏,今日吐蕃令人心悸的行動,無不證明一切如他預測的一樣。
就吐蕃這進攻效率,如果沒有周密的計劃,李治是絕不相信的。
吐蕃一直都想著在他的嘴裏奪食。
絕對不能讓吐蕃得到青海湖……
李治此刻已經完全相信陳青兕眼中的吐蕃。
吐蕃是一頭惡狼,這世上沒有能夠喂飽的惡狼,他們奪了青海湖,絕不會就此止步。
一旦與大唐毗鄰,就會覬覦大唐的領土,那個時候,為了護衛邊疆,他們隻能派遣重兵護衛邊疆。
於公於私,都不能讓吐蕃得逞。
李治一握拳頭說道:“朕欲以阿史那忠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丘行恭為副使,梁建方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劉仁願為行軍副總管,聚河西、隴右兩地府兵出兵青海湖,支援吐穀渾,諸卿以為如何?”
在唐朝不是沒有不願意打仗的大臣,每次興師動兵都會有反對的聲音。
但是這時候的唐朝有一個規矩:就是你不能跳,四方諸夷,敢言兵者,斬。
就是說我想打你,會有人說不能打。但是你跳起來,喊一句“誰敢打我”,那不好意思,揍的就是伱。
吐蕃這種行徑,在唐朝這裏是不能忍受的。
故而李治這話無人提出異議……
但就在李治準備下達命令的時候,陳青兕卻站了出來。
“臣有異議!”
李治為皺著眉,有些迷茫,這支援吐穀渾,將戰場設在青海湖是陳青兕對抗吐蕃的決策,怎麽他自己反對自己?
“愛卿有什麽看法?”
李治還是耐著性子說道。
陳青兕道:“臣覺得,不應立刻救援,當緩一緩。”
陳青兕這話音剛落,立刻就有人出聲反駁:“軍情如火,就吐蕃這勢頭,如何緩得?”
說話之人正是剛剛從兵部尚書升為宰相的任雅相。
任雅相雖是文臣,但走的是武官的路子,靠著軍功一步步走到今日的。
在軍事上很有見地,他看出了青海湖軍情緊急,半點耽誤不得,又對李治行禮說道:“陛下!吐蕃進兵如此神速,效果如此卓著,顯然一切行動,深思熟慮,就是想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如果我們現在拖延的每一刻鍾,都可能導致局麵的惡化,甚至於讓吐蕃依托青海湖,構建防線,以抵禦我軍。”
李治依舊看著陳青兕,想聽一個合理的解釋。
“陛下!”陳青兕硬著頭皮說道:“臣並非不知軍情緊急,隻是我們已經失得先手,更應該謹慎而行。臣的暫緩並非是不救,而是準備充分了再救。以李司空為帥,或將邢國公從西域調來,以他為帥,統兵反攻最為合適。”
陳青兕這話一落,立刻引起了任雅相與薑恪的不滿與怒火。
任雅相立刻就道:“陳諭德這話什麽意思,你可是說阿史那總管能力不足?還是說丘、梁、劉三位刺史,無法擔當大任?”
薑恪也道:“阿史那總管曾經生擒頡利可汗,丘刺史跟隨先帝征戰四方,攻取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多有功勳。梁刺史擊鬆外蠻,令群蠻震懾,亡竄山穀。又率兵西征,破處月朱邪孤注於牢山,斬首九千級,虜渠帥六千,俘牲口萬餘,獲牛馬雜畜七萬。劉刺史初為先帝親衛,赤手屠殺虎狼,勇不可擋,征伐高句麗時,先登破陣,破格升為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又與李英公經略漠北戰薛延陀。”
“此四將皆是我朝百戰將帥,智勇兼備,陳諭德憑甚質疑他們?”
陳青兕縱然以口舌見長,此刻也不知如何接話。
他總不能說並非阿史那忠、丘行恭、梁建方、劉仁願能力不行,而是敵人太強。
<divss="contentadv">吐蕃的綜合實力固然比不上大唐,但遠勝當前唐朝對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是號稱控弦百萬的突厥……
這個時代的將帥對於吐蕃的實力缺乏明確的認知。
哪怕此刻的李治、李績,他們固然提前知道吐蕃是個值得注意的對手,卻也僅限於值得注意警惕,並沒有將對方視為同等級別的敵人。
李治、李績都是如此,下麵的人更是了。
對手吐蕃,對上葛爾東讚,對上論欽陵的吐蕃,輕敵的下場是極其可怕的。
尤其是現在……
吐蕃此次南下,準備充分,明顯就是針對朝廷布局隴右方略的應變之舉。
他們肯定會提前布局,以應對朝廷的援兵。
對方已經占據了優勢,除了蘇定方、李績,陳青兕想不到第三個人在劣勢的情況下,打贏葛爾東讚、論欽陵這對父子。
陳青兕語重心長的說道:“陛下,吐蕃已經起勢,莫要小覷他們。他們的實力不會遜色昔年突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已經取得了先手,占據了優勢。臣以為既然失了先手,索性認栽,不去與之爭先,以免為敵所趁。按部就班,穩紮穩打,方為上策。”
任雅相皺著眉頭,說道:“陳諭德為何話裏話外都是漲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我朝自立國起,滅國無數,大軍所到之處,若驕陽照霜雪,吐蕃何以例外?”
薑恪是新晉兵部尚書,蜀漢薑維後裔,憑借軍功升為兵部尚書,他當任兵部尚書的時間並不長,甚至還不到一年。
他上任之後,正好遇上李治要增強隴右河西的軍事力量,以應對吐蕃奪取青海湖的野心。
涼州總管阿史那忠、鄯州刺史丘行恭、廓州刺史梁建方、姚州刺史劉仁願的任命,薑恪有參與其中,甚至阿史那忠、梁建方兩人還是他舉薦的。
陳青兕質疑他們的能力,暗指他們無法應對吐蕃,等於質疑他這個兵部尚書的工作能力。
薑恪本對陳青兕略有好感,畢竟身為一個文臣,他退鐵勒五部叛軍的表現確實漂亮。
老上司李績還在他麵前多次誇耀陳青兕,說已經向陛下提議,讓其入兵部,讓自己好好培養提拔。
可現在好了,直接否定自己的功績……
薑恪自然忍不了,何況陳青兕在他看來不過就是一個青澀的毛頭小子,隻是在軍事上略有建樹,哪有資格在自己頭上拉屎撒尿?
當即也不客氣,說道:“幾位總管刺史都是百戰將帥,陳諭德有何資格質疑他們?”
陳青兕給懟的無言以對。
這四個人隨便拿一個出來,在軍事上的功績能力都在他之上。
有一說一,確實沒有資格。
陳青兕暗歎:“還是威望低了。”
李治深深看了陳青兕一眼,隨即說道:“如此,許愛卿,你來擬旨,任命不變,兵分兩路支援吐穀渾,分別以阿史那忠、梁建方為帥,丘行恭、劉仁願為副帥輔之。”
許敬宗高聲領命。
“許卿!你負責準備糧草輜重,孫卿,你負責招募軍役,運送糧草。任卿、薑卿,你們負責準備軍馬兵器鎧甲……”
“諾!”
幾位大臣領命以後紛紛告退。
唯獨留陳青兕一人……
李治皺眉道:“陳愛卿,朕亦覺得你有些危言聳聽,吐蕃從表現上來看確實不弱。隻是你說,他們能夠與朕的大唐抗衡,朕有些不信。”
陳青兕苦笑,明白李世民打出了大唐舉目無敵的氣勢,也導致了這個時代的人,眼中真就沒有了對手。
這種觀念,隻靠言語是很難改變的。
就如後世大名鼎鼎的二戰世界第一名將,那個急著過聖誕的麥克阿瑟。
不照著臉上給他哐哐來幾下,他是不知道什麽叫做疼。
曆史上李治知道疼的時候,那就太疼了。
大非川之戰,唐軍幾近全軍覆沒,大唐當時最耀眼的大將身陷重圍,可謂一敗塗地。
總不能坐視曆史重演?
陳青兕作揖道:“陛下,臣一直研究吐蕃,越是研究,對於吐蕃的實力,越覺得心驚,吐蕃真不是一個能夠輕視的對手。”
“朕知道了。”
李治笑道:“愛卿的才能,朕深信不疑,這樣好了,朕親自修書,給阿史那忠、梁建方,讓提醒他們謹慎用兵,吐蕃不是可以輕視的對手。”
陳青兕作揖道:“謝陛下。”
李治或許覺得他已經很重視吐蕃了。
隻有陳青兕知道,這還遠遠不夠,隻是他已經盡力。
“臣,告退!”
陳青兕作揖離去。
李治看著陳青兕遠去的身影,眉頭一直緊鎖著,他看的出來陳青兕並不滿意,隻是因為自己是皇帝,不好再爭辯了。
相比那些自以為得寵,自以為了不起,胡攪蠻纏也要讓自己采納他意見的人,陳青兕此番表現,讓他頗為滿意。
“倒是個知進退的。”
也因如此,李治腦中依舊想著陳青兕的意見說詞。
好半晌,李治起身道:“擺駕,朕要出宮!”
李治的目的正是英國公府。
李績年初的時候生病了,至今還在休養,當時陳青兕正在漠北,他回來也沒有幾日,所以並不知道。
經過半年的休養,李績的精神好了許多,已經能夠自如行走,就是體力還未恢複,容易氣短。
李治將軍情與今日承慶殿裏的情況跟李績細說。
李績緘默了好半晌,說道:“老臣也想不明白,為何小陳先生對吐蕃如此重視……”
軍情緊急,李治選擇了騎馬趕往承慶殿,陳青兕也從隨行千騎手中接過了一匹良駒,隨同而行。
來到承慶殿的時候,殿內已經聚集了多位朝廷大員,其中包括了在議政廳當值的許敬宗、許圉師、孫處約、任雅相,以及兵部尚書薑恪。
三人都在焦急的等著。
吐蕃此次來勢洶洶,十二萬大軍下高原,速度之快,出兵之堅決,讓廟堂諸多相公也始料不及。
李治、陳青兕先後從大殿而入。
陳青兕老老實實的居於末尾。
李治入座以後,揮手製止了幾人的見禮,說道:“軍情為重,青海湖當下是什麽情況?”
薑恪出班說道:“很是危機,此番吐蕃南下,謀劃已久,他們一口氣調動十二萬兵馬,還策反了大臣素和貴,吐穀渾雖有防備,依舊被打得猝不及防,現今吐穀渾可汗諾曷缽被迫與弘化公主往河曲地逃竄。涼州總管阿史那忠、鄯州刺史丘行恭、廓州刺史梁建方、姚州刺史劉仁願均已得到消息,做好出戰準備,隻待陛下調撥兵馬支援。”
十二萬兵馬?往河曲地逃竄?
李治初聽著消息,向來持重沉穩的他有些傻眼。
這吐穀渾怎怎麽不堪一擊,這就將青海湖丟失了?
“這素和貴是什麽人?”
李治很快察覺青海湖丟失的原由。
許敬宗說道:“是吐穀渾次相,與丞相不和,卻不想竟在臨陣時倒戈,從背後襲殺吐穀渾的抵抗大軍,導致抵抗兵馬全線潰敗。素和貴對於吐穀渾過於熟悉,在他的引領下,吐穀渾無力組織抵抗,隻能不助潰逃。”
“可恨!”李治叫罵了一聲。
陳青兕聽到這裏,也是一臉凝重,這青海湖的局麵比想象中的惡劣。
依照他的原定方略,吐穀渾應該是一個緩衝帶。
吐蕃在這個時代的氣運堪稱天眷,屬於被老天爺追著喂飯的國家。
溫暖的氣候,讓不適宜生存的青藏高原爆發出勃然生機,豐厚的資源,連接東西兩大文化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有的高原反應。恰逢因運勢而生的明主賢臣名將,誰對上不頭疼?
陳青兕很清楚,就吐蕃現在的狀態,即便是巔峰的唐朝,也得磕壞滿口牙,才有可能啃下來。
何況現在?
再說就算拚舉國之力,拿下了吐蕃,又能怎麽樣?
以現在的科技,麵對高原,怎麽管製?
麵對幾乎開無敵的吐蕃,最好的辦法就是晾著,他們無法支持久戰,就用吐穀渾跟吐蕃消耗,讓吐穀渾削弱吐蕃的力量,唐軍也可以趁機累積高原作戰的經驗。
待吐蕃疲軟的時候,再來考慮是否進行下一步。
可吐蕃行動之迅速,出擊之決絕,超出他的想象。
原本以為緩衝帶的吐穀渾,竟是不堪一擊,直接丟了青海湖周邊的土地,逃到唐王朝的疆界。
這才幾天呐?
李治腦海中浮現陳青兕那份針對吐蕃的奏疏,今日吐蕃令人心悸的行動,無不證明一切如他預測的一樣。
就吐蕃這進攻效率,如果沒有周密的計劃,李治是絕不相信的。
吐蕃一直都想著在他的嘴裏奪食。
絕對不能讓吐蕃得到青海湖……
李治此刻已經完全相信陳青兕眼中的吐蕃。
吐蕃是一頭惡狼,這世上沒有能夠喂飽的惡狼,他們奪了青海湖,絕不會就此止步。
一旦與大唐毗鄰,就會覬覦大唐的領土,那個時候,為了護衛邊疆,他們隻能派遣重兵護衛邊疆。
於公於私,都不能讓吐蕃得逞。
李治一握拳頭說道:“朕欲以阿史那忠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丘行恭為副使,梁建方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劉仁願為行軍副總管,聚河西、隴右兩地府兵出兵青海湖,支援吐穀渾,諸卿以為如何?”
在唐朝不是沒有不願意打仗的大臣,每次興師動兵都會有反對的聲音。
但是這時候的唐朝有一個規矩:就是你不能跳,四方諸夷,敢言兵者,斬。
就是說我想打你,會有人說不能打。但是你跳起來,喊一句“誰敢打我”,那不好意思,揍的就是伱。
吐蕃這種行徑,在唐朝這裏是不能忍受的。
故而李治這話無人提出異議……
但就在李治準備下達命令的時候,陳青兕卻站了出來。
“臣有異議!”
李治為皺著眉,有些迷茫,這支援吐穀渾,將戰場設在青海湖是陳青兕對抗吐蕃的決策,怎麽他自己反對自己?
“愛卿有什麽看法?”
李治還是耐著性子說道。
陳青兕道:“臣覺得,不應立刻救援,當緩一緩。”
陳青兕這話音剛落,立刻就有人出聲反駁:“軍情如火,就吐蕃這勢頭,如何緩得?”
說話之人正是剛剛從兵部尚書升為宰相的任雅相。
任雅相雖是文臣,但走的是武官的路子,靠著軍功一步步走到今日的。
在軍事上很有見地,他看出了青海湖軍情緊急,半點耽誤不得,又對李治行禮說道:“陛下!吐蕃進兵如此神速,效果如此卓著,顯然一切行動,深思熟慮,就是想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如果我們現在拖延的每一刻鍾,都可能導致局麵的惡化,甚至於讓吐蕃依托青海湖,構建防線,以抵禦我軍。”
李治依舊看著陳青兕,想聽一個合理的解釋。
“陛下!”陳青兕硬著頭皮說道:“臣並非不知軍情緊急,隻是我們已經失得先手,更應該謹慎而行。臣的暫緩並非是不救,而是準備充分了再救。以李司空為帥,或將邢國公從西域調來,以他為帥,統兵反攻最為合適。”
陳青兕這話一落,立刻引起了任雅相與薑恪的不滿與怒火。
任雅相立刻就道:“陳諭德這話什麽意思,你可是說阿史那總管能力不足?還是說丘、梁、劉三位刺史,無法擔當大任?”
薑恪也道:“阿史那總管曾經生擒頡利可汗,丘刺史跟隨先帝征戰四方,攻取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多有功勳。梁刺史擊鬆外蠻,令群蠻震懾,亡竄山穀。又率兵西征,破處月朱邪孤注於牢山,斬首九千級,虜渠帥六千,俘牲口萬餘,獲牛馬雜畜七萬。劉刺史初為先帝親衛,赤手屠殺虎狼,勇不可擋,征伐高句麗時,先登破陣,破格升為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又與李英公經略漠北戰薛延陀。”
“此四將皆是我朝百戰將帥,智勇兼備,陳諭德憑甚質疑他們?”
陳青兕縱然以口舌見長,此刻也不知如何接話。
他總不能說並非阿史那忠、丘行恭、梁建方、劉仁願能力不行,而是敵人太強。
<divss="contentadv">吐蕃的綜合實力固然比不上大唐,但遠勝當前唐朝對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是號稱控弦百萬的突厥……
這個時代的將帥對於吐蕃的實力缺乏明確的認知。
哪怕此刻的李治、李績,他們固然提前知道吐蕃是個值得注意的對手,卻也僅限於值得注意警惕,並沒有將對方視為同等級別的敵人。
李治、李績都是如此,下麵的人更是了。
對手吐蕃,對上葛爾東讚,對上論欽陵的吐蕃,輕敵的下場是極其可怕的。
尤其是現在……
吐蕃此次南下,準備充分,明顯就是針對朝廷布局隴右方略的應變之舉。
他們肯定會提前布局,以應對朝廷的援兵。
對方已經占據了優勢,除了蘇定方、李績,陳青兕想不到第三個人在劣勢的情況下,打贏葛爾東讚、論欽陵這對父子。
陳青兕語重心長的說道:“陛下,吐蕃已經起勢,莫要小覷他們。他們的實力不會遜色昔年突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已經取得了先手,占據了優勢。臣以為既然失了先手,索性認栽,不去與之爭先,以免為敵所趁。按部就班,穩紮穩打,方為上策。”
任雅相皺著眉頭,說道:“陳諭德為何話裏話外都是漲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我朝自立國起,滅國無數,大軍所到之處,若驕陽照霜雪,吐蕃何以例外?”
薑恪是新晉兵部尚書,蜀漢薑維後裔,憑借軍功升為兵部尚書,他當任兵部尚書的時間並不長,甚至還不到一年。
他上任之後,正好遇上李治要增強隴右河西的軍事力量,以應對吐蕃奪取青海湖的野心。
涼州總管阿史那忠、鄯州刺史丘行恭、廓州刺史梁建方、姚州刺史劉仁願的任命,薑恪有參與其中,甚至阿史那忠、梁建方兩人還是他舉薦的。
陳青兕質疑他們的能力,暗指他們無法應對吐蕃,等於質疑他這個兵部尚書的工作能力。
薑恪本對陳青兕略有好感,畢竟身為一個文臣,他退鐵勒五部叛軍的表現確實漂亮。
老上司李績還在他麵前多次誇耀陳青兕,說已經向陛下提議,讓其入兵部,讓自己好好培養提拔。
可現在好了,直接否定自己的功績……
薑恪自然忍不了,何況陳青兕在他看來不過就是一個青澀的毛頭小子,隻是在軍事上略有建樹,哪有資格在自己頭上拉屎撒尿?
當即也不客氣,說道:“幾位總管刺史都是百戰將帥,陳諭德有何資格質疑他們?”
陳青兕給懟的無言以對。
這四個人隨便拿一個出來,在軍事上的功績能力都在他之上。
有一說一,確實沒有資格。
陳青兕暗歎:“還是威望低了。”
李治深深看了陳青兕一眼,隨即說道:“如此,許愛卿,你來擬旨,任命不變,兵分兩路支援吐穀渾,分別以阿史那忠、梁建方為帥,丘行恭、劉仁願為副帥輔之。”
許敬宗高聲領命。
“許卿!你負責準備糧草輜重,孫卿,你負責招募軍役,運送糧草。任卿、薑卿,你們負責準備軍馬兵器鎧甲……”
“諾!”
幾位大臣領命以後紛紛告退。
唯獨留陳青兕一人……
李治皺眉道:“陳愛卿,朕亦覺得你有些危言聳聽,吐蕃從表現上來看確實不弱。隻是你說,他們能夠與朕的大唐抗衡,朕有些不信。”
陳青兕苦笑,明白李世民打出了大唐舉目無敵的氣勢,也導致了這個時代的人,眼中真就沒有了對手。
這種觀念,隻靠言語是很難改變的。
就如後世大名鼎鼎的二戰世界第一名將,那個急著過聖誕的麥克阿瑟。
不照著臉上給他哐哐來幾下,他是不知道什麽叫做疼。
曆史上李治知道疼的時候,那就太疼了。
大非川之戰,唐軍幾近全軍覆沒,大唐當時最耀眼的大將身陷重圍,可謂一敗塗地。
總不能坐視曆史重演?
陳青兕作揖道:“陛下,臣一直研究吐蕃,越是研究,對於吐蕃的實力,越覺得心驚,吐蕃真不是一個能夠輕視的對手。”
“朕知道了。”
李治笑道:“愛卿的才能,朕深信不疑,這樣好了,朕親自修書,給阿史那忠、梁建方,讓提醒他們謹慎用兵,吐蕃不是可以輕視的對手。”
陳青兕作揖道:“謝陛下。”
李治或許覺得他已經很重視吐蕃了。
隻有陳青兕知道,這還遠遠不夠,隻是他已經盡力。
“臣,告退!”
陳青兕作揖離去。
李治看著陳青兕遠去的身影,眉頭一直緊鎖著,他看的出來陳青兕並不滿意,隻是因為自己是皇帝,不好再爭辯了。
相比那些自以為得寵,自以為了不起,胡攪蠻纏也要讓自己采納他意見的人,陳青兕此番表現,讓他頗為滿意。
“倒是個知進退的。”
也因如此,李治腦中依舊想著陳青兕的意見說詞。
好半晌,李治起身道:“擺駕,朕要出宮!”
李治的目的正是英國公府。
李績年初的時候生病了,至今還在休養,當時陳青兕正在漠北,他回來也沒有幾日,所以並不知道。
經過半年的休養,李績的精神好了許多,已經能夠自如行走,就是體力還未恢複,容易氣短。
李治將軍情與今日承慶殿裏的情況跟李績細說。
李績緘默了好半晌,說道:“老臣也想不明白,為何小陳先生對吐蕃如此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