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心情好
洛陽宮。
武皇後看著手中的書信,有些不安,問向侍婢:“太子的書信,隻有這些?”
她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愚蠢。
李弘給自己母親寫的信自不需要如密探一般,做重重隱藏,就是一本書折,上下都連在一起的,哪有可能丟下。
但侍婢可不敢不答,拜道:“都在這裏,並無錯漏。”
武皇後也反應過來,這問題問的有些愚蠢,隻是她的心有些亂。
李弘素來仁孝,而今獨自在長安坐鎮,每隔兩三日都會有問候的書信。
李弘對於李治這個君父有些畏懼,很多的話麵對武皇後沒有壓力,政務上的事情他都會跟跟自己的母親說。
可最近兩次來信,李弘在信中卻絕口不提行政上的事情。
武皇後對於信中的家長裏短並不在乎,但對於李弘在長安政務上的難題很在意。
現在李弘信中不提國事,武皇後看著這些生活瑣事,如同嚼蠟,枯燥無味。
到底什麽原因,導致了弘兒不跟我談論國事了?
武皇後暗自思量。
便在這時,殿外傳來生嫩悅耳的背書的聲音:“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一個小男孩一蹦一跳的入內,嘴裏卻背著與他年紀不符的文章《師說》。
看到在沉思的武皇後,小男孩開心的叫道:“母後,孩兒已經能背誦《師說》了。”
這一聽到《師說》,武皇後心裏湧現無名之火。
自己這些年一直順風順水,直至陳青兕回來以後,一切都變了。
自己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受到了阻礙,籌謀已久的封禪亞獻事情黃了不說,還讓一直對自己期待重用的李治訓責,連親兒子也跟自己藏著掖著,現在另一個親兒子還歡快的背誦著對方的詩文,有些不耐煩的說道:“先生傳授的課業都完成了?怎背這無用文章?”
小男孩正是武皇後的次子李賢。
李賢聽自己的母後言語溫怒,卻也不懼,小家夥似乎天生反骨,仰著腦袋說道:“都完成了,就先生安排的那些課業,孩兒蒙著眼都能完成……還有,母後,你說的不對。《師說》怎是無用文章?先生說,《師說》是古往今來,首屈一指的勸學文章。能夠將說理文寫的如此簡潔明了,獨此一人。”
武皇後看著一臉驕傲的兒子,臉上也露出幾分笑意。
李賢的出身有些特殊,當時李治要去昭陵祭拜自己的父親,這位冷漠的天子並沒有顧及身懷六甲的武皇後,帶著即將臨盆的她,在寒冬臘月裏行駛在山道上。
武皇後便是在這時將李賢生下來的,過程可謂九死一生,讓她記憶猶新。
也因如此,武皇後對於李賢多了幾分偏愛。
李賢也很是爭氣,相比略顯平庸的李弘,李賢自幼無比聰慧,事事都快人一步。不論開口說話還是讀書走路,皆是如此。
武皇後抓過倔強的李賢,對著他的屁股,不輕不重的拍了幾下,說道:“就知氣你母後。母後可不是說《師說》無用,是說你這個年紀不能理解其深意,讀之無用。”
李賢急了也生氣了,倔的跟牛犢一樣,梗著脖子反抗,道:“孩兒能明白,誰說孩兒理解不了。”
武皇後看著麵紅脖子粗的李賢,隻覺得有趣可愛。
……
貞觀殿!
李治招陳青兕入朝,詢問封禪的情況。
陳青兕根據當前的流程給出了一個答案:“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十一月前應該可以大功告成。”
“十一月?”
李治想了想道:“最好控製在十月左右。”
十月成功,他們從洛陽動身。
此行人數眾多,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內外命婦,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以及沿途護衛,抵達泰山少不了要花費一兩月時間。
這封禪之日,得在正月,最是吉利。
如果拖到十一月,十二月,興許得在路上過年,錯過了正月祭天的最好時間。
陳青兕估算了一下,時間擠得出來,頷首道:“臣遵旨!”
李治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說著又想起一事,問道:“愛卿最近可有佳作?”
見陳青兕有些茫然,他道:“是沛王,他最喜愛卿詩作。伱別看他年紀小,愛卿所有詩文他反複研讀,就連《師說》這樣的文章,他都不厭其煩的詠誦。他讓朕給他向愛卿討要詩文呢……”
李治言語間也透著幾分對李賢的喜愛。
這真不怪李治偏心,李賢聰慧無比,人人讚譽稱道。
誰不喜歡自家孩子出色?
陳青兕當然不會掃興,尤其是送李賢這位曆史上的章懷太子。
陳青兕特喜歡這位章懷太子。
章懷太子是他反武計劃中至關重要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現太子李弘,李弘仁孝,他若不早亡,武皇後未必就會走到最後一步。
但李弘得的是遺傳疾病,陳青兕縱然是穿越者,對此也束手無策,隻能讓賀蘭敏之,現在的武敏之督促他強身健體。
如果李弘真避免不了早亡的命運,那李賢就是最關鍵的存在。
李賢也以仁著稱,所謂唐年鈞德,章懷最仁。
他的理念正統,反對後宮幹政,以至於母子關係極差。那個時候,李治眼睛已經不能視物,風疾嚴重,是武皇後權力最大的時候。
母子如此關係鬧得很僵,最後李賢被告謀反……
這可是潛在的盟友。
陳青兕想了想道:“確有幾首有感而發的拙作。”
李治喜道:“快,筆墨伺候!”
陳青兕看著內侍利索的搬桌奉筆研磨鋪紙,自信滿滿的接過毛筆,在宣紙上一揮而就,一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現於紙上。
李治看著手上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心知這詩必然是陳青兕在百濟鎮守的時候,對月感懷而作,心下有點小小的愧疚。
人家孩子剛剛出生不久,自己便讓他們骨肉分離,確實有些殘酷。
“好詩!”
李治說道:“愛卿這首詩中的感情,讓朕都後悔沒能早些將你調回京城了。”
陳青兕忙道:“為國效命,臣並不後悔。”他說著又不好意思的一笑:“但想家還是想的,不衝突……”
李治頷首道:“愛卿忠義兩全。”
陳青兕聽到“忠義”二字,突然想到了蘇定方,這位戰功赫赫,卻沒有得到相應地位的無雙戰將,道:“臣最近亦得一佳作。”
李治笑道:“那還等什麽?”
陳青兕再度提筆,正想寫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出塞》,但落筆以後卻是盧綸的《塞下曲》的兩首。
李治看著手中的詩句,低聲念著:“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divss="contentadv">眼中透著幾分欣賞,這兩首詩寫的是凱旋之景,正對了蘇定方在青海湖上的大捷。
卻不知陳青兕此刻出了一身冷汗,有些意氣用事了。
王昌齡的《出塞》奇好,贈送給蘇定方,絕不虧那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時候有以漢喻唐的習慣,以龍城飛將來比喻蘇定方,再貼切不過了。
但此詩的全意是慨歎邊戰不斷以及國無良將,不能抵禦來犯的敵人,如果有龍城飛將在,就不會有現在的情況。
這真要寫出去,可惹大禍了。
果然,抄詩得慎重。
可別將自己的腦袋給抄沒了。
李治得了三首詩,心滿意足,笑道:“有愛卿三首佳作,朕耳旁也算清淨了。”
陳青兕看著麵前的李治,突然語氣沉重,說道:“陛下,臣鬥膽諫言。”
李治見陳青兕突地如此嚴肅,情不自禁的端正了身子,道:“你我君臣相知,有什麽話,但說無妨。”
陳青兕一臉糾結。
李治放下了臉,道:“說!”
陳青兕道:“臣希望陛下對於沛王莫要過於溺愛!”
李治輕聲道:“為何?”
陳青兕鼓起勇氣說道:“望陛下吸取前朝李承乾與濮王之鑒。”他見李治已有動怒跡象,立刻道:“太子仁孝,為討陛下歡喜竟派人來臣處請教吐蕃之事。臣深感不妥……”
李治聽到此話,怒氣更勝,但此怒卻不是因為麵前的陳青兕了。
確實……
太子才幾歲,竟為了討好自己,私底下求教陳青兕。
難怪今日自己表露對李賢的寵愛,他有這般感觸。
李治確實覺得李弘有些婦人之仁,但他這婦人之仁卻是自己所需要的……
他從未對李弘的仁孝表露任何不滿,李弘為何會如此,卻也明了。
“愛卿這是忠言逆耳,為朝廷大局而諫,朕心如明鏡。”
陳青兕也知話不能多言,告辭去了。
李治目送陳青兕離去,長長吐了口氣自語道:“朕確實對她過於縱容。”
洛陽香山。
“陳尚書,你可來晚了!”
陳青兕信步登山山間,眼尖的薛元超大步向陳青兕走來。
陳青兕心情極好,說道:“當罰三杯,當罰三杯。”
他從薛元超的手中接過了酒壺,也不用酒杯,直接對著壺嘴就咕咚咕咚的喝了好幾口。
酒液飛濺,不少灑落長衫。
以道理而言陳青兕此舉是有些不雅無禮的。
但此刻的陳青兕,這無禮的舉動,卻引來了陣陣叫好聲。
“陳尚書好灑脫,有名士之風矣。”
各種吹捧聲不絕於耳。
當你的名望到了一定境界,一舉一動,都的士人追捧效仿,哪怕是無禮不雅,也能成為瀟灑不羈。
就是不知道,現在的他,放個屁,會不會有人吹捧。
薛元超道:“隻是飲酒,怕是不夠,得作詩一首才行。”
薛元超高聲起哄。
盛唐體現在已經成為這時代的文學大道,開始向四方輻射。
作為天下之中的商洛,文士齊聚。
隔三差五的都會有名士聚會。
陳青兕作為文儒領袖,無必要次次參加,確也不能一次不應約。
獲得了名望,就得有相應的付出。
相互成就,才是王道。
今日是薛元超組團,遊玩香山,隔著伊水眺望西山的石窟。
薛元超自從靜下心來了解盛唐體之後,愛不釋手,從拾被陳青兕幹碎的詩文道心,成為推行盛唐體的核心成員。
相比上官儀的功利心,薛元超是真的喜歡上了盛唐體的文風。
陳青兕不在的日子裏,薛元超扛起了大旗,與功利的上官儀有了一定的隔閡。
也因如此,薛元超居然幸運的躲過了清算。
“好!”
因為心情好,陳青兕也不拒絕,故作深沉的眺望遠方。
薛元超是懂得欣賞之人,所選之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龕造像,又有溫泉增輝。
東西兩山對峙,形若門闕,鳥鳴婉轉,碧泉飛濺,滾珠落玉。
這一聽陳青兕要作詩,人人翹首以盼,偌大的地方六十餘雅士,悄無聲息。
陳青兕擺足了譜,道:“劈破層巒一水來,儼然雙闕向城開。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
“好!”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叫好聲轟然而起。
薛元超苦著臉道:“陳尚書這太掃興了,你這一句‘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還有誰敢在今日談詩?”
陳青兕看著躍躍欲試的王勃與楊炯,道:“長江後浪推前浪,符超莫要小覷了在場的俊傑。”
陳青兕說完笑著與場中的諸多士人大儒打招呼,自然包括了王勃與楊炯。
這兩小子現在風頭之盛,絲毫不弱於成名已久的士人。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飲酒作樂,或是詩詞歌賦,或是琴棋書畫,或是天下大勢,無所不談。
這種氣氛下,喝了不少的酒,少不了嘴上沒有把門的,談起了一些不太適合場麵的話語。
“聽說了沒,好像皇後被陛下罰了,禁足呢。據說鬧得沸沸揚揚,也不知是什麽原因。”
“管他什麽原因,自古以來,後宮不得幹政。皇後當母儀天下,為天下婦人表率。可她卻處處摻合國政,確實不該,罰的好,當浮一大白。”
陳青兕沒有說話,隻是飲了一大口酒。
心情好,自然是有原因的。
洛陽宮。
武皇後看著手中的書信,有些不安,問向侍婢:“太子的書信,隻有這些?”
她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愚蠢。
李弘給自己母親寫的信自不需要如密探一般,做重重隱藏,就是一本書折,上下都連在一起的,哪有可能丟下。
但侍婢可不敢不答,拜道:“都在這裏,並無錯漏。”
武皇後也反應過來,這問題問的有些愚蠢,隻是她的心有些亂。
李弘素來仁孝,而今獨自在長安坐鎮,每隔兩三日都會有問候的書信。
李弘對於李治這個君父有些畏懼,很多的話麵對武皇後沒有壓力,政務上的事情他都會跟跟自己的母親說。
可最近兩次來信,李弘在信中卻絕口不提行政上的事情。
武皇後對於信中的家長裏短並不在乎,但對於李弘在長安政務上的難題很在意。
現在李弘信中不提國事,武皇後看著這些生活瑣事,如同嚼蠟,枯燥無味。
到底什麽原因,導致了弘兒不跟我談論國事了?
武皇後暗自思量。
便在這時,殿外傳來生嫩悅耳的背書的聲音:“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一個小男孩一蹦一跳的入內,嘴裏卻背著與他年紀不符的文章《師說》。
看到在沉思的武皇後,小男孩開心的叫道:“母後,孩兒已經能背誦《師說》了。”
這一聽到《師說》,武皇後心裏湧現無名之火。
自己這些年一直順風順水,直至陳青兕回來以後,一切都變了。
自己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受到了阻礙,籌謀已久的封禪亞獻事情黃了不說,還讓一直對自己期待重用的李治訓責,連親兒子也跟自己藏著掖著,現在另一個親兒子還歡快的背誦著對方的詩文,有些不耐煩的說道:“先生傳授的課業都完成了?怎背這無用文章?”
小男孩正是武皇後的次子李賢。
李賢聽自己的母後言語溫怒,卻也不懼,小家夥似乎天生反骨,仰著腦袋說道:“都完成了,就先生安排的那些課業,孩兒蒙著眼都能完成……還有,母後,你說的不對。《師說》怎是無用文章?先生說,《師說》是古往今來,首屈一指的勸學文章。能夠將說理文寫的如此簡潔明了,獨此一人。”
武皇後看著一臉驕傲的兒子,臉上也露出幾分笑意。
李賢的出身有些特殊,當時李治要去昭陵祭拜自己的父親,這位冷漠的天子並沒有顧及身懷六甲的武皇後,帶著即將臨盆的她,在寒冬臘月裏行駛在山道上。
武皇後便是在這時將李賢生下來的,過程可謂九死一生,讓她記憶猶新。
也因如此,武皇後對於李賢多了幾分偏愛。
李賢也很是爭氣,相比略顯平庸的李弘,李賢自幼無比聰慧,事事都快人一步。不論開口說話還是讀書走路,皆是如此。
武皇後抓過倔強的李賢,對著他的屁股,不輕不重的拍了幾下,說道:“就知氣你母後。母後可不是說《師說》無用,是說你這個年紀不能理解其深意,讀之無用。”
李賢急了也生氣了,倔的跟牛犢一樣,梗著脖子反抗,道:“孩兒能明白,誰說孩兒理解不了。”
武皇後看著麵紅脖子粗的李賢,隻覺得有趣可愛。
……
貞觀殿!
李治招陳青兕入朝,詢問封禪的情況。
陳青兕根據當前的流程給出了一個答案:“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十一月前應該可以大功告成。”
“十一月?”
李治想了想道:“最好控製在十月左右。”
十月成功,他們從洛陽動身。
此行人數眾多,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內外命婦,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以及沿途護衛,抵達泰山少不了要花費一兩月時間。
這封禪之日,得在正月,最是吉利。
如果拖到十一月,十二月,興許得在路上過年,錯過了正月祭天的最好時間。
陳青兕估算了一下,時間擠得出來,頷首道:“臣遵旨!”
李治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說著又想起一事,問道:“愛卿最近可有佳作?”
見陳青兕有些茫然,他道:“是沛王,他最喜愛卿詩作。伱別看他年紀小,愛卿所有詩文他反複研讀,就連《師說》這樣的文章,他都不厭其煩的詠誦。他讓朕給他向愛卿討要詩文呢……”
李治言語間也透著幾分對李賢的喜愛。
這真不怪李治偏心,李賢聰慧無比,人人讚譽稱道。
誰不喜歡自家孩子出色?
陳青兕當然不會掃興,尤其是送李賢這位曆史上的章懷太子。
陳青兕特喜歡這位章懷太子。
章懷太子是他反武計劃中至關重要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現太子李弘,李弘仁孝,他若不早亡,武皇後未必就會走到最後一步。
但李弘得的是遺傳疾病,陳青兕縱然是穿越者,對此也束手無策,隻能讓賀蘭敏之,現在的武敏之督促他強身健體。
如果李弘真避免不了早亡的命運,那李賢就是最關鍵的存在。
李賢也以仁著稱,所謂唐年鈞德,章懷最仁。
他的理念正統,反對後宮幹政,以至於母子關係極差。那個時候,李治眼睛已經不能視物,風疾嚴重,是武皇後權力最大的時候。
母子如此關係鬧得很僵,最後李賢被告謀反……
這可是潛在的盟友。
陳青兕想了想道:“確有幾首有感而發的拙作。”
李治喜道:“快,筆墨伺候!”
陳青兕看著內侍利索的搬桌奉筆研磨鋪紙,自信滿滿的接過毛筆,在宣紙上一揮而就,一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現於紙上。
李治看著手上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心知這詩必然是陳青兕在百濟鎮守的時候,對月感懷而作,心下有點小小的愧疚。
人家孩子剛剛出生不久,自己便讓他們骨肉分離,確實有些殘酷。
“好詩!”
李治說道:“愛卿這首詩中的感情,讓朕都後悔沒能早些將你調回京城了。”
陳青兕忙道:“為國效命,臣並不後悔。”他說著又不好意思的一笑:“但想家還是想的,不衝突……”
李治頷首道:“愛卿忠義兩全。”
陳青兕聽到“忠義”二字,突然想到了蘇定方,這位戰功赫赫,卻沒有得到相應地位的無雙戰將,道:“臣最近亦得一佳作。”
李治笑道:“那還等什麽?”
陳青兕再度提筆,正想寫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出塞》,但落筆以後卻是盧綸的《塞下曲》的兩首。
李治看著手中的詩句,低聲念著:“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divss="contentadv">眼中透著幾分欣賞,這兩首詩寫的是凱旋之景,正對了蘇定方在青海湖上的大捷。
卻不知陳青兕此刻出了一身冷汗,有些意氣用事了。
王昌齡的《出塞》奇好,贈送給蘇定方,絕不虧那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時候有以漢喻唐的習慣,以龍城飛將來比喻蘇定方,再貼切不過了。
但此詩的全意是慨歎邊戰不斷以及國無良將,不能抵禦來犯的敵人,如果有龍城飛將在,就不會有現在的情況。
這真要寫出去,可惹大禍了。
果然,抄詩得慎重。
可別將自己的腦袋給抄沒了。
李治得了三首詩,心滿意足,笑道:“有愛卿三首佳作,朕耳旁也算清淨了。”
陳青兕看著麵前的李治,突然語氣沉重,說道:“陛下,臣鬥膽諫言。”
李治見陳青兕突地如此嚴肅,情不自禁的端正了身子,道:“你我君臣相知,有什麽話,但說無妨。”
陳青兕一臉糾結。
李治放下了臉,道:“說!”
陳青兕道:“臣希望陛下對於沛王莫要過於溺愛!”
李治輕聲道:“為何?”
陳青兕鼓起勇氣說道:“望陛下吸取前朝李承乾與濮王之鑒。”他見李治已有動怒跡象,立刻道:“太子仁孝,為討陛下歡喜竟派人來臣處請教吐蕃之事。臣深感不妥……”
李治聽到此話,怒氣更勝,但此怒卻不是因為麵前的陳青兕了。
確實……
太子才幾歲,竟為了討好自己,私底下求教陳青兕。
難怪今日自己表露對李賢的寵愛,他有這般感觸。
李治確實覺得李弘有些婦人之仁,但他這婦人之仁卻是自己所需要的……
他從未對李弘的仁孝表露任何不滿,李弘為何會如此,卻也明了。
“愛卿這是忠言逆耳,為朝廷大局而諫,朕心如明鏡。”
陳青兕也知話不能多言,告辭去了。
李治目送陳青兕離去,長長吐了口氣自語道:“朕確實對她過於縱容。”
洛陽香山。
“陳尚書,你可來晚了!”
陳青兕信步登山山間,眼尖的薛元超大步向陳青兕走來。
陳青兕心情極好,說道:“當罰三杯,當罰三杯。”
他從薛元超的手中接過了酒壺,也不用酒杯,直接對著壺嘴就咕咚咕咚的喝了好幾口。
酒液飛濺,不少灑落長衫。
以道理而言陳青兕此舉是有些不雅無禮的。
但此刻的陳青兕,這無禮的舉動,卻引來了陣陣叫好聲。
“陳尚書好灑脫,有名士之風矣。”
各種吹捧聲不絕於耳。
當你的名望到了一定境界,一舉一動,都的士人追捧效仿,哪怕是無禮不雅,也能成為瀟灑不羈。
就是不知道,現在的他,放個屁,會不會有人吹捧。
薛元超道:“隻是飲酒,怕是不夠,得作詩一首才行。”
薛元超高聲起哄。
盛唐體現在已經成為這時代的文學大道,開始向四方輻射。
作為天下之中的商洛,文士齊聚。
隔三差五的都會有名士聚會。
陳青兕作為文儒領袖,無必要次次參加,確也不能一次不應約。
獲得了名望,就得有相應的付出。
相互成就,才是王道。
今日是薛元超組團,遊玩香山,隔著伊水眺望西山的石窟。
薛元超自從靜下心來了解盛唐體之後,愛不釋手,從拾被陳青兕幹碎的詩文道心,成為推行盛唐體的核心成員。
相比上官儀的功利心,薛元超是真的喜歡上了盛唐體的文風。
陳青兕不在的日子裏,薛元超扛起了大旗,與功利的上官儀有了一定的隔閡。
也因如此,薛元超居然幸運的躲過了清算。
“好!”
因為心情好,陳青兕也不拒絕,故作深沉的眺望遠方。
薛元超是懂得欣賞之人,所選之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龕造像,又有溫泉增輝。
東西兩山對峙,形若門闕,鳥鳴婉轉,碧泉飛濺,滾珠落玉。
這一聽陳青兕要作詩,人人翹首以盼,偌大的地方六十餘雅士,悄無聲息。
陳青兕擺足了譜,道:“劈破層巒一水來,儼然雙闕向城開。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
“好!”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叫好聲轟然而起。
薛元超苦著臉道:“陳尚書這太掃興了,你這一句‘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還有誰敢在今日談詩?”
陳青兕看著躍躍欲試的王勃與楊炯,道:“長江後浪推前浪,符超莫要小覷了在場的俊傑。”
陳青兕說完笑著與場中的諸多士人大儒打招呼,自然包括了王勃與楊炯。
這兩小子現在風頭之盛,絲毫不弱於成名已久的士人。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飲酒作樂,或是詩詞歌賦,或是琴棋書畫,或是天下大勢,無所不談。
這種氣氛下,喝了不少的酒,少不了嘴上沒有把門的,談起了一些不太適合場麵的話語。
“聽說了沒,好像皇後被陛下罰了,禁足呢。據說鬧得沸沸揚揚,也不知是什麽原因。”
“管他什麽原因,自古以來,後宮不得幹政。皇後當母儀天下,為天下婦人表率。可她卻處處摻合國政,確實不該,罰的好,當浮一大白。”
陳青兕沒有說話,隻是飲了一大口酒。
心情好,自然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