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李羨之的打算
皇帝卸磨殺驢,從邊疆開始造反 作者:北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羨之摸了摸李小小的小腦袋,這是他大哥唯一的骨血了。
“小丫頭,小叔給你帶了禮物。”李羨之從懷裏摸出一本兵書。
“《孫子兵法》?”李小小呆呆的看著書本上的四個大字,牙齒咬著手指,腦子思緒亂飛,“小叔,你這兵法,咋還罵人?”
李羨之哭笑不得,“這是一個名為孫武的戰略軍事家寫的,這本兵書,整個大寧帝國,隻此一本,你之前不是想當將軍嗎?隻要能將這本兵法上的東西,全部都學會了,那你就能夠當將軍。”
說來也是有些可笑,他裝瘋賣傻的時候,李小小可沒少跟在他屁股後邊,深怕他在外邊走丟了,有時候還在他麵前耍武藝,讀兵書等等,這要是等再年長四五歲,說不定以後,還真能做個如婦好、穆桂英等這樣的女將軍。
“女子不能為將,此乃自古的祖訓!”李小小撇了撇嘴。
李羨之淡淡一笑,“誰說的,等你長大了,小叔就讓你當將軍。”
李小小一喜,立馬拉住李羨之的手指拉勾,“小叔,咱們拉勾,你可不能騙我。”
“好了小小,不要胡鬧,快過來。”秦宛白走來說道,然後在李羨之的身上,掃了幾眼,眸中突然生出幾分憂傷,“倒是越來越有你爹和你兄長的樣子了。”
李羨之深深作揖彎腰,“大嫂這些年辛苦了,多謝照顧羨之。”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如今你光宗耀祖,立下無數功勞,便是你父兄見了,也會無比欣慰的,日後李家門楣,可要在手裏光大了。”秦宛白繼續說道。
而後,李羨之又看向母親蘇氏,與奶奶陶氏,便是上前,跪在兩人麵前,磕了三頭。
“孩子,快快起來!”陶氏示意蘇氏去扶。
“娘,奶奶,孩兒這幾年不孝,讓你們擔驚受怕了。”李羨之眼角的淚水,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蘇氏更是哭的稀裏嘩啦,看著自己那已不在青稚,渾身布滿陽剛之氣的兒子,滿是心疼,在封王前三年,李羨之受了多少苦,隻有蘇氏知道,在南州那般惡劣的環境,還能殺出一番天地,那可是真正在屍山血海裏掙紮,蘇氏光是想一想,心裏就很不是滋味。
“傻孩子,你已經夠累的了。”
“回屋,今天你娘和你嫂嫂,可是做了不少飯菜,全是你愛吃的。”將李羨之扶起,奶奶陶氏的手掌,撫摸在李羨之的臉龐。
說實話,李羨之突然癡傻,陶氏以為李氏就這樣完了,可沒想到,這個不爭氣的孩子,竟然有這般深的城府。
李羨之在皇宮之中,故意留著肚子回來吃呢!
他隻是喝了幾杯酒水,現在肚子裏邊,還是空空的。
家人的溫暖,讓李羨之瓦解掉了在南州所有的緊繃,難得的放鬆。
在南州那樣的地方,無時無刻,都要十分警惕,一點錯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麵。
一家人其樂融融,也是難得。
不光是李羨之,這也是陶氏這近四年以來,渡過最安心的一夜。
但這樣的夜,可能隻有幾晚,或者…一個月,做為母親的蘇氏,巴不得京城之戰,能打的久一些,這樣的話,李羨之就能一直留在京師。
但是,像大寧這樣的混亂,不能持續太久,四方異族恍環繞,對大寧朝廷,更是虎視眈眈,現在全國的精銳,幾乎都聚集在虎牢關,時間久了,就會給四方的蠻夷,有機可乘的機會,到那個時候,可就真的內憂外患,帝國崩塌。
甚至,連那些駐守四方的諸侯,都得跟著一塊完蛋。
院子裏,陶氏單獨將李羨之,叫來此處,整個李氏,也隻有陶氏,懂得政治之上的事情,當年李氏崛起的時候,陶氏可是賢內助啊!
一品柱國夫人的稱號,可不是白得來的。
“奶奶,孫兒來了!”
李羨之一拜,便是坐在陶氏的對側。
“你這個臭小子,可是瞞的奶奶好苦呀!你那娘…夜夜以淚洗臉,但……李氏有你,遲早能崛起。”
“我就想問問你,之後什麽打算?如今的李氏,已不複當年之權柄,若是留在朝中,恐怕…鋒芒過露,李氏的未來,與你父親一樣,會成為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
陶氏現在很糾結。
若是李羨之,能在虎牢關之戰,創立首功,那李氏必然再加封,無上榮耀。可是,李氏的立功越多,越是讓朝廷坐立不安。
畢竟,朝廷好不容易,送走一個老南王,若是再來個強大的新南王,恐怕又要為朝廷針對了。
李羨之眉頭緊鎖,“奶奶,如果孫兒,不想再為朝廷之臣,您覺得……如何?”
陶氏仿佛似懂非懂,“你想……天下大亂,已成定局,日後這天下姓誰的,還尚未可知,如果你想……我全力支持你。”
“並且,咱們李氏還有不少族人,其中!你表哥李光弼,不論權謀還是軍事,與你父親不差;你表弟李存孝,從小天神神力,勇武無雙,縱是天下第一,也毫不為過,你若是真想,爭亂天下,不論你做出什麽決定,奶奶定然會全力支持你,李氏族人,都會全力支持你。”
李羨之點頭,眸中閃爍著光芒,振聲說道,“這一次,李氏絕對不會再敗。”
“你有如此信心便好。”陶氏拍了拍李羨之的肩膀。
這一夜,李羨之與陶氏嘮了很多,隻是!李羨之很多說法,卻是給了陶氏很大震驚,或許!在此之前,他隻是覺得,李羨之的城府很深,可沒想到,很多方麵的見解,都是如此獨到,便是曆代皇帝,也無人的思想,能比及徐信。
一夜無話,轉瞬黎明!
這幾日,徐信一直與家人團聚。
然而,叛軍陳慈,卻在醞釀大動作。
除了駐紮兗州的二十萬大軍外,陳慈四十餘萬大軍,準備朝洛陽城而進。
一時間,整個洛陽城,再次人心惶惶。
不過,朝廷之中,更是集中二十三萬大軍,準備禦敵。
首戰即決戰,這一戰,必然載入史冊。
“小丫頭,小叔給你帶了禮物。”李羨之從懷裏摸出一本兵書。
“《孫子兵法》?”李小小呆呆的看著書本上的四個大字,牙齒咬著手指,腦子思緒亂飛,“小叔,你這兵法,咋還罵人?”
李羨之哭笑不得,“這是一個名為孫武的戰略軍事家寫的,這本兵書,整個大寧帝國,隻此一本,你之前不是想當將軍嗎?隻要能將這本兵法上的東西,全部都學會了,那你就能夠當將軍。”
說來也是有些可笑,他裝瘋賣傻的時候,李小小可沒少跟在他屁股後邊,深怕他在外邊走丟了,有時候還在他麵前耍武藝,讀兵書等等,這要是等再年長四五歲,說不定以後,還真能做個如婦好、穆桂英等這樣的女將軍。
“女子不能為將,此乃自古的祖訓!”李小小撇了撇嘴。
李羨之淡淡一笑,“誰說的,等你長大了,小叔就讓你當將軍。”
李小小一喜,立馬拉住李羨之的手指拉勾,“小叔,咱們拉勾,你可不能騙我。”
“好了小小,不要胡鬧,快過來。”秦宛白走來說道,然後在李羨之的身上,掃了幾眼,眸中突然生出幾分憂傷,“倒是越來越有你爹和你兄長的樣子了。”
李羨之深深作揖彎腰,“大嫂這些年辛苦了,多謝照顧羨之。”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如今你光宗耀祖,立下無數功勞,便是你父兄見了,也會無比欣慰的,日後李家門楣,可要在手裏光大了。”秦宛白繼續說道。
而後,李羨之又看向母親蘇氏,與奶奶陶氏,便是上前,跪在兩人麵前,磕了三頭。
“孩子,快快起來!”陶氏示意蘇氏去扶。
“娘,奶奶,孩兒這幾年不孝,讓你們擔驚受怕了。”李羨之眼角的淚水,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蘇氏更是哭的稀裏嘩啦,看著自己那已不在青稚,渾身布滿陽剛之氣的兒子,滿是心疼,在封王前三年,李羨之受了多少苦,隻有蘇氏知道,在南州那般惡劣的環境,還能殺出一番天地,那可是真正在屍山血海裏掙紮,蘇氏光是想一想,心裏就很不是滋味。
“傻孩子,你已經夠累的了。”
“回屋,今天你娘和你嫂嫂,可是做了不少飯菜,全是你愛吃的。”將李羨之扶起,奶奶陶氏的手掌,撫摸在李羨之的臉龐。
說實話,李羨之突然癡傻,陶氏以為李氏就這樣完了,可沒想到,這個不爭氣的孩子,竟然有這般深的城府。
李羨之在皇宮之中,故意留著肚子回來吃呢!
他隻是喝了幾杯酒水,現在肚子裏邊,還是空空的。
家人的溫暖,讓李羨之瓦解掉了在南州所有的緊繃,難得的放鬆。
在南州那樣的地方,無時無刻,都要十分警惕,一點錯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麵。
一家人其樂融融,也是難得。
不光是李羨之,這也是陶氏這近四年以來,渡過最安心的一夜。
但這樣的夜,可能隻有幾晚,或者…一個月,做為母親的蘇氏,巴不得京城之戰,能打的久一些,這樣的話,李羨之就能一直留在京師。
但是,像大寧這樣的混亂,不能持續太久,四方異族恍環繞,對大寧朝廷,更是虎視眈眈,現在全國的精銳,幾乎都聚集在虎牢關,時間久了,就會給四方的蠻夷,有機可乘的機會,到那個時候,可就真的內憂外患,帝國崩塌。
甚至,連那些駐守四方的諸侯,都得跟著一塊完蛋。
院子裏,陶氏單獨將李羨之,叫來此處,整個李氏,也隻有陶氏,懂得政治之上的事情,當年李氏崛起的時候,陶氏可是賢內助啊!
一品柱國夫人的稱號,可不是白得來的。
“奶奶,孫兒來了!”
李羨之一拜,便是坐在陶氏的對側。
“你這個臭小子,可是瞞的奶奶好苦呀!你那娘…夜夜以淚洗臉,但……李氏有你,遲早能崛起。”
“我就想問問你,之後什麽打算?如今的李氏,已不複當年之權柄,若是留在朝中,恐怕…鋒芒過露,李氏的未來,與你父親一樣,會成為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
陶氏現在很糾結。
若是李羨之,能在虎牢關之戰,創立首功,那李氏必然再加封,無上榮耀。可是,李氏的立功越多,越是讓朝廷坐立不安。
畢竟,朝廷好不容易,送走一個老南王,若是再來個強大的新南王,恐怕又要為朝廷針對了。
李羨之眉頭緊鎖,“奶奶,如果孫兒,不想再為朝廷之臣,您覺得……如何?”
陶氏仿佛似懂非懂,“你想……天下大亂,已成定局,日後這天下姓誰的,還尚未可知,如果你想……我全力支持你。”
“並且,咱們李氏還有不少族人,其中!你表哥李光弼,不論權謀還是軍事,與你父親不差;你表弟李存孝,從小天神神力,勇武無雙,縱是天下第一,也毫不為過,你若是真想,爭亂天下,不論你做出什麽決定,奶奶定然會全力支持你,李氏族人,都會全力支持你。”
李羨之點頭,眸中閃爍著光芒,振聲說道,“這一次,李氏絕對不會再敗。”
“你有如此信心便好。”陶氏拍了拍李羨之的肩膀。
這一夜,李羨之與陶氏嘮了很多,隻是!李羨之很多說法,卻是給了陶氏很大震驚,或許!在此之前,他隻是覺得,李羨之的城府很深,可沒想到,很多方麵的見解,都是如此獨到,便是曆代皇帝,也無人的思想,能比及徐信。
一夜無話,轉瞬黎明!
這幾日,徐信一直與家人團聚。
然而,叛軍陳慈,卻在醞釀大動作。
除了駐紮兗州的二十萬大軍外,陳慈四十餘萬大軍,準備朝洛陽城而進。
一時間,整個洛陽城,再次人心惶惶。
不過,朝廷之中,更是集中二十三萬大軍,準備禦敵。
首戰即決戰,這一戰,必然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