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司仁獻計
靈異:從駕駛靈車開始崛起 作者:五花大腰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力士雖然是李隆基的心腹,但並不是什麽事情都知道。
可畢竟他跟在皇帝身邊的時間久了,耳濡目染之下也知道了許多隱秘。
李隆基現在的處境極為尷尬,他登基之時,周邊的周家已經對唐朝沒了之前的尊敬。並且蠢蠢欲動,屢次犯境。
為了解決邊患問題,快速處置邊情,節度使製度便應運而生。
節度使的權利太大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
在前期,節度使確實有效緩解了邊患問題,而且還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但軍政大權被獨攬的後果就導致了,各方節度使都在拚命的募兵。
就拿安祿山來說,他隻是三地節度使,就能擁兵15萬。而長安可用的兵士也才20萬。
李隆基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廢除節度使製度,第二個就是讓節度使換防。
但是他過於自負了,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隻要讓這些節度使感受到黃恩浩蕩就不可能升起反心。
所以,唐朝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入了邊關節度使的口袋中。
並且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隨著時間的推移,節度使的權利越發的膨脹,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開始出現割據一方、裂土稱王的現象。
節度使假借平叛為由肆意擴張,無視長安的命令,獨立成為一個個小朝廷。
等李隆基反應過來,想要在其中安插官員的時候都已經晚了。他們明目張膽的拒絕長安下派的官員。
李隆基見節度使的氣候已成,再想要取締他們根本不可能。畢竟現在的外部都靠著節度使在支撐。
一旦撕破臉,那麽外敵就會趁虛而入。
到那個時候,唐朝極大概率會被覆滅。
李隆基對此也很清楚,所以一時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能選擇用懷柔的方式進行安撫。
時不時在敲打他們一下,讓這些節度使知道長安在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
所以,司仁被任命禦史大夫調查安祿山這件事,也僅僅就是個幌子。
畢竟哥舒翰也是一方節度使,雖然因病回長安養傷,但節度使的官職還在。
所以李隆基就想挑起司仁和安祿山之間的仇恨。不管他們二人誰想造反,另外一方肯定會全力支持長安,打垮造反的節度使。
這就是皇家的馭人之道。
高力士對此心知肚明,但他不能說,也不敢說。
所以隻能把司仁帶到李隆基的麵前,由唐玄宗自己決定。
“高力士,你先下去,我與西平郡王單獨說說話。”
高力士躬身後退,然後離開了大殿,同時還不忘回身把殿門關上。
“今天這裏就你我君臣二人,有什麽疑惑可以暢所欲言。”
司仁拱手,不卑不亢的開口回道。
“臣不敢。”
李隆基嗬嗬一笑。
“不敢?
朕命你調查東平郡王,你卻在家拒不出門,公然違抗王命。你現在跟我說你不敢?”
司仁再次開口。
“請陛下明鑒。
臣在家正是想為陛下分憂解難。”
李隆基嗤笑一聲。
“那今天倒要好好聽一聽,你究竟是怎麽為朕分憂解難的。
如果說不上來,那可別怪朕今日不講情麵。”
司仁臉上全無懼色,開口侃侃而談。
“陛下,您所擔心的無非就是邊境的問題。擔心各個節度使手中的權利過於龐大。
臣有辦法可以遏製節度使繼續發展壯大,並且可以聽從長安調遣,不讓他們肆意成長到威脅長安的地步。
節度使的製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那些心懷叵測的人。
陛下當初立了十座軍事重鎮,並設立了節度使,有效的遏製住了周邊國家的入侵,保護了唐朝的邊疆。
但軍餉、糧草還是要由長安進行配給。
一旦長安斷了糧草,那邊疆的軍士極有可能嘩變。”
李隆基搖了搖頭。
“你以為朕沒想過這個問題?
一旦朕斷了糧草,那他們會不會在當地征糧?對結果沒有絲毫影響,反而會加劇惡化長安與各方節度使之間的關係。”
司仁低聲回道。
“陛下,您聽臣把話說完。
我們斷糧隻是第一步計劃,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他們換防。
每隔2年,讓他們各方節度使相互換一次防。聽話的繼續給予錢糧支持,不聽話的也不用去管他。
在換防的時候,從長安挑選出一名政委...
額...就是從禦史台中調幾名監察禦史進入軍中。他們與監軍不同,主要負責做普通士兵的思想工作。
培養他們對大唐的歸屬感,養成他們對陛下您的狂熱。
這樣一來,即便節度使有心想要造反,但手下的士兵不聽他的話。他權力再大,也沒有任何辦法。隻能老老實實的為陛下守護疆土。”
李隆基聽到政委這一詞的解釋後,眼睛立刻瞪得溜圓。
“愛卿,這個政委真的有這麽神奇?”
司仁點了點頭。
“當然可以。但是有一個先提條件。
那就是這些政委不能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要讓他們與士兵打成一片。
如果一旦表現出雙方之間猶如鴻溝一般的差距,即便這項舉措很好,但也沒辦法推行下去。
所以,臣的建議是。這些人必須要經過係統的培訓,讓他們首先對陛下您和大唐有強烈的認同感。”
李隆基手指輕叩桌麵,顯然這個提議對他來說非常心動。
“你剛剛說換防的事。
可怎麽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換防呢?
就拿安祿山做比喻,他在安陽、平盧那經營了好幾年,怎麽可能願意放棄?
而且,他的職位已經到頭了,就算在賞賜也隻能賞賜一些虛職。”
司仁回道。
“陛下,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麽糟糕。
現在各地的節度使隻有少數人心懷不軌。大部分人即便有這個心,也不敢表露出來,隻能選擇觀望。
所以,陛下您盡管下令。先挑選兩個與您親近的節度使進行調換防區。由易到難進行轉換。
隻要有人帶頭,那觀望的人隻能選擇順從。
最後剩下的那幾個難啃的骨頭,還有心懷歹意的節度使根本不用去管他們。
隻要把他們的錢糧一斷,就等於斷了他們的後路。”
可畢竟他跟在皇帝身邊的時間久了,耳濡目染之下也知道了許多隱秘。
李隆基現在的處境極為尷尬,他登基之時,周邊的周家已經對唐朝沒了之前的尊敬。並且蠢蠢欲動,屢次犯境。
為了解決邊患問題,快速處置邊情,節度使製度便應運而生。
節度使的權利太大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
在前期,節度使確實有效緩解了邊患問題,而且還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但軍政大權被獨攬的後果就導致了,各方節度使都在拚命的募兵。
就拿安祿山來說,他隻是三地節度使,就能擁兵15萬。而長安可用的兵士也才20萬。
李隆基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廢除節度使製度,第二個就是讓節度使換防。
但是他過於自負了,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隻要讓這些節度使感受到黃恩浩蕩就不可能升起反心。
所以,唐朝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入了邊關節度使的口袋中。
並且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隨著時間的推移,節度使的權利越發的膨脹,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開始出現割據一方、裂土稱王的現象。
節度使假借平叛為由肆意擴張,無視長安的命令,獨立成為一個個小朝廷。
等李隆基反應過來,想要在其中安插官員的時候都已經晚了。他們明目張膽的拒絕長安下派的官員。
李隆基見節度使的氣候已成,再想要取締他們根本不可能。畢竟現在的外部都靠著節度使在支撐。
一旦撕破臉,那麽外敵就會趁虛而入。
到那個時候,唐朝極大概率會被覆滅。
李隆基對此也很清楚,所以一時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能選擇用懷柔的方式進行安撫。
時不時在敲打他們一下,讓這些節度使知道長安在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
所以,司仁被任命禦史大夫調查安祿山這件事,也僅僅就是個幌子。
畢竟哥舒翰也是一方節度使,雖然因病回長安養傷,但節度使的官職還在。
所以李隆基就想挑起司仁和安祿山之間的仇恨。不管他們二人誰想造反,另外一方肯定會全力支持長安,打垮造反的節度使。
這就是皇家的馭人之道。
高力士對此心知肚明,但他不能說,也不敢說。
所以隻能把司仁帶到李隆基的麵前,由唐玄宗自己決定。
“高力士,你先下去,我與西平郡王單獨說說話。”
高力士躬身後退,然後離開了大殿,同時還不忘回身把殿門關上。
“今天這裏就你我君臣二人,有什麽疑惑可以暢所欲言。”
司仁拱手,不卑不亢的開口回道。
“臣不敢。”
李隆基嗬嗬一笑。
“不敢?
朕命你調查東平郡王,你卻在家拒不出門,公然違抗王命。你現在跟我說你不敢?”
司仁再次開口。
“請陛下明鑒。
臣在家正是想為陛下分憂解難。”
李隆基嗤笑一聲。
“那今天倒要好好聽一聽,你究竟是怎麽為朕分憂解難的。
如果說不上來,那可別怪朕今日不講情麵。”
司仁臉上全無懼色,開口侃侃而談。
“陛下,您所擔心的無非就是邊境的問題。擔心各個節度使手中的權利過於龐大。
臣有辦法可以遏製節度使繼續發展壯大,並且可以聽從長安調遣,不讓他們肆意成長到威脅長安的地步。
節度使的製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那些心懷叵測的人。
陛下當初立了十座軍事重鎮,並設立了節度使,有效的遏製住了周邊國家的入侵,保護了唐朝的邊疆。
但軍餉、糧草還是要由長安進行配給。
一旦長安斷了糧草,那邊疆的軍士極有可能嘩變。”
李隆基搖了搖頭。
“你以為朕沒想過這個問題?
一旦朕斷了糧草,那他們會不會在當地征糧?對結果沒有絲毫影響,反而會加劇惡化長安與各方節度使之間的關係。”
司仁低聲回道。
“陛下,您聽臣把話說完。
我們斷糧隻是第一步計劃,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他們換防。
每隔2年,讓他們各方節度使相互換一次防。聽話的繼續給予錢糧支持,不聽話的也不用去管他。
在換防的時候,從長安挑選出一名政委...
額...就是從禦史台中調幾名監察禦史進入軍中。他們與監軍不同,主要負責做普通士兵的思想工作。
培養他們對大唐的歸屬感,養成他們對陛下您的狂熱。
這樣一來,即便節度使有心想要造反,但手下的士兵不聽他的話。他權力再大,也沒有任何辦法。隻能老老實實的為陛下守護疆土。”
李隆基聽到政委這一詞的解釋後,眼睛立刻瞪得溜圓。
“愛卿,這個政委真的有這麽神奇?”
司仁點了點頭。
“當然可以。但是有一個先提條件。
那就是這些政委不能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要讓他們與士兵打成一片。
如果一旦表現出雙方之間猶如鴻溝一般的差距,即便這項舉措很好,但也沒辦法推行下去。
所以,臣的建議是。這些人必須要經過係統的培訓,讓他們首先對陛下您和大唐有強烈的認同感。”
李隆基手指輕叩桌麵,顯然這個提議對他來說非常心動。
“你剛剛說換防的事。
可怎麽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換防呢?
就拿安祿山做比喻,他在安陽、平盧那經營了好幾年,怎麽可能願意放棄?
而且,他的職位已經到頭了,就算在賞賜也隻能賞賜一些虛職。”
司仁回道。
“陛下,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麽糟糕。
現在各地的節度使隻有少數人心懷不軌。大部分人即便有這個心,也不敢表露出來,隻能選擇觀望。
所以,陛下您盡管下令。先挑選兩個與您親近的節度使進行調換防區。由易到難進行轉換。
隻要有人帶頭,那觀望的人隻能選擇順從。
最後剩下的那幾個難啃的骨頭,還有心懷歹意的節度使根本不用去管他們。
隻要把他們的錢糧一斷,就等於斷了他們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