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仁抽出顏真卿的信件,上麵洋洋灑灑寫了許多內容。


    “燕王,此次我們的對手擁兵預計在120萬左右。


    其中絕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民和百姓。隻有很少一部分是世家私自豢養武裝的部曲。


    這些人平時橫行鄉裏,欺負平民百姓。真到了戰場,戰鬥力遠不如百戰的士兵。


    所以看似對方勢大,實則不堪一擊。


    而且這120萬的士兵對大唐的消耗是致命的,國庫裏根本拿不出這麽多錢銀糧草供應如此多的人。


    即便大唐有能力進行支付,這些錢也僅僅隻會有一小部分流入這些兵卒的口袋中。其中的絕大部分甚至是所有軍餉都有可能被世家所克扣。


    沒有發生危險和戰爭還好,一旦發生了戰爭見了血,而且時間再拖的長一些,士卒沒有軍餉作為補貼一定會心生怨氣,最後嘩變。


    我的好友岑勳告訴我,最近有許多文人受唐皇的邀請趕往長安,目的就是用詩詞來對你的名譽進行汙損。這些文人以李白為首,對您進行抨擊。


    所以最近三個月內,您都將是全國被抨擊的主要對象。他們會把你形容成十惡不赦的暴徒。


    所以,千萬不要被這些外在因素影響了你的判斷,也不要盛怒之下派兵硬憾潼關天塹。


    隻要洛陽門戶還在我們手中,不出1年,120萬大軍必將潰敗。


    岑勳還給我帶來一個消息,大唐太上皇將自己的女兒樂成公主遠嫁回紇。


    看樣子是想要尋求回紇的幫助。如果戰事對他們不利,回紇極有可能入場加入戰鬥。還望燕王小心提防。”


    司仁收起信件,輕歎一聲。


    “哎,清臣可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啊。”


    他對顏真卿信中多次提及的岑勳有所了解。


    岑勳的太祖父是岑文本,是太宗時期的中書令,相當於宰相,在當時非常受太宗皇帝的器重。


    而岑勳本人更是被李白多次寫進詩中。其中最出名的一首詩將進酒中有提及。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這裏的岑夫子指的就是岑勳。


    從李白的詩中不難看出,岑勳與李白的關係非常好。但是從顏真卿書信上的內容來看,岑勳似乎是站在顏真卿這一邊的。


    這就有點意思了。到底誰才是岑勳的好朋友呢?


    司仁搖了搖頭,不去考慮這個不相幹的問題,轉而思考起顏真卿信中提醒自己的事情。


    按照顏真卿的設想,用1年的時間就能拖垮120萬大軍。而且沒有任何風險。


    可對司仁來說,時間有些漫長了。他已經進入遊戲快一年了,現實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一無所知。


    所以他想要盡快出去,就必須要讓大唐120萬軍隊提前發生暴亂。


    “嗯...把天公張角太平道那一套搬出來?”


    司仁想了想還是把這一主意否決了。


    張角太平道的核心思想就是善道,並不是教人向善那麽簡單。而是在這其中混雜了末日預言,甲申劫運。


    他預言在甲申年會遇到4大惡事,兵、病、水、火。天下大亂,疫病橫生,戰火四起,滅世洪水。


    張角出道就塑造了一副人類末日的景象,許多百姓都盲目的相信追崇。他們堅信隻要入了善道,才能才能拯救自己,消災弭禍。


    而且以司仁現在的情況,哄騙這些愚昧的百姓,塑造一些神話也不是難事。


    可問題偏偏出現在這,現在長安城中聚集了天下的文人,他們一致對司仁口誅筆伐。


    這樣一來,司仁想用太平道這一套恐怕就失去了效果。


    “對付文人,那就得用文人的方式。


    大唐有李白,有杜甫就了不起?有白居易就牛筆了?


    當我拿出宋朝的蘇軾的詩詞敢問閣下該如何應對呢?我掏出辛棄疾的代表作,你們又該如何?”


    別的不說,就拿辛棄疾來講。他的經曆與李白完全不同。李白一生都在追逐權利,所謂的鬱鬱不得誌都是後人為他冠上的。他隻會寫詩,對管理一竅不通。


    反觀辛棄疾就不一樣了,他戎馬一生,理想就是收付失地。與李白這種隻會空談的人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如果把兩個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李白隻是紙上談兵,而辛棄疾是一個實幹家,雖然同樣不能一展抱負,但情況不同。


    辛棄疾是因為南宋被金庭打怕了,隻想著偏安一偶。


    而李白是因為李隆基根本就看不上他,覺得除了吟詩作賦外沒什麽卵用。


    辛棄疾的每一首詩都是他的輕身經曆,讓人能切身感受到他強烈想要收複失地的決心和心念。


    為人熟知的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聯營...


    而李白的詩詞看似豪放,實則仔細觀看就會發現大多都是一些假大空的話,到後來甚至為了迎合李隆基的口味,寫了許多首有關修仙的詩。


    什麽仙人撫我頂,結發授長生。什麽吾求仙棄俗,君曉損勝益。


    至於蘇軾,李白更沒辦法去比了。


    蘇軾的出身就甩了李白十八條街,而且蘇軾坐到了翰林學士這一職位。翰林學士是翰林院的最高掌管,主管文翰,可以說是全國最有文化的人也不為過。


    而且翰林學士是皇帝的心腹,也是宰相的預備役。


    蘇軾一生漂泊,被流放被排擠。62歲時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苦寒之地海南儋州。


    在那個時候,被放逐海南的罪行僅比滿門抄斬的罪行輕一等。


    他在這裏辦學堂,介學風,許多人不遠千裏追到儋州,跟著他學習。


    在宋朝的一百多年裏,海南從來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後不久,薑唐佐就舉鄉貢。


    為此,蘇軾提詩:滄海何曾斷地脈,朱崖從此破天荒。


    唐朝如果真有能與蘇軾比肩的,恐怕也隻有白居易了。不過此刻的白居易還沒出生。


    唐朝耳熟能詳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就屬白居易混得最好、名氣最大、地位最高(活著的時候)


    死了當朝皇帝都給他寫追悼詩,白居易35歲當了翰林學士,38歲任京兆府戶部參軍,42歲做了太子左讚善大夫,上書言事多獲接納,


    李白就比較慘,隻當了翰林,還隻能給皇帝寫詩作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靈異:從駕駛靈車開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花大腰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花大腰子並收藏靈異:從駕駛靈車開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