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黃河口岸
靈異:從駕駛靈車開始崛起 作者:五花大腰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撼地。
魏州城內的守軍幾乎筋疲力盡,他們12個時辰不眠不休的站在城牆上。
如此高強度的攻擊,讓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吃飯和休息。究其原因,還是城內士兵太少,沒辦法進行輪換。
司仁一方剛爬上城牆上站穩腳,守城士兵就抱團衝過來,把他們再次趕下去。
一次,兩次...如此往複。
從最初的停留半分鍾,到現在已經有10幾名士兵守在登城的缺口處。
按照這個攻擊節奏,用不了多久,整片城牆都會被司仁一方所占領。
“火拔歸仁,集結部隊,準備發動最後的衝鋒。
奪下城牆後,立刻向著城門移動,必須把城門給我拿下來。
李誌武,帶著你的本部人馬在城門500米外進行休整。待城門大開,一鼓作氣給我衝進去。
記住,我不接受投降,格殺勿論!”
火拔歸仁肩膀上纏著繃帶,傷口處還有血滲出。他麵上沒有一點猶豫,反而看上去很興奮。
李誌武相對來說比較冷靜,整個人感情上沒有太大的波動。
二人領命各自帶著自己本部人馬準備接下來的戰鬥。
“報~黃河南岸出現大批軍隊,旗幟上打著李字,暫時不清楚是大唐的哪支部隊。
他們正準備渡河,預計1個時辰左右會趕到戰場。”
司仁眯起眼睛,看來自己擔心的事情還是要發生了。
現在攻城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能否成功奪下城池,就看自己能不能攔住黃河對岸的軍隊了。
如果將全部戰力投入攻城戰,可以在半個時辰內拿下城池。
可這樣一來,雖然城池攻下了。但士兵各個疲憊不堪,很難迎接後麵的戰鬥。
況且城池破損,想要依靠城牆之利進行防守也不現實。
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率本部人馬在黃河北岸布防,與對麵硬碰硬的幹上一架。
“對方有多少人?”
斥候回道。
“看旗幟最少有5萬人。”
5萬人...這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自己本部人馬沒有參戰的還有2萬。也就是說,他要依靠這兩萬人把敵方5萬人堵在黃河,讓他們不能靠近戰場。
看似軍隊差距懸殊,但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大唐軍隊本應該在1天後抵達魏州,可現在卻突然出現在黃河南岸。這也就是說,這五萬人是急行軍,不眠不休的從洛陽趕到了這。
如此超負荷的運作,雙方真要拚到底,誰輸誰贏還真的不好說。
“傳我命令,讓後軍做好戰鬥準備,跟著帥旗向黃河北岸出發。”
司仁騎著棗紅色大馬,身後跟著2000騎兵率先趕往北岸。
2000騎兵看似不多,但在戰場上的拉扯能力無與倫比。
況且,這2000騎兵都曾是哥舒翰的本部人馬,大部分都是突厥人。對戰馬的掌控不是中原人能比擬的。
所以,司仁的打算是想利用2000騎兵的機動性牽製住過河的大軍。讓他們無暇趕赴魏州馳援。
等到身後的2萬步卒趕到,攔下大唐這5萬人拖延2個時辰應該是很輕鬆的。
2000騎兵迎著夕陽奔跑,卷起漫天黃沙,遠遠看去就好像沙塵暴一樣。
“哈~”
“哦~”
騎兵叫喊著禦馬口號,像極了一群正在下山砸窯的土匪。
很快,司仁帶著騎兵就來到一處山坡上,山坡與黃河北岸間的距離不足2裏。
站在這,已經能夠看到北岸上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士兵。並且還有許多船隻在運河上漂蕩。
司仁目測了一下,黃河北岸的士兵至少有1萬人之多。而且,看樣子他們似乎已經收到了自己率兵趕來的消息。
此刻已經擺開防禦陣型,似乎是想要邀請自己決鬥一般。
“兒郎們,敵人已經拉開架勢想要邀請我們與他們決鬥。
我們該怎麽做!”
“殺!殺!殺!”
“好!所有騎兵聽令!跟著我的帥旗衝鋒。我帥旗所在,就是你們攻擊的方向。
兒郎們,跟我殺!”
“殺~”
司仁一馬當先從土坡上躍下,單手提著長槍。左手邊是他的家奴,也是他的親衛,名為左軍。
每次出征,哥舒翰都帶著他的家奴左軍一起上戰場。
左軍天生神力,15歲就跟著哥舒翰南征北戰。主仆二人在戰場上配合默契,經常能夠以2敵多。
縱使20人的騎兵將他們兩個包圍,都造不成任何危險。
哥舒翰擅長用槍,並且槍法了得。被後世稱為最早的回馬槍。
華夏第一部新兵書之稱的《武經總要》裏麵記載了哥舒翰的槍戰輝煌。
“哥舒翰有家奴曰左車,年十五六,有膂力。翰善傳搶,每追賊及之,以搶搭其背而喝之,賊驚顧。翰從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左車輒下馬斬首,率以為常。”
哥舒翰的回馬槍與羅成的回馬槍有所不同,羅氏“回馬槍”的要訣不在於“回身刺”,而在於“回馬刺”。
就是故意引誘敵將追上來,待敵將一槍朝後背刺來,乘機撥轉馬頭使兩馬成l型,才進行攻擊。
這時敵將招式用老,兵器也沒時候拉回來抵擋,猝不及防,就被刺殺於馬上。
所以回馬槍之類反敗為勝的招式不好練,首先要致自己於很危險的境地,其次要把握好時機火候,最後如果是在馬上使用,必須要和戰馬有非常好的默契。
而哥舒翰回馬槍的使用方法更為簡單有效。
哥舒翰每次出戰,快馬追到敵人身後,靠近敵人時,就用槍搭上敵人的後背,再大喝一聲。
被槍一搭,再被人一吼,是個正常人都會有反應。
所以,當敵人失驚回頭時,他便趁勢一槍刺中喉頭,挑起三五尺摜下,沒有不死的。
司仁繼承了哥舒翰的身體,當然也就繼承了他自身的武藝。隻不過因為身體過於衰老的原因,恐怕沒有年輕時候的那種爆發力了。
不過左軍這些年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說是奴仆,其實更像是親傳弟子。
有他在身旁守護,隻要不被冷箭偷襲,即便深陷敵營也無妨。
魏州城內的守軍幾乎筋疲力盡,他們12個時辰不眠不休的站在城牆上。
如此高強度的攻擊,讓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吃飯和休息。究其原因,還是城內士兵太少,沒辦法進行輪換。
司仁一方剛爬上城牆上站穩腳,守城士兵就抱團衝過來,把他們再次趕下去。
一次,兩次...如此往複。
從最初的停留半分鍾,到現在已經有10幾名士兵守在登城的缺口處。
按照這個攻擊節奏,用不了多久,整片城牆都會被司仁一方所占領。
“火拔歸仁,集結部隊,準備發動最後的衝鋒。
奪下城牆後,立刻向著城門移動,必須把城門給我拿下來。
李誌武,帶著你的本部人馬在城門500米外進行休整。待城門大開,一鼓作氣給我衝進去。
記住,我不接受投降,格殺勿論!”
火拔歸仁肩膀上纏著繃帶,傷口處還有血滲出。他麵上沒有一點猶豫,反而看上去很興奮。
李誌武相對來說比較冷靜,整個人感情上沒有太大的波動。
二人領命各自帶著自己本部人馬準備接下來的戰鬥。
“報~黃河南岸出現大批軍隊,旗幟上打著李字,暫時不清楚是大唐的哪支部隊。
他們正準備渡河,預計1個時辰左右會趕到戰場。”
司仁眯起眼睛,看來自己擔心的事情還是要發生了。
現在攻城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能否成功奪下城池,就看自己能不能攔住黃河對岸的軍隊了。
如果將全部戰力投入攻城戰,可以在半個時辰內拿下城池。
可這樣一來,雖然城池攻下了。但士兵各個疲憊不堪,很難迎接後麵的戰鬥。
況且城池破損,想要依靠城牆之利進行防守也不現實。
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率本部人馬在黃河北岸布防,與對麵硬碰硬的幹上一架。
“對方有多少人?”
斥候回道。
“看旗幟最少有5萬人。”
5萬人...這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自己本部人馬沒有參戰的還有2萬。也就是說,他要依靠這兩萬人把敵方5萬人堵在黃河,讓他們不能靠近戰場。
看似軍隊差距懸殊,但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大唐軍隊本應該在1天後抵達魏州,可現在卻突然出現在黃河南岸。這也就是說,這五萬人是急行軍,不眠不休的從洛陽趕到了這。
如此超負荷的運作,雙方真要拚到底,誰輸誰贏還真的不好說。
“傳我命令,讓後軍做好戰鬥準備,跟著帥旗向黃河北岸出發。”
司仁騎著棗紅色大馬,身後跟著2000騎兵率先趕往北岸。
2000騎兵看似不多,但在戰場上的拉扯能力無與倫比。
況且,這2000騎兵都曾是哥舒翰的本部人馬,大部分都是突厥人。對戰馬的掌控不是中原人能比擬的。
所以,司仁的打算是想利用2000騎兵的機動性牽製住過河的大軍。讓他們無暇趕赴魏州馳援。
等到身後的2萬步卒趕到,攔下大唐這5萬人拖延2個時辰應該是很輕鬆的。
2000騎兵迎著夕陽奔跑,卷起漫天黃沙,遠遠看去就好像沙塵暴一樣。
“哈~”
“哦~”
騎兵叫喊著禦馬口號,像極了一群正在下山砸窯的土匪。
很快,司仁帶著騎兵就來到一處山坡上,山坡與黃河北岸間的距離不足2裏。
站在這,已經能夠看到北岸上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士兵。並且還有許多船隻在運河上漂蕩。
司仁目測了一下,黃河北岸的士兵至少有1萬人之多。而且,看樣子他們似乎已經收到了自己率兵趕來的消息。
此刻已經擺開防禦陣型,似乎是想要邀請自己決鬥一般。
“兒郎們,敵人已經拉開架勢想要邀請我們與他們決鬥。
我們該怎麽做!”
“殺!殺!殺!”
“好!所有騎兵聽令!跟著我的帥旗衝鋒。我帥旗所在,就是你們攻擊的方向。
兒郎們,跟我殺!”
“殺~”
司仁一馬當先從土坡上躍下,單手提著長槍。左手邊是他的家奴,也是他的親衛,名為左軍。
每次出征,哥舒翰都帶著他的家奴左軍一起上戰場。
左軍天生神力,15歲就跟著哥舒翰南征北戰。主仆二人在戰場上配合默契,經常能夠以2敵多。
縱使20人的騎兵將他們兩個包圍,都造不成任何危險。
哥舒翰擅長用槍,並且槍法了得。被後世稱為最早的回馬槍。
華夏第一部新兵書之稱的《武經總要》裏麵記載了哥舒翰的槍戰輝煌。
“哥舒翰有家奴曰左車,年十五六,有膂力。翰善傳搶,每追賊及之,以搶搭其背而喝之,賊驚顧。翰從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左車輒下馬斬首,率以為常。”
哥舒翰的回馬槍與羅成的回馬槍有所不同,羅氏“回馬槍”的要訣不在於“回身刺”,而在於“回馬刺”。
就是故意引誘敵將追上來,待敵將一槍朝後背刺來,乘機撥轉馬頭使兩馬成l型,才進行攻擊。
這時敵將招式用老,兵器也沒時候拉回來抵擋,猝不及防,就被刺殺於馬上。
所以回馬槍之類反敗為勝的招式不好練,首先要致自己於很危險的境地,其次要把握好時機火候,最後如果是在馬上使用,必須要和戰馬有非常好的默契。
而哥舒翰回馬槍的使用方法更為簡單有效。
哥舒翰每次出戰,快馬追到敵人身後,靠近敵人時,就用槍搭上敵人的後背,再大喝一聲。
被槍一搭,再被人一吼,是個正常人都會有反應。
所以,當敵人失驚回頭時,他便趁勢一槍刺中喉頭,挑起三五尺摜下,沒有不死的。
司仁繼承了哥舒翰的身體,當然也就繼承了他自身的武藝。隻不過因為身體過於衰老的原因,恐怕沒有年輕時候的那種爆發力了。
不過左軍這些年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說是奴仆,其實更像是親傳弟子。
有他在身旁守護,隻要不被冷箭偷襲,即便深陷敵營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