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大明錦衣衛
大明:暴君崇禎,殺出萬世帝國 作者:暈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檢聽袁可立這麽說,當即就有些不高興了。
“朕不管這裏麵究竟有什麽內情,正月內,舊有的上直衛,必須全部裁撤,新的上直衛必須組建起來。”
“如果兵部和內閣做不到,那朕就讓魏忠賢接手。”
朱由檢此話一出,袁可立也感受到了壓力,立即起身道:“臣,遵旨!”
等袁可立腳步匆匆的離開後,朱由檢又對盧象升問道:“盧卿,小曹將軍那邊可有書信傳來?”
“回皇上的話,曹將軍最新的書信中說,山陝因為幹旱的原因,許多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兵卒的招募很是順利。”
“預計再有半個月,曹將軍就會帶人回來了。”
“好,暫時先把上直衛的架子搭起來,兵士的操練一定要抓緊,錢糧的事你不用擔心,朕會全力供應。”
“朕可以先和你透個風,朕打算聯合蒙古其他部族,聯合圍剿察哈爾的林丹汗部,此戰,上直衛也要參加。”
聽到朱由檢說要對蒙古開戰,盧象升的心裏頓時一凜。
“皇上,這個時候和蒙古開戰,是不是有些不合適?”
“畢竟,我大明眼下最大的心腹之患,乃是遼東的建奴。”
盧象升小心的對朱由檢提醒道。
後者卻是搖頭道:“這個時候,是我大明處理蒙古問題最好的時機,等過了這個時間,我大明就要全力應對建奴了。”
朱由檢對此,也隻是簡單的解釋了一句。
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他誰也沒說過,畢竟,建奴最近兩年的動向,以及內喀爾喀的覆滅,都是他從後世看來的。
這個秘密自然不能對任何人說。
對於朱由檢給出的理由,盧象升雖是有些不太認同。
但身為人臣,自然要忠君之事。
等盧象升走後,朱由檢又立即召見了李若璉。
原因隻有一個,情報。
大明以後無論是平定流民作亂,還是對外作戰,都少不了情報的支持。
而錦衣衛正是獲取情報的行家裏手。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替錦衣衛說句話了。
後世之人,提起錦衣衛,都以為這是一個邪惡的特務組織。
但熟不知,大明的錦衣衛,負責的不隻是監察百官,還要搜集各種軍事情報,負責皇帝的安全、儀仗。
憲宗皇帝的成化犁廷、神宗皇帝的征伐小日子,都是錦衣衛在提供情報支持。
即使是在天啟年,乃至朱由檢的崇禎年,錦衣衛也有大量的人員活動在蒙古、遼東,伺機獲取各種情報,策反對方人員。
可以說,如果大明皇帝願意,並提供充足的經費。
錦衣衛這個傳承兩百餘年的龐然大物,完全可以在這個時代,傲視整個東亞。
而朱由檢這次召見李若璉,就是想要加大錦衣衛的這項能力。
“李卿,這段時間,錦衣衛的情況如何了?”
李若璉對朱由檢見禮後,後者開門見山的對其問道。
“回陛下,臣無能,自臣上任以來,也隻是剛剛摸清了衛裏的大體情況。”
“那你現在告訴朕,錦衣衛現有多少人員?能用的又有多少?”
朱由檢也沒有過分的苛責李若璉。
畢竟,他的上位完全是趕鴨子上架。
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能掌控住右所、南司,以及詔獄,這就很不錯了。
李若璉見皇帝沒有責怪的意思,心裏也是鬆口氣。
“回陛下,錦衣衛在編人員十萬有餘,但真正能當差的隻有不到八萬人。”
“在京的有約五萬人,其中還有部分是在東廠的節製下,地方上的各地百戶所,加起來有兩萬餘人,餘下的幾千人則是散在蒙古、遼東等地。”
聽到李若璉的秉奏,朱由檢不由的皺起了眉頭。
或許是錦衣衛的特殊性,後世關於錦衣衛的資料很少,朱由檢對錦衣衛現在情況也不是很清楚。
食指在桌案上不斷敲擊,半晌後,朱由檢睜開眼睛,對李若璉問道:“朕聽聞你和魏忠賢打算用霍維華釣魚?怎麽樣了?”
“回陛下,此事還沒有結果,不過臣估計有人已經等不及了。”
李若璉趕緊回了一句。
朱由檢微微頷首道:“朕知道了。”
“朕既然讓你掌錦衣衛事,那你就放開手腳,放心大膽的幹。”
“你上次奏報的,建議恢複南司監察本衛的權利,朕準了。”
“你也正好借著整肅衛內軍紀的機會,將那些屍位素餐,不能任事的蠹蟲全部處置了。”
“臣遵旨!”
聽到皇帝同意了自己的建言,李若璉頓時驚喜莫名。
為什麽自己這些時間,沒有什麽建樹?
還不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合適的借口,對錦衣衛進行大清洗嗎?
原本還想借霍維華的案子,借機炮製一些,現在看來是不用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錦衣衛要加強在大明境外的情報探查,朕的意思是,在錦衣衛之下,新建一個軍事情報司,由你直接掌管。”
“在整個錦衣衛內,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前往周圍各藩國,以及蒙古和建奴等地。”
“當然,對這些人,朕也不會虧待了他們,你回去之後上一個題本。”
“臣遵旨,回去之後,就著手組建這個軍事情報司。”
“對這個情報司,朕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大軍征伐的時候,為大軍提供情報支持。”
“臣定不負陛下厚望!”
李若璉當即信誓旦旦的,對朱由檢保證道。
“朕先從內帑調撥十萬兩銀子給你。”
“記住,這十萬兩銀子,是朕讓你用來組建情報司的,不得挪作他用!”
“臣不敢!”
李若璉感受到朱由檢話裏的嚴肅,趕緊躬身稱是。
“不止如此,東西司房的力量,也要加強,東司房要注意嚴密監視京城,嚴防建奴的細作!”
朱由檢可是知道的,這個時候的大明,不隻是皇宮像是一個篩子,朝堂更是一個大篩子。
早朝上討論的事,可能不用散朝,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已經傳遍了。
而且,據後世史料記載,這個時候在京城的建奴細作,可是不在少數。
“朕不管這裏麵究竟有什麽內情,正月內,舊有的上直衛,必須全部裁撤,新的上直衛必須組建起來。”
“如果兵部和內閣做不到,那朕就讓魏忠賢接手。”
朱由檢此話一出,袁可立也感受到了壓力,立即起身道:“臣,遵旨!”
等袁可立腳步匆匆的離開後,朱由檢又對盧象升問道:“盧卿,小曹將軍那邊可有書信傳來?”
“回皇上的話,曹將軍最新的書信中說,山陝因為幹旱的原因,許多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兵卒的招募很是順利。”
“預計再有半個月,曹將軍就會帶人回來了。”
“好,暫時先把上直衛的架子搭起來,兵士的操練一定要抓緊,錢糧的事你不用擔心,朕會全力供應。”
“朕可以先和你透個風,朕打算聯合蒙古其他部族,聯合圍剿察哈爾的林丹汗部,此戰,上直衛也要參加。”
聽到朱由檢說要對蒙古開戰,盧象升的心裏頓時一凜。
“皇上,這個時候和蒙古開戰,是不是有些不合適?”
“畢竟,我大明眼下最大的心腹之患,乃是遼東的建奴。”
盧象升小心的對朱由檢提醒道。
後者卻是搖頭道:“這個時候,是我大明處理蒙古問題最好的時機,等過了這個時間,我大明就要全力應對建奴了。”
朱由檢對此,也隻是簡單的解釋了一句。
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他誰也沒說過,畢竟,建奴最近兩年的動向,以及內喀爾喀的覆滅,都是他從後世看來的。
這個秘密自然不能對任何人說。
對於朱由檢給出的理由,盧象升雖是有些不太認同。
但身為人臣,自然要忠君之事。
等盧象升走後,朱由檢又立即召見了李若璉。
原因隻有一個,情報。
大明以後無論是平定流民作亂,還是對外作戰,都少不了情報的支持。
而錦衣衛正是獲取情報的行家裏手。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替錦衣衛說句話了。
後世之人,提起錦衣衛,都以為這是一個邪惡的特務組織。
但熟不知,大明的錦衣衛,負責的不隻是監察百官,還要搜集各種軍事情報,負責皇帝的安全、儀仗。
憲宗皇帝的成化犁廷、神宗皇帝的征伐小日子,都是錦衣衛在提供情報支持。
即使是在天啟年,乃至朱由檢的崇禎年,錦衣衛也有大量的人員活動在蒙古、遼東,伺機獲取各種情報,策反對方人員。
可以說,如果大明皇帝願意,並提供充足的經費。
錦衣衛這個傳承兩百餘年的龐然大物,完全可以在這個時代,傲視整個東亞。
而朱由檢這次召見李若璉,就是想要加大錦衣衛的這項能力。
“李卿,這段時間,錦衣衛的情況如何了?”
李若璉對朱由檢見禮後,後者開門見山的對其問道。
“回陛下,臣無能,自臣上任以來,也隻是剛剛摸清了衛裏的大體情況。”
“那你現在告訴朕,錦衣衛現有多少人員?能用的又有多少?”
朱由檢也沒有過分的苛責李若璉。
畢竟,他的上位完全是趕鴨子上架。
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能掌控住右所、南司,以及詔獄,這就很不錯了。
李若璉見皇帝沒有責怪的意思,心裏也是鬆口氣。
“回陛下,錦衣衛在編人員十萬有餘,但真正能當差的隻有不到八萬人。”
“在京的有約五萬人,其中還有部分是在東廠的節製下,地方上的各地百戶所,加起來有兩萬餘人,餘下的幾千人則是散在蒙古、遼東等地。”
聽到李若璉的秉奏,朱由檢不由的皺起了眉頭。
或許是錦衣衛的特殊性,後世關於錦衣衛的資料很少,朱由檢對錦衣衛現在情況也不是很清楚。
食指在桌案上不斷敲擊,半晌後,朱由檢睜開眼睛,對李若璉問道:“朕聽聞你和魏忠賢打算用霍維華釣魚?怎麽樣了?”
“回陛下,此事還沒有結果,不過臣估計有人已經等不及了。”
李若璉趕緊回了一句。
朱由檢微微頷首道:“朕知道了。”
“朕既然讓你掌錦衣衛事,那你就放開手腳,放心大膽的幹。”
“你上次奏報的,建議恢複南司監察本衛的權利,朕準了。”
“你也正好借著整肅衛內軍紀的機會,將那些屍位素餐,不能任事的蠹蟲全部處置了。”
“臣遵旨!”
聽到皇帝同意了自己的建言,李若璉頓時驚喜莫名。
為什麽自己這些時間,沒有什麽建樹?
還不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合適的借口,對錦衣衛進行大清洗嗎?
原本還想借霍維華的案子,借機炮製一些,現在看來是不用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錦衣衛要加強在大明境外的情報探查,朕的意思是,在錦衣衛之下,新建一個軍事情報司,由你直接掌管。”
“在整個錦衣衛內,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前往周圍各藩國,以及蒙古和建奴等地。”
“當然,對這些人,朕也不會虧待了他們,你回去之後上一個題本。”
“臣遵旨,回去之後,就著手組建這個軍事情報司。”
“對這個情報司,朕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大軍征伐的時候,為大軍提供情報支持。”
“臣定不負陛下厚望!”
李若璉當即信誓旦旦的,對朱由檢保證道。
“朕先從內帑調撥十萬兩銀子給你。”
“記住,這十萬兩銀子,是朕讓你用來組建情報司的,不得挪作他用!”
“臣不敢!”
李若璉感受到朱由檢話裏的嚴肅,趕緊躬身稱是。
“不止如此,東西司房的力量,也要加強,東司房要注意嚴密監視京城,嚴防建奴的細作!”
朱由檢可是知道的,這個時候的大明,不隻是皇宮像是一個篩子,朝堂更是一個大篩子。
早朝上討論的事,可能不用散朝,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已經傳遍了。
而且,據後世史料記載,這個時候在京城的建奴細作,可是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