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皇太極的壓力
大明:暴君崇禎,殺出萬世帝國 作者:暈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完後,畢自肅轉頭對王自用說道:“王百戶,錦衣衛現在,能夠把本官的題本送到京城嗎?”
王自用自信一笑道:“大人盡管寫就是,下官自有辦法,用最快的速度,將題本送進京。”
畢自肅也不廢話,直接走到一張桌案前,抄起一支毛筆,就開始書寫起來。
等寫完,取出自己的官印,重重的蓋在上麵,然後看向了趙率教。
後者哈哈一笑,也是從腰間取下了自己的官印。
在裝進木匣,封上火漆後,畢自肅將之遞給了王自用。
“王百戶,勞煩錦衣衛的兄弟跑一趟。”
“巡撫大人言重了。”
王自用趕緊躬身道。
他雖是錦衣衛,天子親軍,但可不敢在畢自肅這種封疆大吏麵前拿大。
等王自用走後,畢自肅對趙率教說道:“趙總兵,本官看也不用等朝廷回信了,現在就可以準備了。”
“不過,在此之前,你還得給本官說說,具體的章程,你是怎麽打算的?”
趙率教深吸一口氣,這才對其講解道:“畢巡撫,眼下我錦州有兵馬一萬餘人。”
“鬆山、杏山、塔山等地,加起來有兵馬也有萬餘人。”
“這些兵馬是絕對不能動的。”
趙率教這番話一說完,畢自肅就明白了,他捋須道:“希龍(趙率教表字),你是打算讓秦總兵出戰?”
“不錯,趙某就是這個打算,不隻是秦總兵的白杆兵,還有拱兔的多羅特部,也要加入進來。”
聽到趙率教這麽說,畢自肅有些犯難了。
如果隻是秦良玉的白杆兵還好說,畢竟是自己人,但如果想讓剛剛遭受重創的拱兔,幫助大明作戰,就有些困難了。
“白杆兵此次共有一萬兩千餘人北上,單憑他們收複義州和廣寧,應該就差不多了吧?”
畢自肅雖是遼東巡撫,但涉及兵事,他還是選擇相信趙率教。
後者搖頭道:“建奴雖然大舉西進,但一定會在錦州留下部分兵馬,想要殲滅他們,就必須有大量的騎兵,而白杆兵是以步卒為主,所以……”
“本官明白了,這就召拱兔進城商議此事。”
畢自肅點頭答應下來。
接下來的事,就不是趙率教的責任了,他要趕緊製定作戰計劃。
看看怎麽在最短的時間內,才能把義州和廣寧拿下。
另一邊的建奴,也果然就像趙率教分析的一樣,大軍在都爾鼻駐紮,等待蒙古諸部在此匯合。
皇太極也已經從義州移師到這裏,將錦州城以及數千建奴,交給了阿敏。
命其牽製錦州的明軍,不讓其截斷己方的退路。
柳河邊。
皇太極正和一名相貌堂堂,身材壯碩的漢人文士沿河而行。
這名漢人文士,正是後世“鼎鼎有名”的蟎清第一漢臣範文程。
“憲鬥,你對這場戰事怎麽看?”
範文程聽到皇太極的問題,麵色凝重道:“大汗,請恕奴才直言,這次我大金在錦州城下無功而返,對您在大金的威望恐是不利。”
皇太極的眉頭一皺,有些不滿的說道:“本汗說的是此次西進,阻擊明國援兵的事。”
範文程苦笑道:“大汗,奴才正要說這件事。”
見皇太極臉色不善,範文程也不敢耽擱,趕緊接著說道:“大汗,無論西征的戰果如何,這一戰都非打不可!”
“哦?為何?”
“大汗,這夥明軍之所以不遠千裏東進,不就是為了支援遼東,以解錦州之圍嗎?”
“就算是我大金不主動西征,他們也會在錦州城下,和我們大打出手。”
“真要是到了那個時候,可就真的危險了,外有明蒙聯軍,內有錦州的守軍,我大金被夾在中間,那是進退不得。”
“除非大汗選擇退回盛京,不然西征掌握主動,就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範文程說完後,皇太極也是緩緩點頭。
“你說的不錯,本汗就是因為有這個顧慮,所以才選擇主動出擊,把戰場西遷,躲過錦州守軍。”
頓了頓,皇太極接著問道:“憲鬥,那你覺得此戰我大金有幾分勝算?”
“大汗,奴才……奴才不通兵事,看不準。”
範文程能夠在後來屹立三朝而不倒,自然是個聰明人。
皇太極瞥了他一眼,沒有繼續追問,而是說道:“其實不用你說,本汗也知道,此戰定然不會有什麽顯著的戰果。”
“明國這支什麽上直衛,剛剛剿滅了察哈爾,戰力定然不俗,再加上土默特、永邵卜、鄂爾多斯和哈喇慎、翁吉拉特這些蒙古人,大金想要戰勝他們,恐是不太容易。”
“就算是戰勝了他們,大金自己也會損失慘重,明國可以損失一支上直衛,但本汗卻是損失不起。”
皇太極這說的倒是實話,眼下的大明,其實完全可以按照天啟皇帝的策略,通過龐大的人口基數,強大的國力,慢慢的耗死建奴。
但後來的一根繩兒顯然不知道這個道理,或許是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能力調動整個大明的力量。
範文程小心翼翼的看了眼皇太極,低聲問道:“那大汗為什麽還要……還要……?”
“還要主動出擊,對嗎?”
皇太極輕歎一聲,繼續道:“就像你剛才所說的,這是本汗繼位後,加上這次,已經是先後兩次對明國用兵。”
“第一次的寧錦之戰,拜山等人戰死,幾大貝勒人人帶傷,卻沒有什麽戰果。”
“這次討伐多羅特部,圍攻錦州,又是無功而返,本汗如果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到盛京,以後還如何統禦大金?”
皇太極越說,語氣越是悲憤。
可見他這段時間的壓力有多大。
現在的皇太極還不是後來的清太宗,內有其他三大貝勒掣肘,外有大明咄咄逼人。
雖是在天啟六年解決了朝鮮,斬去了大明的一臂,但東江的毛文龍,還是他的心腹大患。
西邊的蒙古諸部,對他也是心懷不滿,尤其是現在,這些部族更是歸順了大明。
每每想起,皇太極都感覺如芒在背。
他這邊是說痛快了,範文程卻是額頭冒汗。
王自用自信一笑道:“大人盡管寫就是,下官自有辦法,用最快的速度,將題本送進京。”
畢自肅也不廢話,直接走到一張桌案前,抄起一支毛筆,就開始書寫起來。
等寫完,取出自己的官印,重重的蓋在上麵,然後看向了趙率教。
後者哈哈一笑,也是從腰間取下了自己的官印。
在裝進木匣,封上火漆後,畢自肅將之遞給了王自用。
“王百戶,勞煩錦衣衛的兄弟跑一趟。”
“巡撫大人言重了。”
王自用趕緊躬身道。
他雖是錦衣衛,天子親軍,但可不敢在畢自肅這種封疆大吏麵前拿大。
等王自用走後,畢自肅對趙率教說道:“趙總兵,本官看也不用等朝廷回信了,現在就可以準備了。”
“不過,在此之前,你還得給本官說說,具體的章程,你是怎麽打算的?”
趙率教深吸一口氣,這才對其講解道:“畢巡撫,眼下我錦州有兵馬一萬餘人。”
“鬆山、杏山、塔山等地,加起來有兵馬也有萬餘人。”
“這些兵馬是絕對不能動的。”
趙率教這番話一說完,畢自肅就明白了,他捋須道:“希龍(趙率教表字),你是打算讓秦總兵出戰?”
“不錯,趙某就是這個打算,不隻是秦總兵的白杆兵,還有拱兔的多羅特部,也要加入進來。”
聽到趙率教這麽說,畢自肅有些犯難了。
如果隻是秦良玉的白杆兵還好說,畢竟是自己人,但如果想讓剛剛遭受重創的拱兔,幫助大明作戰,就有些困難了。
“白杆兵此次共有一萬兩千餘人北上,單憑他們收複義州和廣寧,應該就差不多了吧?”
畢自肅雖是遼東巡撫,但涉及兵事,他還是選擇相信趙率教。
後者搖頭道:“建奴雖然大舉西進,但一定會在錦州留下部分兵馬,想要殲滅他們,就必須有大量的騎兵,而白杆兵是以步卒為主,所以……”
“本官明白了,這就召拱兔進城商議此事。”
畢自肅點頭答應下來。
接下來的事,就不是趙率教的責任了,他要趕緊製定作戰計劃。
看看怎麽在最短的時間內,才能把義州和廣寧拿下。
另一邊的建奴,也果然就像趙率教分析的一樣,大軍在都爾鼻駐紮,等待蒙古諸部在此匯合。
皇太極也已經從義州移師到這裏,將錦州城以及數千建奴,交給了阿敏。
命其牽製錦州的明軍,不讓其截斷己方的退路。
柳河邊。
皇太極正和一名相貌堂堂,身材壯碩的漢人文士沿河而行。
這名漢人文士,正是後世“鼎鼎有名”的蟎清第一漢臣範文程。
“憲鬥,你對這場戰事怎麽看?”
範文程聽到皇太極的問題,麵色凝重道:“大汗,請恕奴才直言,這次我大金在錦州城下無功而返,對您在大金的威望恐是不利。”
皇太極的眉頭一皺,有些不滿的說道:“本汗說的是此次西進,阻擊明國援兵的事。”
範文程苦笑道:“大汗,奴才正要說這件事。”
見皇太極臉色不善,範文程也不敢耽擱,趕緊接著說道:“大汗,無論西征的戰果如何,這一戰都非打不可!”
“哦?為何?”
“大汗,這夥明軍之所以不遠千裏東進,不就是為了支援遼東,以解錦州之圍嗎?”
“就算是我大金不主動西征,他們也會在錦州城下,和我們大打出手。”
“真要是到了那個時候,可就真的危險了,外有明蒙聯軍,內有錦州的守軍,我大金被夾在中間,那是進退不得。”
“除非大汗選擇退回盛京,不然西征掌握主動,就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範文程說完後,皇太極也是緩緩點頭。
“你說的不錯,本汗就是因為有這個顧慮,所以才選擇主動出擊,把戰場西遷,躲過錦州守軍。”
頓了頓,皇太極接著問道:“憲鬥,那你覺得此戰我大金有幾分勝算?”
“大汗,奴才……奴才不通兵事,看不準。”
範文程能夠在後來屹立三朝而不倒,自然是個聰明人。
皇太極瞥了他一眼,沒有繼續追問,而是說道:“其實不用你說,本汗也知道,此戰定然不會有什麽顯著的戰果。”
“明國這支什麽上直衛,剛剛剿滅了察哈爾,戰力定然不俗,再加上土默特、永邵卜、鄂爾多斯和哈喇慎、翁吉拉特這些蒙古人,大金想要戰勝他們,恐是不太容易。”
“就算是戰勝了他們,大金自己也會損失慘重,明國可以損失一支上直衛,但本汗卻是損失不起。”
皇太極這說的倒是實話,眼下的大明,其實完全可以按照天啟皇帝的策略,通過龐大的人口基數,強大的國力,慢慢的耗死建奴。
但後來的一根繩兒顯然不知道這個道理,或許是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能力調動整個大明的力量。
範文程小心翼翼的看了眼皇太極,低聲問道:“那大汗為什麽還要……還要……?”
“還要主動出擊,對嗎?”
皇太極輕歎一聲,繼續道:“就像你剛才所說的,這是本汗繼位後,加上這次,已經是先後兩次對明國用兵。”
“第一次的寧錦之戰,拜山等人戰死,幾大貝勒人人帶傷,卻沒有什麽戰果。”
“這次討伐多羅特部,圍攻錦州,又是無功而返,本汗如果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到盛京,以後還如何統禦大金?”
皇太極越說,語氣越是悲憤。
可見他這段時間的壓力有多大。
現在的皇太極還不是後來的清太宗,內有其他三大貝勒掣肘,外有大明咄咄逼人。
雖是在天啟六年解決了朝鮮,斬去了大明的一臂,但東江的毛文龍,還是他的心腹大患。
西邊的蒙古諸部,對他也是心懷不滿,尤其是現在,這些部族更是歸順了大明。
每每想起,皇太極都感覺如芒在背。
他這邊是說痛快了,範文程卻是額頭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