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遷徙大軍,人口暴漲
臣本布衣,為何逼我稱帝? 作者:江南山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青州,幽州,順州,三州之地,恰好接壤。
這是連成一片的地域,有山有河也有大量平原,所以從農耕角度講,這地方是適合生活的家園。
隻不過以前由於靠近邊境,遭受一百多年的狼族侵擾,百姓們哪怕再怎麽努力勞作,終其一生仍舊是活的苦不堪言。
沒有強者庇護的地方,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啊。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終於有強者站出來,挺起他堅硬的脊梁,宛如一棵擎天大樹,開始庇護這片苦難之地。
楊氏,楊氏,來自青州的楊氏,收回了漢人失去一百多年的兩個州。
當這個消息傳播開來之後,整個北方的百姓歡欣鼓舞,尤其是那些靠近草原邊境的地方,老百姓甚至激動的跪在地上大聲痛哭。
古語曾言,販夫者,並無家國之心,這話也許太偏頗,但說的也是現實,老百姓由於學識和眼界問題,確實不容易滋生出家國大義。
隻不過,話也不能絕對……
老百姓或許不懂什麽大義,但他們是最懂生活艱難的一群人,因為他們親身體會過什麽叫磨難,因為他們經曆過一百多年的侵擾。
靠近邊境,常受襲殺,狼族每年兩次打草穀,宛如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
說不定哪次打草穀的時候,狼族彎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一刀,頭斷。
妻子被糟踐……
孩子被虐殺……
邊境百姓的悲苦,隻有他們才體會。
所以,他們渴望庇護!
所以,他們向往強者!
也所以,當楊氏收回兩州之地的消息傳開時,他們才會激動的跪在地上大聲痛哭。
終於,有強者庇護了。
終於,可以好好活著了。
對於最底層的民眾而言,他們祖祖輩輩的渴求不多,想要的,僅僅是能安安穩穩活著而已。
他們不怕辛勤勞作,他們擅長吃苦耐勞,隻要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願意全家老小都紮根下去,祖祖輩輩再也舍不得離開,再也舍不得離開……
現在,這種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有了!
於是,整個北方忽然掀起了遷徙大潮!
去青州,去幽州,去順州,或者,去河北路下轄州域也可以。
凡是楊氏執掌的地盤,都是百姓遷徙的目標。
隻不過最上佳的選擇肯定是青州,因為那裏是楊氏最先起家的地方,據說那位胸懷蒼生的楊相公,他的老家就在青州的涇縣。
想要遷徙涇縣,已然不敢奢想,據說那裏早就已經遷滿了住戶,小小一個縣域竟然有三十萬人口。
真是讓人羨慕的發狂啊,羨慕那些能遷入涇縣的人。他們在楊相公的鄉土安家落戶,受到的是整個楊氏最強大的庇護。
可惜再怎麽羨慕也沒有意義,涇縣這個核心圈已經遷滿了。
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楊氏庇護的其它地域。
首選青州,青州共有六個縣,除去已經無法遷入的涇縣,還剩下五個縣域可以遷徙。
於是,第一波遷徙大潮席卷……
聰明的人,提早動身的人,搶在了前頭,搶到了機會,這五個縣雖然比不上最核心的涇縣,但卻是靠近涇縣的第二核心,所以百姓們蜂擁而來,拖家帶口的遷徙奔赴。
五個縣很快就遷滿了。
其實,不能算是滿,因為,每個縣隻落戶了十萬人……
據說是楊相公麾下的官員們多方考量,通盤計算這五個縣可以保證民生的底限,經過幾次三番的激烈爭辯之後,最終由楊相公親自拍板定下數額。
每縣,允許遷入十萬,五個縣,恰好是五十萬。
晚來的百姓很苦惱,不免會滋生各種抱怨,畢竟他們拖家帶口長途跋涉,一路上熬過了無數艱難艱辛,想不到隻因為晚了一步,竟然就失去了落戶的資格。
自古以來的底層民眾,很可憐,但是,也是最容易滋生抱怨的。
抱怨如果無法及時化解,很容易就會醞釀成怨氣,一旦大量百姓心懷怨氣,則又容易引發不好的事端,比如,被某些有心人挑撥慫恿……
幸好,楊相公麾下的官員們早就預料到這種情況。
所以當五個縣停止遷徙落戶的當天,五個縣同時在界碑之處張貼了告示,並且各縣衙門全都派出大量書吏,不斷在遷徙大軍之中宣讀告知和講解。
“鄉親們,鄉親們,抱歉呐,先對大家說一聲抱歉……”
“你們千裏迢迢而來,選擇我們縣域想要落戶,說實話,我們作為本縣的書吏感覺榮耀無比。”
“但是,但是,真是沒辦法啊!”
“我們想把大家都落戶,可我們得考慮將來的民生。”
“你問我民生是啥?”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民生,是咱們楊相公最先說過的詞,大體意思是說,百姓的各種生活所需和涉及諸事。”
“如果再具體一點,比如具體到養家糊口上麵,那麽民生也可以理解為,某個地方能不能讓咱們平頭老百姓養家糊口。”
“老話說的好,地有一壟,養民五十,而一個縣域能夠用於養民的土地,哪怕再怎麽努力開荒也是有上限的。”
“這就導致了我們不能無限製的同意遷徙落戶。”
“否則的話,人多,地少,這一輩也許還能勉強養民,下一輩人口變多的時候該咋辦?”
“楊相公的目光長遠,他不願意百姓的下一代沒地可養,所以才在此時就定下尺度,每個縣隻允許落戶十萬人。”
“鄉親們呐,真是對不住,我們縣原本就有三萬多人口,再加上剛剛遷徙進入的十萬人,這已經壓力很大了,隻能請大家另尋別處。”
在古代,安民告示屬於官方文書。
但由於老百姓大多數不識字,所以最終的告知還是要靠書吏。
很顯然,這些書吏們都經過了統一的訓練。
以前雲朝那種欺民壓民的情況沒有了,換成了和顏悅色並且盡心盡力的解釋。
甚至,這份解釋任務被列入考核。
所以,書吏們紛紛絞盡腦汁發揮自己的勸說本領。
“鄉親們呐,請繼續聽我說……”
“說心裏話,我知道大家肯定有怨言,但是,請你們先不要把怨言化作怨氣。”
“楊相公他體諒大家長途跋涉的艱辛,也體諒大家拖家帶口遷徙的不容易,尤其是你們一路走來,糧食肯定消耗了不少……”
“所以楊相公專門下令,傳令我們所有的州縣,凡是有百姓晚到不能落戶者,勸離之前先要給提供一頓施粥。”
“聽清了,從現在起,連續三天,我們柳河縣將會在界碑處搭建兩百個粥棚。”
“縣庫拿出庫糧,縣裏十三家大戶也各自貢獻一座糧倉,無論這三天之內消耗多少糧食,我們柳河縣一定要把粥棚敞開著……”
“楊相公有令,不限吃,不追問,不苛責。”
“隻要任何人說一句沒吃飽,就可以端著碗一直領施粥。”
“直到三天之後,粥棚才會關閉,而這三天的不限量施粥,必然會讓你們攢足了體力,那麽,就可以重新奔赴遷徙之路。”
“柳河縣如此,其它四個縣也如此,因為我們同屬於青州治下,都是楊相公所掌管的縣域。”
施粥!
連續三天!
而且不限量!
當這個消息被書吏不斷宣告後,擁集的大量百姓無不感覺驚喜。
他們之所以在心裏有怨言,正是因為長途跋涉消耗了糧食,原本以為可以在此落戶,但卻因為晚到沒有了機會,而想要再去別的地方,必然又要在路上消耗糧食。
底層民眾,窮困潦倒,因為擔心糧食不夠繼續遷徙,所以才會在心中滋生出怨言。
現在,書吏們告知可以吃施粥,並且,連續不限量的允許吃三天。
這是何等仁義之舉。
這是盡量讓他們攢足體力啊!
人心都是肉長的,這種仁政豈能不讓百姓感激。畢竟楊氏不欠他們的,反而是他們主動遷徙而來。
說句不好聽的話,楊氏就算不搭理他們也可以,甚至直接驅逐離開,從法理上也說得過去。
百姓剛剛滋生的那一點怨氣,因為楊一笑的仁政被及時化解。
而書吏們及時把握機會,趁機又補充了更讓百姓感激的一個仁政……
……
【今天第一章到,老規矩三千多字大章,這一段是稍微過渡劇情,大家可能感覺平淡點,但是,寫書就該如此,高潮過後是鋪墊,否則後續沒法寫了,很容易寫成那些無腦狂堆一路到頂的爛作品,鑒於此,山水寧願鋪墊一下,諸位大手子以為我這個想法對不對?】
……
這是連成一片的地域,有山有河也有大量平原,所以從農耕角度講,這地方是適合生活的家園。
隻不過以前由於靠近邊境,遭受一百多年的狼族侵擾,百姓們哪怕再怎麽努力勞作,終其一生仍舊是活的苦不堪言。
沒有強者庇護的地方,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啊。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終於有強者站出來,挺起他堅硬的脊梁,宛如一棵擎天大樹,開始庇護這片苦難之地。
楊氏,楊氏,來自青州的楊氏,收回了漢人失去一百多年的兩個州。
當這個消息傳播開來之後,整個北方的百姓歡欣鼓舞,尤其是那些靠近草原邊境的地方,老百姓甚至激動的跪在地上大聲痛哭。
古語曾言,販夫者,並無家國之心,這話也許太偏頗,但說的也是現實,老百姓由於學識和眼界問題,確實不容易滋生出家國大義。
隻不過,話也不能絕對……
老百姓或許不懂什麽大義,但他們是最懂生活艱難的一群人,因為他們親身體會過什麽叫磨難,因為他們經曆過一百多年的侵擾。
靠近邊境,常受襲殺,狼族每年兩次打草穀,宛如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
說不定哪次打草穀的時候,狼族彎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一刀,頭斷。
妻子被糟踐……
孩子被虐殺……
邊境百姓的悲苦,隻有他們才體會。
所以,他們渴望庇護!
所以,他們向往強者!
也所以,當楊氏收回兩州之地的消息傳開時,他們才會激動的跪在地上大聲痛哭。
終於,有強者庇護了。
終於,可以好好活著了。
對於最底層的民眾而言,他們祖祖輩輩的渴求不多,想要的,僅僅是能安安穩穩活著而已。
他們不怕辛勤勞作,他們擅長吃苦耐勞,隻要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願意全家老小都紮根下去,祖祖輩輩再也舍不得離開,再也舍不得離開……
現在,這種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有了!
於是,整個北方忽然掀起了遷徙大潮!
去青州,去幽州,去順州,或者,去河北路下轄州域也可以。
凡是楊氏執掌的地盤,都是百姓遷徙的目標。
隻不過最上佳的選擇肯定是青州,因為那裏是楊氏最先起家的地方,據說那位胸懷蒼生的楊相公,他的老家就在青州的涇縣。
想要遷徙涇縣,已然不敢奢想,據說那裏早就已經遷滿了住戶,小小一個縣域竟然有三十萬人口。
真是讓人羨慕的發狂啊,羨慕那些能遷入涇縣的人。他們在楊相公的鄉土安家落戶,受到的是整個楊氏最強大的庇護。
可惜再怎麽羨慕也沒有意義,涇縣這個核心圈已經遷滿了。
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楊氏庇護的其它地域。
首選青州,青州共有六個縣,除去已經無法遷入的涇縣,還剩下五個縣域可以遷徙。
於是,第一波遷徙大潮席卷……
聰明的人,提早動身的人,搶在了前頭,搶到了機會,這五個縣雖然比不上最核心的涇縣,但卻是靠近涇縣的第二核心,所以百姓們蜂擁而來,拖家帶口的遷徙奔赴。
五個縣很快就遷滿了。
其實,不能算是滿,因為,每個縣隻落戶了十萬人……
據說是楊相公麾下的官員們多方考量,通盤計算這五個縣可以保證民生的底限,經過幾次三番的激烈爭辯之後,最終由楊相公親自拍板定下數額。
每縣,允許遷入十萬,五個縣,恰好是五十萬。
晚來的百姓很苦惱,不免會滋生各種抱怨,畢竟他們拖家帶口長途跋涉,一路上熬過了無數艱難艱辛,想不到隻因為晚了一步,竟然就失去了落戶的資格。
自古以來的底層民眾,很可憐,但是,也是最容易滋生抱怨的。
抱怨如果無法及時化解,很容易就會醞釀成怨氣,一旦大量百姓心懷怨氣,則又容易引發不好的事端,比如,被某些有心人挑撥慫恿……
幸好,楊相公麾下的官員們早就預料到這種情況。
所以當五個縣停止遷徙落戶的當天,五個縣同時在界碑之處張貼了告示,並且各縣衙門全都派出大量書吏,不斷在遷徙大軍之中宣讀告知和講解。
“鄉親們,鄉親們,抱歉呐,先對大家說一聲抱歉……”
“你們千裏迢迢而來,選擇我們縣域想要落戶,說實話,我們作為本縣的書吏感覺榮耀無比。”
“但是,但是,真是沒辦法啊!”
“我們想把大家都落戶,可我們得考慮將來的民生。”
“你問我民生是啥?”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民生,是咱們楊相公最先說過的詞,大體意思是說,百姓的各種生活所需和涉及諸事。”
“如果再具體一點,比如具體到養家糊口上麵,那麽民生也可以理解為,某個地方能不能讓咱們平頭老百姓養家糊口。”
“老話說的好,地有一壟,養民五十,而一個縣域能夠用於養民的土地,哪怕再怎麽努力開荒也是有上限的。”
“這就導致了我們不能無限製的同意遷徙落戶。”
“否則的話,人多,地少,這一輩也許還能勉強養民,下一輩人口變多的時候該咋辦?”
“楊相公的目光長遠,他不願意百姓的下一代沒地可養,所以才在此時就定下尺度,每個縣隻允許落戶十萬人。”
“鄉親們呐,真是對不住,我們縣原本就有三萬多人口,再加上剛剛遷徙進入的十萬人,這已經壓力很大了,隻能請大家另尋別處。”
在古代,安民告示屬於官方文書。
但由於老百姓大多數不識字,所以最終的告知還是要靠書吏。
很顯然,這些書吏們都經過了統一的訓練。
以前雲朝那種欺民壓民的情況沒有了,換成了和顏悅色並且盡心盡力的解釋。
甚至,這份解釋任務被列入考核。
所以,書吏們紛紛絞盡腦汁發揮自己的勸說本領。
“鄉親們呐,請繼續聽我說……”
“說心裏話,我知道大家肯定有怨言,但是,請你們先不要把怨言化作怨氣。”
“楊相公他體諒大家長途跋涉的艱辛,也體諒大家拖家帶口遷徙的不容易,尤其是你們一路走來,糧食肯定消耗了不少……”
“所以楊相公專門下令,傳令我們所有的州縣,凡是有百姓晚到不能落戶者,勸離之前先要給提供一頓施粥。”
“聽清了,從現在起,連續三天,我們柳河縣將會在界碑處搭建兩百個粥棚。”
“縣庫拿出庫糧,縣裏十三家大戶也各自貢獻一座糧倉,無論這三天之內消耗多少糧食,我們柳河縣一定要把粥棚敞開著……”
“楊相公有令,不限吃,不追問,不苛責。”
“隻要任何人說一句沒吃飽,就可以端著碗一直領施粥。”
“直到三天之後,粥棚才會關閉,而這三天的不限量施粥,必然會讓你們攢足了體力,那麽,就可以重新奔赴遷徙之路。”
“柳河縣如此,其它四個縣也如此,因為我們同屬於青州治下,都是楊相公所掌管的縣域。”
施粥!
連續三天!
而且不限量!
當這個消息被書吏不斷宣告後,擁集的大量百姓無不感覺驚喜。
他們之所以在心裏有怨言,正是因為長途跋涉消耗了糧食,原本以為可以在此落戶,但卻因為晚到沒有了機會,而想要再去別的地方,必然又要在路上消耗糧食。
底層民眾,窮困潦倒,因為擔心糧食不夠繼續遷徙,所以才會在心中滋生出怨言。
現在,書吏們告知可以吃施粥,並且,連續不限量的允許吃三天。
這是何等仁義之舉。
這是盡量讓他們攢足體力啊!
人心都是肉長的,這種仁政豈能不讓百姓感激。畢竟楊氏不欠他們的,反而是他們主動遷徙而來。
說句不好聽的話,楊氏就算不搭理他們也可以,甚至直接驅逐離開,從法理上也說得過去。
百姓剛剛滋生的那一點怨氣,因為楊一笑的仁政被及時化解。
而書吏們及時把握機會,趁機又補充了更讓百姓感激的一個仁政……
……
【今天第一章到,老規矩三千多字大章,這一段是稍微過渡劇情,大家可能感覺平淡點,但是,寫書就該如此,高潮過後是鋪墊,否則後續沒法寫了,很容易寫成那些無腦狂堆一路到頂的爛作品,鑒於此,山水寧願鋪墊一下,諸位大手子以為我這個想法對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