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罪惡的卷宗,落入楊一笑手中
臣本布衣,為何逼我稱帝? 作者:江南山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語常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板橋縣擁有雲朝四大鹽場之一,官僚階層當然要靠著鹽場發財。
如果不是楊一笑親自閱讀卷宗,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這裏的荒唐,明明是小小一個靠海的縣域,境內多山多丘缺少農耕,然而就這小小一方彈丸,竟然有著二十七家豪門。
二十七家,駭人聽聞。
要知道這裏可不是北部邊境,因位置特殊故而縣域寬廣,這裏是京東東路,屬於中原的範疇,所以縣域設置比較常規,麵積難比邊境的縣域。
古代越是往北的地域,州治縣治的麵積越大。
比如楊一笑起家的涇縣,便屬於較為靠近邊境之地,故而縣境長寬高達一百二十餘裏,幅員幾乎是中原縣域的三個大。
然而即便這麽大的涇縣,全縣也隻滋生了十六家大戶,至於其中能稱之為豪門的,竟然連一家都不夠資格,頂多隻能算是地方豪紳,距離豪門還有很大差距。
可這小小的板橋縣,卻擁有著真正的豪門,並且,足足二十七家。
何謂豪紳?
何謂豪門!
這之間有著鴻溝一般的差距。
楊一笑記得自己在穿越前看過一份史料:縣之豪紳,糧倉巨萬,這指的是家業,豪紳級別需要有糧食巨萬。
隻不過巨萬乃是個代指詞匯,並不是字麵意思上的一萬石,而是有可能一萬石,也有可能是十萬石。
比如當初涇縣那十六家大戶,家裏的糧倉都有著遠超一萬石的存糧。
尤其是實力排在前三的那三家,糧倉裏的存糧甚至高達幾十萬,當初涇縣田氏那個老頭借口讓楊一笑給孫女治療花癡,開口就說出七十萬石的數字作為誘惑,這是何等巨大的財力,隻為了能成為楊氏姻親。
後世經常有人不服氣,計算所謂的科學賬目,甚至言之鑿鑿的盲目認定,一個縣域不可能有這麽多的糧食。
原因是算賬的時候忽視了古人的習慣,或是不了解古代中原民族的特殊狂熱習性。
是什麽狂熱習性呢?
是拚命的積攢糧食!
在古代任何一個豪紳之家的糧倉中,其存糧都不隻是當年從土地裏出產的新糧,而是有著年複一年積存的陳糧,就如同那倉鼠一般拚命的積存。
那是幾十年的積攢,甚至是幾代人的積累。
並且古人還有一個習慣……
吃存糧,不吃新糧!
按照神神叨叨的說法,乃是認為新糧的生氣太大,吃了容易傷人腸胃,故而優先選擇吃陳糧。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流傳,其實還是喜歡存糧的狂熱習性導致,古人通過這種方式自我哄騙,盡量克製和壓製吃掉新糧的念頭。
而也正是因為古人這種熱愛糧食的執念,所以古代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全都熱衷於攢糧,隻不過窮困之家限於清苦,基本上不可能有積攢的可能,但是大戶人家不同,他們有著攢糧的條件。
占的地多,產的糧食就多……
吃不了,就存著……
今年存千石,明年再存千石,一年一年往複積攢,糧倉慢慢就疊加到了巨萬的級別。
由此,也就邁入了豪紳的階層。
而為了保證存糧不會腐敗,古人非常重視研究存儲手段,甚至如果單從技術層麵講,古代存儲技術絲毫不弱於後世。
曾經楊一笑在後世一份文獻中看過,隋代出土的一個糧倉竟然挖出了能吃的糧,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糧食竟然沒有變質,可見古代儲糧技術多麽了得,以至於後世人聽起來像胡說。
【備注:大家別不服,有興趣可以搜搜隋代出土的含嘉倉,當時在遺址挖掘的坑中,確實發現了一千多年前的存糧,還能吃,沒變質】
……
而當楊一笑穿越之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融入時代,這時候他又發現了一個驚奇的事情,原來在古代最重視的竟然並不是築城。
這時代的人,或者說整個古代兩三千年的人,心中有著難以更改的執念,並且已經把執念融入了血脈,是什麽呢,正是糧倉。
修築城防固然極其重要,但是糧倉比城防更加重要。
哪怕是窮困潦倒之家,也會在家裏弄一口甕,即便僅有一口存糧,也要好生的存儲嗬護。
大戶人家做的更加離譜,一代一代不斷加固糧倉,為了防潮,他們通過積累的經驗發現木炭可以解決,為了防鼠,他們在糧倉之中放養著狸花貓,並且還衍變出一個規矩,聘用貓兒看護糧倉要給聘書。
還有防蟲,用的是石灰,每年還會專門打開糧倉,雇傭大量人手晾曬存糧,總之用盡一切辦法,努力讓存糧越變越多。
正是因為這麽狂熱的執念,所以一個豪紳之家就能攢出七十萬石糧,還是那句話,那是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不斷積攢。
地方豪紳尚且如此,豪門級別自然更強,而豪紳和豪門的階層區別劃分,其中一條恰恰便是存糧的多寡,至少要有糧倉百萬,才能算得上豪門大閥。
如果是朝廷的糧倉,那更厲害。
比如隋朝時期同時擁有五大官倉,每一個倉中都有幾百萬石糧食,如果折合後世的斤兩,每個糧倉存儲著5億6億斤,五大官倉加起來,駭人聽聞的30億。
雲朝比隋朝更富有,經濟也更加繁榮,雖然因為軟骨頭性格一直被狼族壓著欺負,但是雲朝在攢家業方麵真的有一手。
老皇帝在位時,全國各路官倉的存糧嚇死人,總數竟然高達4330萬石,折合後世斤兩是43億斤,即便是用噸位計算,也是216萬5000噸。
而到了現在這位皇帝登基時,雖然被狼族在國戰後索要大量賠償,但是全國各路官倉的存糧並未縮減,反而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300萬石。
如此存糧之大,令人目瞪口呆,哪怕是以雲朝全國一億多的人口一起吃,僅憑官倉的糧食就能讓每口人分到40多斤糧。
然而可惜的是,這麽多的糧食卻輪不到百姓吃一口。
哪怕青黃不接的時候全家餓死,官署衙門也不願意打開官倉放糧。
官倉不願意放糧,漠視百姓生死,豪門大閥也一樣,同樣也守著糧倉不救民。
比如這板橋縣的二十七家豪門,每一家都有著百萬石的家業,然而當楊一笑閱讀所有的卷宗時,他從卷宗上隻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壓榨百姓的罪惡……
這是一份又一份被權力勾結所壓下的狀紙!
是整個板橋縣乃至整個密州百姓的血淚史!
百姓被二十七家豪門壓榨,敲骨吸髓喝血吃肉,悲憤之下擊鼓鳴冤,狀紙卻被壓了下來。
年複一年的冤屈,年複一年的被壓製,而這一份又一份被封存下來的狀紙,現在落到了剛剛占據板橋縣的楊一笑手中……
板橋縣擁有雲朝四大鹽場之一,官僚階層當然要靠著鹽場發財。
如果不是楊一笑親自閱讀卷宗,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這裏的荒唐,明明是小小一個靠海的縣域,境內多山多丘缺少農耕,然而就這小小一方彈丸,竟然有著二十七家豪門。
二十七家,駭人聽聞。
要知道這裏可不是北部邊境,因位置特殊故而縣域寬廣,這裏是京東東路,屬於中原的範疇,所以縣域設置比較常規,麵積難比邊境的縣域。
古代越是往北的地域,州治縣治的麵積越大。
比如楊一笑起家的涇縣,便屬於較為靠近邊境之地,故而縣境長寬高達一百二十餘裏,幅員幾乎是中原縣域的三個大。
然而即便這麽大的涇縣,全縣也隻滋生了十六家大戶,至於其中能稱之為豪門的,竟然連一家都不夠資格,頂多隻能算是地方豪紳,距離豪門還有很大差距。
可這小小的板橋縣,卻擁有著真正的豪門,並且,足足二十七家。
何謂豪紳?
何謂豪門!
這之間有著鴻溝一般的差距。
楊一笑記得自己在穿越前看過一份史料:縣之豪紳,糧倉巨萬,這指的是家業,豪紳級別需要有糧食巨萬。
隻不過巨萬乃是個代指詞匯,並不是字麵意思上的一萬石,而是有可能一萬石,也有可能是十萬石。
比如當初涇縣那十六家大戶,家裏的糧倉都有著遠超一萬石的存糧。
尤其是實力排在前三的那三家,糧倉裏的存糧甚至高達幾十萬,當初涇縣田氏那個老頭借口讓楊一笑給孫女治療花癡,開口就說出七十萬石的數字作為誘惑,這是何等巨大的財力,隻為了能成為楊氏姻親。
後世經常有人不服氣,計算所謂的科學賬目,甚至言之鑿鑿的盲目認定,一個縣域不可能有這麽多的糧食。
原因是算賬的時候忽視了古人的習慣,或是不了解古代中原民族的特殊狂熱習性。
是什麽狂熱習性呢?
是拚命的積攢糧食!
在古代任何一個豪紳之家的糧倉中,其存糧都不隻是當年從土地裏出產的新糧,而是有著年複一年積存的陳糧,就如同那倉鼠一般拚命的積存。
那是幾十年的積攢,甚至是幾代人的積累。
並且古人還有一個習慣……
吃存糧,不吃新糧!
按照神神叨叨的說法,乃是認為新糧的生氣太大,吃了容易傷人腸胃,故而優先選擇吃陳糧。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流傳,其實還是喜歡存糧的狂熱習性導致,古人通過這種方式自我哄騙,盡量克製和壓製吃掉新糧的念頭。
而也正是因為古人這種熱愛糧食的執念,所以古代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全都熱衷於攢糧,隻不過窮困之家限於清苦,基本上不可能有積攢的可能,但是大戶人家不同,他們有著攢糧的條件。
占的地多,產的糧食就多……
吃不了,就存著……
今年存千石,明年再存千石,一年一年往複積攢,糧倉慢慢就疊加到了巨萬的級別。
由此,也就邁入了豪紳的階層。
而為了保證存糧不會腐敗,古人非常重視研究存儲手段,甚至如果單從技術層麵講,古代存儲技術絲毫不弱於後世。
曾經楊一笑在後世一份文獻中看過,隋代出土的一個糧倉竟然挖出了能吃的糧,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糧食竟然沒有變質,可見古代儲糧技術多麽了得,以至於後世人聽起來像胡說。
【備注:大家別不服,有興趣可以搜搜隋代出土的含嘉倉,當時在遺址挖掘的坑中,確實發現了一千多年前的存糧,還能吃,沒變質】
……
而當楊一笑穿越之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融入時代,這時候他又發現了一個驚奇的事情,原來在古代最重視的竟然並不是築城。
這時代的人,或者說整個古代兩三千年的人,心中有著難以更改的執念,並且已經把執念融入了血脈,是什麽呢,正是糧倉。
修築城防固然極其重要,但是糧倉比城防更加重要。
哪怕是窮困潦倒之家,也會在家裏弄一口甕,即便僅有一口存糧,也要好生的存儲嗬護。
大戶人家做的更加離譜,一代一代不斷加固糧倉,為了防潮,他們通過積累的經驗發現木炭可以解決,為了防鼠,他們在糧倉之中放養著狸花貓,並且還衍變出一個規矩,聘用貓兒看護糧倉要給聘書。
還有防蟲,用的是石灰,每年還會專門打開糧倉,雇傭大量人手晾曬存糧,總之用盡一切辦法,努力讓存糧越變越多。
正是因為這麽狂熱的執念,所以一個豪紳之家就能攢出七十萬石糧,還是那句話,那是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不斷積攢。
地方豪紳尚且如此,豪門級別自然更強,而豪紳和豪門的階層區別劃分,其中一條恰恰便是存糧的多寡,至少要有糧倉百萬,才能算得上豪門大閥。
如果是朝廷的糧倉,那更厲害。
比如隋朝時期同時擁有五大官倉,每一個倉中都有幾百萬石糧食,如果折合後世的斤兩,每個糧倉存儲著5億6億斤,五大官倉加起來,駭人聽聞的30億。
雲朝比隋朝更富有,經濟也更加繁榮,雖然因為軟骨頭性格一直被狼族壓著欺負,但是雲朝在攢家業方麵真的有一手。
老皇帝在位時,全國各路官倉的存糧嚇死人,總數竟然高達4330萬石,折合後世斤兩是43億斤,即便是用噸位計算,也是216萬5000噸。
而到了現在這位皇帝登基時,雖然被狼族在國戰後索要大量賠償,但是全國各路官倉的存糧並未縮減,反而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300萬石。
如此存糧之大,令人目瞪口呆,哪怕是以雲朝全國一億多的人口一起吃,僅憑官倉的糧食就能讓每口人分到40多斤糧。
然而可惜的是,這麽多的糧食卻輪不到百姓吃一口。
哪怕青黃不接的時候全家餓死,官署衙門也不願意打開官倉放糧。
官倉不願意放糧,漠視百姓生死,豪門大閥也一樣,同樣也守著糧倉不救民。
比如這板橋縣的二十七家豪門,每一家都有著百萬石的家業,然而當楊一笑閱讀所有的卷宗時,他從卷宗上隻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壓榨百姓的罪惡……
這是一份又一份被權力勾結所壓下的狀紙!
是整個板橋縣乃至整個密州百姓的血淚史!
百姓被二十七家豪門壓榨,敲骨吸髓喝血吃肉,悲憤之下擊鼓鳴冤,狀紙卻被壓了下來。
年複一年的冤屈,年複一年的被壓製,而這一份又一份被封存下來的狀紙,現在落到了剛剛占據板橋縣的楊一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