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被退婚後:我詩仙的身份曝光了 作者:兩儀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爭論開始。
葉天也沒有著急說話,給了對方先發表意見的機會。
而等到對方說完,葉天才在兩位隊友的示意下緩緩說道:“你們大家剛才說的的確有些道理,其實伯樂和千裏馬都很重要,但若是非要分出一個勝負的話,肯定是伯樂。
碰巧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聽聽看,名字就叫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當初寫這篇《馬說》的時候正是初登仕途,並不得誌,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
後續在京城奔波十年,也未曾得到什麽好的機會,所以總是感歎“伯樂不常有”,於是後麵便借此心意寫了這篇文章,也算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不過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雖然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麵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其他人,全篇都在用千裏馬本身的遭遇來舉出事實的例子,比講大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葉兄大才。”
“我等認輸了。”
“哎,可惜還是差了一招。”
“……”
“葉兄這篇文章寫的真好。”
“為何詩仙不早點把這篇文章拿出來呢?”
“這還不懂麽,詩仙是不想太過張揚。”
隨著葉天說完。
其餘人也都放棄繼續爭辯,算是被葉天的說法說服。
一旁。
孔文淵在旁邊聽的也是眼中異彩連連,對葉天的這種說法頗為認同。
雖然他的出身注定自身隻要有才就不會被埋沒,但在曆史中,有才學和能力之人太多太多,可能一展才學的卻少之又少,最後隻能成為後人口中的一聲歎息罷了。
“既然你們已經自己分出了勝負,那我就不不幹涉了。”孔文淵說完盯著葉天道:“不過你這小子文章寫的這麽好,為什麽寫好不拿出來呢?難道真的是不想出風頭麽?
我記得到目前為止,你真正拿出來的文章也隻有那首陋室銘和今日的馬說吧?”
如同其他人一樣。
孔文淵也有些好奇葉天心裏的想法。
別人寫出好的詩詞文章,恨不得馬上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可葉天明明有好的詩詞文章,卻很少主動拿出來。
“這...也不算說吧,實在是我平日裏有些忙碌,所以無暇去關心這些。”葉天想了想答道。
這點倒不是他故意找借口,而是自己這段時間,先從洛陽被趕到福新縣,然後又被任命為縣令,調任到了石頭縣。
接著又被喊去剿匪,如今也才剛回來沒多久的時間。
對別人來說。
現在肯定是每天參加各種詩會積累文名。
可對他而言的話。
名聲自己早就已經不缺了,還不如留在家裏陪夢茜她們。
“這...好像也是。”
孔文淵點點頭也繼續說道:“那你現在可有別的什麽文章,能否拿出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文章?
那自己可太多了。
問題是要拿哪一首出來呢?
《滕王閣序》《嶽陽樓記》《桃花源記》...
這些好像都不太適合拿出來,雖然自己可以找借口說這些文章是過去自己遊曆某地時所寫,隻要把其中部分內容稍作更改就是,但問題是。
現在這種場麵拿出“落霞與孤鶩齊飛”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未免有些鬥地主開局王炸了。
可以這樣做,但卻沒必要。
不過現在孔文淵都這樣說了,他自然也不好什麽都不拿出來。
稍微沉思片刻後。
葉天也答道:“的確有一篇文章,若是先生不介意,我願意誦讀出來以求先生點評。”
“時間還早得很,你直接寫出來吧,萬一你的文章太長,大家怕是也記不住。”孔文淵笑著說道。
“好。”葉天答應道。
說完也過去主動提筆寫下《師說》二字。
說起文章。
那自然是唐宋八大家裏麵挑選最為合適。
當然。
記得小時候,不對,就算是現在也有許多人疑惑。
為什麽唐宋八大家,沒有李白杜甫他們,是他們實力不夠麽?
可事實上“唐宋八大家”說的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唐代有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
他們都是各自時代引導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所以後世才有此排名,並不是根據詩詞能力而排。
剛才他口中的《馬說》,就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
現在他寫的《師說》,同樣也是韓愈的經典之作。
至於為什麽選擇這首文章,也是因為相比起別的文章來說,《師說》更適合現在展示出來。
它本是韓愈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當時的韓愈決心借助國子監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誌。
結果上任後才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製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鬆學業。
甚至當時的上層社會,許多人都看不起教書之人,尤其是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
所以他才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改變觀點。
為此。
文章中也借用了孔子的典故,也就是:【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大乾如今也算是有類似的情況,或者說重文的朝代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除非是特別有名望的師父或者徒弟,大家會喜歡拜師或者收徒。
如果是世家子弟,讓他們跟著普通的老師學習,同樣會看不起對方,反過來也是差不多。
所以現在把《師說》拿出來,也算是沾了“大義”的邊,比起其它文章都要合適的多。
……
葉天也沒有著急說話,給了對方先發表意見的機會。
而等到對方說完,葉天才在兩位隊友的示意下緩緩說道:“你們大家剛才說的的確有些道理,其實伯樂和千裏馬都很重要,但若是非要分出一個勝負的話,肯定是伯樂。
碰巧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聽聽看,名字就叫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當初寫這篇《馬說》的時候正是初登仕途,並不得誌,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
後續在京城奔波十年,也未曾得到什麽好的機會,所以總是感歎“伯樂不常有”,於是後麵便借此心意寫了這篇文章,也算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不過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雖然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麵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其他人,全篇都在用千裏馬本身的遭遇來舉出事實的例子,比講大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葉兄大才。”
“我等認輸了。”
“哎,可惜還是差了一招。”
“……”
“葉兄這篇文章寫的真好。”
“為何詩仙不早點把這篇文章拿出來呢?”
“這還不懂麽,詩仙是不想太過張揚。”
隨著葉天說完。
其餘人也都放棄繼續爭辯,算是被葉天的說法說服。
一旁。
孔文淵在旁邊聽的也是眼中異彩連連,對葉天的這種說法頗為認同。
雖然他的出身注定自身隻要有才就不會被埋沒,但在曆史中,有才學和能力之人太多太多,可能一展才學的卻少之又少,最後隻能成為後人口中的一聲歎息罷了。
“既然你們已經自己分出了勝負,那我就不不幹涉了。”孔文淵說完盯著葉天道:“不過你這小子文章寫的這麽好,為什麽寫好不拿出來呢?難道真的是不想出風頭麽?
我記得到目前為止,你真正拿出來的文章也隻有那首陋室銘和今日的馬說吧?”
如同其他人一樣。
孔文淵也有些好奇葉天心裏的想法。
別人寫出好的詩詞文章,恨不得馬上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可葉天明明有好的詩詞文章,卻很少主動拿出來。
“這...也不算說吧,實在是我平日裏有些忙碌,所以無暇去關心這些。”葉天想了想答道。
這點倒不是他故意找借口,而是自己這段時間,先從洛陽被趕到福新縣,然後又被任命為縣令,調任到了石頭縣。
接著又被喊去剿匪,如今也才剛回來沒多久的時間。
對別人來說。
現在肯定是每天參加各種詩會積累文名。
可對他而言的話。
名聲自己早就已經不缺了,還不如留在家裏陪夢茜她們。
“這...好像也是。”
孔文淵點點頭也繼續說道:“那你現在可有別的什麽文章,能否拿出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文章?
那自己可太多了。
問題是要拿哪一首出來呢?
《滕王閣序》《嶽陽樓記》《桃花源記》...
這些好像都不太適合拿出來,雖然自己可以找借口說這些文章是過去自己遊曆某地時所寫,隻要把其中部分內容稍作更改就是,但問題是。
現在這種場麵拿出“落霞與孤鶩齊飛”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未免有些鬥地主開局王炸了。
可以這樣做,但卻沒必要。
不過現在孔文淵都這樣說了,他自然也不好什麽都不拿出來。
稍微沉思片刻後。
葉天也答道:“的確有一篇文章,若是先生不介意,我願意誦讀出來以求先生點評。”
“時間還早得很,你直接寫出來吧,萬一你的文章太長,大家怕是也記不住。”孔文淵笑著說道。
“好。”葉天答應道。
說完也過去主動提筆寫下《師說》二字。
說起文章。
那自然是唐宋八大家裏麵挑選最為合適。
當然。
記得小時候,不對,就算是現在也有許多人疑惑。
為什麽唐宋八大家,沒有李白杜甫他們,是他們實力不夠麽?
可事實上“唐宋八大家”說的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唐代有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
他們都是各自時代引導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所以後世才有此排名,並不是根據詩詞能力而排。
剛才他口中的《馬說》,就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
現在他寫的《師說》,同樣也是韓愈的經典之作。
至於為什麽選擇這首文章,也是因為相比起別的文章來說,《師說》更適合現在展示出來。
它本是韓愈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當時的韓愈決心借助國子監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誌。
結果上任後才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製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鬆學業。
甚至當時的上層社會,許多人都看不起教書之人,尤其是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
所以他才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改變觀點。
為此。
文章中也借用了孔子的典故,也就是:【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大乾如今也算是有類似的情況,或者說重文的朝代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除非是特別有名望的師父或者徒弟,大家會喜歡拜師或者收徒。
如果是世家子弟,讓他們跟著普通的老師學習,同樣會看不起對方,反過來也是差不多。
所以現在把《師說》拿出來,也算是沾了“大義”的邊,比起其它文章都要合適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