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之聞言,突然哈哈大笑,對著一旁的史可策大聲道:“史兄,快來聽聽,案子破了!”
史可策聽到他的喊聲,走了過來,一頭霧水地問道:“左大人,這案子都還沒審呢?怎麽就破了?”
左遷之把張衛年剛才所說的話重複了一遍,才道:“當日在內閣中,皇上親自問兵部,乃蠻人明明占盡優勢,為什麽願意投降,兵部卻答不上來,現在看來,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是杜西川用聖人之學,讓乃蠻人感受到大淵之仁,才不由自主地想要投奔啊!”
史可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歎道:“原來如此,對啊,如此這般才合情合理嘛,我早就向陛下建議過,我們對西夏的最主要的優勢,在於我們是仁義之國,信奉聖人之學,隻要對西夏人進行教化,西夏早晚向我朝臣服!”
左遷之和史可策都是進士出身,自幼飽讀詩書,對聖人之學奉為至理,恨不得自己可以隨時衛道,在朝堂上商議對西夏策略時,總是主張教化,卻又每每被人罵成書呆子,說如果對異族講聖學,隻是對牛彈琴,白費力氣。
而今兩人居然聽到有儒生可以隻言片語勸說異族來降,這何止是接受一些敵人投降這麽簡單?這是聖人之學的一次重大勝利,值得天下學子共同為賀。
“是極,是極!”左遷之連連點頭,對張衛年道:“史大人所言極事,本官也覺此事意義非凡小可,等本官返朝,便要向皇上建議,以後對西夏的戰鬥,當以政治攻勢為主,而軍事鬥爭為輔,要讓西夏人仰慕我大淵文化風采,便學那些乃蠻人一樣,自願前來投奔,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我以為,在場戰鬥,杜西川和年兄的功勞當是第一,張年兄,在這苦塞之地,你竟然還能發掘出這般少年英才,當真是伯樂。”
兩人這樣讚賞之下,饒是張衛年性子沉穩,也忍不住洋洋得意起來,他誇道:“天下聰慧之人甚多,下官最看重的卻是氣節,杜西川孤身一人敢去敵營,還憑一身醫術和三寸不爛之舌說得乃蠻人前來投降,如此風骨,實有古賢者之風,讀書作文,可以後天培養,但是骨氣,完全乃靠天授,還是那句話,若能好好培養,此子將來必成大器。”
這句話說到了左遷之的心坎上,翰林院出身的禦史最愛標榜自身的,便是氣節,他頓時兩眼放光,連忙道:“如此少年英傑,本官定要當麵前去拜訪!”
一旁的史可策也道:“你去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我,我也要去看一看這位少年英才!”
張衛年連忙道:“左大人您是我年兄,杜西川是我學生,差著輩份,豈有您去拜訪他的道理,等您有空的時候,下官便帶他來拜見你,你多指點他幾句,必定讓他一生都受益無窮!”
左遷之卻道:“都是一樣,都是一樣,正如張年兄所言,這位小年英才,風骨如此不凡,我輩不得不敬,我也認可張年兄所述,文章什麽的,反而是小道!氣節風骨,才是大道!”
一旁的史可策點節讚歎:”左兄之言極是!“
三人正這樣小聲說著,一旁的宣完旨的江瑞已經回轉身來,看到左遷之與史可策與張衛年聊得火熱,忍不住道:“左大人,涼州貪墨案中,涼州知縣張衛年亦有嫌疑,大人作為案件主辦,與嫌犯交流如此密切,恐是不妥吧?”
左遷之正與史可策暢想以後對西夏的文化戰略,那樣天下儒生也可以以筆從戎,為大淵統一西夏作貢獻,再不會有人說什麽“百無一用是書生”之類的話。
可轉頭江瑞卻是一盆涼水潑過來,要把他們想要樹起的文人典型當作嫌疑犯,這明顯是在跟天下的讀書人作對!
而且在兩人眼中,這個江瑞完全是個鑽營之輩,利用一篇奏疏嘩眾取寵,讓皇上相信他能當好主審,一路上浮誇跳脫,行事輕浮毛躁,兩人早就看不慣,現在見他居然跳出來要羞辱他們的讀書人,兩人哪裏還能慣著他?
左遷之哼道:“江大人,您既然是本官主辦,說話之時,更需謹言慎行,按照目前案件顯示,這三十年中,從來沒有任何的糧餉從五散關撥到涼州城,卻不知張縣令能貪墨什麽,又從何處貪墨?你根本沒有證據,怎可隨意稱張縣令為嫌犯?你的官體何在?”
江瑞接口道:“我雖無證據,卻已經有了線索,所以他隻是嫌疑,若是拿到了確鑿的證據,他便不是嫌疑,而是犯人,可以裝入後麵的囚車中,他現在還能在這裏與爾等聊天,也隻因為他隻是嫌疑。”
“你!”左遷之怒道,“江大人,本官敬你是主審,這一路上你獨斷專行,本官也由得你胡來,半句也未曾過問,隻因那裏是在五散關內,世受皇恩,百姓歸心,不會出亂子,可這裏是涼州,是在五散關外。
朝廷三十年未曾發餉給涼州,張大人和一眾官員能維持王化,你可知有多困難?涼州能三十年屹立不倒,沒有一場騷亂,這本身就已經是大功一件,而張大人這次在涼州對乃蠻人的戰鬥中又立下大功,給了天下士子一個榜樣,給了大淵對西夏和戰爭開辟了一條新的方向,這功勞更是非同凡向,
針對如此有功之臣,本官絕不允許你再胡言亂語,涼了涼州軍民的心,涼了天下士子的心!”
江瑞嗬嗬冷笑:“左大人,您現在覺得涼州三十年未收到朝廷軍餉,可能會涼了涼州軍民的心,可是據我所知,你們都察院有十三道監察禦史,專門監督天下的衙門,這三十年中,你們都察院的監察禦史,竟然沒有發現涼州發生了這麽大的事嗎?”
“你......”左遷之頓時啞口無言。
按照大淵監察院製度,都察院是整個大淵最高的監察機關,在各行省道都有專門的監察禦史,在這三十年中,前後有四任監察禦史對涼州進行監察,卻無一人報告異常。
史可策聽到他的喊聲,走了過來,一頭霧水地問道:“左大人,這案子都還沒審呢?怎麽就破了?”
左遷之把張衛年剛才所說的話重複了一遍,才道:“當日在內閣中,皇上親自問兵部,乃蠻人明明占盡優勢,為什麽願意投降,兵部卻答不上來,現在看來,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是杜西川用聖人之學,讓乃蠻人感受到大淵之仁,才不由自主地想要投奔啊!”
史可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歎道:“原來如此,對啊,如此這般才合情合理嘛,我早就向陛下建議過,我們對西夏的最主要的優勢,在於我們是仁義之國,信奉聖人之學,隻要對西夏人進行教化,西夏早晚向我朝臣服!”
左遷之和史可策都是進士出身,自幼飽讀詩書,對聖人之學奉為至理,恨不得自己可以隨時衛道,在朝堂上商議對西夏策略時,總是主張教化,卻又每每被人罵成書呆子,說如果對異族講聖學,隻是對牛彈琴,白費力氣。
而今兩人居然聽到有儒生可以隻言片語勸說異族來降,這何止是接受一些敵人投降這麽簡單?這是聖人之學的一次重大勝利,值得天下學子共同為賀。
“是極,是極!”左遷之連連點頭,對張衛年道:“史大人所言極事,本官也覺此事意義非凡小可,等本官返朝,便要向皇上建議,以後對西夏的戰鬥,當以政治攻勢為主,而軍事鬥爭為輔,要讓西夏人仰慕我大淵文化風采,便學那些乃蠻人一樣,自願前來投奔,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我以為,在場戰鬥,杜西川和年兄的功勞當是第一,張年兄,在這苦塞之地,你竟然還能發掘出這般少年英才,當真是伯樂。”
兩人這樣讚賞之下,饒是張衛年性子沉穩,也忍不住洋洋得意起來,他誇道:“天下聰慧之人甚多,下官最看重的卻是氣節,杜西川孤身一人敢去敵營,還憑一身醫術和三寸不爛之舌說得乃蠻人前來投降,如此風骨,實有古賢者之風,讀書作文,可以後天培養,但是骨氣,完全乃靠天授,還是那句話,若能好好培養,此子將來必成大器。”
這句話說到了左遷之的心坎上,翰林院出身的禦史最愛標榜自身的,便是氣節,他頓時兩眼放光,連忙道:“如此少年英傑,本官定要當麵前去拜訪!”
一旁的史可策也道:“你去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我,我也要去看一看這位少年英才!”
張衛年連忙道:“左大人您是我年兄,杜西川是我學生,差著輩份,豈有您去拜訪他的道理,等您有空的時候,下官便帶他來拜見你,你多指點他幾句,必定讓他一生都受益無窮!”
左遷之卻道:“都是一樣,都是一樣,正如張年兄所言,這位小年英才,風骨如此不凡,我輩不得不敬,我也認可張年兄所述,文章什麽的,反而是小道!氣節風骨,才是大道!”
一旁的史可策點節讚歎:”左兄之言極是!“
三人正這樣小聲說著,一旁的宣完旨的江瑞已經回轉身來,看到左遷之與史可策與張衛年聊得火熱,忍不住道:“左大人,涼州貪墨案中,涼州知縣張衛年亦有嫌疑,大人作為案件主辦,與嫌犯交流如此密切,恐是不妥吧?”
左遷之正與史可策暢想以後對西夏的文化戰略,那樣天下儒生也可以以筆從戎,為大淵統一西夏作貢獻,再不會有人說什麽“百無一用是書生”之類的話。
可轉頭江瑞卻是一盆涼水潑過來,要把他們想要樹起的文人典型當作嫌疑犯,這明顯是在跟天下的讀書人作對!
而且在兩人眼中,這個江瑞完全是個鑽營之輩,利用一篇奏疏嘩眾取寵,讓皇上相信他能當好主審,一路上浮誇跳脫,行事輕浮毛躁,兩人早就看不慣,現在見他居然跳出來要羞辱他們的讀書人,兩人哪裏還能慣著他?
左遷之哼道:“江大人,您既然是本官主辦,說話之時,更需謹言慎行,按照目前案件顯示,這三十年中,從來沒有任何的糧餉從五散關撥到涼州城,卻不知張縣令能貪墨什麽,又從何處貪墨?你根本沒有證據,怎可隨意稱張縣令為嫌犯?你的官體何在?”
江瑞接口道:“我雖無證據,卻已經有了線索,所以他隻是嫌疑,若是拿到了確鑿的證據,他便不是嫌疑,而是犯人,可以裝入後麵的囚車中,他現在還能在這裏與爾等聊天,也隻因為他隻是嫌疑。”
“你!”左遷之怒道,“江大人,本官敬你是主審,這一路上你獨斷專行,本官也由得你胡來,半句也未曾過問,隻因那裏是在五散關內,世受皇恩,百姓歸心,不會出亂子,可這裏是涼州,是在五散關外。
朝廷三十年未曾發餉給涼州,張大人和一眾官員能維持王化,你可知有多困難?涼州能三十年屹立不倒,沒有一場騷亂,這本身就已經是大功一件,而張大人這次在涼州對乃蠻人的戰鬥中又立下大功,給了天下士子一個榜樣,給了大淵對西夏和戰爭開辟了一條新的方向,這功勞更是非同凡向,
針對如此有功之臣,本官絕不允許你再胡言亂語,涼了涼州軍民的心,涼了天下士子的心!”
江瑞嗬嗬冷笑:“左大人,您現在覺得涼州三十年未收到朝廷軍餉,可能會涼了涼州軍民的心,可是據我所知,你們都察院有十三道監察禦史,專門監督天下的衙門,這三十年中,你們都察院的監察禦史,竟然沒有發現涼州發生了這麽大的事嗎?”
“你......”左遷之頓時啞口無言。
按照大淵監察院製度,都察院是整個大淵最高的監察機關,在各行省道都有專門的監察禦史,在這三十年中,前後有四任監察禦史對涼州進行監察,卻無一人報告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