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白蕊姬179
也不是說玫貴妃苛待兩位公主,相反,玫貴妃對公主很好,兩位阿哥有的,公主也必須有,所有的東西都一視同仁。
隻是親娘跟養娘終究不一樣,也許蜀錦很名貴,但是這樣的東西,若是慧賢皇貴妃在的時候,高家每年都會送進宮給慧賢皇貴妃使用。
如今慧賢皇貴妃過世了,高家剛開始的時候還很照顧兩位公主,但是隨之時間的推移,高家對兩位公主也越來越忽視。
也許這就是皇子與公主的區別吧!若是兩位公主是皇子,高家絕對不會這麽忽視公主,反而會讓人費盡心思的接近皇子,讓皇子不要跟在家離了心。“公主,要不奴婢讓人拿去做兩身衣裳吧?再過幾天就到皇上的萬壽節了,到時候可要好好的打扮打扮一下。”畢竟現在公主已經十歲了,留了頭,可以梳旗頭,待好看的首飾了。
“還是算了吧!這萬壽節的衣服已經製作好了,現在再做一套,就浪費了。而且現在已經八月份了,到了九月份天氣轉涼,衣服到時候就穿不了了,還是等明年夏天的時候在做新衣吧!畢竟這蜀錦昂貴,來之不易。”璟媛欣喜的撫摸著漂亮的蜀錦,想著這麽好看的蜀錦到時候製成衣服該多少漂亮啊?
“公主乃是千金之軀,浪費了就浪費了,有什麽大不了?再說,明年還有新的蜀錦進貢上來。”茉心無所謂道。
“可是,明年的蜀錦,玫娘娘也不一定可以得到。”畢竟她皇阿瑪後宮內蟲頗多,而蜀錦有限,可不夠後宮的娘娘們分,一般都是皇阿瑪寵愛誰才會賜給誰。不過再萬壽節來臨之前,來自密宗的大法師安吉波桑便領著一眾弟子入紫禁城,暫住在雨花閣中修行祝禱,為皇室祈福,直到八月十五中秋節。
白蕊姬不信佛,她信奉道教,但是因為清朝後宮多信佛教的原因,所以明年上白蕊姬也隨大流跟著後宮嬪妃們一起去膜拜。
這次嘉嬪被關在啟祥宮閉門思過,這次嘉嬪應該不會手眼通天,陷害如懿了吧?
若是這樣,她豈不是間接幫如懿度過了一關?
可是若是事情重來一次,白蕊姬依舊這麽做,愉嬪跟嘉嬪把手伸到她跟孩子身上,她自然不會放過。
雖然如懿也許少了這麽一劫,但是最後她也會跟乾隆越走越遠,最後夫妻反目,最後死生不複相見。畢竟如懿重情,乾隆爛情,什麽香的,臭的都往床上拉。
在如懿的眼裏,乾隆依舊是她的少年郎,是那個陪她在紫荊城中一起探險,一起度過一段美好難忘的時光的人。
可是隨之乾隆登上皇位的時間越來越久,乾隆也變得越來越多,最後是一副如懿都不認識的樣子。
所以白蕊姬可以等,也有時間等,到時候如懿不用她出手,她自己就能自己作死,更是將烏拉那拉家也坑死,從此以後,大清的後宮,再也沒有見過一位烏拉那拉氏。
也不是說玫貴妃苛待兩位公主,相反,玫貴妃對公主很好,兩位阿哥有的,公主也必須有,所有的東西都一視同仁。
隻是親娘跟養娘終究不一樣,也許蜀錦很名貴,但是這樣的東西,若是慧賢皇貴妃在的時候,高家每年都會送進宮給慧賢皇貴妃使用。
如今慧賢皇貴妃過世了,高家剛開始的時候還很照顧兩位公主,但是隨之時間的推移,高家對兩位公主也越來越忽視。
也許這就是皇子與公主的區別吧!若是兩位公主是皇子,高家絕對不會這麽忽視公主,反而會讓人費盡心思的接近皇子,讓皇子不要跟在家離了心。“公主,要不奴婢讓人拿去做兩身衣裳吧?再過幾天就到皇上的萬壽節了,到時候可要好好的打扮打扮一下。”畢竟現在公主已經十歲了,留了頭,可以梳旗頭,待好看的首飾了。
“還是算了吧!這萬壽節的衣服已經製作好了,現在再做一套,就浪費了。而且現在已經八月份了,到了九月份天氣轉涼,衣服到時候就穿不了了,還是等明年夏天的時候在做新衣吧!畢竟這蜀錦昂貴,來之不易。”璟媛欣喜的撫摸著漂亮的蜀錦,想著這麽好看的蜀錦到時候製成衣服該多少漂亮啊?
“公主乃是千金之軀,浪費了就浪費了,有什麽大不了?再說,明年還有新的蜀錦進貢上來。”茉心無所謂道。
“可是,明年的蜀錦,玫娘娘也不一定可以得到。”畢竟她皇阿瑪後宮內蟲頗多,而蜀錦有限,可不夠後宮的娘娘們分,一般都是皇阿瑪寵愛誰才會賜給誰。不過再萬壽節來臨之前,來自密宗的大法師安吉波桑便領著一眾弟子入紫禁城,暫住在雨花閣中修行祝禱,為皇室祈福,直到八月十五中秋節。
白蕊姬不信佛,她信奉道教,但是因為清朝後宮多信佛教的原因,所以明年上白蕊姬也隨大流跟著後宮嬪妃們一起去膜拜。
這次嘉嬪被關在啟祥宮閉門思過,這次嘉嬪應該不會手眼通天,陷害如懿了吧?
若是這樣,她豈不是間接幫如懿度過了一關?
可是若是事情重來一次,白蕊姬依舊這麽做,愉嬪跟嘉嬪把手伸到她跟孩子身上,她自然不會放過。
雖然如懿也許少了這麽一劫,但是最後她也會跟乾隆越走越遠,最後夫妻反目,最後死生不複相見。畢竟如懿重情,乾隆爛情,什麽香的,臭的都往床上拉。
在如懿的眼裏,乾隆依舊是她的少年郎,是那個陪她在紫荊城中一起探險,一起度過一段美好難忘的時光的人。
可是隨之乾隆登上皇位的時間越來越久,乾隆也變得越來越多,最後是一副如懿都不認識的樣子。
所以白蕊姬可以等,也有時間等,到時候如懿不用她出手,她自己就能自己作死,更是將烏拉那拉家也坑死,從此以後,大清的後宮,再也沒有見過一位烏拉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