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宿舍
重生八零之從小攤販到大富翁 作者:喂食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午飯就在廠裏解決。
食堂就在廠房旁邊,是從廠房隔出來的。
廠裏最近招了不少人,前些天招了十個工人,今天又來了四個銷售,吃飯的人從十幾個變成二十幾個,今天整整有三十個人,做飯阿姨沒做過這麽多人的飯,一時沒掌控好,做的飯菜不太夠。
一人一碗飯或一個大饅頭就沒了,都沒法兒加飯,偏偏工人有大半都是大男人,食量又大。
這說出去多難聽,堂堂食品廠的員工吃不飽飯,說出去笑死人。
阿姨匆匆忙忙煮了一盆麵條,林引珠讓人去廠房裏拿了兩包鹵肉做成澆頭,拌麵吃。
之前生產的一批鹵肉,隻賣出去一批,還剩下一大半賣不出去。現在都忙著搞辣條這個新產品,這批鹵肉更銷售不出去。
那鹵肉保質期沒過,又是肉,廠長沒發話,工人們私下也不會拿,就一直放在廠房裏。
吃過飯就到了午休時間。
住在宿舍的就回宿舍休息,離家近的或回家、或在食堂趴在桌子上眯一會兒。
阿曉想要搬到宿舍來,便先問了問葉叔。
葉叔:“我記得還有房間,現在職工宿舍挺熱鬧的,前幾天新來的工人有幾個人住進了職工宿舍。具體的你問一下劉姐。”
葉叔抬手指向正在擦桌子的食堂阿姨。
阿曉湊上前去:“劉姐你好,我是新來的員工,您叫我阿曉就行。”
劉姐樂了:“你這丫頭,我兒子都比你大,叫什麽劉姐,叫劉嬸吧。”
“真的?真看不出來呢,您兒子多大啦?”
“二十三啦,也是我們廠的。”
“您兒子都這麽大了?真沒看出來呢。”
劉姐知道阿曉這話有水分,但哪個女人不喜歡被誇年輕?這話聽著多讓人開心呀。
阿曉向劉姐打聽宿舍的事。
劉姐帶著她往宿舍走:“除了我們一家,還有兩個大妹子,我們住在二樓,她倆住在三樓,這倆人你可以喊姐。哦,對了,前幾天,又有幾個年輕人搬到了四樓、五樓,現在每一層樓都有人住著。這一層樓有三個房間,原本是作為多人宿舍的,都很寬敞,我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個房間都沒問題。”
阿曉跟著走了一圈,也知道了這些員工的基本情況。
住在五樓的三個年輕小夥子,其中兩人原本就認識,便住在了一個房間,另一個人則單獨住。
住在四樓的是兩個小女孩,為了安全,也為了交朋友,兩人是住在一起的。
三樓的兩個大姐是一人一個房間。
這兩個大姐,一個是廠長鄉下的親戚,就在附近的村裏,偶爾會回家住。
另一個大姐命運比較坎坷,用劉姐的話說,她“命苦”。她二十歲嫁人,第二年,丈夫上山打獵被野豬撞死了,兩人沒孩子,婆家不肯養她一個外人,丈夫兄弟想占了她的房子,就把她趕走了。
娘家人也嫌棄她,讓她幹活又不給飯她吃,去年冬天她不知怎麽餓暈在路邊,被廠長老婆發現了……隨後廠長老婆便給了她一個機會來工作,她自己也爭氣,學曆不夠,那就多幹點活。廠長聽說她人挺幹淨、幹活也利索,就留下她了。
二樓嘛,就是劉姐一家。
劉姐一家的經曆也是蠻有趣的。
起初是劉姐的兒子考進了食品廠。他見職工宿舍空著,便求了廠長,主動交房租,將父母接來一起住。廠長沒收房租,房子空著也是空著,員工家裏有困難,那就幫一幫,舉手之勞而已。
劉姐一家從前在村裏也是貧困戶,劉姐老公一家兄弟多,房子根本不夠分,一家三口就擠在一個小房間生活了幾十年。
廠長“開恩”給了他們住的地方,劉姐兩夫妻便找機會報恩。劉姐不能隨便進廠房,便跑到食堂幫廠長老婆幹活,廠長老婆見她踏實肯幹,就讓她承擔做飯的工作。
劉姐老公但他不會做飯,就時常圍著廠區轉圈、巡邏。葉叔每次早起來看門都看見他,和廠長一說,廠長幹脆讓他來當保安,將大門鑰匙交給了他。劉姐老公更加勤快地每天巡邏,後來還真讓他抓到兩個從狗洞鑽進來的小孩,他將小孩教訓了一頓,將狗洞堵住。
夫妻倆還承擔了園區的打掃工作,廠長也沒虧待兩人,都給發了工資。
至於一樓,則是廠長辦公室、雜物間和會議室。
阿曉看了看剩下的幾個房間,選了三樓剩下的那個。
選定房間,她便去劉姐家借了打掃工具,將房間打掃了一番。
下午,四人陸續將銷售方案交給林引珠。
林引珠看了看,提點了幾句,讓他們拿回去按要求補充、修改。
熬到下工的點,林引珠帶著阿曉回家。
阿曉明天就要搬家,晚上收拾了許久才將東西整理好。
安安不舍得阿曉,當天晚上賴在阿曉房間睡了一夜。
阿曉也有些不舍,除了對安安的不舍,還有脫離熟悉環境、前往陌生環境的恐懼,對未來的期待。
人生總是要往前走的,就算是一家人,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漸漸遠離,阿曉不會讓任何東西束縛住自己,她不會停下,她會一直向前走、一直努力。
阿曉一大早起床,將剩下的東西收拾好,等安安醒來後,又將床鋪也打包好。
她在這裏生活了好幾個月,不知不覺攢下了越來越多的東西,一趟搬不完。
林引珠說:“先搬你常用的,剩下的我明天帶給你。”
兩人從大城縣去富興食品廠距離有十幾公裏,兩人理所當然遲到了。
林引珠是自由時間上班,但阿曉不是。
這也是阿曉迫切要搬家的原因,她沒有資格感受林引珠的特殊待遇,她現在還沒有那個能力。
當然,葉叔知道她的情況,這兩天便不算她遲到。
廠長還是沒回來。
林引珠在辦公室寫寫畫畫一上午,拿到修改後的銷售方案,稍微看了下便決定找四人開會。
食堂就在廠房旁邊,是從廠房隔出來的。
廠裏最近招了不少人,前些天招了十個工人,今天又來了四個銷售,吃飯的人從十幾個變成二十幾個,今天整整有三十個人,做飯阿姨沒做過這麽多人的飯,一時沒掌控好,做的飯菜不太夠。
一人一碗飯或一個大饅頭就沒了,都沒法兒加飯,偏偏工人有大半都是大男人,食量又大。
這說出去多難聽,堂堂食品廠的員工吃不飽飯,說出去笑死人。
阿姨匆匆忙忙煮了一盆麵條,林引珠讓人去廠房裏拿了兩包鹵肉做成澆頭,拌麵吃。
之前生產的一批鹵肉,隻賣出去一批,還剩下一大半賣不出去。現在都忙著搞辣條這個新產品,這批鹵肉更銷售不出去。
那鹵肉保質期沒過,又是肉,廠長沒發話,工人們私下也不會拿,就一直放在廠房裏。
吃過飯就到了午休時間。
住在宿舍的就回宿舍休息,離家近的或回家、或在食堂趴在桌子上眯一會兒。
阿曉想要搬到宿舍來,便先問了問葉叔。
葉叔:“我記得還有房間,現在職工宿舍挺熱鬧的,前幾天新來的工人有幾個人住進了職工宿舍。具體的你問一下劉姐。”
葉叔抬手指向正在擦桌子的食堂阿姨。
阿曉湊上前去:“劉姐你好,我是新來的員工,您叫我阿曉就行。”
劉姐樂了:“你這丫頭,我兒子都比你大,叫什麽劉姐,叫劉嬸吧。”
“真的?真看不出來呢,您兒子多大啦?”
“二十三啦,也是我們廠的。”
“您兒子都這麽大了?真沒看出來呢。”
劉姐知道阿曉這話有水分,但哪個女人不喜歡被誇年輕?這話聽著多讓人開心呀。
阿曉向劉姐打聽宿舍的事。
劉姐帶著她往宿舍走:“除了我們一家,還有兩個大妹子,我們住在二樓,她倆住在三樓,這倆人你可以喊姐。哦,對了,前幾天,又有幾個年輕人搬到了四樓、五樓,現在每一層樓都有人住著。這一層樓有三個房間,原本是作為多人宿舍的,都很寬敞,我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個房間都沒問題。”
阿曉跟著走了一圈,也知道了這些員工的基本情況。
住在五樓的三個年輕小夥子,其中兩人原本就認識,便住在了一個房間,另一個人則單獨住。
住在四樓的是兩個小女孩,為了安全,也為了交朋友,兩人是住在一起的。
三樓的兩個大姐是一人一個房間。
這兩個大姐,一個是廠長鄉下的親戚,就在附近的村裏,偶爾會回家住。
另一個大姐命運比較坎坷,用劉姐的話說,她“命苦”。她二十歲嫁人,第二年,丈夫上山打獵被野豬撞死了,兩人沒孩子,婆家不肯養她一個外人,丈夫兄弟想占了她的房子,就把她趕走了。
娘家人也嫌棄她,讓她幹活又不給飯她吃,去年冬天她不知怎麽餓暈在路邊,被廠長老婆發現了……隨後廠長老婆便給了她一個機會來工作,她自己也爭氣,學曆不夠,那就多幹點活。廠長聽說她人挺幹淨、幹活也利索,就留下她了。
二樓嘛,就是劉姐一家。
劉姐一家的經曆也是蠻有趣的。
起初是劉姐的兒子考進了食品廠。他見職工宿舍空著,便求了廠長,主動交房租,將父母接來一起住。廠長沒收房租,房子空著也是空著,員工家裏有困難,那就幫一幫,舉手之勞而已。
劉姐一家從前在村裏也是貧困戶,劉姐老公一家兄弟多,房子根本不夠分,一家三口就擠在一個小房間生活了幾十年。
廠長“開恩”給了他們住的地方,劉姐兩夫妻便找機會報恩。劉姐不能隨便進廠房,便跑到食堂幫廠長老婆幹活,廠長老婆見她踏實肯幹,就讓她承擔做飯的工作。
劉姐老公但他不會做飯,就時常圍著廠區轉圈、巡邏。葉叔每次早起來看門都看見他,和廠長一說,廠長幹脆讓他來當保安,將大門鑰匙交給了他。劉姐老公更加勤快地每天巡邏,後來還真讓他抓到兩個從狗洞鑽進來的小孩,他將小孩教訓了一頓,將狗洞堵住。
夫妻倆還承擔了園區的打掃工作,廠長也沒虧待兩人,都給發了工資。
至於一樓,則是廠長辦公室、雜物間和會議室。
阿曉看了看剩下的幾個房間,選了三樓剩下的那個。
選定房間,她便去劉姐家借了打掃工具,將房間打掃了一番。
下午,四人陸續將銷售方案交給林引珠。
林引珠看了看,提點了幾句,讓他們拿回去按要求補充、修改。
熬到下工的點,林引珠帶著阿曉回家。
阿曉明天就要搬家,晚上收拾了許久才將東西整理好。
安安不舍得阿曉,當天晚上賴在阿曉房間睡了一夜。
阿曉也有些不舍,除了對安安的不舍,還有脫離熟悉環境、前往陌生環境的恐懼,對未來的期待。
人生總是要往前走的,就算是一家人,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漸漸遠離,阿曉不會讓任何東西束縛住自己,她不會停下,她會一直向前走、一直努力。
阿曉一大早起床,將剩下的東西收拾好,等安安醒來後,又將床鋪也打包好。
她在這裏生活了好幾個月,不知不覺攢下了越來越多的東西,一趟搬不完。
林引珠說:“先搬你常用的,剩下的我明天帶給你。”
兩人從大城縣去富興食品廠距離有十幾公裏,兩人理所當然遲到了。
林引珠是自由時間上班,但阿曉不是。
這也是阿曉迫切要搬家的原因,她沒有資格感受林引珠的特殊待遇,她現在還沒有那個能力。
當然,葉叔知道她的情況,這兩天便不算她遲到。
廠長還是沒回來。
林引珠在辦公室寫寫畫畫一上午,拿到修改後的銷售方案,稍微看了下便決定找四人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