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不敢動的餌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 作者:風影雲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恪很清楚,自己來齊州,就是給老爹李世民來試試水的,試試這河北世家的水有多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河北世家心裏那是相當不爽的,但不爽也沒用,洺水一戰,河北世家真的膽寒了。
讓河北世家更膽寒的是,貞觀元年,頡利還在渭水之畔耀武揚威,貞觀四年,頡利就帶著突厥歌舞團在太極殿獻舞了。而且,李世民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貞觀二年關中大旱,貞觀三年河東蝗災。
當時河北世家是幸災樂禍的,畢竟洺水一戰盡滅河北世家私兵,河北世家對李世民可不是一般恨。結果,旱災蝗災沒搞垮李世民,反而李世民讓頡利獻舞太極殿了。
所以,李恪在清理齊州官場的時候,河北世家除了看著,還是隻能看著。為什麽隻能看著?看看李恪身邊跟著的禁軍就知道了。
哪個王爺之官是帶著禁軍來的?還有,這些禁軍的統領也不看看是誰?秦瓊長子秦懷道!
傻子都清楚,李恪就是李世民扔出來的魚餌,哪家動李恪哪家就倒黴。不過好在,李恪下手雖然狠,但還真的是按律法行事,這也讓世家們鬆了口氣。
不怕按規矩來的,就怕不按規矩來的。即使這次李恪真的越權斬殺官吏,河北世家也全都當了鵪鶉。他們很清楚,如果真鬧到長安,死的隻會是他們,李恪不會有一點事。
畢竟,大河如果真的決口,鬼知道李世民那個屠夫會砍多少人。
說真的,當暴雨出現的時候,河北世家們心裏很是矛盾。它們期盼著大河決口,因為這有利於它們兼並土地吞沒人丁;它們又怕大河決口,因為李世民太恐怖,畢竟,沒有了私兵的世家,目前隻能用筆杆子惡心李世民,真的承受不住李世民的滔天怒火。
李恪下了大堤,對權萬紀道:“長史,傳令下去,所有參與巡守大堤的青壯,賞麥五鬥,肉一斤,酒半壺,錢兩百,布半匹。對了,是陛下的旨意。”
李恪這次發賞賜是有底氣的,因為長安的詔書來了,所有沿河州縣的府庫,李恪都有權力調動。
眨巴了幾下眼睛,想起這些天付出的錢糧,再看看完好的大堤,李恪覺得,哪怕付出更多的錢糧,都值了。
權萬紀看著命令下去後,大堤上一片萬歲聲,甚至還有不少人對著長安納頭便拜。
賞賜並不多,但對於青壯們而言,巡守河堤其實就是在服徭役。按照大唐律令,徭役在本縣服役的話,糧食自備,官府則提供鹽菜、醬以及少量肉。如果是去外地服徭役,去集結地的路上糧食自備,到達服役地後,飯食就由官府包了。
李恪這種做法,以前不是沒有出現過。不過嘛,當第一個白嫖者出現且沒有遭到反抗後,後來的皇帝,就都喜歡白嫖了。
“殿下仁慈!”權萬紀歎道。
“不,是陛下仁慈!”李恪糾正道。
“以後那些當官的,可不好隨便攤派徭役了。”秦懷道突然開口道。
權萬紀冷笑了一聲道:“某算是明白殿下的做法了,殿下其實是在逼長安改革徭役。畢竟,徭役如果不改的話,如果碰上災荒連年或者朝廷連續對外用兵,那徭役就會讓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天下烽煙再起也不是不可能。”
李恪點點頭道:“知我者,長史也。”
權萬紀施了一禮道:“殿下思慮深遠,這是為了大唐以後長治久安啊。”
李恪歎口氣道:“天下興亡,百姓皆苦。本王隻希望,百姓的苦,少一點點吧。”
再次看了一眼大堤以及歡欣的百姓,李恪對著秦懷道道:“司馬,糧食布匹這些賞賜的發放就有勞你盯著了。有敢動手動腳的,伸手剁手,伸腳砍腳,首級懸竿!”
秦懷道叉手一禮道:“喏。”然後就打馬離開了。
李恪抻了個懶腰道:“長史,我們回王府吧,這些天可是累得夠嗆,得好好睡個大覺。”
權萬紀一笑:“老夫這身老骨頭也跟著殿下奔波勞累,是得好好睡一覺!”
……
長安,兩儀殿。
看著齊州等幾州送過來的奏折,說大河大堤平安,李世民鬆了一口氣。大堤平安就好,平安就好。拿起一封新的奏折,李世民開口道:“蜀王覺得現行的徭役不好,讓百姓容易窮困,他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將徭役改一下,就寫了這封密奏過來。朕看後不置可否,請諸位臣工也看看。”
說完,讓內侍將李恪的奏折送給殿內諸人閱看。
待奏折又回到手裏後,李世民將奏折放在手心裏敲了敲道:“玄齡,你先說。”
房玄齡毫不猶豫道:“蜀王殿下提供的方法很好,但是,對國庫的壓力不小。”
李世民苦笑了一下道:“讓朕煩躁的,就是這一點。朝廷如今國庫不豐,如果徭役按照恪兒的辦法來,壓力很大。”
蕭瑀開口道:“陛下,我們可以試一下,蜀王殿下的方法是每日給錢糧補貼,徭役結束後,還發放賞賜。朝廷如今國庫不豐,補貼是要有,但得有個規矩。”
李世民來了興致道:“蕭閣老,說說。”
“就拿修路來說,朝廷可以根據百姓修路的好壞以及修路的時間,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修的越快越好,補貼就高,而且完工後受上賞。中等就是比上等差,但又超過了朝廷規定的每日幹活量,補貼適中,完工後受中賞。下等嗎,就是隻完成了朝廷規定的,補貼最低,完工後無賞。
而且,補貼不是每天發,三天、五天或者七天一發。”
李世民斟酌了一會,看向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道:“玄齡、輔機,你們兩個牽頭,集合戶部和工部兩部之力,拿個章程出來。蕭閣老,章程出來後,您把把關,畢竟是您提的建議。”
“遵陛下旨。”
眾人又商量了一些政事,然後就紛紛離開了。
李世民批閱了一些奏章,對著內侍道:“去東宮,傳召太子來兩儀殿。”
“是,陛下。”
讓河北世家更膽寒的是,貞觀元年,頡利還在渭水之畔耀武揚威,貞觀四年,頡利就帶著突厥歌舞團在太極殿獻舞了。而且,李世民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貞觀二年關中大旱,貞觀三年河東蝗災。
當時河北世家是幸災樂禍的,畢竟洺水一戰盡滅河北世家私兵,河北世家對李世民可不是一般恨。結果,旱災蝗災沒搞垮李世民,反而李世民讓頡利獻舞太極殿了。
所以,李恪在清理齊州官場的時候,河北世家除了看著,還是隻能看著。為什麽隻能看著?看看李恪身邊跟著的禁軍就知道了。
哪個王爺之官是帶著禁軍來的?還有,這些禁軍的統領也不看看是誰?秦瓊長子秦懷道!
傻子都清楚,李恪就是李世民扔出來的魚餌,哪家動李恪哪家就倒黴。不過好在,李恪下手雖然狠,但還真的是按律法行事,這也讓世家們鬆了口氣。
不怕按規矩來的,就怕不按規矩來的。即使這次李恪真的越權斬殺官吏,河北世家也全都當了鵪鶉。他們很清楚,如果真鬧到長安,死的隻會是他們,李恪不會有一點事。
畢竟,大河如果真的決口,鬼知道李世民那個屠夫會砍多少人。
說真的,當暴雨出現的時候,河北世家們心裏很是矛盾。它們期盼著大河決口,因為這有利於它們兼並土地吞沒人丁;它們又怕大河決口,因為李世民太恐怖,畢竟,沒有了私兵的世家,目前隻能用筆杆子惡心李世民,真的承受不住李世民的滔天怒火。
李恪下了大堤,對權萬紀道:“長史,傳令下去,所有參與巡守大堤的青壯,賞麥五鬥,肉一斤,酒半壺,錢兩百,布半匹。對了,是陛下的旨意。”
李恪這次發賞賜是有底氣的,因為長安的詔書來了,所有沿河州縣的府庫,李恪都有權力調動。
眨巴了幾下眼睛,想起這些天付出的錢糧,再看看完好的大堤,李恪覺得,哪怕付出更多的錢糧,都值了。
權萬紀看著命令下去後,大堤上一片萬歲聲,甚至還有不少人對著長安納頭便拜。
賞賜並不多,但對於青壯們而言,巡守河堤其實就是在服徭役。按照大唐律令,徭役在本縣服役的話,糧食自備,官府則提供鹽菜、醬以及少量肉。如果是去外地服徭役,去集結地的路上糧食自備,到達服役地後,飯食就由官府包了。
李恪這種做法,以前不是沒有出現過。不過嘛,當第一個白嫖者出現且沒有遭到反抗後,後來的皇帝,就都喜歡白嫖了。
“殿下仁慈!”權萬紀歎道。
“不,是陛下仁慈!”李恪糾正道。
“以後那些當官的,可不好隨便攤派徭役了。”秦懷道突然開口道。
權萬紀冷笑了一聲道:“某算是明白殿下的做法了,殿下其實是在逼長安改革徭役。畢竟,徭役如果不改的話,如果碰上災荒連年或者朝廷連續對外用兵,那徭役就會讓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天下烽煙再起也不是不可能。”
李恪點點頭道:“知我者,長史也。”
權萬紀施了一禮道:“殿下思慮深遠,這是為了大唐以後長治久安啊。”
李恪歎口氣道:“天下興亡,百姓皆苦。本王隻希望,百姓的苦,少一點點吧。”
再次看了一眼大堤以及歡欣的百姓,李恪對著秦懷道道:“司馬,糧食布匹這些賞賜的發放就有勞你盯著了。有敢動手動腳的,伸手剁手,伸腳砍腳,首級懸竿!”
秦懷道叉手一禮道:“喏。”然後就打馬離開了。
李恪抻了個懶腰道:“長史,我們回王府吧,這些天可是累得夠嗆,得好好睡個大覺。”
權萬紀一笑:“老夫這身老骨頭也跟著殿下奔波勞累,是得好好睡一覺!”
……
長安,兩儀殿。
看著齊州等幾州送過來的奏折,說大河大堤平安,李世民鬆了一口氣。大堤平安就好,平安就好。拿起一封新的奏折,李世民開口道:“蜀王覺得現行的徭役不好,讓百姓容易窮困,他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將徭役改一下,就寫了這封密奏過來。朕看後不置可否,請諸位臣工也看看。”
說完,讓內侍將李恪的奏折送給殿內諸人閱看。
待奏折又回到手裏後,李世民將奏折放在手心裏敲了敲道:“玄齡,你先說。”
房玄齡毫不猶豫道:“蜀王殿下提供的方法很好,但是,對國庫的壓力不小。”
李世民苦笑了一下道:“讓朕煩躁的,就是這一點。朝廷如今國庫不豐,如果徭役按照恪兒的辦法來,壓力很大。”
蕭瑀開口道:“陛下,我們可以試一下,蜀王殿下的方法是每日給錢糧補貼,徭役結束後,還發放賞賜。朝廷如今國庫不豐,補貼是要有,但得有個規矩。”
李世民來了興致道:“蕭閣老,說說。”
“就拿修路來說,朝廷可以根據百姓修路的好壞以及修路的時間,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修的越快越好,補貼就高,而且完工後受上賞。中等就是比上等差,但又超過了朝廷規定的每日幹活量,補貼適中,完工後受中賞。下等嗎,就是隻完成了朝廷規定的,補貼最低,完工後無賞。
而且,補貼不是每天發,三天、五天或者七天一發。”
李世民斟酌了一會,看向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道:“玄齡、輔機,你們兩個牽頭,集合戶部和工部兩部之力,拿個章程出來。蕭閣老,章程出來後,您把把關,畢竟是您提的建議。”
“遵陛下旨。”
眾人又商量了一些政事,然後就紛紛離開了。
李世民批閱了一些奏章,對著內侍道:“去東宮,傳召太子來兩儀殿。”
“是,陛下。”